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七日《蘋果日報》有這樣的大字標題:《長三角大勝珠三角》。內文說中國國家統計局以三項準則來衡量國內一百個強縣的經濟發展,前十名長江三角洲獲八席,珠江三角洲只得兩席,而在百強中,長三角的強縣多達四十七個,是珠三角的三倍。曾幾何時——只不過十年前吧——珠三角遙遙領前,而今天反過來,一敗塗地。
慘敗不等於不濟。這些年珠三角的發展其實非常快,只是技不如人,三幾個回合就被殺下馬來。一九九二年,我可能是第一個說長三角(當時我稱上海一帶)會超越珠三角。當時長三角還是不毛之地,沒有人同意我的看法。我是在珠三角土生土長的,心偏哪一方不言而喻,但見到長三角的驕人成果替他們高興。
好幾個原因我當年看好長三角。這裡要談此前沒有說過的。不久前,一位在東莞設廠的朋友到昆山一行,是他視察昆山的第一次。回來後對我說,昆山的工廠美輪美奐,環境可人,遠超東莞甚至整個廣東的。我說他應該再到蘇州的工業園看看,因為那裡一些工廠的外表彷彿五星酒店,環境的整體比美國的有過之而無不及。
長三角的私營工業起於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南下之後,有政府的策劃,公路、環保、配套等絕對是先進之邦的水平。珠三角呢?早起十多年,當時沒有誰管什麼綠化、環保,各自為戰,今天看來真的亂七八糟,烏煙瘴氣,與長三角比較是相形見絀了。
是明顯不過的有政府策劃遠勝毫無策劃的自由發展的例子,不知佛利民會怎樣回應,也不知阿康、何洋等奉信政府不干預的會怎樣回應。他們可能說:綠化、環保,井井有條的烏托邦,是騙人的假現象,經濟發展要講賺錢,要講收入有所增長才作得準的。這答案拿個零分,因為投資到長三角,在政府有嚴格規劃的情況下設廠出租,其私人投資回報率比珠三角的大約高兩個百分點,而政府的每畝土地收入也比珠三角為高。政府策劃怎可以把自由市場殺下馬來呢?
我的解釋,是二十多年前珠三角開始急速發展時,土地還沒有明確的產權界定。到了一九八六年,深圳政府還在邀請我到那裡解釋土地的產權處理。是的,有超過十年的日子,珠三角的工廠因為土地沒有明確的產權界定而搞得一團糟。一些是地方政府興建而後承包的;一些土地是由政府按年收租的;一些私相授受,另一些檯底交易處理。是的,八十年代,不識時務的廠家會遇到停電、斷水的問題;就是郵差送信也要付錢。
產權不明確的「自由」發展,比不上產權較為明確但有政府策劃的發展,不難理解。但如果土地的產權界定得一清二楚,有轉讓權,政府的策劃就不容易比得上私人發展商的策劃了。沒有發展商會那樣傻,認為完全不講環保,不搞綠化,建築物亂七八糟等會帶來較大的收益。
今天珠三角的工業環境被長三角的比下去,輸了幾條街,是頭痛的問題。土地賣散了,不容易「捲土重來」。可以告慰的,是沒有珠三角的經驗,沒有那麼多港商先在那裡與政府及貪官鬥個焦頭爛額,作了重要的示範,長三角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