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8, 2004

農業革命的效果

這是一連三篇寫中國農民問題的最後一篇,短期內不打算再寫了。資料不足,知道的太簡略,好些有猜測成分,違反了學術應有的嚴謹。只是要求我寫中國農民的同學實在多,而自己曾經作過農業經濟研究,就勉為其難地寫一些。

其它經濟學者怎樣想我不知道。提出任何政策建議,我老是擔心有關當局接受。純學術的研究,錯了就錯了,用不著耿耿於懷。但政策建議,錯了有害於人,何況是關於歷史上生活沒有好過的中國農民。建議搞出大錯,雖然沒有膽量倣傚古人,以一死而謝天下,但膽子再大也不敢到農村去拍攝什麼荷蘭豆了。

三篇的第一篇,我提出三項重要原則:很多農民要捨農從工;農產品要自由進出口;農民要增加知識。網上的反響熱烈,但有些讀者同意第一與第三項,反對第二項——反對讓農產品自由進出口。怎可以自圓其說呢?邏輯說,沒有第二項不可能有第一項,而沒有第一項則不需要有第三項了。

一般來說,讀者關心的是兩個問題。其一是如果農民大量地捨農從工,城市可以應付嗎?失業的人口怎樣處理了?城市會有動亂嗎?答案是自由市場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一般人不易相信,但歷史的經驗,只要市場有足夠的自由運作,處理這些問題從不出錯。如果捨農從工二十年前大量發生於神州,在滿是國營企業、價格管制繁多、房屋供應還不是自由市場引導等情況下,會有不少麻煩。當年人口大量捨農從工,會增加開放市場的壓力,但不能保證動亂不會發生。今天國內的市場(不算外貿)是我見過的最自由的了。

以市場調整人口的大量轉移,歷史有的是成功例子。日本的明治維新不再說了。二十年來,深圳的人口上升了二十倍,沒有動亂,失業率低,房屋的供應快得出奇,而市民的人均收入不斷上升。最有說服力的例子是七十年代初期的香港。那時港府的政策,是大陸的偷渡客如果能偷進城市境內,就有居留權利。成功的偷渡者每月十多萬,盡皆不名一文,也不學無術,但在「難民」暴升的情況下,香港的經濟增長率是開埠以來最高的。一個小城市,香港七十年代在成衣、手錶、玩具這三項重要工業上,出口冠於地球。這種經濟奇跡有嚴謹的理論解釋,不簡單,這裡不說了。

讀者關心的第二個問題,是農民人口大減而工業人口大升,會導致糧食短缺。答案是由市場處理,不會有短缺的問題,只是某些糧食要進口。我們要問,如果糧食完全由市場處理,效果會怎樣呢?如下是我的推斷。

(一)蔬菜與水果不用進口,可以繼續供應香港,但本土少產的水果是會進口的。

(二)家禽與海鮮河鮮等皆不用進口。這些食品今天大部分是飼養的,愈來愈多,價格也相宜。蝦、鰻魚等早就出口,而不久的將來比較珍貴的飼養物,如鵝肝,也會出口。三文魚在北美很相宜,會進口,而其它國內不產的品種也是會小量進口的。

(三)牛、羊會進口,但豬會出口。

(四)稻糧主要是進口的。

如上可見,大量減少農民人口,中國不會有糧食短缺的問題。令人擔心的只是稻糧,但外地的供應那麼多,供應的不同國家要競爭,給他們賺點錢,炎黃子孫怎會擔心沒有麵包吃?主要是稻糧的進口(或任何糧食進口)不應該由政府處理。私營的進口商人門路多,懂得壓價,供應準時——這些是香港的經驗。政府不插手是重要的:香港在太平時沒有出現過上海不久前發生的搶購白米的現象。

我說過,中國如果要成為經濟強國,以全職算,農民人口要減至大約總人口的四分之一。短期內不容易做到,但減至百分之四十左右不困難。雖說今天的農民是九億,但其中不少是半農半工,以全職算不知是多少。說是七至八億之間不會太離譜。如果以全職算,把農民減至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大約五億),農民轉工大約是二至三億人。按原則辦事,加速一點,大約十年可以達到。

問題是,如果農民人口下降至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農民的生活怎樣了?我的粗略估計,農產品的平均實質價格大約上升不到一倍。沒有不可以接受的通脹,實質農產品之價上升,工業產品,因為有大量農民協助產出,其實質價格相應下降。這是說,在相對價格上,農產品之價上升,工業產品之價下降。這是應該的,而工業產品的相對價格下降不代表工業的實質人均收入下降,因為產量大幅增加了。

目前國內的農產品賣不起價。一斤生菜的廣東農村價是五毫。提升至二元(零售不到三元)城市的人還可以接受,但我大略的估計農產品的平均價上升不到一倍。任何政府促成的農產品價格上升皆不可取,但起於農轉工的農產品價格上升是正著。

現在假設目前農民的人均收入是每月二百五十(包括不能工作的老與幼)。我的大略估計,農民人口下降至百分之四十,其每月的人均收入會倍升至五百(農產品之價低於倍升,因為人均農地增加了)。以一家四口算,因為農民購買糧食較相宜,吃得不錯的消費大約是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以五厘年息算,房子的費用大約是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五。那是一家四口可住市值十二萬的房子,質量很不錯的一百平方米左右。百分之五左右的收入是水電雜費,餘下來還有百分之五十的收入作其它用途。還差一點才可稱小康,但算是解決了農民的苦況了。

要用多少時間才可辦到呢?如果按照三項大原則推行,我的大略估計是九年。這是說,農民的收入增長率每年是百分之八,比目前的上升大約一倍。這些年來,這增長率於工商業容易達到,其實遠過之。農業達不到怎樣也說不通。北京當局要考慮政府做錯了些什麼。

中國正在發展的是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工業革命。不是昔日大英帝國的以紡織業為主的工業革命,而是張培剛大哥曾經大聲疾呼的農業工業化。因為是農業工業化,這種工業革命也代表著農業革命。工農皆革,但工業得到的甜頭遠比農業的為大,是喜劇中的悲劇。

希望這三篇文章對中國的農民有點幫助。順便向張培剛大哥問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