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0, 2004

輸入通脹是嚴重問題

十一月十一日在這裡發表《中國加息是正著》,寫於美國大選之前,其中提到「值得擔心的是美元再跌,把人民幣拖下去」。大選後,美元的弱勢更為明顯了。人民幣與美元掛鉤,後者不穩定,對前者半點好處也沒有。

最頭痛是輸入通脹這個老問題(是否通脹下面再說),但寫該稿時沒有想到那樣嚴重。昨天一位廠家朋友提供他們的進口原料價格,年多來的升幅把我嚇了一跳。從去年二月至今天,鐵線的進口價上升了百分之三十八點七;去年四月至今天,塑料(聚苯乙稀)上升了百分之一百一十二;銅價不詳盡,同期大約上升了百分之四十三。其它的進口原料這位朋友不知道。

有兩個原因解釋這進口價格大幅上升。其一是中國及其它發展中國家對原料的需求上升;其二是人民幣的幣值在國際上因為與美元掛鉤而下降了。塑料之價上升得特別多,因為與石油有關,而油價受到中東局勢的影響。不要忘記,以今天每桶四十七美元算,四分之一左右是美元下跌的效果。

有輸入通脹這回事嗎?一般人說有,但大多數貨幣理論專家說沒有。何解呢?理論說,物價上升與通貨膨脹是兩回事:通脹帶來物價上升,但物價上升不一定有通脹。通脹有一個按期的物價上升率;一次過的物價上升,沒有持續性的上升率預期,不會對經濟有惡性影響。以一個有按期物價上升率才算為通脹看,通脹永遠是貨幣量增長過多的結果。按期通脹率的形成,通常要在貨幣量增長過多的六個月之後才開始在市場出現,而通脹率的持續會促長市場對通脹的預期,使貨幣量得到控制後一段不短的時期才會有通脹下降的效果。

原則上,因為人民幣與美元掛鉤而引起的進口原料價上升帶來的「輸入通脹」,與因為幣量增加過多而引起的通脹是可以分辨的:前者是跟美元下跌後應該立刻上升。實際上,二者分不開,因為原料的進口訂單合約可長可短,有先有後,而原料進口後其價格上升擴散到市場的製成品也需要一段時日。

這就帶來我要指出的第一個麻煩:進口原料的價格上升帶來的物價上升,與貨幣通脹分不開,會同樣促成市場對通脹的預期。有了一個預期的通脹率,市民為了自保會作出對經濟有不良影響的行為。

第二個有關的麻煩也頭痛。大半年來中國的製造業出現「民工荒」——勞工短缺——那是為什麼?農民的收入今年上升得特別好是一部分原因。另一方面,進口的原料價格急升,工廠因為訂單的約束與要顧及買家的關係,不容易一下子把進口的原料升價加進產品的物價之內。這樣,廠家沒有多大空間以提升工資的辦法來解決民工荒的問題。

最麻煩是第三點。依照所知的資料(當然不足),我不認為今天中國有貨幣通脹的問題。目前公佈的百分之五強的通脹率可能低估了,要不然,原料進口的價格上升——加上與補貼有關的農產品價格上升——可以解釋百分之五強的物價上升而有餘。去年人民幣量的增加是百分之十九,跟著是百分之十七,今年初搞宏觀調控後,幣量下降了。以中國目前的高速發展與人民幣的強勢看,這些數字不應該引起通脹。如果這是對的話,北京的宏觀調控全盤錯了!

還有好些其它問題,複雜,我想通了,下期再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