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孫過庭是個罕見的藝術天才!在我們的藝術、文學史上,他的名字不算響亮:若非對書法有興趣的人,不會聽過他的名字。他是唐代初期的人,但其生卒年月已無可考。他遺留下來的墨跡不多,生平沒有什麼有口皆碑的軼事可供談助。
孫過庭算是少見經傳了。要不是他手寫的《書譜》草稿留存於世,今天可能沒有誰會記得他。天才的命運往往如此。他們若要名留青史,真實的好本領是必需的。但有高不可攀的本領,還得要靠種種因素、際遇才可以萬世流芳。我們實在不應該替李白的懷才不遇,杜甫的潦倒窮途,或蘇軾被貶於嶺海而客死異鄉……而悲傷了。他們的本領不一定遠勝於孫過庭,但名氣高出何止百倍!
孫過庭遺留下來三篇書法,都大有可觀,而最後一篇《書譜》更令我拍案叫絕。這《書譜》的真跡今天藏於台灣的故宮博物館,應該是價值連城了。所謂《書譜》,其實是《書譜》的序文,大約三千八百字。原來《書譜》共有六章,分兩卷,據說在元初是存在的,但到了明末就失去了。今天剩下來的就僅是那數千字的序文。後人起初稱之為《書譜序》,到後來就簡稱為《書譜》。
《書譜》的正文論書法,是手寫的,前人形容它「紙墨精好,神形煥發。」到了今天,除了那篇《序》以外,沒有人知道正文的內容。這是中國書法的一大損失。留存下來的《序》,從頭到尾都是談書法,精彩絕倫,識者無不五體投地!
現在的《書譜》序文有幾個版本,沒有一個是完整無缺的。台灣現有的真跡本保存得很好,但缺少了一百九十六字。可幸其它的刻本或摹本所缺的字不同,所以互相對證,我們今天便可讀到一字不漏的全文,經多方考證,這全文絕對可靠。
很多年前,我買到了太清的石刻本,愛不釋手。這刻本最為精絕,使後人稱《書譜序》為《太清樓書譜》。但這有名的刻本只有序文的一半。八年前我在台灣見到僅缺百多字的真跡時,一看就知道假不了。其後我一共收藏了六個版本,讀之再三,大有奇趣也。
《書譜序》當然是孫過庭本人手寫的,寫錯了修改之處甚多。看來他寫時像王羲之寫《蘭亭集序》那樣,即席揮毫,但其思路之精,文字之暢,書法之妙,大可與《蘭亭集序》相提而並論!
一篇談論書法的文字,由作者親自書寫,若筆下書法不是一流,是天大的笑話(雖然今天市場上論攝影的書籍,作者的攝影作品大都是三流)。孫過庭的書法好得出奇,所以他文內的論點很有說服力。
孫氏的字體是王羲之的書法。右軍的書法很難學,古往今來,學右軍者多如天上星,但我認為能學得登堂入室而達化境的,只有孫過庭一人。米元章(米芾)是宋代的書法大家。他說孫氏「甚有右軍書法,在唐人中無出其右。」這似乎是說得太保守了。
我認為清初孫退谷的評語較為恰當:「唐初諸人無一不摹右軍,然皆有蹊徑可尋,獨虔禮(過庭)書,天真瀟灑,掉臂獨行,無意求合,而無不合!」
摹仿的人可以達到「無意求合,而無不合」,變得無跡可尋,是一個不容易想像的境界。難怪後來一些書法高人說,王羲之留下來的墨跡那麼少,真跡可說絕無僅有,那麼要欣賞右軍書法,看孫過庭的《書譜》就足夠了。
(二)
孫過庭的右軍書法,與右軍本人的書法「無意求合,而無不合」;也即是說:「說摹不摹,不摹是摹」了。往日我曾為文論述藝術上的世界十大天才,把王羲之排名第五,那麼單以書法而論,孫過庭只可算是個准天才。然而細讀他《書譜序》的文字及內容,那個「准」字可以刪去了。
是的,《書譜序》文筆流暢,文采斐然,像他的書法那樣,「天真瀟灑,掉臂獨行」!且先看他論絕妙的書法是怎樣的:
「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姿),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
噫!原來書法要寫得生動,要有活力,要千變萬化,但也要寫得奔而靜,危而安,使觀者在興奮中感到舒適、安寧,也要使觀者聯想到一些幽美的畫面上去。那麼要懂書法之道,談何容易!
孫過庭的文字簡潔,其論點、分析很有一般性,也很具體。且看他談行、真、草、篆、隸、章等六種書體的大概:
「趨變適時,行書為要;題勒方,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至如鍾繇隸奇,張芝草聖,此乃專精一體,以致絕倫。伯英不真,而點畫狼藉;元常不草,使轉縱橫。自茲以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專精也。……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然後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閑雅。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
是的,孫過庭認為,要把書法寫得出神入化,專精一體是重要的。他自己專於右軍法。然而,自米芾起,專精一體的書法家並不多見。
書法當然是要從整篇看,而孫過庭認為寫得精熟極為重要。那是說,書法要寫得好,除了天分,苦功是不可或缺的。他說:
「夫運用之方,雖由己出,規模所設,信屬目前。差之一毫,失之千里。苟知其術,適可兼通。心不厭精,手不忘熟。若運用盡於精熟,規矩闇於胸襟,自然容與徘徊。意先筆後,瀟灑流落,翰逸神飛。」
他對苦練書法的按層進步說得很清楚:
「若思通楷則,少不如老;學成規矩,老不如少。思則老而愈妙,學乃少而可勉。……至如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從心。……是以右軍之書,末年多妙。」
一層一層練到化境,不僅直追古人,且「恨古人不見吾狂矣」!這境界是怎樣的呢?孫氏寫道:
「至若數畫並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遲,遣不疾;帶燥方潤,將濃遂枯。泯規矩於方圓,遁繩之曲直。乍顯乍晦,若行若藏。窮變態於毫端,合情調於紙上。無間心手,忘懷楷則。自可背羲獻而無失,遺鍾張而尚工!」
是的,讀孫過庭的《書譜序》,好像是讀到一本武林秘籍,使人覺得練字有如小說中的練武功!我很懷疑金庸的武俠小說有好些地方是從《書譜》中得到啟發的!
孫過庭是個天才,無話可說。像莫扎特那樣,有大成的天才很有自信,有時竟視前人如無物。孫過庭在序文之末對自己所知也不客氣呢。他寫道:
「自漢魏已來,論書者多矣。妍蚩雜糅,條目糾紛。或重述舊章,了不殊於既往;或苟興新說,竟無益於將來。徒使繁者彌繁,闕者仍闕。今撰為六篇,分成兩卷,第其工用,名曰書譜。庶使一家後進,奉以規模。……」
孫過庭認為他《書譜》正文中所說的書法之道,前無古人。我只讀了那《書譜》的《序》,無緣拜讀正文,也認為他對書法的體驗是後無來者的。
後記
關於孫過庭現存的《書譜》,究竟是一個「序」還是「正文」,又或者是「全文」,有很大的爭議,專家的見解各各不同。我自己考查所得的結論,是《書譜》原來有上下兩卷,現存的不是一個「序」,而是《捲上》。《卷下》在明朝中葉還有記錄,之後就再沒有人見過了。
以上的推斷與眾不同,反對的專家會是不少的。將來有機會我會詳細解釋為什麼我那樣看。
二OOO年九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