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兒女的教養上,有一點我覺得很遺憾。那就是他們對中國的文化毫無認識。我並非不希望兒女能像我那樣,從《道德經》到蘇東坡到龔自珍的作品都可以一唱三歎、回味無窮,而是欲教無教——是不能也,非不為也。
我的兒女是在美國土生土長的。十歲左右回港就讀於英童學校,八年後又再返美國攻讀。自幼年起,我就希望他們知道世界上有過李白這樣的人。但他們生長於新時代,相交的是不知中國為何物的小朋友,從進幼兒班起,父親的影響就有了約束,有了規限。回港就讀八年,在英童學校選修中文科,每試名列前茅,但竟然連中文報章也看不懂。
每次要跟兒女細說中國的文化,他們一見父親談到學術,就把話題轉到思考那方面去。在朋友與老師的影響下,他們對中國文化不感興趣。既然沒有興趣,我就不能強求,於是暗自思量,與其要兒女長大後中不成、西不就——每樣都是「半桶水」——倒不如讓他們對西方的文化有點認識算了。今天,兒子對西方的科學,女兒對西方的文學,算是有點認識,而他們二者的英語都可以下筆成文,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兒女可以「中西合璧」,是今天香港為人父母的夢寐以求的事。這是很困難的工程啊!求之而不得,為父母者不應該耿耿於懷。好些在美國教養兒女的中國朋友,在我面前誇誇其談,說有什麼龐然大計,要兒女學中文,懂得什麼詩、詞、歌、賦。我的回應,是他們作白日夢。
奇跡似乎是沒有出現過的。在芝加哥大學時,我遇到一位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華裔學生,他對西方文化知之甚深。受了父母的影響,他決心要學中國的文化,於是跑到台灣去,苦學六年。其後他特意到香港來找我,要表演一下他對中國文化認識的「深度」,殊不知他說的都是些不倫不類的學院派「牙慧」,吹毛求疵,求「甚解」而不明大意,令我啼笑皆非!
我不應該對自己兒女的「中不成」有所內疚的吧。以中西合璧而成名的林語堂,其文章所說的中、西文化,似乎不是那一回事。胡適可能高一點,但是我總覺得胡前輩懂得數樹木,而看不見森林。錢鍾書可以一提再提,不過創意並不超凡,因而缺少了感染力。
在香港,岑逸飛有點瞄頭,可惜為米折腰,沒有多下功夫。林山木、楊懷康等人值得「提名」,但似乎不足以「獲獎」。最不簡單的應該是查良鏞。老查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全面而又高不可攀;但他對西方文化的認識,看來只有他前者的水平四分之一的功力——這確實不俗,算是異數了。查先生應該在退休的漫長日子中,盡可能發表他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體會,使我們後學的能大開眼界。
我以為中西合璧困難如斯,是因為有關的學者過於學院化,不能深入淺出地分析雙方文化中之同與不同的重點,考究其來龍去脈,而又能擇其善者而加以表揚。不知其異,不求其同,不欣賞其美,中西文化就變得二者格格不入,是以為難。例如,西方文化重邏輯,說理論,強調科學的方法,求驗證——皆美也。中國文化說無為,談隱逸,愛天真、自然,有「意」的概念,也有「氣」的概念——亦美也。在造詣上,雙方都重視變化、節奏,也重視天然的規律——皆同而美也。
我們實在不應該重複又重複地細說那些今天難以接受的舊禮教,或什麼三從四德,或什麼八股,使有反感的人對中國文化失卻了興趣。文化是要被欣賞的。我們不能以嘲笑的方法而學得什麼。我的意思不是我們只能說好不能說壞。不可取的我們應知道,但既不可取,就不應該掛在招牌上。
我是搞經濟的,對文化項目算是才疏學淺了。可能正因如此,我對中西文化同與不同有天真的興趣。夜闌人靜時,我喜歡向自己提出天真的問題。例如,中國語言(這裡指漢語)用單音字,所以能重平仄,以至詩詞重音律。從拉丁文演變而來的西語用多音字,所以其詩不論平仄,卻重旋律。音律與旋律,不同也。另一方面,雙方的詩(以格律而論),都要押韻——此乃同也。為什麼遠在馬可勃羅之前,中西雙方的詩在不同之中又求其同?
又例如,西洋的畫,老早就重視彩色,所以後來以光表達。中國的畫,以毛筆水墨寫情,沒有光,就要重視線條,說虛實。我問:是什麼宗教的不同重點,或什麼不同哲學的某一面,會使中西在視覺藝術上分道揚鑣?
類似的問題,多得不勝枚舉。懂也好,不懂也好,這些問題使我「無師自通」地對中西文化有一點體會,可說是「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了。
Friday, February 23, 1996
Friday, February 16, 1996
也談蓋茨
楊懷康在《壹週刊》寫世界首富蓋茨(Bill Gates)的一篇文章,題為《無形之手忽然一招——宇宙主宰頓變凡人》;我讀後,有「不吐不快」之感。
楊老弟在文中引述好些國際雜誌的新觀點,認為雄極一時的蓋茨,已「臨近水尾」,氣數將盡也。這推斷可能對,但楊老弟在結論中來一記怪招,說:「佔了九成個人計算機市場的蓋茨,可能做夢也想不到,(計算機)網絡會給他的軟件王國造成衝擊。」何出此言呢?假若世界上有任何人能預知道網絡會給軟件帶來衝擊,蓋茨應該是第一人。假若有人知道怎樣可以在這「衝擊」中賺錢,蓋茨也應該排名第一。何「凡」之有?
蓋茨的商業成就是二十世紀的神話。他在國際大雜誌封面上出現的次數,比任何國家的元首起碼多出五倍。要不是美國的反壟斷法例把他諸多留難,他的財富會更驚人。有趣的是,美國的輿論差不多一致維護蓋茨,大罵反壟斷法例之不適當。蓋茨若不是「宇宙主宰」,也算是天之驕子了。
大富的人有的是,但為什麼神童蓋茨能令那麼多人口服心服,令舉世驚歎?究其原因,是歷史上從來沒有人用蓋茨的途徑及手法,來賺那麼多的錢。
中諺云:「大富由天,小富由儉。」極大的大富,要不是靠地產急升,就是發現什麼油礦,炒中什麼股票,或懂得怎樣收購,怎樣把公司重組,再賣出去……這些不免使人覺得多少有點幸運因素協助的。蓋茨的獨特之處,是他單靠產品而成世界首富。以生產而成大富的有人在,但成為世界首富或近於世界首富的,歷來只有蓋茨一個人。生產天才如美國昔日的汽車大王福特,也曾因對市場看得不准而幾乎破產!
為什麼蓋茨能以軟件產品而成世界首富呢?答案是:他是個計算機軟件天才,也是個商業天才。這二者的合併,差不多是不可能發生的事!試想,寫計算機軟件類似下象棋,但我們所知的所有象棋高手之中,從來沒有出現過一個商業奇才。
有了這軟件(下棋)天才與商業天才的合併——史無前例的合併——蓋茨的發達途徑簡單不過,有口皆碑,沒有什麼秘密可言的。其一,他不僅對計算機軟件知得深而廣,而且僱用員工時主要是以天分為準則。那是說,聘請員工時,什麼名校、學歷、衣冠等等,都是次要——重要的是有沒有天分。把衣冠不整但天分高的青年聘請下來,蓋茨把他們安置在他自己設計的名為「校園」的工作坊內,讓他們自我發揮,每位員工只要對公司有大貢獻,就可以大發其達。(事實上,他公司內家財百萬美元以上的富有員工,屈指難算。)
其二,蓋茨每天從早到晚,都希望自己能先知先覺,預先籌劃未來。他按時請各方的能人異士——大導演、作家、產品專家、股市名將之類——到他那裡一聚,向人家問世界的去向。即使在會議中與下屬一起時,他也老是問:將來的世界會是怎樣的?對前途問來問去,得多個不同的答案後,他自己就加以綜合、衡量,然後自己作出決定。
其三,這個與員工午餐要各自付費的人,坐飛機買商務票而「博」航空公司職員認得他而免費把他「調動」到頭等座位去的人,投資下注時卻不拘小節,單選在重點下注,而且下重注。
他的一些古怪投資例子,可以使我們這些不夠想像力的凡夫俗子甘拜下風。例一:計算機仿製油畫今天可以仿得八八九九,而在不久的將來,有機會仿製得以假亂真。蓋茨老實不客氣,幾年前大量地購買了名油畫的仿製專利權。
例二: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的研究,近十多年來一日千里。說不定有朝一日,這工程可以起死回生,大有商業價值。蓋茨及其公司所在的西雅圖之華盛頓大學,對這工程的研究幾乎首屈一指。蓋茨也就下重注,捐款給華大,指明聘請某某專家的。如果將來該校在基因工程上有什麼重要的商業發明,蓋茨是近「水」樓台也。
例三:計算機網絡的要點是信息傳達——這點,眾所周知。但蓋茨棋高一著,是第一個把一所有名的照片圖書館的數據計算機傳播權買下來。
百年難得一見的「合併」天才,懂得禮賢下士,求知若渴,節儉但在重點下注時絕不含糊——這樣的人能夠成為世界首富,是沒有誰可以反對的吧。
毋庸諱言,人類是崇拜英雄的。對政治不染指的蓋茨,像神話般成為今天世界人類的英雄,主要是因為沒有誰(除了他的商業對手)可以找得出半點反對他發達的理由。蓋茨可能由於幸運而發達,但我們卻想不到他幸運之處(天生天才的幸運,不會令人反感)。他以生產賺錢(可取也),為人節儉(可取也),讓手下員工發達(可取也),為人勤奮(可取也),投資不拖泥帶水(也可取也),還有一點:當蓋茨大罵政府管制時,措辭鋒利,別開生面,過癮之極——更可取也。
是的,就算馬克思復生,也找不出什麼適當的理由,來把蓋茨這個資本家問罪或殺頭的。毛澤東當年以反資產階級為由而使其「思想」大行其道,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想來是中國當時沒有出現過一個像蓋茨那樣的資本家吧。
蓋茨去年初成為世界首富時,年齡僅三十九歲。那真的是神話了。
楊老弟在文中引述好些國際雜誌的新觀點,認為雄極一時的蓋茨,已「臨近水尾」,氣數將盡也。這推斷可能對,但楊老弟在結論中來一記怪招,說:「佔了九成個人計算機市場的蓋茨,可能做夢也想不到,(計算機)網絡會給他的軟件王國造成衝擊。」何出此言呢?假若世界上有任何人能預知道網絡會給軟件帶來衝擊,蓋茨應該是第一人。假若有人知道怎樣可以在這「衝擊」中賺錢,蓋茨也應該排名第一。何「凡」之有?
蓋茨的商業成就是二十世紀的神話。他在國際大雜誌封面上出現的次數,比任何國家的元首起碼多出五倍。要不是美國的反壟斷法例把他諸多留難,他的財富會更驚人。有趣的是,美國的輿論差不多一致維護蓋茨,大罵反壟斷法例之不適當。蓋茨若不是「宇宙主宰」,也算是天之驕子了。
大富的人有的是,但為什麼神童蓋茨能令那麼多人口服心服,令舉世驚歎?究其原因,是歷史上從來沒有人用蓋茨的途徑及手法,來賺那麼多的錢。
中諺云:「大富由天,小富由儉。」極大的大富,要不是靠地產急升,就是發現什麼油礦,炒中什麼股票,或懂得怎樣收購,怎樣把公司重組,再賣出去……這些不免使人覺得多少有點幸運因素協助的。蓋茨的獨特之處,是他單靠產品而成世界首富。以生產而成大富的有人在,但成為世界首富或近於世界首富的,歷來只有蓋茨一個人。生產天才如美國昔日的汽車大王福特,也曾因對市場看得不准而幾乎破產!
為什麼蓋茨能以軟件產品而成世界首富呢?答案是:他是個計算機軟件天才,也是個商業天才。這二者的合併,差不多是不可能發生的事!試想,寫計算機軟件類似下象棋,但我們所知的所有象棋高手之中,從來沒有出現過一個商業奇才。
有了這軟件(下棋)天才與商業天才的合併——史無前例的合併——蓋茨的發達途徑簡單不過,有口皆碑,沒有什麼秘密可言的。其一,他不僅對計算機軟件知得深而廣,而且僱用員工時主要是以天分為準則。那是說,聘請員工時,什麼名校、學歷、衣冠等等,都是次要——重要的是有沒有天分。把衣冠不整但天分高的青年聘請下來,蓋茨把他們安置在他自己設計的名為「校園」的工作坊內,讓他們自我發揮,每位員工只要對公司有大貢獻,就可以大發其達。(事實上,他公司內家財百萬美元以上的富有員工,屈指難算。)
其二,蓋茨每天從早到晚,都希望自己能先知先覺,預先籌劃未來。他按時請各方的能人異士——大導演、作家、產品專家、股市名將之類——到他那裡一聚,向人家問世界的去向。即使在會議中與下屬一起時,他也老是問:將來的世界會是怎樣的?對前途問來問去,得多個不同的答案後,他自己就加以綜合、衡量,然後自己作出決定。
其三,這個與員工午餐要各自付費的人,坐飛機買商務票而「博」航空公司職員認得他而免費把他「調動」到頭等座位去的人,投資下注時卻不拘小節,單選在重點下注,而且下重注。
他的一些古怪投資例子,可以使我們這些不夠想像力的凡夫俗子甘拜下風。例一:計算機仿製油畫今天可以仿得八八九九,而在不久的將來,有機會仿製得以假亂真。蓋茨老實不客氣,幾年前大量地購買了名油畫的仿製專利權。
例二: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的研究,近十多年來一日千里。說不定有朝一日,這工程可以起死回生,大有商業價值。蓋茨及其公司所在的西雅圖之華盛頓大學,對這工程的研究幾乎首屈一指。蓋茨也就下重注,捐款給華大,指明聘請某某專家的。如果將來該校在基因工程上有什麼重要的商業發明,蓋茨是近「水」樓台也。
例三:計算機網絡的要點是信息傳達——這點,眾所周知。但蓋茨棋高一著,是第一個把一所有名的照片圖書館的數據計算機傳播權買下來。
百年難得一見的「合併」天才,懂得禮賢下士,求知若渴,節儉但在重點下注時絕不含糊——這樣的人能夠成為世界首富,是沒有誰可以反對的吧。
毋庸諱言,人類是崇拜英雄的。對政治不染指的蓋茨,像神話般成為今天世界人類的英雄,主要是因為沒有誰(除了他的商業對手)可以找得出半點反對他發達的理由。蓋茨可能由於幸運而發達,但我們卻想不到他幸運之處(天生天才的幸運,不會令人反感)。他以生產賺錢(可取也),為人節儉(可取也),讓手下員工發達(可取也),為人勤奮(可取也),投資不拖泥帶水(也可取也),還有一點:當蓋茨大罵政府管制時,措辭鋒利,別開生面,過癮之極——更可取也。
是的,就算馬克思復生,也找不出什麼適當的理由,來把蓋茨這個資本家問罪或殺頭的。毛澤東當年以反資產階級為由而使其「思想」大行其道,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想來是中國當時沒有出現過一個像蓋茨那樣的資本家吧。
蓋茨去年初成為世界首富時,年齡僅三十九歲。那真的是神話了。
Friday, February 9, 1996
「公立」兵敗如山倒
不久前在某雜誌上看到一份美國大學的高下排列表,不勝感慨。
十多年前,我在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任教,其時該校在美國排名於十二至十五之間。料不到今天它名列五十,算是二流了!若非該校的醫學研究(包括生物學研究)依然是舉世知名(該校所獲的醫學研究基金為全美之冠),其排名可能跌近於一百吧。
我就讀的洛杉磯加州大學,十多年前徘徊於第九至十一名之間;今天,母校跌至三十名之外。當年,美國的首席學府,是柏克萊的加州大學。今天,柏克萊加大排名二十八——也算是二流了。
今天排名第一的哈佛,二十年前有點不成氣候,但排名仍在三至五名之間。我和同事們當時的解釋,是「爛船還有三斤釘」。想不到,當時威風十足的柏克萊加大,一下子變得「三斤釘」也沒有。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細看今天美國大學的排名表,我們就知道柏克萊的悲劇,是「公立」使然。前二十五名大學,公費州立的就只有一兩所岌岌可危地存在;想起二十年前大部分都是州立的,恍如隔世。
為什麼「公立」大學一致地兵敗如山倒呢?
一般輿論的解釋,是州立的政府資助,越來越少,以致經費不足云云。這解釋是不對的。二十年來,在通脹調整後,美國州政府對大學的資助下降,是事實。但州政府為恐大學素質下降,早已容許公立大學增加學生的學費,盡可能以此彌補「公費」之不足也。大名鼎鼎、地點適中、校舍一流的州立大學,擺明先天優厚。條件如斯,怎可以給單靠學費與募捐維持的私立大學——包括一些此前籍籍無名的私立大學——一個回合就打下馬來?
我認為這問題的主要答案,不是州立大學的「公費」不足,而是這些大學所行的是「共產」制。這制度既有「大鑊飯」,也有「鐵飯碗」。州立的大鑊飯,是指教授的待遇(薪酬)總要有點論資排輩,薪金的遞增有「等級」(scale)的規限。要是某教師「英雄出少年」,思想僵化了的老教授高高在上,怎可以容許這少年的薪酬倍升呢?有些州立大學不事振作的教授,竟然組織公會,以「罷教」要挾,務求薪酬合乎「大鑊飯」的規格。
州立大學的鐵飯碗,是指一位教師入校六年,一經審定批准,就可以享有終生僱用之利,「做」是年薪美金三萬六,「不做」也是三萬六(今天大約是五萬六——當然,其中還有等級的調整)。
在上述的「共產」制下,大學有什麼風吹草動,請辭離校而另謀高就的是哪些教師呢?答案明顯不過:是那些有私立大學的「高就」可以「另謀」的教師。市場永遠都是那樣無情:可以「另謀」的「高就」,永遠都是為有本領的人而設的。學問市場也是如此。
二十年前,我為幼年的兒女在美國選取學校,寧願選取每人每月交三百五十美元的私校,而捨棄免費的公立學校。於今回顧,我倒有先見之明。
八二年回港時,香港政府大事資助官立學校,私立的一敗塗地。但我還是把兒女送進每人每月要交數千元學費的私校,因為我要校方老師每月同我見面一次,商談一下孩子的發展問題。如果校方不合作,我就會把兒女「轉」到其它的私校去。想不到,十三年後的今天,私立的中、小學,在香港經歷過「榮、枯」後,春風吹又生。
香港今天的大學,所行的也是「共產」制。教師吃的都是大鑊飯,做了幾年,用的大都是鐵飯碗。但我以為香港的「公立」大學,不會像美國那樣,一下給私立的打下馬來。其主要原因是,在香港以學術謀生的(若不到外國另尋出路),是沒有私立的「高就」可以「另謀」。(我們這裡的大學互相協議,教師轉校不脫軌加薪——少年難出英雄也。)
但我差不多可以肯定,香港政府對大學的資助,以每個學生計,是世界之冠。假若我們的大學參與美國的排名比賽,其名次不令我們尷尬算是奇跡。
「公立」像「共產」一樣,歷來都是虎頭蛇尾,開始時聲勢浩大,但若干年後就兵敗如山倒。那是我這一輩人所知的「規律」。
結論是很明顯的:要大花納稅人的錢把教育搞好,我們應該取消「大鑊飯」,施行「學券制」(voucher system)。
十多年前,我在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任教,其時該校在美國排名於十二至十五之間。料不到今天它名列五十,算是二流了!若非該校的醫學研究(包括生物學研究)依然是舉世知名(該校所獲的醫學研究基金為全美之冠),其排名可能跌近於一百吧。
我就讀的洛杉磯加州大學,十多年前徘徊於第九至十一名之間;今天,母校跌至三十名之外。當年,美國的首席學府,是柏克萊的加州大學。今天,柏克萊加大排名二十八——也算是二流了。
今天排名第一的哈佛,二十年前有點不成氣候,但排名仍在三至五名之間。我和同事們當時的解釋,是「爛船還有三斤釘」。想不到,當時威風十足的柏克萊加大,一下子變得「三斤釘」也沒有。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細看今天美國大學的排名表,我們就知道柏克萊的悲劇,是「公立」使然。前二十五名大學,公費州立的就只有一兩所岌岌可危地存在;想起二十年前大部分都是州立的,恍如隔世。
為什麼「公立」大學一致地兵敗如山倒呢?
一般輿論的解釋,是州立的政府資助,越來越少,以致經費不足云云。這解釋是不對的。二十年來,在通脹調整後,美國州政府對大學的資助下降,是事實。但州政府為恐大學素質下降,早已容許公立大學增加學生的學費,盡可能以此彌補「公費」之不足也。大名鼎鼎、地點適中、校舍一流的州立大學,擺明先天優厚。條件如斯,怎可以給單靠學費與募捐維持的私立大學——包括一些此前籍籍無名的私立大學——一個回合就打下馬來?
我認為這問題的主要答案,不是州立大學的「公費」不足,而是這些大學所行的是「共產」制。這制度既有「大鑊飯」,也有「鐵飯碗」。州立的大鑊飯,是指教授的待遇(薪酬)總要有點論資排輩,薪金的遞增有「等級」(scale)的規限。要是某教師「英雄出少年」,思想僵化了的老教授高高在上,怎可以容許這少年的薪酬倍升呢?有些州立大學不事振作的教授,竟然組織公會,以「罷教」要挾,務求薪酬合乎「大鑊飯」的規格。
州立大學的鐵飯碗,是指一位教師入校六年,一經審定批准,就可以享有終生僱用之利,「做」是年薪美金三萬六,「不做」也是三萬六(今天大約是五萬六——當然,其中還有等級的調整)。
在上述的「共產」制下,大學有什麼風吹草動,請辭離校而另謀高就的是哪些教師呢?答案明顯不過:是那些有私立大學的「高就」可以「另謀」的教師。市場永遠都是那樣無情:可以「另謀」的「高就」,永遠都是為有本領的人而設的。學問市場也是如此。
二十年前,我為幼年的兒女在美國選取學校,寧願選取每人每月交三百五十美元的私校,而捨棄免費的公立學校。於今回顧,我倒有先見之明。
八二年回港時,香港政府大事資助官立學校,私立的一敗塗地。但我還是把兒女送進每人每月要交數千元學費的私校,因為我要校方老師每月同我見面一次,商談一下孩子的發展問題。如果校方不合作,我就會把兒女「轉」到其它的私校去。想不到,十三年後的今天,私立的中、小學,在香港經歷過「榮、枯」後,春風吹又生。
香港今天的大學,所行的也是「共產」制。教師吃的都是大鑊飯,做了幾年,用的大都是鐵飯碗。但我以為香港的「公立」大學,不會像美國那樣,一下給私立的打下馬來。其主要原因是,在香港以學術謀生的(若不到外國另尋出路),是沒有私立的「高就」可以「另謀」。(我們這裡的大學互相協議,教師轉校不脫軌加薪——少年難出英雄也。)
但我差不多可以肯定,香港政府對大學的資助,以每個學生計,是世界之冠。假若我們的大學參與美國的排名比賽,其名次不令我們尷尬算是奇跡。
「公立」像「共產」一樣,歷來都是虎頭蛇尾,開始時聲勢浩大,但若干年後就兵敗如山倒。那是我這一輩人所知的「規律」。
結論是很明顯的:要大花納稅人的錢把教育搞好,我們應該取消「大鑊飯」,施行「學券制」(voucher system)。
Friday, February 2, 1996
兒童的玩意
不要以為我對先進科技有抗拒感,雖然我對電腦是門外漢。電腦開始盛行之際,我在美國已有研究助手了,按鈕等工作是由他們擔任的。我的工作是思考、設計,以及闡釋印在電腦紙上的數字。
今天的世界,是按鈕時代。而我就是不懂如何「按」!去年夏天,為西雅圖的家買了一部先進的電視機,朋友把它連接上五、六部什麼機的。電視機的遙控傳感器上有五十一個鈕,據說單憑此「控」,要看什麼、聽什麼,都只是舉「指」之勞。但我就是不懂得怎樣「按」,所以連最簡單的電視節目也不懂得開。於是,凡是要看什麼、聽什麼,我都要傳召正在讀書的兒子。他一到來,「指」揮若定,萬事解決——在我看來神乎其技也。
久而久之,兒子有點不好意思地說:「爸,你想不想學怎樣『按』,我可以教你。」我答道:「按鈕是你們年青一輩的事,不學也罷。」
我曾經是照相機「專家」,對某一個鏡頭鏡片的組合、色調矯正的原理,以及不同相機的性能等等,研究之深大可著書立說。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今天的照相機,其「掣」之多簡直離譜,我老是不懂得用。有好幾次,我在外地要打長途電話給身在香港的馮漢復兄,問他某照相機的某「掣」的用途。
當然,買了一部新的先進照相機,我總會好奇地依照說明書學一下「按鈕」之法,但過不了數天就忘記了——忘記得一乾二淨。
我當然明白,今天青年懂得怎樣按鈕,是不用強記的。按鈕有概念,有原則,有定律——有其大道也。而我卻提不起勁學這些基本法門。我認為即使學了也會很快忘記,因為我對思考、創新之外的玩意一點興趣也沒有。
先進的科技當然有其好處,但也大有弱點。發明、創造科技的人,設計「軟件」的人,當然要用腦,要有想像力才行;但享用這科技的人只要學得「按鈕」就能坐享其成,不用創作,其想像力是派不上用場的。
兒子在美國所玩的電子遊戲,是其中最好的例子了。玩這種遊戲,把鈕按呀按的,按個不停,按得很過癮。要拿高分就要按得很熟練,要記得每個步驟的每頭怪獸是會怎樣活動的。其創意、思考何在?
記得少年時,我們的玩意完全無鈕可按。放風箏,彈玻璃珠子,射雀鳥……這些玩意,要比小朋友藝高一級,練習之外,要用腦去想,去創造。例如「界風箏」,能把他人的界斷,是因自己製造的玻璃線特別厲害,自己製造的風箏特別靈活。這些改進是自己想出來的。其他放風箏的法門——怎樣控制、轉動、依著風勢的取捨——都要動腦筋去想、想、想。
彈波子,我想出來的法門也可大書特書,而自己所用的「子頭」——即自己手上用的那一顆——是自己精心改良的。
射雀鳥我更用心研究了,以致在西灣河一帶技驚鄰里。對樹丫的選擇、製造的方法、橡筋的軟性、長度等等,我都曾經想得連睡也睡不著。
今天香港兒童的玩意,要不是把電子遊戲機的鈕按呀按的,就是玩什麼「閃咭」之類,有什麼思考、創意可言呢?
但話說回來,我那在「按鈕」時代長大的兒子,倒也不是沒有創意的。這使我有段時期不明其理:電子遊戲機怎會培養出有思考的人?我想了許久,終於頓然而悟。
原來兒子在兩歲時,無事可做之際就要麻煩我。當時自己忙於學術工作,不勝其煩,就給他一個空鞋盒。他傻里傻氣地獨自玩了幾天,玩厭了,又來煩我。我隨意地給他一個空紙袋,他又自得其樂地玩了半天。此法一行,他每次吵嚷,我就順手給他一件沒有危險性的家常雜物,讓他自己去玩去幻想,哪管他想什麼的。
兩年前,女兒對我說:「哥哥有點古怪。明天要大考,他竟然不讀書,在鋼琴前坐下來,不管音律地彈了三個小時,跟著一聲不響,走進自己的房間,關燈睡覺去。」我答道:「阿女,你哥哥胸有成竹,知道在重要考試之前要盡量讓腦子休息一下。」是的,我認為兒子是在玩鞋盒與紙袋的小玩意中,無師自通地學懂了用腦的基本法門。
今天在「按鈕」時代長大的青年,知識比我輩昔日強得多了。這知識所付的代價,是缺乏了一點創意,一點想像力。這交換是否值得,見仁見智,將來寫「思維」史的學者對此總會有一些話要說的吧?
今天的世界,是按鈕時代。而我就是不懂如何「按」!去年夏天,為西雅圖的家買了一部先進的電視機,朋友把它連接上五、六部什麼機的。電視機的遙控傳感器上有五十一個鈕,據說單憑此「控」,要看什麼、聽什麼,都只是舉「指」之勞。但我就是不懂得怎樣「按」,所以連最簡單的電視節目也不懂得開。於是,凡是要看什麼、聽什麼,我都要傳召正在讀書的兒子。他一到來,「指」揮若定,萬事解決——在我看來神乎其技也。
久而久之,兒子有點不好意思地說:「爸,你想不想學怎樣『按』,我可以教你。」我答道:「按鈕是你們年青一輩的事,不學也罷。」
我曾經是照相機「專家」,對某一個鏡頭鏡片的組合、色調矯正的原理,以及不同相機的性能等等,研究之深大可著書立說。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今天的照相機,其「掣」之多簡直離譜,我老是不懂得用。有好幾次,我在外地要打長途電話給身在香港的馮漢復兄,問他某照相機的某「掣」的用途。
當然,買了一部新的先進照相機,我總會好奇地依照說明書學一下「按鈕」之法,但過不了數天就忘記了——忘記得一乾二淨。
我當然明白,今天青年懂得怎樣按鈕,是不用強記的。按鈕有概念,有原則,有定律——有其大道也。而我卻提不起勁學這些基本法門。我認為即使學了也會很快忘記,因為我對思考、創新之外的玩意一點興趣也沒有。
先進的科技當然有其好處,但也大有弱點。發明、創造科技的人,設計「軟件」的人,當然要用腦,要有想像力才行;但享用這科技的人只要學得「按鈕」就能坐享其成,不用創作,其想像力是派不上用場的。
兒子在美國所玩的電子遊戲,是其中最好的例子了。玩這種遊戲,把鈕按呀按的,按個不停,按得很過癮。要拿高分就要按得很熟練,要記得每個步驟的每頭怪獸是會怎樣活動的。其創意、思考何在?
記得少年時,我們的玩意完全無鈕可按。放風箏,彈玻璃珠子,射雀鳥……這些玩意,要比小朋友藝高一級,練習之外,要用腦去想,去創造。例如「界風箏」,能把他人的界斷,是因自己製造的玻璃線特別厲害,自己製造的風箏特別靈活。這些改進是自己想出來的。其他放風箏的法門——怎樣控制、轉動、依著風勢的取捨——都要動腦筋去想、想、想。
彈波子,我想出來的法門也可大書特書,而自己所用的「子頭」——即自己手上用的那一顆——是自己精心改良的。
射雀鳥我更用心研究了,以致在西灣河一帶技驚鄰里。對樹丫的選擇、製造的方法、橡筋的軟性、長度等等,我都曾經想得連睡也睡不著。
今天香港兒童的玩意,要不是把電子遊戲機的鈕按呀按的,就是玩什麼「閃咭」之類,有什麼思考、創意可言呢?
但話說回來,我那在「按鈕」時代長大的兒子,倒也不是沒有創意的。這使我有段時期不明其理:電子遊戲機怎會培養出有思考的人?我想了許久,終於頓然而悟。
原來兒子在兩歲時,無事可做之際就要麻煩我。當時自己忙於學術工作,不勝其煩,就給他一個空鞋盒。他傻里傻氣地獨自玩了幾天,玩厭了,又來煩我。我隨意地給他一個空紙袋,他又自得其樂地玩了半天。此法一行,他每次吵嚷,我就順手給他一件沒有危險性的家常雜物,讓他自己去玩去幻想,哪管他想什麼的。
兩年前,女兒對我說:「哥哥有點古怪。明天要大考,他竟然不讀書,在鋼琴前坐下來,不管音律地彈了三個小時,跟著一聲不響,走進自己的房間,關燈睡覺去。」我答道:「阿女,你哥哥胸有成竹,知道在重要考試之前要盡量讓腦子休息一下。」是的,我認為兒子是在玩鞋盒與紙袋的小玩意中,無師自通地學懂了用腦的基本法門。
今天在「按鈕」時代長大的青年,知識比我輩昔日強得多了。這知識所付的代價,是缺乏了一點創意,一點想像力。這交換是否值得,見仁見智,將來寫「思維」史的學者對此總會有一些話要說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