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1, 2002

《中國的前途》增訂本序

這集子裡的文章,是一九八一年寫的《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的中譯,有八四至八五年間在《信報》發表的二十篇,結集於入五年八月以《中國的前途》之書名出版。其後八六至八七年間發表的,結集於《再論中國》。後者也會有增訂本。

從時事的角度看,這些文章不僅過時,而又因為中國的改革速度奇快,今天讀來恍若隔世。只不過二十年,從歷史的角度看是一瞬之間,中國人民的生活物質享受,上升了十倍以上,而言論及其他自由的改進,更不可以道里計。我知道今天的中國,貧病交迫的人還多的是;言論、宗教等還有莫名其妙的約束;比起西方,法治還是糊塗得很。然而,不管怎樣說,中國的改革成就是歷史奇跡。

很多人讀到這集子內的文章,看到中國的改革,就認為這改革是受到這些文章的影響。這是不對的。這些文章是書生之見,對社會的改進無足輕重。我主要的語氣,是我於一九八一年寫下的推斷中國會走的路,今天回顧十分準確,而那是在我以中文下筆之前。外人以為這些文章對中國有影響力,倒有一個有趣的原因。自一九八三年我以中文下筆後,審時度勢,細看中國局限條件的轉變,就推斷或建議中國會走或應走的路。跟著而來的中國發展,我的推斷頗準確。這不由得使讀者以為中國的改革是依照我的建議去做。

中國改革的真正大師,是鄧小平先生。其他的領導人如胡耀邦、趙紫陽,甚至比較保守的江澤民、李鵬、朱鎔基等人,都作了很大的貢獻。我們不要管他們怎樣說,而是要看中國經濟的成績。可不是嗎?我是為了賺點稿酬,一點關心,墨水相宜,大做文章是對是錯無關宏旨。中國的執政者呢?中國怎樣是他們及中國的人民做出來的,膽子再大我也不敢說自己有什麼功勞。

但我是幸運的。中國的改革是一個大時代的轉變,而知識還落後於西洋鬼子的中國人不可以沒有一個思想的意識形態。然而,在這個重要的時刻,馬克思及毛澤東的思想漸被淘汰,有什麼可以代替呢?西方的經濟學者在八十年代趕著輸入中國什麼生產函數、什麼計量經濟,那些曾經從蘇聯入口的學問,而又或是什麼存在主義、精神分析、邏輯經濟主義、修正馬克思主義等。

在上述眾說紛紜的環境中,我向中國同胞介紹產權及交易費用的理論。這些理論與他們的日常生活最有關連,而我又用淺白的文字表達,一下子就把在中國奄奄一息的馬克思殺下馬來。這樣,好些讀者又以為我是影響了中國的改革。

這本書的增訂與再版,還有兩個重要的原因。其一是讓我們回顧以往,好叫我們能比較清醒地看將來,考慮中國還要走的路。我們要嚴肅地回顧昔日的辛酸,慶幸今天的成就,不自滿地知道中國的前途還有千山萬水。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大部分的文章我補加了後記,比較一下昔日與今天,也表示明天應該怎樣走。

其二是我希望這些文章能使學經濟的明白,經濟理論是可以推斷或解釋制度的轉變的。一九八一年,曾獲諾貝爾獎的舒爾茲(T. W. Schultz)讀了《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的文稿,來信譴責,說經濟學不能解釋制度的轉變。我認為這集子裡的文章,足以證明舒爾茲是錯了的。

既然再版,我修改了不少文字,但原文的內容一概不變,就是當時看得有偏差的也保留著。讀者若要追蹤文章發展的思維,應該先從本書後部的《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讀起,然後按發表日期的先後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