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貝加不看好中國的前景。他以二戰後的德國與日本為例,說一個國家發展起來有不少機會拿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我當時不同意,因為體會到中國的地區競爭制度,對上頭推出的不利競爭的政策有下頭不可漠視的抗拒力。然而,新勞動合同法的推出是另一個層面的大石頭,還沒有正式施行好些企業搶先炒魷,而前路茫茫的小企業則紛紛關門了。我再細心衡量該新勞動法,得到的一些啟示,支持著這幾年我對中國的前途很有點慼慼然的因由。說出來給讀者考慮吧。
首先要說的,是貝加對中國前景的不幸言中,可不是因為像德、日那樣,發展起來,有點錢,就推出傻政策。中國的政治制度與西方的不同,沒有西方的政治壓力去拿起砸腳石的。君不見,從略輸文采的秦皇漢武到稍遜風騷的唐宗宋祖,到馬可勃羅筆下的成吉思汗,甚至到書法寫不出大氣的清三代皇帝,相對上,那些日子神州大地的經濟勝於西方。不是說中國昔日沒有傻政策,而是從來沒有用上西方那種砸腳的石頭。
可以這樣看吧:近幾年中國採用或試圖採用的砸腳石,差不多全部是從西方進口的。二○○三年通過準備該年十一月一日推出的反壟斷法,內容全部是美國的反托拉斯,無疑是從美國大學本科三年級的工業組織(Industrial Organization)課本抄過來。我要寫十篇文章才罵回去。一兩年後通過的反壟斷法,我沒有異議,因為再不是反托拉斯。最低工資是進口貨:大約一百年前由福特車廠的老闆推出,後來在工會壓力下美國政府采而納之。可幸中國目前的最低工資還低,殺傷力不大。調控通脹,央行今天加息是拜格林斯潘為師,而提升銀行的儲備金率則是美國本科二年級的教材了——美國的聯儲局通常避之不用,但央行一年提升十一次是世界記錄,發神經!說到最近的新勞動法,內容一般也是從外間左抄右襲,這裡那裡改動一下。
更有趣的另一方面,中國的經濟改革有成,差不多所有重要的法門是中國人自己想出來的!鄧小平鼓勵每個人各展所長,不是來自史密斯,而是來自老子。經濟特區是鄧老的發明,而把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鄧老與區區在下是英雄所見略同了。鄧老說要讓小部分人先富起來,也對,而說到什麼地區競爭政制,合約自由,朱老時期的貨幣制度,都是中國人自己的發明。只一項重要的從西方引進:那是通過區區在下介紹的高斯提出的權利界定理念。雖說來自高斯,但私產在中國起自秦始皇之前——好些甲骨文的內容是證據,高斯只是解釋得前無古人地清楚罷了。
這就是問題。中國的經濟改革既然主要是靠自己想出來的方法搞出看頭,為什麼要搬進西方的石頭來砸斷自己的腳呢?摸著石頭過河不一定可靠,但鄧小平的確說過:「試一試,看一看。」這是非常重要的座右銘,為什麼改革還沒有完工,就放棄了?不是說如果沒有引進西方,中國就沒有沙石。沙石是有的,多得很,但既然大致上自己走對了路,總應該懂得清除沙石之法吧。說句衷心話,我對三十年來西方經濟學的發展很失望。要引進西方的經濟學思維,我們要回到戴維德那個時代去找尋。
歷史的經驗說,不同的政治制度往往有不同的經濟政策。不是說互相抄襲一定是壞事,我要指出的是這些年中國的經改政策一般是自己的發明,而不知就裡的外間君子今天還不知道,中國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區性的,早就改天換日,也是自己的發明,與經改並駕齊驅也。
這就帶來另一個重要的經濟話題:資源的局限不同,政策應該有別。這方面,向西方抄襲,招來橫禍的機會相當高。說過了,歐西人少地多,神州人多地少,抄襲政策,在西方是小壞的用在中國會變為大壞。礦物資源那方面也有類同的頭痛問題。人家挖到地下去,不是石油就是金屬;我們挖到地下去,找到的是唐三彩!讀者不妨一笑,但要知道我的笑話有真理。
意圖把租值轉移的經濟政策,例如最近推出的新勞動法,在不同的資源局限下,其殺傷力會有很大的差別。租值轉移帶來的經濟禍害,是租值消散。然而,在礦物豐富的國家,如澳洲及加拿大,租值很大,什麼福利政策或左右勞工合約的法例,帶來的租值消散不僅在國民收入的百分比不高,而這些政策往往是不能不採用的。好比一個市民以廉價購買了一塊很大的荒地,其後發現地下滿是值錢金屬,一夜之間變得富可敵國!如果該國窮人無數,政府不推出一些把租值轉移的福利政策,或什麼勞工法例,是不容易安撫民眾的。
今天的中國可沒有這樣優厚的天然資產。有國家維護的國企壟斷不論,我們隨處見到的工廠,皆在國際上競爭激烈,自身難保,但奇跡出現,養活了很多很多的勞苦大眾。這些工廠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租值,新勞動法說要推出,他們聞聲喪膽,紛紛把員工炒魷或關門大吉了。
朋友,不要因為我們農地不足、礦藏不多而悲傷吧。我們擁有兩項不簡單的財富,也可算是得天獨厚。其一是人多,於是腦子多。是一個可以刻苦耐勞的民族,而他們的腦子是天生聰明的。有什麼能比這項資源重要呢?第二項,你猜是什麼?不讀下去猜中或可獎你書法一幅。那就是唐三彩!這裡指的當然是中國的古文化,變化多而又有厚度,深不可測也。一個民族有這樣的文化根底,是人類的驕傲。
向前看,中國的經改如果要繼續勵進,北京要著眼於發展炎黃子孫的腦子知識與文化傳統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