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職責所在,我翻閱了好些年青經濟學者的文章。這些文章的作者都是博士或准博士了,但令我失望的是,在十多篇文章中,我看不到有一兩篇算得上是專業水平的作品。是的,近十餘年來,經濟學的後起之輩,對計算機與方程式都熟習,但卻忽略了文章之道。科技的發達顯然使年青人付出很大的代價。
閒著無聊,我不妨恃老賣老,在這裡試談學術文章之道。
寫嚴謹的、專業的學術性文章,與寫一般文章有一點重要的不同。那就是:前者是寫給行內的、專於某項題材的一小撮人看的。因此,學術文章要寫得很簡潔,而簡潔中又要寫得很清楚。以下的幾個法門不可忽略。
其一,學術文章要開門見山,在第一、二段中要單刀直入,說明寫該文的目的何在,自己在思想或研究上的貢獻是什麼。在我最近讀到的文章中,年青的作者都與此背道而馳。他們往往一開頭就引經據典,說他人說過什麼等等。有好幾篇文章,我從頭到尾仔細讀完了,也不知道作者自己的思維何在。一般而言,專家讀專文,他們渴望知道的,是作者自己究竟「要」說什麼;沒有什麼「閒情逸致」去聽作者說他人「說」什麼——因為他人說什麼專家們早已知道了。當然,作者大可介紹自己的與別不同之處,但首先得具體地說明了自己在某方面的貢獻,才能夠與他人有所不同的觀點作比較。
其二,作者對自己的貢獻不能誇大,但必須緊抓著這點「貢獻」作為主題,一層一層地解釋,從不同的角度作反覆的辯證,一刀一刀深入地刻劃。述說自己的觀點或研究心得時,有關的內容起碼要占文章百分之八十的篇幅。然而,在我最近讀到的文章來說,大部分的篇幅都是轉彎抹角,「風花雪月」,不著邊際,得個「講」字。
其三,自己的觀點或研究所得一經表達了,就要立刻收筆,作結論。結論要「淡然」(切莫誇張)處之,直截了當地簡述自己的貢獻,或者指出自己的不足之處,提出以後要多作研究的方向。可是,在我最近讀到的上述文章中,或則沒有結論,或則拖泥帶水,又或則左顧右忌,說來說去都搔不著癢處。
我認為今天年青經濟學者的文章寫得不成氣候,不懂為文之道只是一個次要的原因。其實主要是由於:他們根本沒有什麼值得可說的話,但又「逼」著非說不可。要寫文章,就先要有話可說,這是千古不易之理。很不幸,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不少年青人被誤導了,以為計算機可以代替腦子,自己的腦子就漸漸變得拙於思考了。
數學方程式大有用場,但數學本身是沒有內容的。計算機快如閃電,但計算機本身卻不會思想。數學與計算機是工具,可以為役,但很不幸,近今好些年青學者都似乎被方程式與計算機所役了。若是如此,而出現了喧賓奪主、本末倒置的學術文章,誠悲劇也。
話說回來,我以為,歷久以來都有此現象:百分之九十的學術文章都是內容空泛,不堪一讀,大都是不值得發表的。在今天,經濟學的文章倍增,而不堪一讀的卻升至百分之九十九。其實我對學術文章並不苛求。我求的只是一點:作者在文章裡起碼說一句有新意的話。
高斯當編輯時曾對我如此說過:「這篇文章寫得一塌糊塗,但文內有一小點我以前不知道的新意,所以我就決定把它發表了。」
撇開文章之道不談,重要的是:學術文章必定要有一點新意。而這點新意,是一定要經人的腦子才可想出來的。歸根究底,寫學術文章的出發點,是想、想、想!腦子生下來是要用的。學術就是這樣簡單的一回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