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說過,除了書法與詩詞,其它藝術如繪畫、雕塑、音樂、文學、建築等,中國比不上源於歐洲的西方藝術。我沒有提到陶瓷,其實是重要藝術,宋代的五大名窯光芒不可方物,西方是沒有這種大場面的。我曾經提到以重要的繪畫而言,宋代的水平遠超當時的歐洲。然而,起於意大利的文藝復興了不起。到了十七世紀中葉,我們的八大山人與荷蘭的倫勃朗同期,藝術理念的深度勢均力敵。跟著就是歐洲勝出了。作學生時讀歐洲的藝術史,我對他們十六世紀起的理論演進很佩服。
這些年我有機會從幾個有份量的收藏中見到不少近於不見經傳的中國石雕作品,細心品嚐,反覆推敲,認為是頂級藝術。從厚度衡量,說勝於西方的雕塑藝術是有支持的說法。不是完全不見經傳,網上可以找到一些資料,可惜好些不可靠。為什麼這樣重要的藝術,沒有論著有系統地處理一下呢?為什麼博物館不重視?中國石雕藝術的內容永遠是神州大地的文化傳統:描述一首詩,或說個典故,又或者是傳說中的怪獸或人物。始盛於清,止於文革,開放後捲土重來。
我說的是壽山石雕。除了印章篆刻,所有名家一律是福州一帶的人。歷代相傳都是個小圈子,加上作品一般不大(小如石章大可達數百斤),可能是多年沒有受到廣泛注意的原因。這幾年開始受到廣泛注意,是好事。
大致上,壽山的石雕藝術分五類。其一是印章篆刻。這是湛深的學問,我不懂,雖然當代的篆刻大師我認識幾個。其二是圓雕。這是用一塊石頭雕出人物整體或物品整體。其三是鈕。通常是印章上頭坐著的一頭怪獸,多半源自古代的神話,作者可以發揮而加上變化。鈕雕其實是一種圓雕。其四是薄意。這是在石上用刀刻出一幅畫。其五是深雕。這是薄意加深,使物體及人物浮現起來,往往是相當「浮」的浮雕了。
今天,壽山石雕的師級人物無數,可能因為酬金直線上升吧。這裡我不論今天的,只選五位作了古的石雕英雄談談吧。
一、楊璇,又名楊玉璇,生卒年日不詳。證據是生於明末(他的一件作品上刻「康熙元年」)。全盛時期屬康熙年代無疑問。沒有證據他活到雍正。楊璇是圓雕聖手,而算是圓雕的鈕雕他獨步天下,古往今來沒有誰比得上他。楊璇的鈕雕本錢是想像力強,技術超凡,懂得怎樣這裡那裡誇張一下,很自然的。我見過他的一件深雕作品,不怎麼樣,但意境高逸。
二、周尚均,又名周彬,生卒年日也不詳。奇怪,差不多所有記載都說他與楊璇同期,也是康熙時代的人。不可能對。他有一件作品上刻「乾隆三十年」,而在三希堂收藏的石雕作品中,有一件是尚均雕乾隆皇帝。尚均的全盛時期是乾隆無疑問。雍正在位十三年,尚均認識楊璇的機會不高,而有些記載說尚均師從楊璇不可能對。楊璇的作品影響了尚均是明顯的。尚均以鈕雕知名天下,但我認為比不上楊璇。鈕之外,尚均的圓雕與楊璇的神技相若,而尚均的深雕在他之前沒有誰比得上。
三、林元珠(一八六四——一九三五)。雖然此公師從東門派的鼻祖林謙培,但師傅不及徒弟。元珠是把東門派發揚光大的主要人物,而雖然此派以圓雕見長,我認為他的重要作品主要是深雕。
四、林清卿(一八七六——一九四八)。世稱西門清,是我這篇文章的主角,要過後再談。
五、林友清(一八九四——一九七○)。世稱東門清,是林元珠的次子,深雕、圓雕、鈕、薄意等皆精。他的父親比不上他。
寫這篇文章是為了一個困擾著我的問題。最近讀到韓天衡的一篇論芙蓉石的文章(天衡兄的文字寫得好,謹此致意),其中提到「巨匠林清卿也少有在作品上署款」。這是第三次我在資料中讀到林清卿很少在作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其它兩次我可以不管,但天衡兄是篆刻巨匠,也是壽山石的收藏大家。他這樣說,我感到有點奇哉怪也。壽山石雕的作者有時沒有署名,但林清卿是我知道的比較喜歡署名的一個。
作者沒有署名,我們怎可以知道作品是誰的呢?可從風格與技術水平鑒別,不是十拿九穩,但林清卿是風格與技術皆突出的巨匠。然而,不久前見到一本刊物,登著一件不小的田黃薄意,估價不菲,作者沒有署名,刊物說是林清卿之作。我一看就叫出聲來:「這不是林清卿呀!」
我認為林清卿的作品大部分刻上自己的名字,怎可以肯定不是他人偽作而署上他的名字呢?因為清卿的風格與技術皆有獨到之處,加上署名,我就沒有疑問了。我見過兩件作品看來是後人刻上他的名字,但風格與技術都是他的,於是不懷疑。見過一件刻上他的名字,字體對,風格與技術不俗,但不對。
林清卿大名鼎鼎,以薄意作品名重百年。他的薄意當然了得,我也不懷疑是此君把薄意藝術發揚光大的。但林氏在石雕藝術的主要成就,是深雕,不是薄意。為什麼在我讀過的所有評述林氏的作品中,沒有人提到他的深雕呢?他從來不作圓雕,也從來不作鈕。我認為他的薄意多是應酬之作,賺點錢,但他是個整生追求藝術表達的人,精力集中於深雕上。是的,清卿深雕的刀法之精,思巧之妙,構圖與情感結合的澎湃,不僅前無古人,也應該後無來者了。上蒼有知,以雕塑藝術而言,西方的大師們沒有誰比得上清卿的深雕吧。
我對上述的林清卿之謎的猜測,是深雕的操作時間長,加上通常要用比較大的石,為時甚久。想當年,在林清卿生存的時代,恐怕只有達官貴人才有本領請他動刀作大石深雕。我也認為是這些達官貴人及他們的親友,見過林氏的作品後誇誇其談,傳了開去,但外人只是聽到,沒有見到。外人見到的只是他的薄意小品,不知道他的真功夫所在。傳統上,壽山石雕的收藏者不輕易地把作品示人。今天為恐天下不知的壽山石雕展出,林清卿時代沒有出現過。
要收筆了,順便一提:在《壽山石》雜誌第十七期的六十七頁,刊登著一件芙蓉石方章,是韓天衡的收藏吧。該石章上的鈕雕作者沒有署名,但從刊物看風格與技術,應該是楊璇之作。在楊璇時期,質量檔次那麼高的芙蓉石民間少有,應屬皇宮之物。那是康熙時期,可能是康熙皇帝的閒章。若如是,則屬國寶矣。可惜刊出的照片看不到石章底下的篆刻。如果看到,一個特點或可譯碼。讀者能猜中這特點是什麼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