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26, 2011
三一三:造勢與造價
(五常按:本文是《市價的性質》的第三節。)
關於市價或價格的行為或現象,經濟學傳統分受價(price taking)與覓價(price searching)兩類。沒有誰注意到造價(price making)。造價不罕有,也有趣。這是出售的人刻意地把價格造高,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有成果。一般人的意識是價高代表著質量好,而有些顧客以討價還價的方法把高價壓至低價購入,喜上眉梢,其實不相宜。
價高反映需求高
從市場的一般現象看,價高代表著質量高,不一定對,但通常對。我曾經叫女秘書購買一元一枝的圓珠筆,她買回來的是三元一枝,認為「教授」不應該用一元的劣品。其實我偏偏是要一元那種。一般而言,在有訊息費用的侷限下,價高不僅代表著質量高,也協助炮製有市場需求的形象。這就帶來我要考一下同學的問題:價高一方面給顧客的印象是質量高,另一方面給顧客的印象是需求高,是哪一方較為重要地促成把價造高的行為呢?
二者皆造高價的因素,但相比之下,我認為把需求形象造高那方面有較大的決定性。原因是這樣的。在低檔次市場往往見到的開天殺價的行為不論——算不上是這裡要分析的造價——造價的行為一般只出現於那些耐用、購買後可以再沽出去的物品。樓房是一例,藝術收藏品也是一例。這兩類物品(樓房也是物品)造價的行為最常見,理由是購買的人希望這些物品「保值」,有需要時可以賣出去,尤其是賣出去時有機會賺價。把價造高,出售者是要炮製成行成市的形象,或市場的需求大,容易再賣出去。這解釋了為什麼造價的行為好些時連帶著造勢。
先談造勢吧。在香港與內地——尤其是香港——房地產市場造勢常見。建築商賣樓花時喜歡製造出眾多買家要搶購的情況,手法不一。有時出錢請人排隊看樓,裝模作樣,有時說只出售多個單位的一小部分,話猶未了又加銷;有時把紅點貼在多間樓宇單位的號數上,還未賣出也說是賣出了。股票市場也有造勢的現象。新股發售,代銷商可能製造萬人輪購的大場面,無知的婦孺排隊通宵達旦,根本不知買的是些什麼。
造勢不限於容易轉售、有機會賺價的物品,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增加需求。上世紀七十年代,芝加哥某銀行啟業,只登一小廣告,說先到先得,首二千名每人可獲美元二十。結果是排隊的無業游民數以千計,搞得交通大亂。派出去的錢合共四萬美元,換得報章頭條,是否明智很難說。
訊息費用有決定性
讀到這裡同學們要小心了。「需求」的變動與「需求量」的變動是兩回事。前者是指需求曲線向右或向左移動,後者是指需求曲線不動,只是價格變動時需求量按著需求定律而變。換言之,原則上,說某物品的「需求」變動,是指該物品的需求量變動起於價格變動之外的因素。
我在上文說造高價會炮製需求上升的形象,是違反了經濟學的基礎原則嗎?沒有,因為訊息的侷限轉變了。在《科學說需求》第六章我提及,你在街上遇到一個不相識的人,他以很低之價向你出售一粒兩克拉的鑽石,你不會買,甚至連看也懶得看。在一間名貴的商店,你可能以十倍之價購買。天曉得,雖然那街上人向你推銷的屬真貨的機會甚微,但就算是真貨甚或是精品你也不會買。訊息費用存在,你不懂得鑑別鑽石,就是懂得也有太多的疑問。
上述的鑽石例子是刻意地誇張了。某程度訊息費用的存在對物品需求的影響有其一般性。減價推銷是市場的慣例——這是需求定律——但一個推銷的人不會那樣傻,在大事造勢、高呼市場需求甚殷的情況下,會加進割價銷售的矛盾。炮製市場需求大的形象要把價造高。
上文提到,造價最常見於那些耐用的、購入的人可以再賣出去的物品——例如樓房與藝術收藏品。成行成市的形象重要。那所謂「行頭窄」的物品不容易造價,因為有成本,造不過。上文談及地產商造勢的手法,造價呢?他們喜歡先把一部分單位給有關的人士「認購」,然後選一些較佳的單位以高價賣給有關係的人,而此價也,有多少水分不公開。
拍賣行的例子
最常見造價的地方是藝術品的拍賣行,因為拍賣的成交價會公告天下。是力度不凡的宣傳,雖然對拍賣深有認識的老手不難知道哪件物品牽涉到造價。已故的藝術家的作品很少被人造價,古物更少。我認為藝術家或其代理人在拍賣行造價是有效的。黃金定律是:一個藝術家不能持久地欺騙所有的人。懂得造價的人因而一般謹慎。
我不懷疑聽到的故事說有藝術家造價造足一生。應該很少吧。我知道的曾經為自己的作品造價的藝術家一般聰明。他們選造之價不離譜,相當合理,主要是避免拍賣時流標,也希望增加自己作品的市價上升率,增加一點知名度。他們喜歡以送畫補貼的方法邀請顧客到拍賣行舉手捧場,而重要的是,造價成功的藝術家只造一段時期,跟著不需要造,而十多年前在造價下購入他(她)們的作品的癮君子們今天一律賺了好幾倍。有些藝術家曾經在悉心安排下造勢。拍賣行內偶爾出現的「舉手黨」是有趣的造勢例子。另一方面,有些藝術家造價造得很離譜,擺明是假價,觀者一般心知肚明,而拍賣行對這些是沒有興趣的。
梵高的弟弟應替哥哥造價
單從藝術家拍賣作品的例子看,結論是明顯的。造價有成本:拍不出去可能要付兩頭的佣金。偶爾為之不會入肉傷身,而除非自己很富有,不斷地頻頻造不是真的賣出去的高價是愚蠢的行為。我知道的造價算得上是成功的例子,作品的確有份量,藝術家成了名後不會被認為是浪得虛名。那麼他們為什麼要在初時造價呢?答案是成功的造價可以把可觀的收入提早獲取。我也不懷疑有些本來可以有高收入的藝術家,因為堅持反對造價,或出不起造價的成本,鬱鬱不得志以終。
十九世紀的法國印象派出現過兩個互相認識的天才人物。一個是梵高,一個是高庚。記載說,梵高在生時只賣出過一幅畫,整生貧困交迫,死得可憐。高庚呢?是個商人,懂得出術。記載說,高庚曾經匿名發表文章稱讚自己的畫,也有傳言說他曾經為自己的作品造價。二者皆頂級藝術天才,今天他們的畫價高到天上去。是多麼可惜的事:梵高謝世後不到一年,他的畫作就被市場賞識了。我恨不得梵高的弟弟當時能替他哥哥的畫作造價。
(未完待續)
Tuesday, April 19, 2011
三一二:無形之手的闡釋
(五常按:本文是《市價的性質》的第二節。)
經濟學鼻祖斯密提出的「無形之手」,是說個人各自爭取私利,通過市場運作,對社會作出了貢獻自己也不知道。沒有意圖改進社會,但社會是被改進了,比有意圖改進的行為還要好。斯前輩於是說,這個人彷彿被一隻無形之手(invisible hand,直譯看不見的手)引領著,改進了他毫無意圖改進的社會。是數世紀一見的大師想出來的真理,我們今天高山仰止。
新古典的貢獻
後來的學者在斯密的無形之手這理念上作出了幾方面的補充。首先是源於斯密的思維,以馬歇爾為首的新古典經濟學派推出較為嚴謹的需求與供應的分析,有系統地指出市價的變動會引導資源或生產要素使用的變動。即是說,某產品的相對價格上升生產者就轉到該產品去。這個市價引導資源使用的觀點是對的,支持的事實多得很,其中最明顯是農業的運作。
在神州大地,除了輪植需要的約束,農民對農產品物價變動的反應非常快。豬價急升,養豬的農戶立刻增加;哪些蔬菜叫價好,培植增加是立刻的選擇。養淡水魚的選擇同樣明確:漁農是不斷地跟進不同類別之價及飼料之價。
這其中有一個經濟學不容易處理的麻煩。農產品的市價變動不能全部以成本及需求的變動來解釋。顯然地,農民的取捨選擇往往是基於不準確的市價預期:因為市價變動而促成的一窩蜂行為有時導致某些物品產出太多,或某些產出太少。有期貨市場的物品不多,而雖然期市的運作是把未來的訊息預期提早集中運用,原則上會減少市價的波動,但其效應不是那麼明顯。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期貨市場集中預期訊息的處理能否減小市價的波幅,是大有爭議的話題,實證研究的報告多,但結論不明顯。阿爾欽和我的共識,是期市只能在某程度上減小市價變動的波幅,但除了期市合約可以協助保障投資產出的人,拉平市價的波幅期市辦不到。能知半夜事,富貴萬千年,訊息不足的侷限,就是不牽涉到時間也不容易處理,何況產出投入的調整需要時間。然而,市價變動帶動資源使用的變動是無可置疑的。見到市價變動而管制市價是蠢政策,或是利益團體喜歡做的混水摸魚的行為。歷史的經驗,滿是價管導致災難的例子,而放棄市場會導致民不聊生是人類歷史的規律。
科斯問得好
後來的學者給無形之手的第二項補充,起自科斯一九三七年發表的《公司的性質》。科斯當時二十歲出頭,分析不夠老到,但他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市場由市價引導資源使用,公司由經理人指導資源使用,那是為什麼?這是問為什麼資源使用的引導有時從無形之手轉到有形之手那邊去。他的解釋,是某些生產活動因為交易費用過高而沒有市價。這觀點有爭議,大師如阿爾欽、德姆薩茨等人不同意,但我認為大致上對。後來我在件工合約的運作上作了深入的調查,一九八三年發表《公司的合約性質》,把科斯之見作了大幅的修改與補充。屬卷四的話題,這裡按下不表。
這裡要指出的,是作為無形之手,市價的引導其實是一項相當奢侈的玩意,因為要經得起相當龐大的交易或制度費用才會出現:產權界定的費用、量度的費用、訊息的費用、法律及合約的費用,等等。另一方面,經得起這些費用而出現的市價還可以誤導。科斯和我認為,公司的有形之手與政府的有形之手在性質上是類同的,我們因而不反對政府的有形之手甚或計劃經濟。我們不同意的是一個邏輯上的要點:分明可以由市價引導的經濟活動,因為愚蠢或謀取私利或權力,好些人提出邏輯欠通的反對市場或市價的建議。
哈耶克與弗裡德曼
再要提到的對無形之手的補充,是哈耶克一九四五年發表的《知識在社會的用途》。哈氏之見,是科學的知識是集中的,集中在一小撮研究者,但市場運作需要的知識卻是分散了,市價的釐定與市場的運作需要市場所有的消費者及產出者提供自己擁有的知識或需求的取捨。哈氏之作針對的,是當時Oskar Lange等人反對市場,支持政府策劃,但哈氏認為政府不可能蒐集那麼多的分散了的訊息。這觀點當然對。
一九六八年我在芝加哥跟弗裡德曼研討市場及市價時,他在哈耶克的思路上作了兩點補充。弗老之見,是不管市場的人對自己的所知怎樣守秘自珍,只要他們通過市場購入或沽出,某程度市價會被影響了,反映著他們的知識傳到市場上去。弗老提出的第二點,是一個人最怕做的事是認錯。市場不會要求任何人認錯,但在市場虧蝕是懲罰,獲利是獎賞,而市價的或升或降是有著懲罰與獎賞的效能。換言之,從市價變動那方面看,懲罰與獎賞皆出自無形之手。
訊息麻煩假說有趣
不要以為市價的變動是萬無一失的。上文提到因為訊息費用的存在,市價的變動往往不準確地反應成本與需求的變動,而儘管如此,市場對人民生活的貢獻極為龐大可以肯定。
論及市價,訊息費用惹來很大的麻煩。這項侷限極不容易處理,但奇怪,我們可以不大困難地以之推出可以驗證的有趣假說。這是本卷寫到後半部的話題,從玉石市場到冒牌貨到炒黃牛到尋花問柳,等等,皆過癮精彩。我認為施蒂格勒一九六一年發表的、後來獲諾貝爾獎的《訊息經濟學》不到位。施兄認為同樣物品,其市價有變差(variance),市場的人於是到處搜尋。然而,市價的變差是市民搜尋的結果,不是原因。購買物品的市民喜歡打價或議價是事實,也牽涉到我在本卷後部分析的、不容易解釋的討價還價的行為,但他們一般不會知道物價的變差之數為幾也。
(未完待續)
Tuesday, April 12, 2011
三一一:市價的性質
(五常按:動工大修《經濟解釋》的卷三《受價與覓價》,是舊作卷二《供應的行為》的下篇,大部分要重寫。凡是重寫的,我會先在這裡刊登,看看讀者的反應。《市價的性質》是卷三的第一章,分五節,會刊登前四節,這期是第一節。)
「價」一詞有幾個意思。這裡要分析的是「市價」,即是在市場交換物品或服務的相對價格。今天的社會,為了節省交易費用,這交換一般以貨幣或金錢作媒介,但在思考市價問題時同學們還是要從貨幣之外的物品或服務的交換想,想著實質交易的比率——相對價格是也。不要讓貨幣的引進左右這想法。另一方面,通貨膨脹是說貨幣與實質物品之間的相對價格有了變動,是另一個話題,我要到分析貨幣制度時才處理,目前的打算是在最後一卷的最後一章。
美麗的均衡是小騙
老師阿爾欽說過一句我曾經幾次提及的話:「價格決定什麼比價格是怎樣決定的重要。」在《科學說需求》中我分析了在競爭下市價或價格是怎樣決定的。那不是圓滿的分析。我是從一個邏輯上不可能錯的均衡點出發,回頭以堆砌的方法推理,騙一下同學。不是騙很多,騙一點。不能不騙,因為在那裡深入地分析市價同學們不會讀得懂。
該均衡點是競爭下的均衡,說不同需求者的邊際用值相等,而這相等的邊際用值再等於市價。邏輯上這老生常談的均衡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加進生產,這相等要再加上邊際產出成本(見本卷第二章),也美麗。困難起於我們問:是什麼樣的侷限會導致這美麗均衡的出現呢?要是我們假設交易費用不是零,這均衡說的「邊際」相等當然不會出現。要是我們假設所有交易費用是零,市場不會出現,更勿論市價了。我在《收入與成本》第八章第四節——《市場節省了些什麼?》——探討了這個問題。再深入的分析要從科斯定律說起,那是卷四的話題。這裡只能說,上述的美麗均衡點可以用作一個思想的憩息處,加進交易費用會有另一個不同的均衡;從另一端看,我們可採用卷二第八章第四節的方法,把交易或制度費用從高處減下來,找到另一些均衡。
解釋經濟現象永遠是把侷限條件或加或減,務求這些侷限的變動在原則上可以觀察到,然後推出可以驗證的假說。均衡不是事實,無從觀察,不同的均衡點是讓我們在這裡那裡憩息一下,站住了腳再想下去。
第一節:市價約束競爭
阿師說價格決定什麼比價格是怎樣決定的重要,一九六三年我聽到時如中電擊。是在課堂上聽到的。這句話影響了我後來在經濟學上的發展,使我在「租值消散」的思維上走得比其他人遠(見《中國的經濟制度》第二與第三節及《收入與成本》第八章)。賣花當然贊花香,我今天認為不深入地理解租值消散的多種含意,經濟體制的運作不容易全面掌握。
市價決定什麼?阿師之見,是市價決定在競爭下誰勝誰負,即是一個約束競爭的準則。出得起價購買是贏家,出不起或不願意出是輸了。是否富有是另一回事。一個富人可能不購買上佳的牛奶給孩子喝;一個窮人可能購買上佳的牛奶養狗。不是說笑,我今天還擁有的、不容易買到膠卷的名牌照相機,可能多過地球上的首富;我擁有名貴墨水筆七枝,稿紙的講究可能冠絕天下。但我用的手機五年前以三百大元人民幣購得,不壞不換,一位大老闆看不過眼,要送我一部有神奇功能的,我婉卻了。我是個對先進科技有抗拒感的古人。
唯一沒有租值消散的競爭準則
這就是市場。你在早上多吃一隻雞蛋,地球上總有另一個人少吃一隻——在競爭吃雞蛋這玩意上你把這個人殺下馬來。市價是決定競爭勝負的一個準則。《科學說需求》第三章解釋過,決定競爭勝負的準則有多種,市價只是其中之一。後者是個很特別的準則,因為是唯一的不會導致租值消散的競爭準則。一七七六年斯密說得好:給我那我需要的,你可獲這你需要的,是每次交易的意思。你要拿出一些有價值的物品來換取另一些,而這換取的比率稱市價。盜竊不論,打家劫舍不談,你拿出來交換的要不是自己的產出,就是他人的產出到了你手上(例如親友送給你的禮物或金錢),而這產出代表著對社會作出了貢獻。以自己對社會的貢獻換取他人對社會的貢獻是沒有租值消散的競爭行為,交換的比率是市價。
阿爾欽當年可沒有帶到租值消散這話題上去。但他提到,如果以市價來決定競爭勝負這個準則被壓制,其他準則會出現。一九六六年我研究佃農的分成率受到政府管制時,看到類似公海捕魚那種競爭帶來的租值消散。跟著研究香港的租金管制,發覺租值消散的現象來得明顯。再跟著研究一般的價格管制,同事巴澤爾和我達到的共識,是政府管制著市價,其他會出現的競爭準則——例如排隊輪購——在某程度上一定會出現租值消散:排隊的時間成本對社會什麼貢獻也沒有。這裡牽涉到的學問不淺,因為市價受到壓制,會出現的其他競爭準則可以有多種,解釋現象或行為我們要推斷哪種準則會出現。這是我一九七四年發表的《價格管制理論》的主要內容,卷二《收入與成本》第八章第三節作了初步介紹,跟著的卷四再會深入地討論。這裡詳述是近於題外話了。不要忘記,本章寫的不是市場,而是市價的性質,the nature of price是也。
簡言之,在侷限下減少租值消散是《價格管制理論》的主旨,這理論不僅讓我在一九八一年推斷了中國會走的路,也讓我明白昔日中國的體制運作,知道以等級界定權利與走後門等行為都是為了減少租值消散。
產權經濟學之父
我認為阿爾欽被行內朋友譽為產權經濟學之父,是源於他的「價格決定什麼」的思維。價格既然被看為決定競爭勝負的準則,那麼有關的遊戲規則是些什麼呢?他的答案是產權制度。一九六五年跟阿師研討日本的明治維新時,得到的共識是私有產權是市場交易的先決條件了。早些時,科斯提出的角度略為不同:權利界定是市場交易的先決條件。其實是一樣,一九二四年奈特說的也是一樣——英雄所見略同也。這些思維讓我們回頭再看一個老問題:價格是怎樣決定的?一時間問題變得複雜,因為不能不引進交易或制度費用這項極不容易處理的侷限。本章開頭說的美麗均衡變得膚淺了,不到位。我在《收入與成本》第八章問:市場節省了些什麼?答案是節省了租值的消散。租值消散是一組交易費用,市場的形成與運作有另一組交易費用。市場的出現,基於前一組高於後一組。不久前我對沃因及巴澤爾說,西方經濟學發展了二百多年,為什麼有市場要到區區在下才找到圓滿的答案。
(未完待續)
Tuesday, April 5, 2011
代序:不可思議的中國
(五常按:此文是為楊松林《見證老綿陽映像》寫的序言。是短序,但有一句精彩的,不知讀者能否猜中。該書由中國圖書出版社出版。)
為了滿足好奇心,我曾經勞師動眾,請朋友搜查幾年前看到的一個玉壺的來龍去脈。那是個大得發神經的玉壺,要四個大力士才抬得動的。屬西漢的風格,刻工精好。玉壺下方的兩面各有一個同樣的標誌,圓形的,上刻「清涼有喜」(「喜」字下面有個「心」字)。
朋友們遍查資料,結論是圓形標誌取自西漢時期的瓦當。再查下去,漢高祖劉邦建造未央宮時,在該宮的北面建造了一個「清涼殿」,而我見到的巨大玉壺下方刻著的「清涼有喜」,應該是該殿的瓦當用的。為什麼玉壺造得那麼大呢?記載說,西漢時期的貴人喜歡把玉石放在室內,有減低溫度之效。未央宮在西安一帶,盛暑奇熱,玉石放在室中有減溫之效,而玉件愈大其減溫之效愈高。那是說,我見到的那大得近於不可思議的玉壺是劉邦時期發明的冷氣機了!
兩個問題困擾著我。其一,為什麼巨壺那麼新,看不到有入過土的痕跡呢?不可能是近代造的:風格、圖案之外,只有漢代才有那種玉,只有漢代才有那種工,只有漢代好於製造巨大的玉件。其二,未央宮建於二千二百多年前,玉是非常堅硬的石,那時的科技怎可以鑽那麼大的一個需要彎進去的洞,而又彎得那麼精妙呢?
不可思議,難以解釋,這是昨天的中國。
想到上述,因為一位朋友委託我替另一位朋友要出版的一本攝影集寫一個簡短的序言,可能因為他們知道我對攝影有興趣。攝影集的書名是《見證老綿陽映像》。綿陽是今天四川的第二大城市,人口五百多萬。記載說,綿陽是個古城,始建於公元前二○一年。我想,又是劉邦,綿陽的興建與未央宮的興建是同時的了,絕對是,怎會那麼巧?細看該集的攝影作品,不可思議的另外兩個問題又在我腦中呈現。
問題一。集名稱「老」,但攝影作品可不是那麼老:最早的一幀攝於一九六九年,最新的攝於二○○八。見到什麼呢?作品三百幀,見到汽車只幾部;人物無數,但沒有一個穿著稱得上是華麗甚至是現代化的衣服。是樸素、善良的老百姓,過著沒有什麼值得勒碑誌之的生活。看似平凡,然而,我們大家知道的事實,就是這些老百姓,沒有半點自我炫耀的老百姓,一下子把國家建設起來,震撼整個地球!
問題二。二○○八年五月四川大地震,綿陽屬重災區,遇難及失蹤者加起來近三萬人!任何其它國家的城市遇上這樣的不幸,恢復元氣會是二十年的事。但我找到的資料,說災後一年的二○○九,綿陽的生產總值增長百分之十四點四,人均收入增長百分之十二點三,財政收入增長百分之三十六點二,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百分之一百二十五點八。
上述提出的兩個問題帶來的觀察,不是有點不可思議嗎?這是今天的中國。
四川盛產天才人物,自古皆然。唐代的李白與宋代的歐陽修皆生於綿陽。《見證老綿陽映像》這本攝影集,通過鏡頭對我們說很多話。全部是黑白攝影,有古意,而景物與人物皆有古味。然而,以時間衡量是不古的。哲理明確:經濟發展得夠快昨天也是古時!中國可沒有那麼厲害,只是有點不可思議而已。
張五常
二○一一年一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