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是老朋友,三十多年前就認識他。這位森穆遜的得意弟子,曾經是美國經濟顧問委員會的主席,多年是世銀的重要人物,知道世界。他有個專欄,可讀,關心中國。他的觀點久不久與我的有出入。最近他對美國補貼農產品的看法我不苟同。
斯蒂格利茨主張國際自由貿易,我沒有異議。但他認為美國補貼農產品出口,尤其是棉花與米,對發展中國家有害。他認為先進之邦補貼農業,落後之邦被迫要跟著補貼,把教育、醫療、基建等錢用於補貼農業,浪費了資源。
愚見以為,美國補貼農業,讓農產品廉價賣到中國,補貼得愈多對中國愈有利:最好是免費把農產品送給中國。中國會被迫跟著補貼農產品嗎?不會那樣傻吧。有廉價農產品進口,大家享受,中國的農民可以遠為容易地轉到工業去。好比進口美國棉花,有美國政府補貼,對中國的紡織工業有助焉。今天中國的紡織業雄視地球,而我參觀過的幾家製衣廠,工人數以千計,大部分是從農業轉去的。如果美國不補貼棉花,甚或大加出口稅,中國的紡織業有點頭痛吧。
中國的上佳農地太少了:農民的人均農地不及美國百分之一。搞攝影的影友們見到梯田認為有詩意,我見梯田則搖頭歎息。家母在生時常說:「雷打拍你識功夫?」耕耘梯田,就是李小龍也耕不出一間小洋房吧。
中國農民有可為的是蔬菜、水果、家畜、漁業等。只要這些產品的市價提升——今天的發展繼續,一定會提升——不難想像這些農民的生活有機會達到小康。
要大量減少農民人口是中國經濟發展需要的,已經減少了很多,半農半工的行為普及,還要減下去。目前面對的一個重點,是與其讓內陸的農民放棄田園,一窩蜂地跑到長三角與珠三角,倒不如鼓勵工商業的發展推到鄉鎮去。這樣做不僅合乎經濟學的邊際產出定律含意著的收入極大化原則,而且農民兼職於工商業遠為容易。耕耘有季節性,每年的忙碌時間只有三幾個月,鄉鎮的工商業發展於是重要,何況中國的文化傳統重視天倫之樂。
至於農產品能否自供自給這個老問題,我們不應該有恐懼症。有三點,都說過。一,世界上沒有任何供應,能比讓他人賺錢的供應更可靠。天下供應農產品的地區多得很。二,無可避免的事,要隨遇而安。中國自產的鐵礦不夠,油礦不夠,都要進口,而這些比農產品對經濟發展更重要。三、中國的農業產出其實不錯。經濟發展得那麼快,農轉工的人口那麼多,但農產品的價格上升比大家預期的來得慢。這可見進口之外,運輸大有改進,而農業的生產力不斷上升。
除了鼓勵鄉鎮工商業的發展,北京還有兩件事應該做。其一,這幾年興起的,農民以合作的形式把土地合併使用,是好現象,但聽說一些農戶叫價過高,有困難。凡是土地合併,不管利益多大,個別的「勒索」行為可能出現。英國傳統的eminent domain法律處理這種困難,北京不妨研究一下。其二,儘管我認為進口農產品是安全的,但全由國家經營的中糧集團主理,有點不妥。國際政治我不懂,但知道有機會發神經。容許無數小商人進口農產品,就算選擇性地抽進口稅,安全保障會增加。小商人門路多,無孔不入,對任何政局變幻應對得快。這是香港的經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