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5, 2004

五十五週年有感

中共建國五十五週年,屈指一算,發覺近於一半一半——前一半關閉,後一半開放。不容易界定哪一年是分水嶺。以毛澤東逝世的一九七六算,前是二十七,後是二十八;以鄧小平復出的一九七八算,前是二十九,後是二十六;以開始有開放跡象的一九七九算,前是三十,後是二十五;以我個人說不會走回頭路的一九八四算,前是三十五,後是二十。

中國大興土木搞改革,只有二十年多一點。歷史時間是很短的,但中國變得舉足輕重了。一位北大朋友對我說,不久前美國某媒體訪問了好幾位經濟名家,問他們七十五年後經濟最強盛是哪裡。佛利民說是中國,高斯說毫無疑問是中國,其它的多選中國,但也有選美國、歐洲的。

七十五年?不需要那麼久吧。不敢貶低歐洲與美國,也不敢說中國的經濟將來一定雄視天下。但我說過,只要中國能大事開放金融,其它政策沒有大步行差踏錯,以實質收入算,中國人的生活水平追近美國大約只需十八年。我是把水晶球多擦幾下才這樣說的。最有說服力是日本的經驗,從起飛到人均收入追近美國只用二十年。今天中國的情況不比昔日的日本差,而發展的勢頭略勝昔日的日本。日本的人口密度比中國高,天然資源也乏善可陳,中國要發展到日本在七十年代後期的驚人經濟,從今天算,十八年應該足夠。如果我的水晶球是對的話,到那時,中國會是七十年代後期的十個日本的合併!那應該遠超佛利民與高斯對中國的樂觀期望了。

看水晶球的另一面,預測相同。那是長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從零散的國企到今天的私企威勢,只用了十二年,其中好幾年朱鎔基大搞宏觀調控。今天向前看,除非天有不測之風雲,又或者北京在政策上頻頻失誤,目前的增長率可以繼續,甚或過之。這是說,要再來一次以往十二年的發展速度,不苛求。長三角之外的地區怎樣看呢?假設其它地區平均只有長三角一半的增長率,十二年後整個中國都有規模,再加六年有機會多翻一番。

我對共產制度的批評不遺餘力,但於今回顧,毛澤東時代做了三件對今天的經濟發展有助的事。絕對是壞事,代價龐大驚人,但代價付出了,覆水難收,今天的回報倒也不少。

其一是當年的上山下鄉、分派工作等搞得妻離子散。不計以往,好處是促成東、西、南、北的人混在一起,都懂普通話,與昔日的村與村之間的語言不通,互相敵對的情況是不同的。

其二是昔日進大學,選修科目很容易惹禍上身,只有數學及工科最安全。這促成今天不僅多工程師,而且青年學計算機容易,對工業與軟件的發展是大吉大利的。

其三是當年規劃下來的戶籍管治制度,雖然大手放寬了,仍然存在。這制度不僅對瘟疫的控制有助,更重要是對治安幫助很大。說中國治安差的人要到紐約、墨西哥等地方看看,比較一下。人口眾多的城市治安差不多沒法搞。今天一千六百萬人口的上海,治安好得出奇。沒有昔日的戶籍制度的幫忙是不可能辦到的。

一九八四年我寫下:「二百年來,中國最有希望的日子是今天。」朋友,你見過有比我擁有的更靈驗的水晶球嗎?今天這水晶球還是說這句話,只是二百年改作五千年吧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