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19, 2006

小獎賞與大作為

後天在《南窗集》發表的《國際體育比賽的經濟分析》,出一怪招,瀟灑稱意,先在這裡賣一下關子,讀者不要錯過。
該文分析中國選手在亞運斬瓜切菜,其中提到霍英東先生的慷慨與地方政府或人士的獎賞,加起來獲金牌很過癮。不需要是足以退休的獎金,但掛金牌回鄉何止錦衣日行?在鄉中高視闊步,彷彿關雲長再世,不亦快哉?

沒有任何獎賞,一般人懶得比賽,更勿論痛下苦功了。昔日伯牙遇鍾子期,奏一番高山流水,子期謝世,伯牙碎琴。這故事令人嚮往:子期之前沒有知音,也沒有獎賞,伯牙還是練得出高山流水!別無他求,純為自娛而為之,昔日有伯牙,今天有區區在下。可惜正如范仲淹說的:「微斯人,吾誰與歸?」

這裡要說的,是比賽這回事,好些時小獎賞可以導致大作為。一個人提不起興趣,或缺乏天賦,或個性不喜歡拼搏,還有機會安居樂業,但要考個第一或拿個金牌則免問矣!但如果一個人有足夠的條件,一小點獎賞放在有效率的地方,跳升一級往往不難。

昔日在美國讀本科,不好意思問母親要錢,半工半讀。不需要什麼知識或技術的工作,每小時兩美元當時很不錯。問題是外來的學生要交格外高的學費,除非平均成績超過一個指定關口。我屈指一算,如果每學年多拿三幾個「A」,免了高學費,一個「A」大約值三百美元。那是一百五十個小時的薪酬!明顯地划算,發勁,全部是「A」。至於後來殺進研究院,是額外的收穫,事前沒有想到。

成了教授,提點來自香港及大陸的幾位學生與自己的兒女怎樣讀書考試,法門簡單,結果是這些學子的成績也差不多全部是「A」,或起碼「A」多「B」少。今天還數得出共九個──教九個,九個皆如是,可見非概率使然,是教頭的功夫了得也。

我對那些學子說,如果進入大學第一個學期的成績全部是「C」,玩完。慣於拿「C」的人走進了一個框框,天分再高,用功再大,也不容易走出來。學子要知道拿「A」是怎樣的一回事才有機會不斷地拿下去。倒轉過來,慣於拿「A」的人不容易拿「C」。這是規律,所以學子起筆要養成拿「A」的習慣,彷彿次一等的成績不存在似的。

是真心話。天生蠢才或無心向學的,上帝也救不了。這種無可救藥的學子不多,餘下來的大部分都可以是「A」級人馬,只是他們慣於徘徊在「C」與「B」之間,進入了框框,以為自己屬於這個層面,不作他想。

想當年,到美國進入本科的學子求於我,我首先說:「不要告訴我你的中學成績,是好是壞無足輕重。進入大學的第一個學期你要少選科目,選易的,就是不算學分,夠易就選,先拿幾個『A』,再來找我。」學子再回頭,一看臉色就知道他拿得幾個「A」,於是再幾句:「你現在知道每科要讀到哪個層面可拿『A』,需要的用功時間跟拿『C』的差不多,只是拿慣了『C』不知道拿『A』是要讀到那個層面。你知道了,讀到那個層面要適可而止,去釣魚吧。考試的前一晚要早睡,因為考試靠衝刺,要拼搏。三個小時筆試你兩個半小時答完就離場是傻瓜。第一個進場,最後一個離開才對。先細讀試卷,整卷讀,讀兩次,休息五分鐘,鬆弛一下,然後搏到盡。」成績跳升一級往往容易,所以在某些情況下,一小點獎賞可以有大作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