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月國內的農產品價格上升了不少。沒有看到正式的統計,但一份刊物說升幅高達百分之三十,可能是指某些農產品,也可能高估了。可靠的是,家庭主婦一般說街市之價上升得快。
不久前發表《經濟試題一則》,我以政府補貼某些有國際市價的農產品作解釋。邏輯沒有錯,但其後獲得的資料,顯示國內不同地區的補貼方法不同,而除了一兩個地區(例如北京),一般補貼甚微,不足以解釋目前的農產品價格上升。中央農業部有補貼農植的計劃,不是補小麥與玉米的種植,而是補米稻。但這補貼還未推出(可能本月推出),前思後想,就算補貼將會實行的預期形成了,農產品之價上升也不容易提前幾個月發生。據說計劃補米稻,如果推出,會是不小的補貼。
解釋農產品價格上升不容易。今年舉國大豐收,中央不再批農地轉為工業用地,而農民轉往工業的速度下降,導致多個地區有「民工荒」的現象。這些局限轉變的含意,都指向農產品價格會下降那一方。但我們見到的卻相反,價格上升了。
我們不容易用國民收入的增長來解釋目前的農產品價格上升。可觀的增長率持續了好些年,但農產品價格的明顯上升只是這幾個月才發生。也不容易用通脹作解釋——百分之三至四的通脹率不足道,與農產品的價格上升相去甚遠。
我的直覺,是這次來得有點突然的、幅度不少的農產品價格上升,可能與政府決定不再批農地轉工地有關。此不批也,對經濟發展可能壞也可能好,要看不批的目的與之後的安排。如果不批是為了保護農業,則大為不妥。這點我說過幾次,不再說。但如果不批是為了將農地的產權交到農民的手上,其後有策劃地讓農地轉工地,收益由農民與地區政府分享,是好的,但看來不像是北京的意圖。
手頭上完全沒有關於目前不批工業用地之後的策劃資料,不知葫蘆藏著什麼藥,不敢妄下判斷。希望讀者有以教我。通常在文章上徵求資料,讀者的幫忙不少。我不懂得怎樣回復電郵,加上郵件多,很少回應。這裡大叫一聲道歉,希望提供資料的君子們放我一馬,繼續提供。
太太可以作證,我日常彷彿看而不見、聽而不聞的行為,其實全部收進腦子裡。最近請一位女孩子翻閱有關不同省份的不同農業補貼資料,之後給我解說。解說時我躺在床上,看似睡著,也差不多睡著。女孩向太太投訴,說我睡了,但其實她說的我可以從頭到尾背出來。睡歸睡,聽歸聽,可以互不相干。印在腦子裡的資料,在某夜夢中會整理得清楚,找到問題的答案。
回頭說不批農地轉工地,一個可能,是某種農地產權的安排會使農地的租值上升,因而導致農產品價格上升。這是不壞的發展,會否發生這種產權安排不得而知。這是說,不批農地轉為工地,農產品之價是理應下降的。但如果這不批是為了界定農民的土地產權,在某些安排下農地的租值或機會成本會上升,而這上升會推高農產品之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