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一年,我寫了《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那本小書的初稿,斷言中國會放棄大鍋飯而轉向私產及市場的發展。此稿寄給行內的朋友閱讀,不同意的人不計其數。只有高斯認為我很可能對。巴賽爾認為我的理論天衣無縫,但結論難以置信。佛利民呢?他認為我是世界上對中國的前途看得最樂觀的人。
我硬頭皮送該稿到英國發表,頗暢銷,但讀者大都認為我是作白日夢。三年之後——一九八四年——我對中國的推斷不差毫釐地發生了,好像是預先把中國的經改歷史寫了出來。識者嘩然。
然而,中國的問題很複雜,更樂觀也要有點保留。我於是在一九八五年發表了《我對中國審慎樂觀的原因》,澄清一下自己的觀點。
一九九三年,我見中國的經改功虧一簣,裹足不前,就擔心起來了。但那時通脹急劇,要治理。這」治理」來得很有一手,只兩年通脹率下降至零;跟就變為通縮,經濟一蹶不振。數之不盡的法例左管右管,說不通的瑣事無日無之。大貪污日漸式微,但小貪污卻變為例行公事。是的,近幾年來,中國的經濟改革失去了方向,忽左忽右,我不由得悲觀起來了。
十一月十五日北京公佈了中美達成協議,讓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消息。晚上鄭大班給我電話,邀請我在十六日早上為世貿之事作電話訪問。我一口推卻,因為我完全不知道協議的內容,無話可說。十六日早上,協議內容的大概見報了,我讀了幾遍也不覺得有什麼重大的突破,更何況我期待已久的解除外匯管制,隻字不提。我很有點失望。
同日下午,廣州的劉曉虹到港大,訪問我對中國參加世貿的看法,可能又是要替《經濟學消息報》寫文章。我對她說:「你來得正好,因為我在報章上不明白世貿協議的重點,你比我知得多,可否解釋一下?但我還有五分鐘就要上兩個小時的課,另外安排一個時間可以嗎?」
大家商量時間安排之際,曉虹說:「今天早上中國的金融、汽車、通訊這三類股票大跌!」她有點憂形於色。我一聽,就站起來,說:「你跟我到課室去吧。事情重要,我要你在學生面前跟我談兩個小時關於中國世貿協議的事。」
不要誤會,我不是幸災樂禍,但我認為金融、汽車、通訊這三類股票在中國暴跌,是一項在經改失卻了方向的情況下的好消息。這消息有三個重要的含意。
其一是世貿協議的內容,公佈前顯然沒有外洩,或走漏了消息。含意是,中國官方高層的貪污情況的確有了改進。其二,國內的股市莊家,對世貿協議的闡釋應該比我們外人知得清楚。他們顯然認為世貿協議不是得個」講」字,而是有質有量,足以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其三——這是最重要的——就是暴跌的三類股票的機構,歷來都是受到中央的保護,有壟斷權,是受到政府維護的特權利益。世貿協議最重要的內容,顯然是說中央再不維護特權了。這是我期望了十八年的事。看來中國的經改又找到了正確的方向。
話得說回來,我認為三類股票暴跌,金融那一類是過於敏感的。要是今天國營的金融行業知所適從,他們的翻身機會有的是。
曉虹聰明,對中國的事知得很多,所以在世貿協議的闡釋上她是老老實實地給我和我的學生上了一課。她的不足之處,就是相信古老相傳的自供自給的二百五十年前的分謬論,認為若不夠多元化,弱點盡露,有什麼東窗事發,怎麼辦?
我的觀點,是讓他人賺錢的供應最可靠,而若是他國禁運裁製,走私的費用數千年來都是那麼低,何足懼哉?貿易互相得益,大家所賺的倍數高得驚人。多元化,什麼自供自給的,是蠢論。
我對曉虹說,要是中國懼怕在戰爭中受到威脅,就不應該搞三峽工程。這工程搞好後,美國一枚導彈,水淹七州!自供自給的保障沒有什麼意思吧。
我舉出江蘇昆山的例子。那裡的工業用地,是由農地轉過來的。美國同級農地的價格是昆山的十分之一,工業地價卻是昆山的三倍。昆山多加一畝工地,就少了一畝農地。二者不可兼得,你要農還是要工?單看工、農地價與美國之別,昆山選「工」棄農是上策,因為有錢可賺也。
我跟曉虹談了兩個多小時,在世貿協議中關於金融、通訊、娛樂、科技、紡織、農產品及關稅等各項問個究竟,再比對一下目今中國在這些事項上的管制情況,對江、朱二老的觀感有了改變。我想,近幾年來中國什麼也不」放」,難道是要為爭取世貿條件而下的苦肉計?
Thursday, November 25, 1999
Thursday, November 18, 1999
從蒙代爾看六十年代的芝大經濟學者
不久前蒙代爾(R.Mundell)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林行止在頌文內談及我知之甚詳的六十年代的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有些地方說得不對。我本來不打算回應,但幾天前的晚上我翻閱舊作《憑闌集》,讀到自己在九年多前寫的一段話,回味無窮,忍不住要補充一下。那段話是這樣的:
「在經濟學的歷史上,似乎只有兩個年代,兩個地方,有那樣熱鬧的思想『訓練』所。其一是三十年代的倫敦經濟學院,其二是六十年代的芝大。我由六七至六九在芝大,身歷其境地躬逢其盛,算是不枉此生。」
這段文字發表後,再有五個當時在芝大的朋友獲諾貝爾獎,好像是不費吹灰之力似的。
記得我在六九年決定要轉往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任職時,芝大的經濟系主任A.Harberger 對我說:「為什么那么傻,我們現在的經濟系的強勁是史無先例的呀!」我當然知道該系強得厲害,但說是世界歷史高峰,當時有點懷疑。
於今回顧,點只高峰咁簡單?想想吧。芝大一共有八個經濟學者拿得諾貝爾獎,那大概是所有獲該獎的五分之一,而這八位都是六十年代任職於芝大的。從芝大六十年代的經濟英雄榜上看,應該還有兩三位可獲諾貝爾獎。說是史無先例應該沒有人反對,要賭後無來者應該沒有人敢下反對的賭注吧。
蒙代爾是六十年代的芝大怪傑。我認為他是在九一年高斯之後,最值得獲諾獎的人。他是個如假包換的天才,屢有新意,而我們認識時他住豪宅,好開豪華的酒會,衣著時尚,英俊瀟灑,風流倜儻,殊有奇氣。他不喜歡多說話,教書有如天馬行空,而作為本世紀最有地位的經濟學報(JPE)的主編,投訴的人不計其數!
這個有時思想難以捉摸、有時喜歡胡說幾個數字的蒙代爾,凡事都看得極為簡單。可能是因為這樣,他的判斷力是我所知的經濟學者中最準確的。
他主張貨幣要用金本位制,我問他為什么,他回應道:「古代的羅馬帝國及後來歐美經濟最繁榮的一段長時期,都是用金本位的。」二十多年前,美國的通脹把經濟弄得一塌糊塗,蒙代爾在《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短文,建議以金本位保鈔票的一個百分率。這是今天香港所用的聯繫匯率的另一個版本了。
一九六九年,世界金價由美國規定每安士三十五美元。歐洲建議以紙券指明金量,用以代金。我問蒙代爾可不可行,他說:「你要紙還是要金?要賺點錢,大手購入黃金吧。」後來在該年的暑期我回港度假,朋友見我是經濟學者,問我有什么好投資。我說:「買金吧!」這些朋友買金後,其價下跌了百分之五,他們就把金沽掉,虧了本,把我大罵一場。殊不知罵聲未了,金價馬不停蹄地上升了十一倍。
後來聽說蒙代爾賺了大錢。
六七年我初出道時,把一篇頗長的關於佃農制度的文章,寄給大名鼎鼎的AER學報。編輯回應,要我修改文中最重要的一點,我原封不動地把該文轉交給蒙代爾。
他讀後對我說:「你為什么那樣蠢,把兩篇文章合為一篇?這樣吧,在這裡把文章一分為二,第二節跟第三節調換位置。我要第一篇,把第二篇給高斯的學報。」
我照他的建議修改,不到兩個小時就改好了。後來他把他要的那一篇放在JPE之首,高斯把他要的排在JLE的第二位。如此「出道」很不錯,但要靠蒙代爾的簡單判斷。
六八年,中國文革當道,我搞笑地寫了一篇題為《費沙與紅衛兵》的短文,不打算發表的,目的是讓芝大的同事娛樂一下。蒙代爾看到該短文後,堅持要將之發表。我說:「我是故意幽默一下文革的,不應該發表吧。」他道:「你聽過『幽默中有真理』這句話嗎?你若不介意,我就發表。」
從蒙代爾看六十年代的芝大經濟系,是適當的,因為此公性格突出,很有當年芝大的代表性。
其一,蒙代爾「怪」得精采,而當年芝大的經濟學者,大部分都算是怪人。今天,好些香港人認為我怪得出奇,但比起當年的芝大同事,我是小巫見大巫,不敢認怪。
其二,當年芝大的高手好些嗜酒,而蒙代爾是免費大量供應美酒之人。大家於酒後的深夜,創作去也。要說得順理成章,他們就發明了一個「一杯的假說」。那是說喝了小量酒之後思想能力上升。不幸的是那所謂「小量」往往不小。夏理·莊遜以半瓶烈酒為小,以一整瓶為一晚之限。後來莊遜因酒謝世,他們就廢除「假說」,不再多喝了。
其三,那所謂芝加哥經濟學派,與眾不同之處,是重於闡釋世事。專於理論的蒙代爾,對歷史知得廣而精。
其四是不拘小節。莊遜有時穿拖鞋授課;Uzawa在十個星期的學期內,八個星期在日本,回芝大後要學生整天跟他,每天教十多個小時地教兩個星期。問蒙代爾借一本書,他不可能記得這回事。
是的,說六十年代的芝大經濟系很有點亂來,是對的。但要把眾多天才集在一起,不可能不讓他們亂來一下。井井有條算是什么天才呢?
當日認為蒙代爾做編輯做得亂七八糟的朋友,今天都認為他做得非常好,因為在他的編輯下,精品甚多。
我想,學術到了最高的境界,免不了有點怪,有點糊里糊塗的。
「在經濟學的歷史上,似乎只有兩個年代,兩個地方,有那樣熱鬧的思想『訓練』所。其一是三十年代的倫敦經濟學院,其二是六十年代的芝大。我由六七至六九在芝大,身歷其境地躬逢其盛,算是不枉此生。」
這段文字發表後,再有五個當時在芝大的朋友獲諾貝爾獎,好像是不費吹灰之力似的。
記得我在六九年決定要轉往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任職時,芝大的經濟系主任A.Harberger 對我說:「為什么那么傻,我們現在的經濟系的強勁是史無先例的呀!」我當然知道該系強得厲害,但說是世界歷史高峰,當時有點懷疑。
於今回顧,點只高峰咁簡單?想想吧。芝大一共有八個經濟學者拿得諾貝爾獎,那大概是所有獲該獎的五分之一,而這八位都是六十年代任職於芝大的。從芝大六十年代的經濟英雄榜上看,應該還有兩三位可獲諾貝爾獎。說是史無先例應該沒有人反對,要賭後無來者應該沒有人敢下反對的賭注吧。
蒙代爾是六十年代的芝大怪傑。我認為他是在九一年高斯之後,最值得獲諾獎的人。他是個如假包換的天才,屢有新意,而我們認識時他住豪宅,好開豪華的酒會,衣著時尚,英俊瀟灑,風流倜儻,殊有奇氣。他不喜歡多說話,教書有如天馬行空,而作為本世紀最有地位的經濟學報(JPE)的主編,投訴的人不計其數!
這個有時思想難以捉摸、有時喜歡胡說幾個數字的蒙代爾,凡事都看得極為簡單。可能是因為這樣,他的判斷力是我所知的經濟學者中最準確的。
他主張貨幣要用金本位制,我問他為什么,他回應道:「古代的羅馬帝國及後來歐美經濟最繁榮的一段長時期,都是用金本位的。」二十多年前,美國的通脹把經濟弄得一塌糊塗,蒙代爾在《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短文,建議以金本位保鈔票的一個百分率。這是今天香港所用的聯繫匯率的另一個版本了。
一九六九年,世界金價由美國規定每安士三十五美元。歐洲建議以紙券指明金量,用以代金。我問蒙代爾可不可行,他說:「你要紙還是要金?要賺點錢,大手購入黃金吧。」後來在該年的暑期我回港度假,朋友見我是經濟學者,問我有什么好投資。我說:「買金吧!」這些朋友買金後,其價下跌了百分之五,他們就把金沽掉,虧了本,把我大罵一場。殊不知罵聲未了,金價馬不停蹄地上升了十一倍。
後來聽說蒙代爾賺了大錢。
六七年我初出道時,把一篇頗長的關於佃農制度的文章,寄給大名鼎鼎的AER學報。編輯回應,要我修改文中最重要的一點,我原封不動地把該文轉交給蒙代爾。
他讀後對我說:「你為什么那樣蠢,把兩篇文章合為一篇?這樣吧,在這裡把文章一分為二,第二節跟第三節調換位置。我要第一篇,把第二篇給高斯的學報。」
我照他的建議修改,不到兩個小時就改好了。後來他把他要的那一篇放在JPE之首,高斯把他要的排在JLE的第二位。如此「出道」很不錯,但要靠蒙代爾的簡單判斷。
六八年,中國文革當道,我搞笑地寫了一篇題為《費沙與紅衛兵》的短文,不打算發表的,目的是讓芝大的同事娛樂一下。蒙代爾看到該短文後,堅持要將之發表。我說:「我是故意幽默一下文革的,不應該發表吧。」他道:「你聽過『幽默中有真理』這句話嗎?你若不介意,我就發表。」
從蒙代爾看六十年代的芝大經濟系,是適當的,因為此公性格突出,很有當年芝大的代表性。
其一,蒙代爾「怪」得精采,而當年芝大的經濟學者,大部分都算是怪人。今天,好些香港人認為我怪得出奇,但比起當年的芝大同事,我是小巫見大巫,不敢認怪。
其二,當年芝大的高手好些嗜酒,而蒙代爾是免費大量供應美酒之人。大家於酒後的深夜,創作去也。要說得順理成章,他們就發明了一個「一杯的假說」。那是說喝了小量酒之後思想能力上升。不幸的是那所謂「小量」往往不小。夏理·莊遜以半瓶烈酒為小,以一整瓶為一晚之限。後來莊遜因酒謝世,他們就廢除「假說」,不再多喝了。
其三,那所謂芝加哥經濟學派,與眾不同之處,是重於闡釋世事。專於理論的蒙代爾,對歷史知得廣而精。
其四是不拘小節。莊遜有時穿拖鞋授課;Uzawa在十個星期的學期內,八個星期在日本,回芝大後要學生整天跟他,每天教十多個小時地教兩個星期。問蒙代爾借一本書,他不可能記得這回事。
是的,說六十年代的芝大經濟系很有點亂來,是對的。但要把眾多天才集在一起,不可能不讓他們亂來一下。井井有條算是什么天才呢?
當日認為蒙代爾做編輯做得亂七八糟的朋友,今天都認為他做得非常好,因為在他的編輯下,精品甚多。
我想,學術到了最高的境界,免不了有點怪,有點糊里糊塗的。
Friday, November 12, 1999
懂深不懂淺的學問
不久前發表了兩篇關於學術的文章——《博士論文是怎樣寫成的》及《價格理論快要失傳了》——獲得頗大的反響。不幸的是,大聲拍掌的都是學術界外的專業人士,學術界內的半點反應也沒有。
最近收到柏克萊加州大學一位研究生的信,說他(顯然是在網上)讀到我的《價格》一文,一方面同意我的觀點,另一方面不同意我主張以簡單的理論來解釋複雜的世界。這位同學認為簡單的理論不切實際,脫離了現實。他說真實的複雜世界,是要以複雜的理論才能解釋的。
我不知道這位同學所學的是哪一個新學派。我這一輩的理念是,理論不是真實世界的影照,而是真實世界的闡釋。別的學術不說也罷,但就經濟而言,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真實現象能成功地被一個複雜理論解釋過。成功解釋所用的理論永遠都是那么淺,淺得有點難以置信。
一個現象可能由好些不同部分組合。要把整個現象解釋,可用幾個不同的簡單理論,逐部分擊破。在經濟學來說,不同的簡單理論,歸根究底,來來去去都是兩招基本的原理,活學活用,千變萬化,可以推出數之不盡的理論來。
上述的兩招基本經濟原理,香港唸經濟的中學生都學過,只是功力尚淺,不知道這兩招可以用得威力無窮。我曾說過真正的理解,要由淺入深、由深轉複雜,再由複雜轉深、再轉淺,來來回回好幾次。
第一招,自私的假設,是說每個人在任何情況下,皆毫無例外地在局限條件下爭取最大的利益。這當然包括那所謂功用函數(Utility Function)了。這函數可以用得很深,但都派不上用場。重要的「用場」是局限條件在真實世界中的變化。
數之不盡的變化要怎樣分類、量度、處理,是困難的工程。高手與低手之分,往往在於局限條件的處理手法;正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第二招,需求定律,是說每個人在任何情況下,其需求曲線皆毫無例外地向右下傾斜。那是說,若價格(或代價)下降,需求量必定增加。這個只一句話就說完的大名鼎鼎的需求定律,我今年在港大教一小組學生要教十二個星期。單論什么是「量」,我說了兩個小時,只能表達一點皮毛而已。
需求定律不僅包括需求函數(Demand Function),也包括生產函數(Production Function)。認為這二者是兩回事的經濟學者,是讀壞了書,把問題看得太複雜了。
(這裡順便一提:最近在北京的一次講話中,一位教授堅持需求曲線不一定向右下傾斜,指出好些課本說有時是向左下傾斜的。我說若二者皆可,經濟解釋就不可能錯,所以就不可能有經濟解釋。說來說去那教授也不明白。他不明白科學的假說不是求對,而是求可能錯。)
在解釋世界的經驗中,我從來沒有用過上述以外的兩個招式。我所認識的,比我年長的經濟學大師,有時喜歡過一下數學方程式的癮,花巧地表演一下。但若與他們坐下來,問他們有什么在這兩招之外的新意,他們是答不出來的。
去年在一篇關於交易費用的文章的結論中,我就提到經濟學的整體其實只有這兩招。佛利民、赫舒拉發及巴賽爾三位高人讀該文後,一致認為我這結論重要。
我在《價格》一文內,提到經濟學在走下坡,認為今天經濟學的後起之秀不懂價格理論。但想深一層,這些年青學者不是不懂,而是懂深不懂淺。他們可能認為高深的學問才是真學問,卻忽略了懂深不懂淺不算是真的懂的哲理。
為什么一門精采的學問會搞成這個樣子呢?一個解釋是故扮高深,沒有人明白就算是有學問,可以說自己看到了皇帝的新衣。今天,這個解釋對某些青年學者可能適用,但似乎不是多數。他們大多數不可能不知道,高深莫測的文章可以有學報發表,但不會有持久地被人重視的市場。
另一個較為可取的原因,是今天的年青經濟學者對解釋世事失卻了興趣。他們但求有文章發表,也要表演一下本領,所以就把一門科學作為一項類似下象棋的玩意,越深越有斤兩。高低於是以深淺來衡量,以複雜勝簡單。於是大家一齊向深處鑽,過不多時,淺的因為無人問津而變得大家都不明白。
愚見以為,懂深不懂淺的學問,走火入魔也。
最近收到柏克萊加州大學一位研究生的信,說他(顯然是在網上)讀到我的《價格》一文,一方面同意我的觀點,另一方面不同意我主張以簡單的理論來解釋複雜的世界。這位同學認為簡單的理論不切實際,脫離了現實。他說真實的複雜世界,是要以複雜的理論才能解釋的。
我不知道這位同學所學的是哪一個新學派。我這一輩的理念是,理論不是真實世界的影照,而是真實世界的闡釋。別的學術不說也罷,但就經濟而言,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真實現象能成功地被一個複雜理論解釋過。成功解釋所用的理論永遠都是那么淺,淺得有點難以置信。
一個現象可能由好些不同部分組合。要把整個現象解釋,可用幾個不同的簡單理論,逐部分擊破。在經濟學來說,不同的簡單理論,歸根究底,來來去去都是兩招基本的原理,活學活用,千變萬化,可以推出數之不盡的理論來。
上述的兩招基本經濟原理,香港唸經濟的中學生都學過,只是功力尚淺,不知道這兩招可以用得威力無窮。我曾說過真正的理解,要由淺入深、由深轉複雜,再由複雜轉深、再轉淺,來來回回好幾次。
第一招,自私的假設,是說每個人在任何情況下,皆毫無例外地在局限條件下爭取最大的利益。這當然包括那所謂功用函數(Utility Function)了。這函數可以用得很深,但都派不上用場。重要的「用場」是局限條件在真實世界中的變化。
數之不盡的變化要怎樣分類、量度、處理,是困難的工程。高手與低手之分,往往在於局限條件的處理手法;正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第二招,需求定律,是說每個人在任何情況下,其需求曲線皆毫無例外地向右下傾斜。那是說,若價格(或代價)下降,需求量必定增加。這個只一句話就說完的大名鼎鼎的需求定律,我今年在港大教一小組學生要教十二個星期。單論什么是「量」,我說了兩個小時,只能表達一點皮毛而已。
需求定律不僅包括需求函數(Demand Function),也包括生產函數(Production Function)。認為這二者是兩回事的經濟學者,是讀壞了書,把問題看得太複雜了。
(這裡順便一提:最近在北京的一次講話中,一位教授堅持需求曲線不一定向右下傾斜,指出好些課本說有時是向左下傾斜的。我說若二者皆可,經濟解釋就不可能錯,所以就不可能有經濟解釋。說來說去那教授也不明白。他不明白科學的假說不是求對,而是求可能錯。)
在解釋世界的經驗中,我從來沒有用過上述以外的兩個招式。我所認識的,比我年長的經濟學大師,有時喜歡過一下數學方程式的癮,花巧地表演一下。但若與他們坐下來,問他們有什么在這兩招之外的新意,他們是答不出來的。
去年在一篇關於交易費用的文章的結論中,我就提到經濟學的整體其實只有這兩招。佛利民、赫舒拉發及巴賽爾三位高人讀該文後,一致認為我這結論重要。
我在《價格》一文內,提到經濟學在走下坡,認為今天經濟學的後起之秀不懂價格理論。但想深一層,這些年青學者不是不懂,而是懂深不懂淺。他們可能認為高深的學問才是真學問,卻忽略了懂深不懂淺不算是真的懂的哲理。
為什么一門精采的學問會搞成這個樣子呢?一個解釋是故扮高深,沒有人明白就算是有學問,可以說自己看到了皇帝的新衣。今天,這個解釋對某些青年學者可能適用,但似乎不是多數。他們大多數不可能不知道,高深莫測的文章可以有學報發表,但不會有持久地被人重視的市場。
另一個較為可取的原因,是今天的年青經濟學者對解釋世事失卻了興趣。他們但求有文章發表,也要表演一下本領,所以就把一門科學作為一項類似下象棋的玩意,越深越有斤兩。高低於是以深淺來衡量,以複雜勝簡單。於是大家一齊向深處鑽,過不多時,淺的因為無人問津而變得大家都不明白。
愚見以為,懂深不懂淺的學問,走火入魔也。
Thursday, November 4, 1999
論賭
論賭,香港是有悠久的歷史了。今天位於跑馬地的墳場,是因為戰前火燒馬棚,眾多賭徒謝世而設立的。我的先父當日也在馬場,被燒了半頭頭髮,大難不死,是家母生時常說的張家典故。
我很欣賞今天仍存在的、在跑馬地墳場門外的對聯:「今日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據說這對聯是當時的一個鬼佬港督所擬的,雖然「歸故土」對「也相同」不工整(平仄沒有問題),但對聯實在好。
香港歷來所開的賭,賭馬及六合彩之類的,是政府的專利。這不由得使人聯想到「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但港府在這些「開賭」上所賺到的錢,大都用作「善舉」,市民就沒有什話可說了。
反對香港私營開賭的人,數之不盡。為何如此呢?這是個不容易解釋的問題。一說「賭」是不道德的行為,有傷風化。這觀點顯然不成立。以人口的百分比來說,香港的賭徒應該是近於世界之冠。賭馬的狂熱姑且不談,單是賭股市、賭樓市,人多勢眾,而其風險之巨,的確是像蘇東坡所說的「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
其實,我們每個人天天都在賭。你到超級市場買雞蛋,要賭是好還是壞的。你在任何市場下任何的注,在某程度上都是一項賭博。
好些反對香港開賭的朋友,是不希望自己的兒女有「好賭」的不良嗜好。沒有建設性的、或然率說是敗多勝少的賭,我也勸自己的兒女要知所適從。但開賭場可以嚴禁某年齡之下的少年,而有規模的賭場,青少年就是容許也沒有錢去下注。另一方面,住在拉斯韋加斯的朋友告訴我,該市的本地人不賭。
我自己的兒子二十七歲,對賭沒有興趣,怎樣勸他去試賭一下,也不肯聽老父之言。女兒二十六歲,喜歡賭幾手,問題是她從來節儉,到賭場只限一百美元為可輸的上限。不久前她到拉斯韋加斯,我在香港以長途電話勸她多賭一點(到了該城,不賭有什麼意思?),她就是不聽。
毋庸諱言,賭博是一種娛樂,可以消磨時間。去年夏天,我到賭城Lake Tahoe 去開經濟會議,晚上悶得怕人,我拿三百美元去賭,以為可以買半個小時的娛樂時間。殊不知賭來賭去也輸不掉。賭了兩個多小時,興趣盡失,但賭桌上的錢有增無減。我於是每手將所有的錢都推出去,到第三手才能輸清光,誠苦事也。
最有份量的反賭言論,是開賭場會引來黑社會的操縱,治安會有問題。昔日的芝加哥與今天的澳門就是例子。是的,在傳統上賭場與黑社會的混合有跡可循。但為什麼如此呢?
一個可靠的解釋,是歷史上賭場往往是非法的,所以黑幫當道。黃、賭、毒的經驗皆如此。就是像澳門那樣,賭場合法化,但若政府管制發牌的數量,以至「油水」過多,那麼貪官、黑道就會有混水摸魚的空間。
近二十年來,美國拉斯韋加斯的多賭場辦得好,使人對該賭城刮目相看。除賭以外,酒店的設計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給,而表演節目應有盡有,要賭與要不賭的皆有所適從,實在是一個消閒的好去處。我自己對這一類娛樂沒有嗜好,但數之不盡的朋友很欣賞,每年總有幾個週末到那裡花點錢。聽說美國東岸的大西洋賭城也辦得不錯。
今天,拉斯韋加斯是美國發展得最快的一個城市。遊客每年數千萬,銷展及國際會議觸目皆是,而據說賭場三分之一的收入,是來自我們亞洲人。治安可人,而到那裡散散心的多是有識之士,是有份量的道德判斷者。
是的,像澳門那樣的賭城我反對,像美國華盛頓州近十年來在印第安人的土地上設立的賭場,搞得不倫不類的,我認為沒有意思,不辦算了。近乎拉斯韋加斯那樣現代化的、以消閒為重而又能引來舉家大小的遊客光顧的賭城,香港不妨客觀地考虙一下。
建議香港開賭的一位朋友提出大嶼山為地點,甚有見地。我們花了那麼多錢搞基建,是應該多加利用的。香港是有條件把一個小賭城辦得很好的。慎重衡量,沒有信心辦得好才放棄,是上策。
賭城的成或敗、好或壞,歷史上的檔案有的是。我們的財政司長是不難找到可靠的數據及顧問的。有了可靠的資料,我個人有三個建議。
其一,政府不要向管制牌照數量而多賺牌費那方面打主意。政府不要賺生意所得稅及地價以外的錢,要讓賭場帶來的利益地流到市場上去。其二,要盡可能向國際的大莊家招手。我們引進外資的同時,也要引進設計與賭法,務求國際化。
其三,外地的經驗告訴我們,成功賭城的重點不是賭,而是娛樂。今天中國大陸的歌星、舞星不計其數,菲律賓的歷來都有看頭,所以要辦賭城,政府是要大量放寬這些藝員的進口的。
反對香港開賭場的權威人士,有責任到拉斯韋加斯去考察一次。
我很欣賞今天仍存在的、在跑馬地墳場門外的對聯:「今日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據說這對聯是當時的一個鬼佬港督所擬的,雖然「歸故土」對「也相同」不工整(平仄沒有問題),但對聯實在好。
香港歷來所開的賭,賭馬及六合彩之類的,是政府的專利。這不由得使人聯想到「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但港府在這些「開賭」上所賺到的錢,大都用作「善舉」,市民就沒有什話可說了。
反對香港私營開賭的人,數之不盡。為何如此呢?這是個不容易解釋的問題。一說「賭」是不道德的行為,有傷風化。這觀點顯然不成立。以人口的百分比來說,香港的賭徒應該是近於世界之冠。賭馬的狂熱姑且不談,單是賭股市、賭樓市,人多勢眾,而其風險之巨,的確是像蘇東坡所說的「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
其實,我們每個人天天都在賭。你到超級市場買雞蛋,要賭是好還是壞的。你在任何市場下任何的注,在某程度上都是一項賭博。
好些反對香港開賭的朋友,是不希望自己的兒女有「好賭」的不良嗜好。沒有建設性的、或然率說是敗多勝少的賭,我也勸自己的兒女要知所適從。但開賭場可以嚴禁某年齡之下的少年,而有規模的賭場,青少年就是容許也沒有錢去下注。另一方面,住在拉斯韋加斯的朋友告訴我,該市的本地人不賭。
我自己的兒子二十七歲,對賭沒有興趣,怎樣勸他去試賭一下,也不肯聽老父之言。女兒二十六歲,喜歡賭幾手,問題是她從來節儉,到賭場只限一百美元為可輸的上限。不久前她到拉斯韋加斯,我在香港以長途電話勸她多賭一點(到了該城,不賭有什麼意思?),她就是不聽。
毋庸諱言,賭博是一種娛樂,可以消磨時間。去年夏天,我到賭城Lake Tahoe 去開經濟會議,晚上悶得怕人,我拿三百美元去賭,以為可以買半個小時的娛樂時間。殊不知賭來賭去也輸不掉。賭了兩個多小時,興趣盡失,但賭桌上的錢有增無減。我於是每手將所有的錢都推出去,到第三手才能輸清光,誠苦事也。
最有份量的反賭言論,是開賭場會引來黑社會的操縱,治安會有問題。昔日的芝加哥與今天的澳門就是例子。是的,在傳統上賭場與黑社會的混合有跡可循。但為什麼如此呢?
一個可靠的解釋,是歷史上賭場往往是非法的,所以黑幫當道。黃、賭、毒的經驗皆如此。就是像澳門那樣,賭場合法化,但若政府管制發牌的數量,以至「油水」過多,那麼貪官、黑道就會有混水摸魚的空間。
近二十年來,美國拉斯韋加斯的多賭場辦得好,使人對該賭城刮目相看。除賭以外,酒店的設計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給,而表演節目應有盡有,要賭與要不賭的皆有所適從,實在是一個消閒的好去處。我自己對這一類娛樂沒有嗜好,但數之不盡的朋友很欣賞,每年總有幾個週末到那裡花點錢。聽說美國東岸的大西洋賭城也辦得不錯。
今天,拉斯韋加斯是美國發展得最快的一個城市。遊客每年數千萬,銷展及國際會議觸目皆是,而據說賭場三分之一的收入,是來自我們亞洲人。治安可人,而到那裡散散心的多是有識之士,是有份量的道德判斷者。
是的,像澳門那樣的賭城我反對,像美國華盛頓州近十年來在印第安人的土地上設立的賭場,搞得不倫不類的,我認為沒有意思,不辦算了。近乎拉斯韋加斯那樣現代化的、以消閒為重而又能引來舉家大小的遊客光顧的賭城,香港不妨客觀地考虙一下。
建議香港開賭的一位朋友提出大嶼山為地點,甚有見地。我們花了那麼多錢搞基建,是應該多加利用的。香港是有條件把一個小賭城辦得很好的。慎重衡量,沒有信心辦得好才放棄,是上策。
賭城的成或敗、好或壞,歷史上的檔案有的是。我們的財政司長是不難找到可靠的數據及顧問的。有了可靠的資料,我個人有三個建議。
其一,政府不要向管制牌照數量而多賺牌費那方面打主意。政府不要賺生意所得稅及地價以外的錢,要讓賭場帶來的利益地流到市場上去。其二,要盡可能向國際的大莊家招手。我們引進外資的同時,也要引進設計與賭法,務求國際化。
其三,外地的經驗告訴我們,成功賭城的重點不是賭,而是娛樂。今天中國大陸的歌星、舞星不計其數,菲律賓的歷來都有看頭,所以要辦賭城,政府是要大量放寬這些藝員的進口的。
反對香港開賭場的權威人士,有責任到拉斯韋加斯去考察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