前期在這裡發表《有賭本的經濟研究》,抨擊今天的經濟學發展,寫到最後,很有點感慨,因為覺得自己也走錯了路:雖然一開始就獲得大學的終生僱用合約,有賭本,但還是操之過急,頻頻失誤。
於今回顧,要是一九六八年初我聽夏理·莊遜(H.G.Johnson)的話,在經濟學術上選走理論的路,後果如何倒是個有趣的猜測。夏理當時一半時間在芝加哥,一半時間在倫敦,他讀到我《佃農理論》及跟的有關租值消散的文稿,認為在經濟理論上好些難題(例如共用品的理論)需要由我來解決。他建議我立刻補修數學。
我的數學基礎不足,眾所周知。但夏理聽說我曾經在兩個星期內強吞了兩年的微積分課程,就建議我花一個暑期補數。兩位數學大師聽到有我這樣的一個怪人,毛遂自薦替我修補。
一九六八年暑期過後,夏理問:「數學畢業了吧?」我說:「還沒有動工。」他很失望,於是建議我跟他到倫敦經濟學院去,由他親自監管我的發展。後來我也沒有到倫敦去。
要是當年我選走理論的路,一年寫六篇左右的名學報文章不會困難。寫理論就是坐下來,關在房內,可以不知世事,但要天天想。一般書本的理論錯失或空缺觸目皆是,修之不盡,改之不盡,補之不盡也。
然而,受到高斯(R.H.Coase)的影響,我選走了事實驗證的路。那是基於傳統的理論,選出可取的,修改一下,補充一下,加點變化,以假說來解釋行為或現象。不管傳統的理論廢物,不刻意創新,但求推出可以驗證的假說。
高斯的觀點很有說服力。他認為經濟學的主要用場是解釋世事,但我們首先要知道真實世界是怎樣的。聽來容易,過了幾年就知道是中了計,因為要稍知世事我們要用上九牛二虎之力。中計的主要原因,是高斯自己有一個不言自明的極具說服力的例子。那就是他調查真實世界的廣播音波頻率,推出了應該輕而易舉地拿得諾貝爾獎的高斯定律。當時我想,這定律那樣重要,但淺得連小學生也能明白,然而,若不從真實世界中得到啟發,沒有人可以想出來。
決定了走驗證研究的路,每次作了一項調查,有了結論,我總是學高斯那樣來「一般化」一下,希望時來運到,發現了什麼張氏定律。這樣的一般推論,找出些什麼定律不大困難。問題是推出來的要不是平平無奇,就是眾所周知,或不大重要,不容易令人歎為觀止。自己認為最有份量的,是那研究了香港租務管制數年後才寫成的《價格管制理論》(1974)。可惜落筆打三更,易稿十多次還是辭不達意,讀者不容易明白,以致發表後石沉大海。當年夏理?莊遜讀該文稿後,說我以價格管制為中心分析是浪費了重要的思維,要我轉用另一個中心題材來示範,但其他同事卻認為我選價管很適當。今天回顧,我應該聽夏理的話。
花了幾年時間調查租管,寫了一篇重要的文章,雖然三十多年來反響平平,但將來還有起死回生的機會,不應該耿耿於懷。但用了更長的時間研究發明專利與商業秘密,因為題材過於湛深,收穫近於零,就真的是血本無歸了。然而,選錯了題材是任何作研究的人都可能遇到的,這是不幸,沒有什麼值得大怨特怨。
八二年回港任職後,好些行內朋友認為我不應該以中文下筆來分析中國的經濟演變。我認為沒有做錯。中國的經濟改革史無先例,千載難逢,我當然見獵心喜。作了調查,可以動筆,你認為我要用中文還是用英文書寫呢?為了中國的同胞可以讀,我選中文。但這樣一來,文字就缺少了國際名學報的學術性。要是我寫得術語連篇,中國的讀者不明白,那我就更沒有理由下筆了。
當年就是這樣的想法,務求淺白通俗,寫成了《賣桔者言》、《中國的前途》、《再論中國》、《三岸情懷》、《存亡之秋》等結集。外國的學者朋友見到我少用英語下筆,但聽到我轉用中文,就找中國學生口譯給他們聽。倒是那些香港本土的後起之秀,說我放棄了學術,走下坡,再不是學者了。中國的學者呢?他們說我發明了經濟學散文,影響了神州大地的思維與文體。
我感到惋惜的可不是上述種種,而是有兩項為米折腰,加起來大約花了八年的時間。其一是七六至八二年間,我為一件重要的反壟斷案作顧問,深入地作石油工業的研究。這研究的報告分析是我做得最好的實證工作,但賣斷了,不能發表。不發表不是那麼重要,問題是石油工業太複雜,太特別,不容易搞出什麼「定律」來。很有趣味,十分精彩,但要花很多時間在油田及煉油廠,審閱文件及數字資料無數,才贏得一小點有一般性的啟發來。
其二是自己的研究思維全盛之際,好些時見文章出得太慢,又見有那麼多的學報邀請,我就半應酬地交文章出去。這些都不算是劣作,但打斷了比較重要的研究。半應酬學報,另一半是應酬校方每年加薪時的要求。這是為米折腰了。
要是我能從頭做起,我的研究策略會是很不同的。從頭做起,我絕對不會申請什麼研究金。研究金在美國不容易拿得,雖然我從不失手,但寫申請報告要花很多時間,而事後又要對基金會有所交代。研究金可有可無,因為自己的收入可以應付。為了研究金而花了無謂的時間,又或選題材時要考慮基金會的喜惡,也是為米折腰。
從頭做起,要寫些什麼呢?最理想是寫書,完全不寫文章。像《佃農理論》那樣水平的書,三年寫一本我沒有困難。書高於文章,是因為一個重要的思維可以發展得洋洋大觀。不重要的不值得寫,重要的要使出渾身解數。
然而,昔也如今,同樣的時間投資,寫文章的金錢回報率遠比寫書為高。因此,選寫文章是為米折腰。要是從頭做起,被迫棄書選文章,我會一年只限自己寫一篇,完全不應酬。這樣的文章,每一篇都有機會立竿見影的。
Thursday, July 26, 2001
Thursday, July 19, 2001
要把壹出版殺下馬來!
阿康讀到本文的題目可能心臟病發,但其實我是要替他旗下的壹出版捧捧場,宣傳一下,當然也替出版我的書的花千樹捧捧場。可以這樣說吧:整篇文章是一個大廣告。《壹週刊》的讀者數十萬,真的是「廣」而「告」也。
其實這樣做很無聊,也有點那個。然而,朋友,告訴我吧,今天的香港有什麼可以做而又可以賺點錢的?除了肥佬黎的傳媒行業,還有哪一個行業可以賺點錢?回報率不用高,每年有五厘就心滿意足了。學肥佬搞傳媒嗎?一將功成萬骨枯,你敢不敢?鄭大班是有膽的,但願他吉人天相。
朋友,你聽過無聊經濟這門學問嗎?讓我告訴你吧。無聊經濟是指你選做甲事,其邊際功用(marginal utility)是零;選乙,其邊際功用是零;選丙、丁……等,邊際功用也是零。這樣的世界很理想,因為理想是指再沒有希望。沒有希望與絕望相同!奈特(F.H.Knight)與他的入室弟子布格南(J.M.Buchanan)每人說過一句倒轉過來的話。一個說:What is hopeless is ideal;另一個說:What is ideal is hopeless。這些乃名言也。我補充說:無聊、理想、絕望,盡皆相同。
如上可見,無聊的經濟情況絕對符合柏拉圖的至善點(Pareto optimality)。問題是,無聊與至善的境界絕不過癮,要找些什麼來過癮一下呢?不是要爭取功用升為正數,而是希望能以零的平線為中,上上下下地波動一下。時來運到,書展的節日又來了。
信不信由你,今年的書展特別熱鬧,搶租場地的出版商無數,而大出版商動不動要租十個攤位。展銷會的主辦人決定誰有優先權的準則,可不是價高者得,而是用一條高深莫測的方程式。第一個回合攤分後,餘下來的貨尾又有第二條方程式。最好一層的場地考不及格,就要更上一層樓,跟孩子們放飛劍去也。
無聊的經濟,怎會有這樣熱鬧的場面呢?我為這個問題調查了一下,得到的結論,是有江湖地位的出版商不是因為有錢可賺而搶租場地,而是他們今天的存貨功用指數是負值,希望能在書展賭一手,搏搏懵,把這負值提升至零!是的,他們都說出版市場形勢不對,存貨太多,要在書展大出血云云。
我不明白為什麼經濟學教授考學生,從來沒有出過如下的試題:在經濟不景、購買力弱的情況下,試舉三個市場熱鬧非凡的實例。(已有一個,我在三十秒鐘內想多了兩個,讀者的智商如何?)
年年難過年年過,今年書展又重來。去年花千樹參加書展,只租了一個小攤位,因為是新入行,被安排在不毛之地。我刻意捧場,每天下午坐在那裡簽名,幾天下來簽了四千本書。連上款計,每本大約寫十個字。四萬字,半瓶墨水,其金錢回報率遠不及寫文章。然而,我因此能見見讀者,傾談一下,拍張照片,倒也不負此生。
今年我的書多了好幾本,可能要簽八千。這要寫八萬字,是著書立說的份量了。幾天寫一本書?寫言情小說是可以的吧。但肥佬就是不讓我寫言情小說,認為我這個人什麼都可以,就是不懂得言情。
參加書展,簽呀簽的,簽得多了其邊際功用就低於零。為了振作一下,花千樹要找一個賣書斗多的對手。我問花千樹的老總:假想敵是誰呀?他想了一陣,說:壹出版!這把我嚇了一跳。壹出版曾經滄海,關門大吉,一年前捲土重來。我想,花千樹的老總少不更事:肥佬幕後,阿康掛帥,花老總是有點糊塗了。
我於是對花老總說:人家財雄勢大,速銷輸了十億面不改容,更何況肥佬禮賢下士,單是一個康哥出手花千樹就「更吹落,星如雨」。我跟著問:「你有什麼招數應付呀?」花老總想也不想就回應:「我老早就想過了。我們有兩個絕招。其一是美人計:一個大眼妹梁芷珊,一個奧運之花顧紀筠,一個香港小姐梁佩瑚,她們都會坐在書展簽名,康哥何足道哉?我們的第二招更厲害,是老人計。」
中國文化傳統的三十六計中,可沒聽過有老人計。我想,老人者,區區在下也。日暮黃昏,老師傅還被重用,可以告慰矣!
實不相瞞,那所謂康哥的阿康,曾經是老師傅的准徒弟。准者,quasi也。問題是青可以出於藍。所以一提到賣書比賽,阿康欣然於色。他似乎不知道,老師傅是炎黃子孫,依照傳統,怎會不留下幾招散手,秘技自珍?
記得年多前,阿康和我以讀者品評來比文章高下,在網上大戰數十回合。結果如何?我在《考試四情》一文內報道過了,這裡不好意思重述。
文章歸文章,銷路歸銷路。這次壹出版與花千樹的書展大比並,當然是比銷路,書本好壞在所不論,黃色、黑色一律照算。是無聊中的無聊玩意,但總比沒有玩意優勝一點。最近阿康大有長進:他的新作曾排在某暢銷書榜之首。可能是因為我替他的書題字,人家買的是我的書法,但排在榜首還是不容輕視的。
今天的香港,要搞出版容易,但要賺錢卻難於上青天。香港的書籍市場小,據說能賣一千本的書已是難能可貴,而若花點心機製作,只賣一千本會血本無歸。壹出版有點莫名其妙:聽說他們旗下的作者隊列中曾經有張小嫻、梁芷珊、李敏,以及不是聽說的張五常。
其實這樣做很無聊,也有點那個。然而,朋友,告訴我吧,今天的香港有什麼可以做而又可以賺點錢的?除了肥佬黎的傳媒行業,還有哪一個行業可以賺點錢?回報率不用高,每年有五厘就心滿意足了。學肥佬搞傳媒嗎?一將功成萬骨枯,你敢不敢?鄭大班是有膽的,但願他吉人天相。
朋友,你聽過無聊經濟這門學問嗎?讓我告訴你吧。無聊經濟是指你選做甲事,其邊際功用(marginal utility)是零;選乙,其邊際功用是零;選丙、丁……等,邊際功用也是零。這樣的世界很理想,因為理想是指再沒有希望。沒有希望與絕望相同!奈特(F.H.Knight)與他的入室弟子布格南(J.M.Buchanan)每人說過一句倒轉過來的話。一個說:What is hopeless is ideal;另一個說:What is ideal is hopeless。這些乃名言也。我補充說:無聊、理想、絕望,盡皆相同。
如上可見,無聊的經濟情況絕對符合柏拉圖的至善點(Pareto optimality)。問題是,無聊與至善的境界絕不過癮,要找些什麼來過癮一下呢?不是要爭取功用升為正數,而是希望能以零的平線為中,上上下下地波動一下。時來運到,書展的節日又來了。
信不信由你,今年的書展特別熱鬧,搶租場地的出版商無數,而大出版商動不動要租十個攤位。展銷會的主辦人決定誰有優先權的準則,可不是價高者得,而是用一條高深莫測的方程式。第一個回合攤分後,餘下來的貨尾又有第二條方程式。最好一層的場地考不及格,就要更上一層樓,跟孩子們放飛劍去也。
無聊的經濟,怎會有這樣熱鬧的場面呢?我為這個問題調查了一下,得到的結論,是有江湖地位的出版商不是因為有錢可賺而搶租場地,而是他們今天的存貨功用指數是負值,希望能在書展賭一手,搏搏懵,把這負值提升至零!是的,他們都說出版市場形勢不對,存貨太多,要在書展大出血云云。
我不明白為什麼經濟學教授考學生,從來沒有出過如下的試題:在經濟不景、購買力弱的情況下,試舉三個市場熱鬧非凡的實例。(已有一個,我在三十秒鐘內想多了兩個,讀者的智商如何?)
年年難過年年過,今年書展又重來。去年花千樹參加書展,只租了一個小攤位,因為是新入行,被安排在不毛之地。我刻意捧場,每天下午坐在那裡簽名,幾天下來簽了四千本書。連上款計,每本大約寫十個字。四萬字,半瓶墨水,其金錢回報率遠不及寫文章。然而,我因此能見見讀者,傾談一下,拍張照片,倒也不負此生。
今年我的書多了好幾本,可能要簽八千。這要寫八萬字,是著書立說的份量了。幾天寫一本書?寫言情小說是可以的吧。但肥佬就是不讓我寫言情小說,認為我這個人什麼都可以,就是不懂得言情。
參加書展,簽呀簽的,簽得多了其邊際功用就低於零。為了振作一下,花千樹要找一個賣書斗多的對手。我問花千樹的老總:假想敵是誰呀?他想了一陣,說:壹出版!這把我嚇了一跳。壹出版曾經滄海,關門大吉,一年前捲土重來。我想,花千樹的老總少不更事:肥佬幕後,阿康掛帥,花老總是有點糊塗了。
我於是對花老總說:人家財雄勢大,速銷輸了十億面不改容,更何況肥佬禮賢下士,單是一個康哥出手花千樹就「更吹落,星如雨」。我跟著問:「你有什麼招數應付呀?」花老總想也不想就回應:「我老早就想過了。我們有兩個絕招。其一是美人計:一個大眼妹梁芷珊,一個奧運之花顧紀筠,一個香港小姐梁佩瑚,她們都會坐在書展簽名,康哥何足道哉?我們的第二招更厲害,是老人計。」
中國文化傳統的三十六計中,可沒聽過有老人計。我想,老人者,區區在下也。日暮黃昏,老師傅還被重用,可以告慰矣!
實不相瞞,那所謂康哥的阿康,曾經是老師傅的准徒弟。准者,quasi也。問題是青可以出於藍。所以一提到賣書比賽,阿康欣然於色。他似乎不知道,老師傅是炎黃子孫,依照傳統,怎會不留下幾招散手,秘技自珍?
記得年多前,阿康和我以讀者品評來比文章高下,在網上大戰數十回合。結果如何?我在《考試四情》一文內報道過了,這裡不好意思重述。
文章歸文章,銷路歸銷路。這次壹出版與花千樹的書展大比並,當然是比銷路,書本好壞在所不論,黃色、黑色一律照算。是無聊中的無聊玩意,但總比沒有玩意優勝一點。最近阿康大有長進:他的新作曾排在某暢銷書榜之首。可能是因為我替他的書題字,人家買的是我的書法,但排在榜首還是不容輕視的。
今天的香港,要搞出版容易,但要賺錢卻難於上青天。香港的書籍市場小,據說能賣一千本的書已是難能可貴,而若花點心機製作,只賣一千本會血本無歸。壹出版有點莫名其妙:聽說他們旗下的作者隊列中曾經有張小嫻、梁芷珊、李敏,以及不是聽說的張五常。
Thursday, July 5, 2001
有賭本的經濟研究
回頭說四月在廣州遇到的那位青年,替我八十多歲的老師艾智仁翻譯巨著,閒談中他提到一些有趣的故事。該青年說,事前他翻譯了艾老的一些文字,寄給艾老看。老人家倒也不蠢:他在美國請人將該青年的中譯翻回英語,認為可以,就讓該青年翻譯他的書。
蠢的是我。我不敢閱讀他人替我的英語論著所作的翻譯,因為恐怕讀後稍作修改,就會被說是我修改過而批准了的。翻譯難得不得了,比寫原文困難得多。我的《佃農理論》及大部分的英語文章論著,都被翻譯成中文面市。據說賣得很好,但我就是不敢讀,是所謂「吾不欲觀之矣」!
那位翻譯艾老巨著的青年,說他曾經到美國拜訪艾老,在洛杉磯加大艾老的辦公室內傾談。傾談之際,Harold Demsetz走了進來,手中拿一篇文章給艾老看。那是一篇中文英譯、中英對照的文章,是我以中文下筆而被翻譯了的。你道是哪一篇?是一九九九年十月十五日,我在《壹週刊》發表的《價格理論快要失傳了》。
不知是哪位好事的中國學生,譯成英語給Demsetz看,後者讀後又傳給艾老。顯然地,這些人不認為我那篇文章是胡說八道,甚至可能認為有點見地。
發生了些什麼事?我說過好幾次了,經濟學在走下坡!怎麼可能呢?今天研習經濟的人,比我當年多出很多,而經濟學報的增幅以倍數計。論人多勢眾,論數學的根底,昔不如今。但從解釋現象的角度來衡量,今天的乏善足陳。解釋現象是唯一衡量實證科學的準則,經濟學怎可以一下子變得面目全非了?要是價格理論真的「失傳」,經濟學是要從零開始的。
好些時,一門學問會誤入歧途,或走進一個死胡同,搞了好一段日子,而其中參與的不乏聰明才智之士,但當局者迷,莫名其妙地胡混了一輩子。一九四八年興起的經濟發展學說就是例子。這門學說大約終於六十年代末期,壽終正寢也。有些中了計的學者堅持下去,再多搞十多年。
經濟發展是我考博士試其中一項。當時明知這學問胡說八道,選修是要體會一下胡說的理論,與艾智仁及赫舒拉發所教的價格理論有什麼分別。不僅我那樣想,幾位其他同學都以同樣的看法來選修。
後來我在《佃農理論》書後的一個附錄中手起刀落,用了四頁的篇幅把當年經濟發展學說中最有名的兩個理論殺下馬來(見該書的Appendix A)。這樣做是因為自己花了時間研讀胡說,廢物不妨利用一下。那是一九六九年才發表的。倡導經濟發展學說不遺餘力的度瑪(E.Domar)讀到,給我電話,說要是那附錄早發表十年,我會知名天下!(度瑪後期的作品大有可觀。他發表的一篇關於農村「公社」的文章,結論可商榷,但十分精彩。)
有時一門有建樹的學問,做得好,但做到盡頭,再不能有重要的新意,但還有學者繼續努力,以至虛度時光。經濟學上的傳統對外貿易理論就是例子。這門學說曾經有多位高手雲集於斯,但森穆遜一九四八年發表了「生產要素價格相等」理論(其實Abba Lerner一九三三年作學生時早就寫過一篇有同樣結論的習作),登峰造極,之後這學說就再沒有重要的貢獻了。
「生產要素價格相等」這個理論,相當了不起。它是說,國與國之間的產品交易,在某程度上是代替了生產要素的移殖——代替勞工的移民、地產的跨國轉移等。天才之筆,是在多個假設下,森穆遜證明國與國之間的產品交易,可使國與國之間的勞工、地產等的生產要素之價相等。雖然大家都明白那多個假設有點過分,不切實際,但在程度上外貿代替移民之說是重要而又正確的。不幸的是跟走這路的經濟學者,都是加加減減其他的假設,再沒有重要的新發現。(十多年來,對外貿易有另一套新發展,這是後話。)
今天經濟學的天下大勢,是走數學、術語、博弈理論、數量統計的路。這些學問絕不簡單,而所需的智力也不平凡。問題是從解釋世事那方面看,到目前為止我還看不到有什麼值得拍案叫絕的。這顯然是因為後起之秀不重視解釋,選走理論的路。這是急功近利的意向:可能是要爭取文章被引用的次數,或者是爭取有大名的學報發表,又或是爭取諾貝爾獎。
要解釋世事,我知道的最可靠的辦法是用簡單的理論,概念與重心要拿得準,然後深入地調查真實世界的局限條件,有系統地加以簡化。只要做得適當,簡單理論的解釋力非同小可。困難是真實世界的局限不容易調查,有時花上幾年時間調查不複雜的局限也一無所獲。要走這路來獲取大學的終生僱用合約(tenure)是冒天下之險,賭不過,更勿論諾貝爾獎了。
不管文章發表,單看研究工作來評審一個助理教授應否獲終生僱用合約的大學,當今之世絕無僅有。三十多年前的情況似乎不同。當年我沒有要求,但第一份正規的美國大學教職,就是終生僱用合約。這等於在研究時,給我一個免費的大賭注,讓我不管有沒有把握發表文章也有膽去馬。做了幾年,我知道調查真實世界的任何一項局限條件,可以血本無歸。我於是不把所有的雞蛋放進一個籃子內。永遠有幾個項目一起調查,久不久有一項略有收穫,看得準了,猛攻幾個月就寫一篇文章發表。
話雖如此,我曾經有一項調查研究,是猛攻幾年而一無所獲的。撇除這項及其他的一些不幸,因為一開頭就有賭本,我是行內比較幸運的一個。
經濟學鼻祖史密斯因為替一個大富貴族(Duke of Duccleuch)的兒子補習了兩年,獲得非常優厚的終生退休金(每年五百英鎊,是二百三十多年前!),用了十二年的時間寫成了《原富》。這是經濟學之幸。
我很懷疑當今之世,公立的學校那麼多,影響了學術發展應該走的路。我們要細心地回顧一下,昔日李嘉圖、米爾、馬歇爾、費沙、凱恩斯等人的巨著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出來的。
蠢的是我。我不敢閱讀他人替我的英語論著所作的翻譯,因為恐怕讀後稍作修改,就會被說是我修改過而批准了的。翻譯難得不得了,比寫原文困難得多。我的《佃農理論》及大部分的英語文章論著,都被翻譯成中文面市。據說賣得很好,但我就是不敢讀,是所謂「吾不欲觀之矣」!
那位翻譯艾老巨著的青年,說他曾經到美國拜訪艾老,在洛杉磯加大艾老的辦公室內傾談。傾談之際,Harold Demsetz走了進來,手中拿一篇文章給艾老看。那是一篇中文英譯、中英對照的文章,是我以中文下筆而被翻譯了的。你道是哪一篇?是一九九九年十月十五日,我在《壹週刊》發表的《價格理論快要失傳了》。
不知是哪位好事的中國學生,譯成英語給Demsetz看,後者讀後又傳給艾老。顯然地,這些人不認為我那篇文章是胡說八道,甚至可能認為有點見地。
發生了些什麼事?我說過好幾次了,經濟學在走下坡!怎麼可能呢?今天研習經濟的人,比我當年多出很多,而經濟學報的增幅以倍數計。論人多勢眾,論數學的根底,昔不如今。但從解釋現象的角度來衡量,今天的乏善足陳。解釋現象是唯一衡量實證科學的準則,經濟學怎可以一下子變得面目全非了?要是價格理論真的「失傳」,經濟學是要從零開始的。
好些時,一門學問會誤入歧途,或走進一個死胡同,搞了好一段日子,而其中參與的不乏聰明才智之士,但當局者迷,莫名其妙地胡混了一輩子。一九四八年興起的經濟發展學說就是例子。這門學說大約終於六十年代末期,壽終正寢也。有些中了計的學者堅持下去,再多搞十多年。
經濟發展是我考博士試其中一項。當時明知這學問胡說八道,選修是要體會一下胡說的理論,與艾智仁及赫舒拉發所教的價格理論有什麼分別。不僅我那樣想,幾位其他同學都以同樣的看法來選修。
後來我在《佃農理論》書後的一個附錄中手起刀落,用了四頁的篇幅把當年經濟發展學說中最有名的兩個理論殺下馬來(見該書的Appendix A)。這樣做是因為自己花了時間研讀胡說,廢物不妨利用一下。那是一九六九年才發表的。倡導經濟發展學說不遺餘力的度瑪(E.Domar)讀到,給我電話,說要是那附錄早發表十年,我會知名天下!(度瑪後期的作品大有可觀。他發表的一篇關於農村「公社」的文章,結論可商榷,但十分精彩。)
有時一門有建樹的學問,做得好,但做到盡頭,再不能有重要的新意,但還有學者繼續努力,以至虛度時光。經濟學上的傳統對外貿易理論就是例子。這門學說曾經有多位高手雲集於斯,但森穆遜一九四八年發表了「生產要素價格相等」理論(其實Abba Lerner一九三三年作學生時早就寫過一篇有同樣結論的習作),登峰造極,之後這學說就再沒有重要的貢獻了。
「生產要素價格相等」這個理論,相當了不起。它是說,國與國之間的產品交易,在某程度上是代替了生產要素的移殖——代替勞工的移民、地產的跨國轉移等。天才之筆,是在多個假設下,森穆遜證明國與國之間的產品交易,可使國與國之間的勞工、地產等的生產要素之價相等。雖然大家都明白那多個假設有點過分,不切實際,但在程度上外貿代替移民之說是重要而又正確的。不幸的是跟走這路的經濟學者,都是加加減減其他的假設,再沒有重要的新發現。(十多年來,對外貿易有另一套新發展,這是後話。)
今天經濟學的天下大勢,是走數學、術語、博弈理論、數量統計的路。這些學問絕不簡單,而所需的智力也不平凡。問題是從解釋世事那方面看,到目前為止我還看不到有什麼值得拍案叫絕的。這顯然是因為後起之秀不重視解釋,選走理論的路。這是急功近利的意向:可能是要爭取文章被引用的次數,或者是爭取有大名的學報發表,又或是爭取諾貝爾獎。
要解釋世事,我知道的最可靠的辦法是用簡單的理論,概念與重心要拿得準,然後深入地調查真實世界的局限條件,有系統地加以簡化。只要做得適當,簡單理論的解釋力非同小可。困難是真實世界的局限不容易調查,有時花上幾年時間調查不複雜的局限也一無所獲。要走這路來獲取大學的終生僱用合約(tenure)是冒天下之險,賭不過,更勿論諾貝爾獎了。
不管文章發表,單看研究工作來評審一個助理教授應否獲終生僱用合約的大學,當今之世絕無僅有。三十多年前的情況似乎不同。當年我沒有要求,但第一份正規的美國大學教職,就是終生僱用合約。這等於在研究時,給我一個免費的大賭注,讓我不管有沒有把握發表文章也有膽去馬。做了幾年,我知道調查真實世界的任何一項局限條件,可以血本無歸。我於是不把所有的雞蛋放進一個籃子內。永遠有幾個項目一起調查,久不久有一項略有收穫,看得準了,猛攻幾個月就寫一篇文章發表。
話雖如此,我曾經有一項調查研究,是猛攻幾年而一無所獲的。撇除這項及其他的一些不幸,因為一開頭就有賭本,我是行內比較幸運的一個。
經濟學鼻祖史密斯因為替一個大富貴族(Duke of Duccleuch)的兒子補習了兩年,獲得非常優厚的終生退休金(每年五百英鎊,是二百三十多年前!),用了十二年的時間寫成了《原富》。這是經濟學之幸。
我很懷疑當今之世,公立的學校那麼多,影響了學術發展應該走的路。我們要細心地回顧一下,昔日李嘉圖、米爾、馬歇爾、費沙、凱恩斯等人的巨著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