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24, 2003

不要搶著說教授錯——再語中國的同學們

年多前發表了《給中國的同學們》,建議他們讀我的《經濟解釋》,主要是考慮與衡量,不是要同意我說的,也不是要多花心思說我錯了。錯是任何搞學術的免不了的事。今天被認為是對的理論,到了明天可能錯了。我自己比較幸運,三十多年來沒有人找出推理上的錯,但這並不是說將來某一天不會被認為是錯了的。

我提到上述的,是不久前在《壹週刊·南窗集》發表了《上河定律》之後,朋友告訴我,國內網頁上一些青年長篇大論,說錯、錯、錯。當然可能錯,但在理論上我不會錯得那樣容易。我寫《上河定律》有兩個原因。其一是給同學們開心一下;其二是藉該文示範一下成本的理念。

上河定律說,排隊看《清明上河圖》的時間越長,輪到時觀者的觀看時間也越長。朋友說,一位同學讀後在網上長篇大論,說我錯了,因為到酒家用膳,排隊時間越長,輪到時不一定吃得越久。這是對的,但我在《上河定律》文內不是解釋得很清楚嗎?排隊時間,輪候到了,是歷史,而歷史成本不是成本。成本是預期的排隊時間。有了一次等候的經驗,以觀看《清明上河圖》而言,下次再看的機會不多,而若過兩天再排隊,時間也相若,所以輪候到了就久看一點。到酒家用膳呢?這次等了兩個小時,是意外,中了計,是歷史,再不是成本,下次明知要再排隊兩個小時你不會再光顧。

經濟學的成本理念只八個字就說完了:成本是最高的代價。就是那麼簡單,沒有其它,但運用起來是另一回事。唸經濟的同學要左思右想,不斷地在這成本的理念上下功夫。天才可能只花五、六年就得到足夠的深入理解。我自己大約花了十五年才感到對成本有滿意的認識。布格南想了三十年才以《成本》為題下筆成書。艾智仁也想了同樣時間,然後為《社會科學百科全書》以《成本》為題下筆,興高采烈,說:「我懂了,我懂了。」高斯呢?他平生的專長,是成本的理念掌握得通透。這些大師們來來去去對成本的掌握,只不過是「成本是最高的代價」這八個字的深入闡釋。這樣說,我只用了十五年就自覺掌握了成本的理念與變化,雖然說不上是天才,也足以自豪了。

上河定律的重點是成本的理念。不是說同學們不是天才,但應該不容易只讀一遍就說我是錯了的。錯了又怎樣?同學們有否考慮我為什麼是錯了嗎?

回想四十年前作研究生時,拜讀佛利民的《馬歇爾的需求曲線》,讀完一遍又一遍,總是覺得該文有幾點是錯了的。當時我想,是頗為明顯的錯,但佛老為什麼會那樣說?想了很久,到最後我領會到需求定律與一般均衡的關係。雖然今天我還是不同意當年我認為佛老是錯了的幾點,但經過多年的反覆考慮,知道我不同意的是例外,佛老一般是對。此「對」也,使我能深入地領會到需求定律的各種演變,從而掌握了這重要定律的用法。

同學們要記著。不值得讀的文章不要讀。值得讀的文章不多,找到了,重複又重複地細讀,不要管對或錯,而是像我當年那樣:考慮,又考慮;衡量,再衡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