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南窗集》發表了三期關於中國的農民問題,不打算再寫,但徇眾要求,要補加兩個重要的註腳。這是第一個:解釋如果不捨農轉工,中國的經濟不可能有大成。有四點。
(一)說過的,中國人口密度高,人均的農地面積太小,如果過半的人口是農民,他們不可能達到小康。中國的農民是要下降至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經濟才有大作為的。今天的農民人口下降了不少,工商業與國民收入增長得快,而農產品之價還是很低。這個近於奇跡的發展,除了農民的工資低廉外,主要是飼養行業發展得好。無論家禽、海河鮮等都採用密集飼養的方法,神州大地隨處可見。集密飼養需要的土地面積大減,救一救,但要大幅提升農民的生活,不減少農民人口無法辦到。
(二)人口眾多的大國要把經濟搞起來,不能不依靠製造業(工業)為主要命脈。細小之區可靠金融、服務、旅遊,甚至單靠開賭而有可觀的人均收入;人少地大之邦可碰運氣,靠天然資源而使舉國吃之不盡。中國的天然資源不見經傳,且人口密度奇高,不以工業為主是搞不起來的。可幸人的腦子是最有價值的資源。這方面中國多得很,只是一般未經雕琢而已。想想吧。先進之邦,食料的費用不到人均收入的百分之十。據說今天中國的人口百分之七十是農民(應該少一點,因為兼職的不易算),怎可以把食料的人均費用減至百分之十呢?美國的農民是人口的百分之七,且有大量農產品出口。
(三)這點重要。回顧歷史,人類的經濟增長主要是靠知識的增加。然而,農業的知識增加比工業的慢很多。雖說密集飼養不少是新知識,殺蟲與施肥有點新化學,加上以膠布作簡陋的溫室,但中國的種植的方法基本上還是數千年前的。
相信我吧。腦子的運用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而這方面工業用起來無盡無窮也。一個小小的腦子,其知識的累積可以多得驚人。新產品與新方法,工業特別多,而這些到今天還沒有誰可以指出一個限度。我建議設法提升中國農民的知識水平,為的是要給他們一些基礎,好叫他們轉到工業去時懂得把腦子多用一下。
(四)這點也重要。以專業而分工合作可以把產出增加數以千萬倍計——這點我在其他文章細說過了。然而,專業分工大量增產,主要在工業出現。農業當然也可以分工合作,但機會不多,與工業的專業增產的幅度相去甚遠。可不是嗎?一個農民種瓜又種菜,鋤地又施肥,既下種又收成。工業呢?一個專於某產品某部分工作的人通常不懂——甚至不知道——工廠之內其他部門的工人做的是什麼。
更重要的是,專業往往也專於思考。一個在工業任職的人通常不是個發明家,但因為產品變化多端,小主意每個人都可以想出來。這些小思想可以積少成多,也可以累積起來而合併使用。其他不論,工業產品的設計就是一門重要而龐大的行業,但我們不容易找到農產品設計師。
下期我會寫第二個註腳,解釋為什麼不讓農產品自由進出口是愚蠢的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