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總理鎔基最近論天下大勢,指出中國的經濟改革有兩個重點。其一是要肅清貪污;其二是要搞好國營企業。中國目前的經濟困難不止這兩點,但這兩點顯然是重要的。朱總理看得準。
問題是,貪污的普及與國企的不濟,由來已久,說要大事清除,大事改革,已有十多年,但成績又怎樣了?借用我們香港財神爺曾老兄對香港政府入不敷支的說法,中國目今的貪污與國企的困難是「結構性」的。既然是結構性,要改就要從結構改起。改結構,治本也。不改結構,怎樣治也是治標,不可為也。
先談貪污吧。差不多十年前,一家美國刊物(Newsweek)訪問我關於中國貪污的情況,我說了幾句後來常被引用的話。我說:「如果你將一個美女赤裸裸地放在我的床上,要我不想入非非,難乎其難矣!」
貪污是有政府管制才產生的。例如進口有管制,就必定有走私,要走私就要付黑錢,貪污也。所有其它管制都會有類似的效果。管制是一個赤裸裸的美人,你要官員、幹部怎麼樣?要他們去做和尚?有污可貪(美人招手),而自己又算準了闖禍的機會不大(老婆知道的機會甚小),你還要等什麼呢?當然,你可能是如來佛祖,八風不動。但這樣的幹部十個中有多少個?如果你是幹部中的柳下惠,或練得像我那樣不動凡心(一笑),那你在大貪其污的制度中還會有工作嗎?
毫無疑問,朱總理是個清官。雖然高高在上的清官比較容易做,我還是佩服的。但朱總理怎可以認為所有幹部都可以像他那樣,以「清」為貴;或是用勸導的方法,使他們學得五根清淨,不為私利只為國家;又或者對貪污者施以重刑,趕盡殺絕?政府管制多籮籮,要杜絕貪污,難道要把幹部全都殺了?
十多年前,香港的廉政公署請我到那裡講話,要知道經濟學對貪污怎樣看。我認為「廉記」辦得很不錯,但忍不住對他們說:「你們辦得頭頭是道,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香港搞自由經濟,管制不多;要是香港管制多籮籮,貪污觸目皆是,你們本領再大也無能為力。」這一點,他們當時是同意的。
一個社會不可能完全沒有政府管制,所以貪污是不能杜絕的,而廉政公署或類似的機構,也就因此有用場。比起十多年前,中國今天的價格管制日漸式微,而高干及其子弟的胡作非為,也因為昔日的特權不再而少見了。大貪污今天有了改進,這是中國之幸。不幸的是小貪污越來越多。這是因為小的管製法例多如天上星,就是計算機也恐怕統計不了。
政府的小管制,對社會有些好(例如某些交通管制),有些壞(例如不准外地公司在中國開人民幣戶口)。今天中國的小管制不僅多,且往往莫名其妙。這些滿天星斗、有理說不清的管制,使我在幾年前得到啟發而創立了一個新的貪污理論:好些管制是因為利便貪污而設立的!驟眼看來像是怪論,但短短的文章發表後,佛利民、艾智仁等朋友拍掌叫好,而今天接受此論的學者越來越多了。
貪污因管制而起,而假若某些管制是為了貪污而設的話,與這後者相關的貪污,一萬個廉政公署也禁不了。很顯然,貪污的治本辦法是取消所有對社會整體有害無益的管制。問題是,任何有害的管制都可以被胡說為有利。貪官之言姑且不談,壓力團體或特權利益就不容易解決。
轉談國企的困境吧。國營及不上私管,有一個很簡單的原因,那就是用他人的錢怎樣也比不上用自己的錢來得小心謹慎!這個哲理若永遠是對的話,國企就永遠不可救藥。
試舉一些眾所周知的例子吧。在美國,最好的大學前二十五名都是私營的。也是在美國,中、小學的每個學生的經費,公立的比私立的高出兩倍,但卻沒有任何正常的家長會認為私立的質素不高於公立的。二十多年前,在美國,我千辛萬苦地賺點錢,每天清早起來送兒女到老遠的私立小學,放棄了在家鄰近的免費公立小學。不僅我這樣做,其它的教授朋友也盡可能這樣做。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英國,其工業產品有口皆碑。殊不知戰後大約二十年,就被日本趕過了頭,跟遠遠地落後了。究其因,就是英國在戰後不久就開始搞國企,論什麼社會主義。要不是戴卓爾夫人手起刀落,今天英國佬的生活免不了江河日下。
大家想想吧。昔日的英國,造船是世界之冠,衣料是世界之冠,摩托車、單車是世界之冠,汽車亦近於世界之冠。這些豐功偉績,一下子去如黃鶴,皆國企之賜也。
香港的例子也如是。七十年代,香港的成衣、玩具、手錶等四、五項產品,是世界之冠。難道這些工業是政府搞出來的?今天這些工業北移,但還是私營的,所以還有看頭。
結論明顯不過。國企是不能以改進的辦法來達到私營的效率的。歷史的經驗沒有出現過奇跡。朱總理不要談改「進」,而要談改「變」。國企的治本辦法是徹底地私有化。這是產權結構上的改變了。
Thursday, April 6, 2000
Saturday, April 1, 2000
「九七問題」後記
「九七問題」這部分的九篇文章,早應過時,但保存下來作回顧,倒有意思。
《向港英致敬》是指夏鼎基時代及之前的港英,之後的港英就不值得那樣欣賞了。
《公司法治港》的建議沒有被採用,殊為可惜。我認為今天的中國,好些城市都應該以公司(Corporation)的形式管治,不僅是香港。在外地,尤其是美國,城市公司很普及,而且辦得成功。
其它幾篇關於九七問題的文章,今天重讀,仍感滿意。好些北京朋友說這些文章對後來的「基本法」影響很大。這一點,我什麼感受也沒有。這些文章發表在「基本法」制定之前,其建議有沒有雷同之處,或巧合雷同,讀者自己作判斷好了。
九七已過渡,除了居港權及香港終審庭那次風雨外,北京對香港算是言而有信,不容易批評。但今天香港的經濟困境,是因為港英及北京雙方在九七前各有各的做錯了一件事。
港英之錯,錯在自八十年代中期起就大吃最後的晚餐。公務員加薪加得厲害;公共事項消費激增;福利在某程度上走上社會主義的路。
北京之錯,錯在大事唱好,大鑼大鼓,惟恐天下不知香港回歸大有前途。內資的湧進使香港的物業價格暴升至人類歷史高峰,工資與物價亦步亦趨,違反了在聯繫匯率下香港通脹率要與美國的通脹率看齊的準則。升得高,跌得慘,是以為難。
十多年前我就說得清楚:九七過渡,越靜越好。為什麼執政的人不明白這個簡單的哲理?
《向港英致敬》是指夏鼎基時代及之前的港英,之後的港英就不值得那樣欣賞了。
《公司法治港》的建議沒有被採用,殊為可惜。我認為今天的中國,好些城市都應該以公司(Corporation)的形式管治,不僅是香港。在外地,尤其是美國,城市公司很普及,而且辦得成功。
其它幾篇關於九七問題的文章,今天重讀,仍感滿意。好些北京朋友說這些文章對後來的「基本法」影響很大。這一點,我什麼感受也沒有。這些文章發表在「基本法」制定之前,其建議有沒有雷同之處,或巧合雷同,讀者自己作判斷好了。
九七已過渡,除了居港權及香港終審庭那次風雨外,北京對香港算是言而有信,不容易批評。但今天香港的經濟困境,是因為港英及北京雙方在九七前各有各的做錯了一件事。
港英之錯,錯在自八十年代中期起就大吃最後的晚餐。公務員加薪加得厲害;公共事項消費激增;福利在某程度上走上社會主義的路。
北京之錯,錯在大事唱好,大鑼大鼓,惟恐天下不知香港回歸大有前途。內資的湧進使香港的物業價格暴升至人類歷史高峰,工資與物價亦步亦趨,違反了在聯繫匯率下香港通脹率要與美國的通脹率看齊的準則。升得高,跌得慘,是以為難。
十多年前我就說得清楚:九七過渡,越靜越好。為什麼執政的人不明白這個簡單的哲理?
《賣桔者言》前言
《賣桔者言》是《信報》專欄《張五常論衡》的第一組文章的結集,初版於一九八四年十一月。這「增訂本」有兩處不同。
其一,文字多處作了修改,但原文的內容不變。
其二,補加了兩篇有關的文章,及九個「後記」。這些補加的文字都用黑體,好叫讀者能容易地分辨出來。補加的第一篇——《賣桔者的回顧》——可說是這「增訂本」的一個新序,而跟著的《也論〈論衡〉》,則變為舊序了。
其一,文字多處作了修改,但原文的內容不變。
其二,補加了兩篇有關的文章,及九個「後記」。這些補加的文字都用黑體,好叫讀者能容易地分辨出來。補加的第一篇——《賣桔者的回顧》——可說是這「增訂本」的一個新序,而跟著的《也論〈論衡〉》,則變為舊序了。
賣桔者的回顧
拙作《賣桔者言》出版了十六年了。那是《信報》林山木替我發明的一個名為《論衡》的專欄的第一組文章的結集。《賣桔者言》是其中一篇文章的名目,是從明人劉伯溫(一三一一——一三七五)的《賣柑者言》這個名目借過來,改一個字。與劉前輩不同的是:他沒有賣過柑,而我卻真的賣過桔。
《賣桔者言》是我出版過的十多本書中最暢銷的。《信報》發行了二十五版,那大概是八萬本左右。台灣版我沒有數字,而刪去不少文章的四川版,一九八八年印製了三萬多本,一下子賣光,八九年「六四」事發,不敢再印了。據說四川版之前,大陸曾經有手抄本。
執政的人似乎永遠不明白:思想是禁不住的。去年我到中國大陸七家大學講話,沒有遇到一個學生不知道《賣桔者言》,而大部分都讀過其中某些文章。他們的發問顯出讀得很深入。影印本的傳閱很盛行。
我認為《賣桔者言》的普及,有一個很簡單的原因。那就是它不「科」而「教」。任何人都希望多知一點學術的事。但教科書嘛,那樣老土的、公式化的讀物,不是為了讀書考試有誰會去翻閱?正規的學術文章嗎?要不是術語連篇而其實空空如也,就是深不可測,門外漢非止於門外不可。生動可讀而又大有意思的學術文章,鳳毛麟角。在象牙塔內的學者似乎不明白,學術——就算是最深的學術——是可以普及的。
深入淺出的學術文字,寫得很好的,有的是。《賣桔者言》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在務求淺白中我放開來寫。這就是以散文的格式來寫學術了。這可能是前人沒有嘗試過的。
學術散文可不是一個刻意的發明。山木兄要我在《信報》寫專欄,而我又要介紹給大眾讀者歷來被認為是深奧的產權經濟學,不放開來寫,不用散文的格式,就真的沒有其它辦法。當然,我怎樣寫山木兄都會照印無誤。但《信報》是在路旁銷售的報紙,街上的人不讀的文字,怎可以「交差」的?
說實話,當時我可不知道我是在寫什麼學術散文,發明了什麼「放開」格式。我只拿三個重點下筆。其一是老師艾智仁在一九六五年對我說過的一句話:「讀者若不明白你說什麼,天才等同廢物。」其二是為惟恐學術論點沉悶,我盡可能把內容趣味化。我於是多用例子,有時閒話家常、有時東拉西扯、有時發點牢騷,也有時談詩論詞起來了。其三,意之所之,寫到怎樣就怎樣,但學術論點緊握不放。
一九八六年,北京楊培新到港大造訪幾個星期,讀了《賣桔者言》,說:「你寫的是散文呀!這樣把學術放開來寫的文體,我從來沒有見過。」我才知道自己因為被逼而誤打誤撞,寫成了一種比較特別的文體。
於今回顧,當時我還有另一個困難:此前我沒有用中文寫過文章!我答應山木開專欄,是因為自己識中文,而英文經過多年勤修苦練,我想,英文既可下筆,中文應該是一樣的。
這個「一樣」的觀點是對的,但不是對得那麼快。起初的三幾篇,朋友都說我是先寫英文然後翻為中文的(其實不是)。他們說「翻譯」是客氣話,其實有貶意。我想了一個晚上,就決定拿出自己少小時背誦過的、數之不盡的古文來混合,要跟朋友們過癮一下。八股一出他們就收了聲,剩下來大聲喝采的是胡菊人!菊人是文壇泰斗,說一句頂一萬句。他說我古文根底厚,所以文章可讀。這樣,我就放膽古今並用地寫下去。
那是十六年前的事了。
《賣桔者言》是我出版過的十多本書中最暢銷的。《信報》發行了二十五版,那大概是八萬本左右。台灣版我沒有數字,而刪去不少文章的四川版,一九八八年印製了三萬多本,一下子賣光,八九年「六四」事發,不敢再印了。據說四川版之前,大陸曾經有手抄本。
執政的人似乎永遠不明白:思想是禁不住的。去年我到中國大陸七家大學講話,沒有遇到一個學生不知道《賣桔者言》,而大部分都讀過其中某些文章。他們的發問顯出讀得很深入。影印本的傳閱很盛行。
我認為《賣桔者言》的普及,有一個很簡單的原因。那就是它不「科」而「教」。任何人都希望多知一點學術的事。但教科書嘛,那樣老土的、公式化的讀物,不是為了讀書考試有誰會去翻閱?正規的學術文章嗎?要不是術語連篇而其實空空如也,就是深不可測,門外漢非止於門外不可。生動可讀而又大有意思的學術文章,鳳毛麟角。在象牙塔內的學者似乎不明白,學術——就算是最深的學術——是可以普及的。
深入淺出的學術文字,寫得很好的,有的是。《賣桔者言》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在務求淺白中我放開來寫。這就是以散文的格式來寫學術了。這可能是前人沒有嘗試過的。
學術散文可不是一個刻意的發明。山木兄要我在《信報》寫專欄,而我又要介紹給大眾讀者歷來被認為是深奧的產權經濟學,不放開來寫,不用散文的格式,就真的沒有其它辦法。當然,我怎樣寫山木兄都會照印無誤。但《信報》是在路旁銷售的報紙,街上的人不讀的文字,怎可以「交差」的?
說實話,當時我可不知道我是在寫什麼學術散文,發明了什麼「放開」格式。我只拿三個重點下筆。其一是老師艾智仁在一九六五年對我說過的一句話:「讀者若不明白你說什麼,天才等同廢物。」其二是為惟恐學術論點沉悶,我盡可能把內容趣味化。我於是多用例子,有時閒話家常、有時東拉西扯、有時發點牢騷,也有時談詩論詞起來了。其三,意之所之,寫到怎樣就怎樣,但學術論點緊握不放。
一九八六年,北京楊培新到港大造訪幾個星期,讀了《賣桔者言》,說:「你寫的是散文呀!這樣把學術放開來寫的文體,我從來沒有見過。」我才知道自己因為被逼而誤打誤撞,寫成了一種比較特別的文體。
於今回顧,當時我還有另一個困難:此前我沒有用中文寫過文章!我答應山木開專欄,是因為自己識中文,而英文經過多年勤修苦練,我想,英文既可下筆,中文應該是一樣的。
這個「一樣」的觀點是對的,但不是對得那麼快。起初的三幾篇,朋友都說我是先寫英文然後翻為中文的(其實不是)。他們說「翻譯」是客氣話,其實有貶意。我想了一個晚上,就決定拿出自己少小時背誦過的、數之不盡的古文來混合,要跟朋友們過癮一下。八股一出他們就收了聲,剩下來大聲喝采的是胡菊人!菊人是文壇泰斗,說一句頂一萬句。他說我古文根底厚,所以文章可讀。這樣,我就放膽古今並用地寫下去。
那是十六年前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