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19, 2010

《供應的行為》第一章:市場概論

(五常按:本文是大修拙作《供應的行為》新加的第一章,先在這裡刊登看看同學們認為哪裡不明白。《供應》舊版的第五章用上同一章題,內容不同,會改章題。)



市場是物品或服務交換的地方。一七七六年斯密說得好:「給我那我需要的,你就可以獲得這你需要的,是每項交易的意思。」

交易有多種不同的形式。單是我們日常的市場交易就有多種變化。除了這些,聖誕節交換禮物是交易,送禮搞關係是交易,走後門是交易,政治交易也是交易。這些不同形式或不同性質的出現可能因為權利結構不同,或交易費用不同,或風俗習慣不同。不是淺學問,詳盡的分析要用幾本書,而好些交易我沒有作過研究。

自願的交易含意著每個參與者皆獲利。此利也,不是平分的。每個交易者都希望能從對方多獲一點甜頭。決定交易利益的分配是市場競爭與交易費用。講深一層,約束競爭的費用也就是交易費用。這是後話,按下不表。



第一節:交易的兩個基本話題

先處理兩個話題吧。其一是交易怎會帶來利益呢?一方面,人與人之間的邊際用值不同。這可能起於品味不同,或各自擁有的物品之量沒有達到人與人之間的邊際用值相等的均衡點。市場競爭會帶來這邊際用值相等,我在《科學說需求》的第七章解釋過了。那所謂市場均衡,是指不同的需求者對同一物品的邊際用值相等,再等於市價。這均衡要基於某些交易費用不存在,但不是基於所有交易費用不存在。如果所有交易費用不存在,不會有市場。換言之,市場的存在是為了減低某些交易費用而起。是哪些交易費用市場要減低呢?我想了近二十年才找到答案,遲些再說,因為這裡還沒有解釋租值及租值消散。另一方面,如果引進產出活動,交易的利益就更大了。這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生產成本不同,各自專業產出然後交易的利益可以很大。有產出活動的市場均衡,邊際成本要加進去。這也是後話。

第二個要在這裡先說一下的話題,是科斯定律。也只能略說——這定律的詳盡分析是卷三《制度的選擇》的工程。這裡要說的不是科斯一九六○年發表的《社會成本問題》,而是早一年他發表的《聯邦傳播委員會》其中的一句話:「權利有清楚的界定是市場交易的先決條件。」我認為這是科斯定律的幾個版本中唯一可以稱為「定律」的,只是「清楚」(clear)一詞還有待商榷,但不值得花時間爭議。

交易要有私產性質

科斯的思維當年有震撼性,因為他說的市場交易不是什麼汽車、蘋果,而是看不到、摸不著的音波頻率。音波頻率是可以界定的,事實上可以界定得清楚。好些其他在市場見到的物品或服務,其權利反而沒有界定得那麼清楚。這裡的問題重心,是權利毫無界定的物品或服務,不能在市場成交。

聖誕節交換禮物是一種市場交易,但雙方的互「送」大家要打開包裝才知是什麼。你送給我,不能肯定我也會送給你,但你有我會回送的期待,或在禮物回送之外的另一些「關係」期待。期待,或胡亂地猜測一下將來的回報,某程度也算是有了界定。任何人到市場購買任何物品,都期待著該物品可以帶來的權利或好處,不一定很清楚,但總要有某程度的權利預期。買回來是你的,你才會出錢購買。這樣看科斯定律,其實是看故老相傳的交易定理(Theorem of Exchange)的一個必需條件,但傳統可沒有說權利要有界定才可以成交。(交易定理是同學們在大學讀到的Edgeworth-Bowley Box的分析,我在《科學說需求》第七章採用了一個比較簡單清楚的方法處理。)從這角度看科斯定律,只不過是指出交易必須有的侷限條件,也即是說某程度上,私產權利的界定(不是說私人所有權)是在市場成交的先決條件了。在卷三我們會再解釋,權利界定不夠清楚,或交易費用過高,是社會成本問題的重心所在,也是行內認為是科斯最重要的貢獻。



第二節:沒有產出的市場

最簡單的市場交易是沒有生產活動的那種,即是《科學說需求》第七章處理的。沒有生產,於是不論產出成本,好比市場上只有舊郵票或古文物等的存在。可以有貨幣作為媒介或計算單位,交易其實是物品換物品,早就存在的,不是見有價就從事生產活動的情況。

在這簡單的市場內,任何市民見某物品的價夠低,會用自己擁有的其他物品或貨幣來購買,見某物品價夠高會把自己擁有的出售,務求該物品的相對價格跟自己的邊際用值看齊。這是爭取個人利益極大化的行為,而每個人在競爭下各自為戰地這樣做,上文提到的市場均衡會是結果。

需求曲線也是供應曲線

這裡有趣的觀點是:價格下降一個人會多購進,是需求定律,需求曲線向右下傾斜;價格上升這個人會多沽出,其供應曲線是向右上升的。說有趣,因為在這個簡單的市場中需求曲線與供應曲線是同一回事。需求曲線向右下傾斜;價夠高,這個市民沽出,在某價之上其供應曲線對著鏡子看是需求曲線了。這樣,需求定律也就是供應定律了。

我在《科學說需求》幾次強調,不是真有其物的變量可避則避,愈少愈好。「需求量」是經濟學者想像出來的意圖之物,真實世界不存在,但無法避免,在《科學》的第六章我解釋過要怎樣處理才能推出可以驗證的假說。不容易,但可以處理。現在說到供應,供應量也是意圖,也不是真有其物。可幸供應量與需求量類同,可以說是同一回事,要推出假說作驗證,其處理方法是一樣的。

一個天真的謬誤

這裡要補充的,是傳統的分析有一個天真的謬誤。需求定律是說需求曲線一定向右下傾斜,但傳統說休息或休閒——無疑也是經濟物品——價愈高其需求量愈大,因而推翻了需求定律。有關的分析錯得天真。

傳統的等優曲線分析是這樣的。縱軸為金錢收入,橫軸是一個人出售的工作時間,每天工作二十四小時為極限。從工資為零開始上升,一個人供應的時間量跟著上升,即是說休閒的時間下降。到了某一點,每小時的工資升到高處時,這個人的每天工作的時間供應量會下降,也即是休閒時間的需求量會增加。翻過來是說,工資上升即是休閒之價上升,到了某一點,休閒的需求量是增加了。休閒之價上升,其需求量也上升,推翻了需求定律。(幾何上,工資上升,工作時間的供應曲線先向右上升,跟著轉彎向左上升。後者是說工作時間減少,休閒時間的需求量增加,推翻了需求定律。)

說這傳統分析錯得天真,因為這分析忘記了一個人不可以每天工作二十四小時還活得久!疲倦得不能動而還有僱主是奇蹟,但那是僱主需求那方面,這裡可以放過。不能放過的是每個人都要顧及自己的生命可能因為工作過度而變得短暫的代價。無論時間工資升得怎樣高,真實的工資收入是這工資減除了因為工作時間過長而引起病痛或一命嗚呼的負值。換言之,每天工作到某一點,上升的時間工資,扣除了生命的所值,其實是下降了,代表著消閒之價下降,消閒的需求量因而增加了。這是需求定律。



第三節:產出市場與合約變化

要通過產出程序的市場的分析是複雜多了。因為生產的成本變化多,需求曲線再不是供應曲線了。我們要處理生產成本與不同的合約安排。二者皆複雜,要向淺中求才可望收穫。這是《經濟解釋》卷二《供應的行為》的主要任務。這裡的「開場白」是先略談大概。同學可能認為老人家說的跟傳統說的格格不入。老人家說的是真理。

從一個小故事說起吧。一九八二年回港工作後幾個星期,一位同事申請升職,要通過評審委員。我是其中之一,而作為當時的系主任,我不能一題也不問。我見該同事的研究工作專於生產函數(production function),即是生產要素的投入與成品產出的關係的分析,於是問:「如果你在街上給一個擦鞋童(當時的香港還容許這行業)把你的皮鞋擦亮了,你給他二元作酬報,這二元是購買他的勞力呢,還是購買皮鞋上的光亮?」他答不出來!所有生產函數分析都有這樣的尷尬。

答案是二者皆對:產品市場也就是生產要素市場,二者分不開,只是不同角度看同一市場。

穿珠仔的例子

二○○八年二月二十一日我發表的《從穿珠仔看新勞動法》是舊話重提,但說得詳盡一點:

「二戰後幾年,香港西灣河的山頭住著些破落戶,是貧苦人家,我家一九三八建於該山頭,相比起來是『豪宅』了。貧苦人家不少以穿珠仔為生計,一個人從早穿到晚只賺得四口便飯一餐,魚肉是談不上的了。很小的不同顏色的玻璃珠子,用線穿起來成為頭帶或腰帶,有點像印第安人的飾物,當時西方有市場。由代理人提供珠子、線與顏色圖案的設計,操作者坐在自己家裡按圖穿呀穿的。以每件成品算工資,是件工。

「代理人是老闆了。不知是第幾層的代理,他的報酬是抽取一個佣金。佣金多少或是秘密,或是胡說,但不同的代理人不少,有競爭,看他們的衣著,整天在山頭到處跑——交、收、驗貨——其收入也是僅足餬口吧。

「上述的平凡例子有幾個絕不平凡的含意。一、從簡單的件工角度看,勞動市場就是產品市場,二者分不開,傳統的經濟分析是錯了的。二、如果政府管製件工的工資,就是管制產品的物價,價管是也。三、沒有任何壓力團體會對穿珠仔這個行業有興趣,因為作為代理的老闆,作出的只是時間投資,賺取的只是一點知識的錢,身無長物,沒有什麼租值可以讓外人動手動腳的。四、這些可憐的代理老闆,就是經濟學吵得熱鬧的principal-agent這個話題的主角人物。這題材可不是起自我一九八三的《公司的合約本質》,而是起自我一九六九發表的《交易費用、風險規避與合約選擇》。」

如上可見,「勞動力」(生產要素)與「珠仔帶」(產品)是不同之物,但購買勞動力與購買珠仔帶是同一回事,市場一也,跟擦鞋孩子與皮鞋光亮的例子一樣,只是穿珠仔多了一些「中間人」。以件工算工資,生產要素市場與產品市場的合約形式大致相同,多了中間人的監管與訊息的傳達只是為了減少市場顧客需要做的工作,以中間人的專業處理成本較低。

時間工資合約有變

讓我們跳到以時間算工資的例子。這裡合約選擇的變化比物品市場與件工合約市場的變化多了不少。嚴格來說,時間工資市場與物品市場還是同一市場,只是合約的形式有別。更重要的是工人的時間本身不是物品,不是顧客要購買之物,雖然原則上市場的任何產品都可以按產品之內的多個不同工人的參與貢獻,以及各種原料的採用與機械的租值加起來算價:每個不同工人的小小貢獻之價,瑣碎原料之價,機械租金之價等。這樣看,產品市場還是生產要素市場,二者一也。不要以為物品的顧客沒有那樣瑣碎地算價,市場就改變了。顧客沒有這樣算,但通過產出機構的老闆或「中間人」,這些瑣碎之價是算了的,跟穿珠仔的例子相比遠為複雜,但原則還是一樣。

因為時間工資不是直接量度產品的貢獻,監管的問題跟件工合約有很大的差別,牽涉到我在本卷第三章與卷三提及的「履行定律」。合約的選擇是一九六六年我寫論文《佃農理論》時提出的研究話題。多年過去,這話題的重要性愈來愈明顯。這裡我要指出的是科斯一九三七年提出的公司替代市場不是正確的看法。正確的看法是一種合約替代了另一種。責任或權利的界定會跟著變。詳盡的討論要到卷三《制度的選擇》才處理。這裡要指出的重點是:生產要素市場與產品市場的分別是合約的形式不同,但市場一也。



第四節:結語

不要以為我吹毛求疵,強把產品市場與生產要素市場作為同一市場看。傳統分開處理往往顧此失彼,失誤頻頻,而漠視了合約的選擇與經濟整體的合約結構,看少了很多。不同產品當然有不同市場,但同樣產品,把產品市場與生產要素市場分開處理可以嚴重地誤導。話雖如此,為恐讀者跟不上,有時我也逼著要跟傳統的說法,其實是說不同的合約安排。

要明白市場交易的運作,我們要注意兩件事。其一是合約選擇,其整體要到卷三才處理,雖然從這裡到那裡我們在途中無可避免地偶爾涉及。第二件重要的事是概念的掌握。在卷一我們處理了與需求有關的概念:缺乏、競爭、均衡、功用、用值、換值、何謂價、何謂量等。卷二轉到收入、利息、投資、財富、資本、成本、租值、利潤、盈利、社會成本、交易費用等。據我所知,沒有任何其他科學,概念的掌握比經濟學重要。

可以這樣說吧。有解釋力的經濟理論是淺的,但概念掌握得不夠好這些理論不管用。有實用性的經濟學概念是從人類行為的規律引申出來,可以看為是一類經驗定律。這些概念是從斯密到今天二百多年的思想與觀察的累積所得,是一些重要的思想遺產了。演進過程千山萬水,可惜今天的專業文章沒有教,一般課本說的要不是不夠深入,就是錯多對少。經濟學的概念掌握要頻頻用真實世界的觀察作印證才能學得到家。古往今來,能全面掌握這些概念的經濟學者不及一掌之數。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