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徒弟懷康的《無定向風》結集成書,竟然有勇氣請師傅寫書評,為師者把書一讀,嘩,原來徒弟曾屢擦師傅的鞋——大擦兩次、小擦懶得計——這樣一來,雖然師為徒寫書評很少見,也不好意思推卻了。但師傅給徒弟擦鞋,史無先例,因此,可評而不可擦也。
《無定向風》給我的印象,是一門很特別的功夫,看來是楊老弟始創的。這門功夫有如下招式的融合,所以打起來別開生面:(一)題材博而雜,包含甚廣——此其風之所以無定向也;(二)沒有數據,更談不上什麼統計分析,其所引用的材料都是從四面八方的不嚴謹的刊物抽取,可以說是道聽途說的八卦消息;(三)文內的經濟分析沒有什麼曲線圖解,更談不上什麼方程式,但分析大概正確,功力不淺。
以上三招是楊老弟的斤兩所在。據我所知,在炎黃子孫中,只有他一個人可以把這三招融合而成家的。
說楊老弟的功夫是「八卦經濟學」,非有貶意也。經濟學鼻祖史密斯(Adam Smith)的《原富》就有同樣的傾向——雖然史前輩的巨著寫了十二年,引用八卦消息之外,觀察入微的實例還是多得很。此乃史密斯高不可攀之處也。
很多外行人不知道,滿紙是方程式、數字、統計等文章,作者可以(其實是大多數吧)對世事一無所知,所以讀者讀後就好比看了一局象棋,縱然著法高妙,但如墮五里霧中。
所謂「八卦」,指未經慎重考證而有趣味性的世事。因為考證費用高昂,所以對世事有興趣的經濟學者,一般地說都相當「八卦」。以驗證經濟學知名的佛利民(Milton Friedman)屬於一級的「好事之徒」,不在話下;即使數學經濟大師阿羅(Kenneth Arrow)也是如此——記得二十年前與我的幾次談論中,他對任何稍有趣味的事,都必定問長問短,問個不停。
楊老弟的法門,是從傳媒取「料」——單是公司年報他就收藏了近千份!這樣做成本低,因而可以知得很多,很博,很雜。其壞處是,傳媒的數據好些時不準確,從而耍起功夫來很容易誤中副車。其好處是,傳媒的數據一般地很有趣味,所以功夫耍來過癮好看——其文章就大可一讀了。
香樹輝好像曾經在文章上說過,我在十二年前寫的《賣桔者言》(據說發行了二十五版),是經濟學者第一次以中文寫的通俗性的、有關世事的文章。這是不對的:在我之前,楊懷康、侯運輝、黃志光等人就這樣寫的了。
我可能比較不同的,就是來來去去都是用同一的經濟理論。那是說,我的經濟分析只有一招,重複又重複地運用,有時略加變化而已——這一點,香樹輝與侯運輝都曾經一語道破。老師傅「走江湖」的絕招竟然給後學的一眼看穿只有一招,也算是後生可畏了。最近跟幾位工作於香港的年青經濟學者談及在國際有名的經濟學報上發表文章的事,他們對文章被選用的困難與等待評審的長時間感到困擾。我指出這是因為他們的出發點錯了。他們不應該以誰說過什麼為出發點。差不多百發百中的「出發點」應是:舉出一個有趣味而還沒有完滿解釋的現象或事實(這種現象或事實有的是),提出一個假說解釋,進行驗證,然後試將假說一般化。在美國做研究工作時,我用這些簡單的步驟,文章尚未寫好就有學報預約其稿。要知道,發表難,求稿更難——國際性的有名刊物也如是。
要找尋一個如上所說的現象或事實作為學術研究文章的出發點,第一步就是要「八卦」——被自己的好奇心驅使而「八」之。不過。既為學術,「八」得一點眉目之後,就要作調查考證,也要對理應分析的現象或事實作深入的認識。
據我所知,除了一些差不多是屈指可數的重要理論文獻之外,完全不「八卦」的經濟文章,大多味同嚼蠟,不可取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