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5, 2005

《獨裁》踩中了什麼?

一九八四年一月六日在《信報》發表《鄧家天下》,寫鄧麗君,為了過癮筆鋒一轉,問:「紅透半邊天的明星可不是馬克思理論中的資本家,也不是大地主,但勞力怎可以賺那麼多錢?若非單靠勞力,那麼這些明星的『剩餘價值』為什麼不被資本家剝削了呢?」



該文發表當天,辦公室電話頻頻,跟來信紛紛;電話是贊,來信是彈。顯然,無意間我踩中了「剩餘價值」的要害。關於這價值是否存在的爭議,經濟學者不知吵了多久了——天才如費沙也為之大花筆墨。這些加起來何止數十萬言,而我只像小孩子那樣問一句,踩中。



最近在《壹週刊》發表《獨裁、民主、市場——給阿康與何洋上一課》,其反響的熱鬧不弱於《鄧家天下》。沒有來信——過了二十一年,擂台搬到網上去了。同學說,數之不盡的網站轉載該文,吵得天翻地覆,國內是罵的多,支持雖少但強勁;香港當然是支持的多——港大教學十八年,力竭聲嘶,學生逾萬,學生教學生,桃李多於花生也。



開罪民主投票,不被罵個半死才怪。然而,該《獨裁》文章有五點,不知哪一點踩中:



(一)獨裁決策快,動工竣工也快—上海的跨海三十多公里的世界最長的東海大橋,說建就建,三年又五個月完工,民主投票不會有這樣的速度。



(二)獨裁決策可以出錯,但因為不需要顧及分餅仔及投「非鈔票」的誤導,錯的機會應該比民主取捨為低。



(三)天下烏鴉一樣黑,官員上下其手時有所聞,我看不出獨裁與民主有什麼分別。



(四)論投資的準確性,獨裁與民主皆不及市場,因為後者有市價指引。



(五)因為交易費用太高使市場不能處理的項目,政府不妨考慮處理。



給民主鬥士罵的顯然不是第五點:這點與民主不民主沒有關係。應該不是第四點:有市價為依歸的取捨比沒有市價指引的政府投資來得準確,沒有多少爭議的空間。第三點也應該踩不中:印度的烏鴉格外黑,而該國普選投票數十年矣。



是第二點踩中民主投票的要害嗎?不對。這點是湛深的學問,我只憑感受推理,不敢發出證明書。相當直覺,有點武斷,也不夠清楚。不夠清楚是不容易踩中什麼的。



餘下來只有第一點:獨裁決策比民主取捨來得快,動土竣工也快。這點相當明確,容易肯定。說獨裁決策與辦事來得快不是說鹵莽,而是不需要徵求民意,不需要顧忌投票會有什麼效果,不需要遊說,也不需要製造各種「報告」來爭取形象。



不鹵莽、經過慎重考慮的獨裁決策,有速度的方便,加上算錯的機會不比民主投票高,處理市場辦不到的項目豈不是考八十分了?很難說。獨裁有個困難:受損者可能沒有補償,或補償得太少或太多,困難是反對的聲浪被壓下去。民主投票也有受損者,可能更多,補償也不見得一定適當,但反對的聲浪壓不住。聲浪可以誤導;沒有聲浪的誤導可能更大。這主要是界外效應(國內稱外部性)的問題,很複雜,這裡不多說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