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20, 2005

人民幣又怎樣了?

人民幣的匯率處理最近發展得快,也顯示人民銀行(央行)有點真功夫。外間的闡釋我不懂,雖然自己毫無內幕消息,但跟蹤了中國的發展那麼多年,有聽風辨器之能,央行的言論改了幾個字我就意識到發生什麼事。可以說,央行落筆打三更,不應該在脫錨與換錨時提升人民幣百分之二,觸發了炒家的神經。但央行跟的處理有兩手,大教授給八十分。如果能堅守我猜測的他們選走的貨幣與匯率的政策與路向,上述提升百分之二的錯失幾個月後會平復下來。長遠一點看,一籃子貨幣的選擇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且按下不表。



本月三日我在這裡發表《人民幣怎樣了?》;五日發表續文《要解決雙軌一價!》──是自己比較稱意的分析,讀者反應熱鬧,雖然好些讀不懂。不是容易的話題,要深入地思考才可以掌握。這裡再來一篇,有趣地「跟蹤」一下,題目於是加了一個「又」字。



首先要說的,是央行最明顯而重要的言論轉變,是再沒有說「以市場供求為基礎」這句話。其含意是,朱鎔基劃定下來的貨幣制度沒有改──只是換錨,不換下錨之法。做得對。「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是歐美的fiat money制度,調控很困難。朱老的制度,是堅守一個可以在市場直接成交的指數為錨,歷史沒有出現過,十多年的經驗證實可行,應該是創造了經濟奇跡的一個因素了。這制度是讓市場的供求調整來維護一個錨,不是倒轉過來,讓一個錨浮動來調整市場的供求。說過多次,任何制度,只要行得通,效果好,不要手癢動之。這方面蒙代爾的看法與我一樣,不久前他說:If it is not broken, don't fix it!



央行最近公佈了籃子內的貨幣,說比重是以中國對各國的外貿比重為依歸。再不是「參考」,是「住」,雖然在必要時可以調整。這與不再說「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是互通的。至於央行沒有言明籃子內的比重數字,做得對,雖然公開也無傷大雅。



一九八三年我與香港財政司彭勵治研討採用今天的聯繫匯率時,與一籃子貨幣掛我們考慮過。彭老反對一籃子貨幣,主要是政治上的問題。我當時的分析,在一九八八年六月九日發表的《聯繫匯率的困擾》一文中寫了出來:



「適當的一籃子(貨幣)的選擇,是一個比重的問題,也就是一個指數的問題了。最理想的選擇,是一籃子內不同貨幣的比重應與香港對不同國家的外貿比重相若。若非如此,一籃子(貨幣)的唯一優點就失去了。」當時我認為港元與一籃子貨幣掛不成,因為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是中國,而當時人民幣白市黑市亂七八糟,無可掛也。今天央行以貿易比重來下一籃子貨幣之錨,與區區在下昔日之見不謀而合,可謂英雄所見略同矣!



最近央行的第二項政策,是明顯地要逐步解除外匯管制,讓資本項目打進國際市場。這與兩個星期前他們說五年內不放開資本項目是不同的。是非常重要的發展。放開資本項目(解除匯管)是唯一可取的舒緩人民幣強勢的方法,而對國家整體的發展非常有利。是的,看今天的形勢,中國解除匯管有大利可圖,其中的技術問題我不是專家,資料不足不便評論。可說的是,這方面周小川先生的斤兩如何,一兩年內會放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