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 李翠平問:
我想知道如何能成為一個好的經濟學家呢?
答李翠平:
經濟學家有好幾類,類類不同,我只能告訴你我走的是解釋現象那類,其它我不是專家。要成為一個有份量的經濟解釋學者,要過三關,缺一不可。
其一是要絕對客觀。看來非常困難,因為一百個經濟學者中找不到半個。經濟學者是人,對人的行為你可以毫無成見,可以完全不管自己的切身利害嗎?一個人不可以沒有主觀,但主觀與客觀要分清楚,作經濟分析時要絕對客觀從事。天生使然吧,我做來容易,但我平生遇上真能做到的只三幾個。要練習嗎?學做火星人吧——把自己作為火星人到地球看人類。
其二是要掌握需求定律與局限的種種變化。這也困難,因為大學教的與書本說的,大半以上的理論不管用。世界複雜,理論以簡單為上。概念要掌握得通透,要有明師指導,而自己要日思夜想,不斷地考慮,才能淘汰不管用的而充分地掌握不可或缺的。
其三是要多到真實世界跑,到處觀察。讀書有助,但幫助不大。幾天前我對一位同學說,熟讀一本關於某市場的書,寫得詳盡的,不等於你知道那市場,因為如果你到該市場走走,身歷其境地觀察,你有很大機會發覺與書本說的很不一樣,或起碼在感受上與書本說的很不同。是的,你要做一個「好事之徒」,不斷地關注在真實世界見到的大大小小的現象,也要不斷地以簡單的理論試作解釋。實證科學如物理、化學、生物學等,從事者一般在實驗室操作學習。經濟學也是實證科學,但實驗室是真實世界,不是課室,也不是書本的敘述與數據資料。
山東 姜超問:
我想請問徵收燃油費的利弊?
答姜超:
你是問徵收燃油稅嗎?算是吧,算是問關於汽油稅的利與害。可以從兩方面看。
有利的一面,是徵收燃油稅會約束汽車的使用,有收路費的效果,對疏導交通與公路的建造與維修有助。當然,這是假設燃油稅的收入會用於公路的投資。
這裡有一個有趣的經濟問題。一九二○年英國經濟大師庇古舉例說有兩條公路,一好一壞,都是從甲市到乙市。好的公路車多,堵塞;壞的公路不堵車。在均衡點上,從甲市到乙市的駕駛時間應該一樣,因為好路堵車到某一點,駕駛的會轉到不堵車的壞路去。庇古之見,是如果政府抽使用好路的稅,將車趕到免稅的壞路去,疏通好路,壞路還不堵塞,那麼使用好路的讓政府賺了稅,轉用壞路的沒有受損,社會整體是獲益的(因為稅收可給大家分享)。這是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分離的一個重要例子,政府抽稅對社會有助。
一九二四年,美國的經濟大師奈特回應,說如果那好路是私人產業,業主會收路費,與政府抽稅一樣。這是說,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的分離,起於公路不是私產,市場不能運作。這是三十六年後的高斯定律的前身。
徵收汽油稅,原則上,可以看為收路費,但好路壞路一樣收,解決不了社會與私人成本分離的問題。當然,今天中國的高速公路是好路,收費,是走上奈特的路,與抽汽油稅的效果是不盡相同的。
另一方面,縱觀天下大勢,我反對中國今天抽汽油稅。這是因為地球一體化,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激烈,而為了促進工業,好些發展中國家是不抽汽油稅的。這樣,哪個國家抽汽油稅就變得愚蠢了。工廠免汽油稅,其它不免,也不成,因為交通對工業發展同樣重要。
是的,有些稅我們不用考慮國際的競爭形勢,有些非考慮不可。汽油稅的抽與不抽,中國要從國際產出競爭那方面考慮,尤其是中國是個石油進口國。
加油問:
未來您對人民幣的預期是什麼樣的?會不會真的成為主流貨幣!
答加油:
人民幣可以成為國際上的一種主流貨幣嗎?易過借火!可能有政治因素我不明白(永遠不明白政治,從小討厭)。原則上不僅可以,而且國家有錢賺,易賺的。目今歐元、英磅等皆試圖打進國際市場,但他們的條件不及人民幣。日本在七十年代初期也認為日圓大可在國際上耀武揚威,而當時不少西方人士開始學日語。無奈好景不常,日圓大幅升值,過了火位,強勢不再,問津者不知躲到哪裡去。日本的經濟一蹶不振已逾二十年,德國可能短一點,也差不多吧。不要偷笑,中國有機會拜德、日為師。人民幣不論,北京最近推出的新勞動法是足以令人心寒的例子。
要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嗎?注意幾點。一、鈔票上要印上一些英文字,起碼印上RMB幾個字母。公仔頭應該換一下吧:鄧小平可取,而他有一幀(拿著扇子?)跟農民打招呼的照片,溫暖感人,絕對出得大場面,可能是一位姓楊的朋友攝的。二、要發行一些五百元面值的鈔票(今天的攜帶不便)。三、要解除外匯管制才能讓人民幣自由地推出國際市場。四、當然要保持幣值隱定,如果能用上我建議的以一錨子物品為錨,在今天不穩定的國際形勢下,人民幣會是大熱門。
還有兩點對人民幣的國際化是非常有利的。其一是中國人多,滿佈地球,其中不乏富有之輩。這些早就離鄉別井、多年來受盡西方白眼的炎黃子孫,見到站了起來的人民幣,怎會不給個面子呢?其二,中國本土不僅人多,且勞動人口吃得苦!歸根究底,是這些吃得苦的一大群支持著人民幣——是他們的工作產出有看頭,中國才有今天。西洋鬼子聰明,買上不買下,他們會看著中國人的生產力而下貨幣的注。
讓我在這裡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吧。很不容易明白先進之邦為什麼要強迫人民幣升值。西方的消費者當然要廉價購得中國貨,而保護就業說不通!廉價勞力,中國之外還有印度、越南等勞力更相宜的地方,貧多勢眾,為什麼要針對中國呢?一個可能是他們怕北京把人民幣推出國際,搶佔貨幣市場。人民幣如果大幅升值,強勢不再,就會像當年日圓那樣,好夢成空矣。
貴州 小落問:
我很喜歡歷史,對經濟也很有興趣,一直嘗試從滾滾歷史中尋找經濟的影子,從經濟中尋找歷史的命脈,請問張教授,把歷史和經濟結合在一起,你有什麼好的看法??
答小落:
歷史的知識對經濟學當然重要。說過無數次,經濟學者不可以不知世事,而歷史是世事的回顧。
當年在美國讀本科,修經濟,大學規定要選四科副科。我的選擇是數學或歷史。問老師William R. Allen應該選那項,他說:「有經濟大師沒有學過數,但沒有經濟大師沒有讀過歷史。不知歷史的經濟學家是人類奇跡吧。」我於是選歷史。
沒有遺憾這個歷史的選擇,但今天看,懂數學而不知歷史何物的經濟學者所在皆是。老師Allen是錯了嗎?不一定。就算拿得經濟學的諾貝爾獎,不知歷史的經濟學家,其思維的傳世機會看來還是零。
另一方面,同學們不要把歷史與經濟學混為一談。歷史本身是非常有趣的學問,沒有跟進是生命的損失,但歷史歸歷史,經濟歸經濟。
浙江心碎的感覺問:
想問大師,如今的台灣經濟政治可是一蹋糊塗,大師你看照這樣下去台灣經濟會還會發生什麼樣的後果呢?
答心碎的感覺:
曾經說過,島經濟很難搞得好。歷史上唯一的例外是日本,而英倫三島近於連接歐洲大陸,算不上是島經濟。台灣是例外嗎?應該不是。四十年前台灣的經開始起飛,主要是因為大陸不爭氣,人材大量流到台灣,而我們不能否認,蔣經國是個了不起的獨裁者。
今天的台灣是另一回事。雖雲寶島,卻整天在談政治,動不動上街遊行,於是又回到島經濟的困境去。該島的本錢主要是科技人材多,是經國先生當年的鼓勵促成的。今天大陸出現經濟奇跡,台灣大可向北京打個招呼,或明或暗地說:「要統一嗎?開個價給我們考慮吧。」可惜台灣的話事人不這樣看,只在什麼台獨或什麼民主或什麼政治的話題上打轉,而台灣的鼎盛人材是不斷地流進大陸了。有本錢之際不開天殺價,難道要等到沒有本錢才洽商嗎?蠢到死!
今天,原則上,北京可以三招兩式搞垮臺灣的經濟,但沒有那樣做,是對的。從經濟的角度看,今天搞統一的理由充分。政治不論,民以食為天,先搞經濟統一是正著。不明白為什麼台灣的政客看來反對。
Monday, December 31, 2007
Wednesday, December 26, 2007
中國的通貨膨脹
報載:與去年十一月相比,中國今年十一月的物價指數上升了百分之六點九,是一九九六以來最高的。曾經說過,因為人民幣兌美元上升了百分之十,今天的通脹其實高於公佈的。這裡不管國際幣值上升的關係與含意,只管這百分之六點九的性質與因由。
曾經說過,百分之五以上的通脹率是不應該接受的。分類再看,農產品占指數統計的三分之一,上升了百分之十八點二;非農產品占三分之二,上升了百分之一點四。農產品相對非農產品的價格是上升了,上升得快,基本是好現象。這些年農民轉到工商業去的甚眾,上述的相對價格轉變理所當然,而如果農產品的相對價格不升,農民的生活不容易改進,貧富懸殊的不幸會繼續。不要相信西方的什麼專家或機構的胡說八道:說中國的基尼指數正在危險地上升——貧富加大分化。農產品相對非農產品的價格這幾年上升得大有看頭,證明著在相對上農民與市民的收入分化不斷地收窄。
物價的整體一年上升了百分之六點九,不應該接受,但也不近於災難性。要通脹率為零,農產品上升了百分之十八,非農產品要下降百分之九。這不容易。如果容許物價整體上升百分之三,可取的,非農產品要下降百分之四點五,也不太容易。但如果容許物價整體上升百分之五,強可接受的,非農產品之價只要下降百分之一點五,應該不難。當然,這是容許農產品之價上升百分之十八。如果通脹率下降,農產品之價是不會升那麼多的。樂觀一點地看,我們不求農產品之價繼續急升,但求上述的相對價格能繼續相近的轉變率,而國民整體的收入增長繼續徘徊於百分之十左右,那麼太平盛世指日可待矣。
中國目前的百分之六點九的通脹率不應該接受,北京當局是要做點工作的。但目前的五次加息,十次調高銀行的準備金率(Reserve Ratio),約束提款及借貸,壓制投資及消費等,不是對症下藥,或藥種太多,也顯得有點手忙腳亂了。今天的情況與朱鎔基一九九三年七月接掌人民銀行時的情況不同。當時的通脹困境,起於我稱為「權力借貸」的無可救藥,朱老推出他的直接壓制借貸與消費的「宏觀調控」,當時我不同意,但這個大教授也真可憐,要幾番公開認錯。今天可不是當年,權力借貸再不是大問題,朱老的「宏調」手法用不著也。
今天要怎樣處理才對呢?為此我托一位同學找到一些我認為是關鍵性的數據,知道問題的所在,不難處理。不一定對:貨幣政策這回事,沒有誰有膽賭身家。然而,找到的論據可靠性甚高。
是同學提供的貨幣發行量數字,從貨幣當局的資產負債表找到的。這是人民幣鈔票的發行量(currency issued),不是鈔票在銀行之外的流通量(currency in circulation),雖然二者的變動對物價指數的影響差不多。這裡要提出兩個可靠的理論與實踐的重點。第一點是我的一位師兄(A. Meltzer)於一九六三提出的:要約束通脹,最可靠的方法是約束銀根(monetary base)。第二點是十多年前與佛利民研討後得到的結論:中國的「銀根」基本上只有一種——鈔票的發行量。這樣看,調控通脹中國應該比西方容易。另一方面,鈔票的流通量只是「銀根」的一部分,而在中國來說,M0、M1、M2等數字對穩定物價都不是那麼重要。
讓我們看看人民幣鈔票的發行量的每年增長率吧。不算一月份,因為有農曆春節的左右,而今年的數據只到八月份。按每年的月均升幅算,與上一年相比,鈔票發行量的升幅如下:○一年上升百分之七點一;○二上升九點六二;○三上升十一點九三;○四上升十一點五七;○五上升十點一三;○六上升十二點零五;○七上升十六點九九。
如上可見,自二○○三年起人民幣的鈔票發行量是加速了,不壞,但○七年跳升至近百分之十七的增長率是太高了。比較可靠的貨幣理論說,以鈔票的發行量作為銀根,其增長率應該與國民收入的增長率相等。如果國民收入的增長年率為百分之十,鈔票發行的增長率也是百分之十,那麼賭錢下注,應該買通脹率近於零。國民收入升百分之十,鈔票發行升百分之十二,賭通脹百分之二最上算。目今國民收入的增長年率約百分之十強,鈔票發行增十六點九九,賭通脹百分之六點九,命中,是巧合,但賭注是應該這樣下的。
要注意的,是中國的鈔票發行量的變動與物價的變動,時間上比西方來得快,快相當多。十多年前跟佛利民研討過這個現象,他提出的我不大滿意的解釋,是經過那麼多年的風風雨雨,中國人對物價的變動很敏感。既然我自己沒有解釋,算他對吧。
依照上述,處理中國目前的通脹,最簡單的辦法是把鈔票的發行量減少百分之五左右,那是從約三萬億(八月份)減至二萬八千五百億,即是把一千五百億的鈔票收回來。這二萬八千五百億是高於去年的月均數量百分之十強,收回那一千五佰億不應該有不可以接受的震動。穩守這二萬八千五百億約六個月,然後按每年升幅百分之十與十二之間增加鈔票的發行。至於將至的農曆新春怎樣處理,則要靠央行的專家經驗從事了。
鈔票的發行量升得過多,中國市場的通脹反應快;減少發行量,通脹的紓緩會是同樣快嗎?很難說,但朱老從九三至九七的經驗,是通脹率下降快得很。那是從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通脹下降至零至嚴重的通縮,今天要紓緩通脹,比起來是小兒科,對經濟的持續增長是不會有大影響的。
要怎樣收回約一千五百億的鈔票發行量呢?方法不一,央行的專家比我知得多。一個新奇的建議,是由央行發售鈔票債券,指明通過銀行用鈔票才能購買。另一方面,央行其實可以不收回鈔票,只是穩守三萬億的鈔票發行,守一年,才按國民收入的增長率增加。選這後者,百分之五以上的通脹率大約會延長九個月,而不幸的是市場對通脹的預期有機會變得較為頑固。預期這回事,怎樣形成,如何更改,只有天曉得,經濟學者看錯過無數次。
上文分析的,是按目前中國還有匯管的情況下筆。如果中國解除所有外匯管制(應該這樣),讓人民幣周遊列國,打天下,鈔票發行量的數字要怎樣看是另一番天地了。為此我曾建議人民幣與一籃子物品的物價指數掛鉤,也即是下一個沒有任何外幣在其中的錨。這又是另一番天地。
是複雜的世界。聖誕在即,上帝啊,給炎黃子孫多點智慧吧!
曾經說過,百分之五以上的通脹率是不應該接受的。分類再看,農產品占指數統計的三分之一,上升了百分之十八點二;非農產品占三分之二,上升了百分之一點四。農產品相對非農產品的價格是上升了,上升得快,基本是好現象。這些年農民轉到工商業去的甚眾,上述的相對價格轉變理所當然,而如果農產品的相對價格不升,農民的生活不容易改進,貧富懸殊的不幸會繼續。不要相信西方的什麼專家或機構的胡說八道:說中國的基尼指數正在危險地上升——貧富加大分化。農產品相對非農產品的價格這幾年上升得大有看頭,證明著在相對上農民與市民的收入分化不斷地收窄。
物價的整體一年上升了百分之六點九,不應該接受,但也不近於災難性。要通脹率為零,農產品上升了百分之十八,非農產品要下降百分之九。這不容易。如果容許物價整體上升百分之三,可取的,非農產品要下降百分之四點五,也不太容易。但如果容許物價整體上升百分之五,強可接受的,非農產品之價只要下降百分之一點五,應該不難。當然,這是容許農產品之價上升百分之十八。如果通脹率下降,農產品之價是不會升那麼多的。樂觀一點地看,我們不求農產品之價繼續急升,但求上述的相對價格能繼續相近的轉變率,而國民整體的收入增長繼續徘徊於百分之十左右,那麼太平盛世指日可待矣。
中國目前的百分之六點九的通脹率不應該接受,北京當局是要做點工作的。但目前的五次加息,十次調高銀行的準備金率(Reserve Ratio),約束提款及借貸,壓制投資及消費等,不是對症下藥,或藥種太多,也顯得有點手忙腳亂了。今天的情況與朱鎔基一九九三年七月接掌人民銀行時的情況不同。當時的通脹困境,起於我稱為「權力借貸」的無可救藥,朱老推出他的直接壓制借貸與消費的「宏觀調控」,當時我不同意,但這個大教授也真可憐,要幾番公開認錯。今天可不是當年,權力借貸再不是大問題,朱老的「宏調」手法用不著也。
今天要怎樣處理才對呢?為此我托一位同學找到一些我認為是關鍵性的數據,知道問題的所在,不難處理。不一定對:貨幣政策這回事,沒有誰有膽賭身家。然而,找到的論據可靠性甚高。
是同學提供的貨幣發行量數字,從貨幣當局的資產負債表找到的。這是人民幣鈔票的發行量(currency issued),不是鈔票在銀行之外的流通量(currency in circulation),雖然二者的變動對物價指數的影響差不多。這裡要提出兩個可靠的理論與實踐的重點。第一點是我的一位師兄(A. Meltzer)於一九六三提出的:要約束通脹,最可靠的方法是約束銀根(monetary base)。第二點是十多年前與佛利民研討後得到的結論:中國的「銀根」基本上只有一種——鈔票的發行量。這樣看,調控通脹中國應該比西方容易。另一方面,鈔票的流通量只是「銀根」的一部分,而在中國來說,M0、M1、M2等數字對穩定物價都不是那麼重要。
讓我們看看人民幣鈔票的發行量的每年增長率吧。不算一月份,因為有農曆春節的左右,而今年的數據只到八月份。按每年的月均升幅算,與上一年相比,鈔票發行量的升幅如下:○一年上升百分之七點一;○二上升九點六二;○三上升十一點九三;○四上升十一點五七;○五上升十點一三;○六上升十二點零五;○七上升十六點九九。
如上可見,自二○○三年起人民幣的鈔票發行量是加速了,不壞,但○七年跳升至近百分之十七的增長率是太高了。比較可靠的貨幣理論說,以鈔票的發行量作為銀根,其增長率應該與國民收入的增長率相等。如果國民收入的增長年率為百分之十,鈔票發行的增長率也是百分之十,那麼賭錢下注,應該買通脹率近於零。國民收入升百分之十,鈔票發行升百分之十二,賭通脹百分之二最上算。目今國民收入的增長年率約百分之十強,鈔票發行增十六點九九,賭通脹百分之六點九,命中,是巧合,但賭注是應該這樣下的。
要注意的,是中國的鈔票發行量的變動與物價的變動,時間上比西方來得快,快相當多。十多年前跟佛利民研討過這個現象,他提出的我不大滿意的解釋,是經過那麼多年的風風雨雨,中國人對物價的變動很敏感。既然我自己沒有解釋,算他對吧。
依照上述,處理中國目前的通脹,最簡單的辦法是把鈔票的發行量減少百分之五左右,那是從約三萬億(八月份)減至二萬八千五百億,即是把一千五百億的鈔票收回來。這二萬八千五百億是高於去年的月均數量百分之十強,收回那一千五佰億不應該有不可以接受的震動。穩守這二萬八千五百億約六個月,然後按每年升幅百分之十與十二之間增加鈔票的發行。至於將至的農曆新春怎樣處理,則要靠央行的專家經驗從事了。
鈔票的發行量升得過多,中國市場的通脹反應快;減少發行量,通脹的紓緩會是同樣快嗎?很難說,但朱老從九三至九七的經驗,是通脹率下降快得很。那是從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通脹下降至零至嚴重的通縮,今天要紓緩通脹,比起來是小兒科,對經濟的持續增長是不會有大影響的。
要怎樣收回約一千五百億的鈔票發行量呢?方法不一,央行的專家比我知得多。一個新奇的建議,是由央行發售鈔票債券,指明通過銀行用鈔票才能購買。另一方面,央行其實可以不收回鈔票,只是穩守三萬億的鈔票發行,守一年,才按國民收入的增長率增加。選這後者,百分之五以上的通脹率大約會延長九個月,而不幸的是市場對通脹的預期有機會變得較為頑固。預期這回事,怎樣形成,如何更改,只有天曉得,經濟學者看錯過無數次。
上文分析的,是按目前中國還有匯管的情況下筆。如果中國解除所有外匯管制(應該這樣),讓人民幣周遊列國,打天下,鈔票發行量的數字要怎樣看是另一番天地了。為此我曾建議人民幣與一籃子物品的物價指數掛鉤,也即是下一個沒有任何外幣在其中的錨。這又是另一番天地。
是複雜的世界。聖誕在即,上帝啊,給炎黃子孫多點智慧吧!
Thursday, December 20, 2007
書法要怎樣看才對?
最近發了神經,猛攻書法,每天彷彿沒有明天似的,狂書幾個小時,十多天下來,大有進境,跟著舉步難艱,前天一口氣寫了三十八張六尺紙,只一幀可取,知道要停下來一段日子了。猛攻一輪,見到沒有再進要停下來,讓腦子休息一下,或轉到其它工作去。這是我的求學方法,自小如是,不怨天,不尤人,此中樂不足為外人道。
上述的「神經」何自起?起自個多月前與闊別了十二年的德姆塞茨進晚膳。可能他聽到我是個書法家,問:「中國的書法究竟是要怎樣看的?」我回應:「西方的抽像藝術怎樣看,中國的書法藝術就怎樣看。」他沒有再問下去,我也不再說下去。
回家後我想,如果要說下去我說不出什麼來,還是自己再猛攻一陣去體會一下吧。西方的抽像藝術是研究過的,而有關書法藝術的言論我曾經從上古翻閱到今天。前賢究竟說了些什麼恐怕上帝也搞不清楚。不敢說他們胡說八道,但我是個看不到皇帝的新衣的人,認為古往今來,在書法藝術上說得比較具體、可以捉摸一下的,只有早唐的孫過庭與北宋的米元章,但還是略嫌過於抽像了。
抽像藝術真的不容易懂。今天國內的新潮油畫,動不動逾百萬元的,我看不懂,就是送給我也不會掛在自己家中的牆上。西方的抽像畫作也大略如是,但奇怪,像Jackson Pollock、Willem de Kooning等三幾個畫家的抽像作品我很喜愛。他們畫的究竟是些什麼,哲理如何,讀過一些,但懶得管,只是愛。上述兩位大師的作品買不起,十多年前在歐洲購得一幅Sam Francis的,更不知畫的是什麼,但愛看,看個不停。後者的抽像作品一般我不愛,間中卻有愈看愈愛的。
這就是問題。抽像藝術無疑哲理多多,可以長篇大論,也可以說幾天說不完。這些作品可不是脫光了衣服的美人,也不是大自然的蒼煙落照,不可以讓我們具體地品評一下。美人與江山是上蒼的藝術創作,沒有經過人類腦子的闡釋,容易具體。經過腦子闡釋的藝術,看得出還是美人、還是江山的那種,不一定容易明白,但具體地分析一下是可以的。抽像藝術不一定是不知作者表達的是什麼,但不懂的認為是發神經卻免不了。當然,不少抽像作品,觀者無從知道表達著的是什麼,而應不應該讓觀者知道有不同的派別,爭論了好些日子了。
這就帶來我對書法藝術的看法,淺的。書法作為抽像藝術應該起自王獻之,其後試走這抽像表達的書法家無數,但真的能寫出感情澎湃而又令人愛不釋手的很少。感情是主觀的,愛與不愛也主觀。二者相加無從具體。你不愛看我的書法,我不愛看你的,永遠打個平手,爭論是兒戲了。所以我認為書法首要的看法是作者自己愛看,然後望天打卦,希望自己愛看的同時,外人也愛看。這是要把一點一畫的感情,傳達到觀者那邊去。這是非常困難的工程了。
孫過庭與米元章等前輩早就說得清楚。書法要變化多,要天真自然,要沉著痛快,要險而不怪,要佈局得宜。這些是抽像中比較具體的闡釋。周慧珺老師的教誨,使我能在幾年間學會了用筆、用墨、用紙;她也指導了我前賢的作品要怎樣欣賞。非常感謝:這些學問基本上是求學無門的。
我自己加進去的,是感情的表達要排山倒海而來,因為只這樣才能比較容易地寫出自己。要用快筆,偶爾這裡那裡突然轉慢,意之所之,忽左忽右,枯潤不一,或濃或淡,時輕時重,時行時草——每一筆都是要為自己而過癮一下的。這樣寫要碰巧才能寫出稱意的,宣紙與墨汁貨如輪轉也。書法藝術要怎樣看才對?要自己愛看,要自己看得激動,自己看得舒暢——不要多管他人怎樣想。至於他人會否接受,則要看自己的表達技術、個性、品味,而更重要的是學問修為了。
這裡選刊兩幅近作,皆八尺大紙。一幅寫辛稼軒的《西江月》,另一幅寫蘇東坡的《定風波》,都是我深愛的詞。前者比較容易寫,曾經有兩幅不同的在這裡發表過,這次應該有進步。順便介紹一下三個印章(兩幅用同樣的三個)。右上角是茅大容刻的「為恐劉郎英氣盡,捲簾梳洗望黃河」,是龔自珍的詩句,我喜愛。右下角小的刻「五常」,是一個別號瘋子的朋友刻的。最後一個大的刻「人書俱老」,典出孫過庭的《書譜序》。這印章有點來頭,因為我認為是乾隆皇帝用的閒章,廉價在坊間購得。四個原因我這樣鑒定(當然不能肯定)。一、該石晶瑩通透,是壽山石,黃而潤,但不是田黃——這種石出自康熙年代,清之後不再產出。二、刻鈕者著名「尚均」,那是周彬,是乾隆的御用石雕高人,雕工對。三、印章篆刻的闊邊是清宮常用的習慣。四、乾隆這個「十全老人」喜歡說自己「人書俱老」。
上述的「神經」何自起?起自個多月前與闊別了十二年的德姆塞茨進晚膳。可能他聽到我是個書法家,問:「中國的書法究竟是要怎樣看的?」我回應:「西方的抽像藝術怎樣看,中國的書法藝術就怎樣看。」他沒有再問下去,我也不再說下去。
回家後我想,如果要說下去我說不出什麼來,還是自己再猛攻一陣去體會一下吧。西方的抽像藝術是研究過的,而有關書法藝術的言論我曾經從上古翻閱到今天。前賢究竟說了些什麼恐怕上帝也搞不清楚。不敢說他們胡說八道,但我是個看不到皇帝的新衣的人,認為古往今來,在書法藝術上說得比較具體、可以捉摸一下的,只有早唐的孫過庭與北宋的米元章,但還是略嫌過於抽像了。
抽像藝術真的不容易懂。今天國內的新潮油畫,動不動逾百萬元的,我看不懂,就是送給我也不會掛在自己家中的牆上。西方的抽像畫作也大略如是,但奇怪,像Jackson Pollock、Willem de Kooning等三幾個畫家的抽像作品我很喜愛。他們畫的究竟是些什麼,哲理如何,讀過一些,但懶得管,只是愛。上述兩位大師的作品買不起,十多年前在歐洲購得一幅Sam Francis的,更不知畫的是什麼,但愛看,看個不停。後者的抽像作品一般我不愛,間中卻有愈看愈愛的。
這就是問題。抽像藝術無疑哲理多多,可以長篇大論,也可以說幾天說不完。這些作品可不是脫光了衣服的美人,也不是大自然的蒼煙落照,不可以讓我們具體地品評一下。美人與江山是上蒼的藝術創作,沒有經過人類腦子的闡釋,容易具體。經過腦子闡釋的藝術,看得出還是美人、還是江山的那種,不一定容易明白,但具體地分析一下是可以的。抽像藝術不一定是不知作者表達的是什麼,但不懂的認為是發神經卻免不了。當然,不少抽像作品,觀者無從知道表達著的是什麼,而應不應該讓觀者知道有不同的派別,爭論了好些日子了。
這就帶來我對書法藝術的看法,淺的。書法作為抽像藝術應該起自王獻之,其後試走這抽像表達的書法家無數,但真的能寫出感情澎湃而又令人愛不釋手的很少。感情是主觀的,愛與不愛也主觀。二者相加無從具體。你不愛看我的書法,我不愛看你的,永遠打個平手,爭論是兒戲了。所以我認為書法首要的看法是作者自己愛看,然後望天打卦,希望自己愛看的同時,外人也愛看。這是要把一點一畫的感情,傳達到觀者那邊去。這是非常困難的工程了。
孫過庭與米元章等前輩早就說得清楚。書法要變化多,要天真自然,要沉著痛快,要險而不怪,要佈局得宜。這些是抽像中比較具體的闡釋。周慧珺老師的教誨,使我能在幾年間學會了用筆、用墨、用紙;她也指導了我前賢的作品要怎樣欣賞。非常感謝:這些學問基本上是求學無門的。
我自己加進去的,是感情的表達要排山倒海而來,因為只這樣才能比較容易地寫出自己。要用快筆,偶爾這裡那裡突然轉慢,意之所之,忽左忽右,枯潤不一,或濃或淡,時輕時重,時行時草——每一筆都是要為自己而過癮一下的。這樣寫要碰巧才能寫出稱意的,宣紙與墨汁貨如輪轉也。書法藝術要怎樣看才對?要自己愛看,要自己看得激動,自己看得舒暢——不要多管他人怎樣想。至於他人會否接受,則要看自己的表達技術、個性、品味,而更重要的是學問修為了。
這裡選刊兩幅近作,皆八尺大紙。一幅寫辛稼軒的《西江月》,另一幅寫蘇東坡的《定風波》,都是我深愛的詞。前者比較容易寫,曾經有兩幅不同的在這裡發表過,這次應該有進步。順便介紹一下三個印章(兩幅用同樣的三個)。右上角是茅大容刻的「為恐劉郎英氣盡,捲簾梳洗望黃河」,是龔自珍的詩句,我喜愛。右下角小的刻「五常」,是一個別號瘋子的朋友刻的。最後一個大的刻「人書俱老」,典出孫過庭的《書譜序》。這印章有點來頭,因為我認為是乾隆皇帝用的閒章,廉價在坊間購得。四個原因我這樣鑒定(當然不能肯定)。一、該石晶瑩通透,是壽山石,黃而潤,但不是田黃——這種石出自康熙年代,清之後不再產出。二、刻鈕者著名「尚均」,那是周彬,是乾隆的御用石雕高人,雕工對。三、印章篆刻的闊邊是清宮常用的習慣。四、乾隆這個「十全老人」喜歡說自己「人書俱老」。
Thursday, December 13, 2007
新勞動法的困擾
三年前貝加寫中國前途,不樂觀。他的看法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到有可觀之境,很大機會會拿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他舉出二戰後的德國與日本的例子,說服力相當高。三年前我持不同觀點,也當然希望他錯。然而,在內心深處,我知道貝加有機會對,而當時神州大地正開始引進西方的糊塗政策了。我不同意貝加,因為他不明白中國,不知道我當時正在研究的中國經濟制度。在這制度中,地區的縣有很大的經濟話事權,縣與縣之間的競爭激烈,會迫使他們反對中央上頭推出的對競爭不利的政策。我擔心的是人民幣的處理,尤其是匯率那方面,因為貨幣問題地區政府是沒有話事權的。
北京不久前推出的新勞動法,共九十八條,洋洋大觀,對地區的競爭制度很不利,應該不容易推行。問題是這「新勞動法」由國家主席推出,勢在必行。六月二十九日通過,明年一月一日起施行。公佈內容是幾個星期前的事,網上吵得熱鬧。我本想早作分析,無奈正在寫《人民幣的困境》那系列的五篇文章,腦子集中,分「思」不下也。
這幾天翻閱有關新勞動法的文件,也讀到一些市場的熱鬧回應,認為問題太複雜,不可能用一篇甚至一系列文章詳盡分析。前思後想,決定只寫一篇,不針對細節,只談一些基本的經濟原則。
新勞動法因為約束合約選擇而引起的熱門話題有四方面。一是機構之間的派遣工作,二是試用期,三是補償金,四是無固定期限合約。後者吵得最熱鬧,是法例第十四條。篇幅所限,這裡只略談這第十四條,複雜的。簡化而又不大正確地說,這「無固定期」法例是指一個員工在一個「單位」工作了十年,法定退休期之前單位不能解雇。這是說,一個員工被雇十年後,不管合約怎樣寫,法律上會獲得終生僱用的權利。
中國之外,我知道終生僱用有兩個其它實例。其一是日本,終生僱用的安排曾經普及。起自百多年前德川幕府的家族傳統,不解雇成員。這制度之所以能持久,主要因為基本工資低,員工的收入主要靠分紅。這終生僱用制今天在日本再不是那麼盛行了。
第二個與第十四條更相近的例子,是美國的大學的終生僱用合約(香港的大學也拜之為師)。一個博士被聘為助理教授,合約三年,續約再三年。六年後,再續約就升為副教授,獲得終生僱用合約,否則被解雇。今天不少美國大學,是獲得終生僱用後,可以永遠不退休。這大學的終生僱用安排,起於要維護教授的思想與言論自由,初時只用於公立大學,後來好些私立的也被迫跟進。
效果怎樣呢?說是維護思想自由,結果是維護懶人。考慮減薪嗎?教師工會立刻出現,吵得一團糟。當年我因為拒絕入「會」而弄得不愉快。可能最大的禍害,是有了終生僱用制後,力爭上游的青年才俊因為上頭「滿座」而無職可升。七十年代在美國任教職時,我替那些結了婚、有了孩子的助理教授的前路茫茫愛莫能助。今天,因為上頭「滿座」,要在美國的大學獲得終生僱用簡直免問,而以短暫合約續約再續約的安排是來得普遍了。這是香港人說的散仔打散工。原來的計劃是終生僱用,到頭來短暫合約變得普遍。這是美國學術界的不幸。
目前中國要推出的新勞動法,第十四條之外還有其它數十條,一般是要維護勞工的權益。短期不會有大影響,因為正在盛行的,是員工炒老闆,不顧而去另謀高就,老闆跪下來也留不住。然而,有朝一日,經濟緩慢下來,老闆要炒員工,在新勞動法的保護下,工會林立會出現。舉國大罷工的機會存在,證明貝加是對的。到那時,北京不容易壓制工會的成立與罷工,因為員工可以說是依新勞動法行動。
不要誤會,我的心臟長在正確的位置。有生以來,我永遠站在勞苦大眾那一邊。任何法例只要對貧苦人家的自力更生有助,我沒有反對過。問題是法例歸法例,效果歸效果,數之不盡的說是維護勞工的法例,有反作用。支持這觀點的研究文獻無數。我自己在街頭巷尾跑了一生,結交的窮朋友無數,怎可以不為他們說話?不是說新勞動法不會幫助某些人,但這些人是誰呢?他們真的是需要幫助的勞苦大眾嗎?給某些有關係的或懂得看風駛舵的人甜頭,某些真的需要幫助的就失卻了自力更生的機會。這是經濟歷史的規律。
從經濟原則那方面看,是如果要增加自力更生的機會,正確的做法是清楚界定資產權利之後,我們要讓市場有合約選擇的自由。在僱用合約那方面,僱主要怎樣選,勞工要怎樣選,你情我願,應該自由,政府干預一般是事與願違的。我不是個無政府主義者,更不相信市場無所不能。這裡有一個嚴重而又不容易處理的問題:勞工合約的自由選擇,好些勞工不清楚他們選的是什麼,不知道法律對他們有什麼保障,不知道他們是否受騙了。無良的老闆這裡那裡存在。這方面政府要做的不是干預合約的選擇,而是要設法協助,對勞工解釋他們選擇的合約是說什麼,法律可以幫多少忙。如果勞工清楚明白,政府不要左右合約的選擇。可惜澄清合約的本質是困難程度相當高的工作,而今天中國的勞苦大眾,合約與法律的知識不足,是以為難。不同收入層面的員工有不同層面的知識,新勞動法不應該一視同仁。
基本的問題,是如果大家對合約與法律的知識足夠,合約的自由選擇對經濟發展是最上算的。北京不應該因為這些知識的不足而以新勞動法左右合約的自由。這新法有機會把改革得大有看頭的經濟搞垮了。北京的責任是教育與傳播合約與法律知識,因為種種原因,這些事項市場不容易處理。硬性規定勞工合約要如此這般,是干預市場運作,不可取也。
最近為高斯寫的《中國的經濟制度》一文,我指出九十年代後期中國有通縮,而算進當時產品與服務的質量急升,這通縮嚴重。房地產之價下降了三分之二。然而,這時期經濟增長保八,失業率徘徊於百分之四左右。毫無疑問,這個推翻了佛利民的貨幣理論的經濟奇跡,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合約選擇的自由度夠高,尤其是勞工合約那方面。如果當時中國有今天要推出的新勞動法,嚴厲執行,失業率逾百分之八恐怕是起碼的了。很不幸,因為新勞動法的推出,我不能不在該文補加一個腳注。九十七歲的高斯不會高興:他堅持該文要以中國大凱旋的姿態收筆。
北京不久前推出的新勞動法,共九十八條,洋洋大觀,對地區的競爭制度很不利,應該不容易推行。問題是這「新勞動法」由國家主席推出,勢在必行。六月二十九日通過,明年一月一日起施行。公佈內容是幾個星期前的事,網上吵得熱鬧。我本想早作分析,無奈正在寫《人民幣的困境》那系列的五篇文章,腦子集中,分「思」不下也。
這幾天翻閱有關新勞動法的文件,也讀到一些市場的熱鬧回應,認為問題太複雜,不可能用一篇甚至一系列文章詳盡分析。前思後想,決定只寫一篇,不針對細節,只談一些基本的經濟原則。
新勞動法因為約束合約選擇而引起的熱門話題有四方面。一是機構之間的派遣工作,二是試用期,三是補償金,四是無固定期限合約。後者吵得最熱鬧,是法例第十四條。篇幅所限,這裡只略談這第十四條,複雜的。簡化而又不大正確地說,這「無固定期」法例是指一個員工在一個「單位」工作了十年,法定退休期之前單位不能解雇。這是說,一個員工被雇十年後,不管合約怎樣寫,法律上會獲得終生僱用的權利。
中國之外,我知道終生僱用有兩個其它實例。其一是日本,終生僱用的安排曾經普及。起自百多年前德川幕府的家族傳統,不解雇成員。這制度之所以能持久,主要因為基本工資低,員工的收入主要靠分紅。這終生僱用制今天在日本再不是那麼盛行了。
第二個與第十四條更相近的例子,是美國的大學的終生僱用合約(香港的大學也拜之為師)。一個博士被聘為助理教授,合約三年,續約再三年。六年後,再續約就升為副教授,獲得終生僱用合約,否則被解雇。今天不少美國大學,是獲得終生僱用後,可以永遠不退休。這大學的終生僱用安排,起於要維護教授的思想與言論自由,初時只用於公立大學,後來好些私立的也被迫跟進。
效果怎樣呢?說是維護思想自由,結果是維護懶人。考慮減薪嗎?教師工會立刻出現,吵得一團糟。當年我因為拒絕入「會」而弄得不愉快。可能最大的禍害,是有了終生僱用制後,力爭上游的青年才俊因為上頭「滿座」而無職可升。七十年代在美國任教職時,我替那些結了婚、有了孩子的助理教授的前路茫茫愛莫能助。今天,因為上頭「滿座」,要在美國的大學獲得終生僱用簡直免問,而以短暫合約續約再續約的安排是來得普遍了。這是香港人說的散仔打散工。原來的計劃是終生僱用,到頭來短暫合約變得普遍。這是美國學術界的不幸。
目前中國要推出的新勞動法,第十四條之外還有其它數十條,一般是要維護勞工的權益。短期不會有大影響,因為正在盛行的,是員工炒老闆,不顧而去另謀高就,老闆跪下來也留不住。然而,有朝一日,經濟緩慢下來,老闆要炒員工,在新勞動法的保護下,工會林立會出現。舉國大罷工的機會存在,證明貝加是對的。到那時,北京不容易壓制工會的成立與罷工,因為員工可以說是依新勞動法行動。
不要誤會,我的心臟長在正確的位置。有生以來,我永遠站在勞苦大眾那一邊。任何法例只要對貧苦人家的自力更生有助,我沒有反對過。問題是法例歸法例,效果歸效果,數之不盡的說是維護勞工的法例,有反作用。支持這觀點的研究文獻無數。我自己在街頭巷尾跑了一生,結交的窮朋友無數,怎可以不為他們說話?不是說新勞動法不會幫助某些人,但這些人是誰呢?他們真的是需要幫助的勞苦大眾嗎?給某些有關係的或懂得看風駛舵的人甜頭,某些真的需要幫助的就失卻了自力更生的機會。這是經濟歷史的規律。
從經濟原則那方面看,是如果要增加自力更生的機會,正確的做法是清楚界定資產權利之後,我們要讓市場有合約選擇的自由。在僱用合約那方面,僱主要怎樣選,勞工要怎樣選,你情我願,應該自由,政府干預一般是事與願違的。我不是個無政府主義者,更不相信市場無所不能。這裡有一個嚴重而又不容易處理的問題:勞工合約的自由選擇,好些勞工不清楚他們選的是什麼,不知道法律對他們有什麼保障,不知道他們是否受騙了。無良的老闆這裡那裡存在。這方面政府要做的不是干預合約的選擇,而是要設法協助,對勞工解釋他們選擇的合約是說什麼,法律可以幫多少忙。如果勞工清楚明白,政府不要左右合約的選擇。可惜澄清合約的本質是困難程度相當高的工作,而今天中國的勞苦大眾,合約與法律的知識不足,是以為難。不同收入層面的員工有不同層面的知識,新勞動法不應該一視同仁。
基本的問題,是如果大家對合約與法律的知識足夠,合約的自由選擇對經濟發展是最上算的。北京不應該因為這些知識的不足而以新勞動法左右合約的自由。這新法有機會把改革得大有看頭的經濟搞垮了。北京的責任是教育與傳播合約與法律知識,因為種種原因,這些事項市場不容易處理。硬性規定勞工合約要如此這般,是干預市場運作,不可取也。
最近為高斯寫的《中國的經濟制度》一文,我指出九十年代後期中國有通縮,而算進當時產品與服務的質量急升,這通縮嚴重。房地產之價下降了三分之二。然而,這時期經濟增長保八,失業率徘徊於百分之四左右。毫無疑問,這個推翻了佛利民的貨幣理論的經濟奇跡,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合約選擇的自由度夠高,尤其是勞工合約那方面。如果當時中國有今天要推出的新勞動法,嚴厲執行,失業率逾百分之八恐怕是起碼的了。很不幸,因為新勞動法的推出,我不能不在該文補加一個腳注。九十七歲的高斯不會高興:他堅持該文要以中國大凱旋的姿態收筆。
Monday, December 10, 2007
《經濟學的缺環》目錄
前言
一、生命閒話
人類的天生權利
何謂自由經濟?
國際體育比賽的經濟分析
民主與貪污
戰爭的代價
從全球暖化說人類滅亡
世界末日好文章
二、中國的經濟政策
令人憂心的資產增值稅
清楚的權利界定
中國制度與貪污問題
廣州巧設空城計
薄熙來的看法不對
人民幣的「困境」要解決
未富先驕說
暗渡陳倉話物權
人民幣及其它
三、經濟學的缺環
宏觀理論潰不成軍
經濟學的缺環
從安排角度看經濟缺環
四、文化篇
驚喜洛陽
中原復興說
中國不要領導世界
龍的故事
從聖誕歌想到的
新年話神州
提升中國產品質量的法門
五、學問也有道
學術上的集中與搏殺
小獎賞與大作為
學術比賽敗下陣來!
聖誕節與大學問
生命時間的盤算
回手棋王話三才
藝術與科學的困難問題
六、偉大的闡釋
是非成敗轉頭空
霍英東先生
他是還會站在那裡的
佛利民的辯才
追思佛老
Virtuosity
大演奏家
七、文字與文章
詩出誰手重要嗎?
陶傑怪論有真意
秦始皇不敵空城計
《還斂集》的回顧
華叔,學寫文章為什麼?
八、玩意篇
國石說
品味趣談
聽陳薩與李雲迪聯想到的
攝影藝術的悲哀
林清卿的薄意藝術
秦娥夢斷秦樓月
從一首偉大樂曲說起
一個書法追求者的自白
一、生命閒話
人類的天生權利
何謂自由經濟?
國際體育比賽的經濟分析
民主與貪污
戰爭的代價
從全球暖化說人類滅亡
世界末日好文章
二、中國的經濟政策
令人憂心的資產增值稅
清楚的權利界定
中國制度與貪污問題
廣州巧設空城計
薄熙來的看法不對
人民幣的「困境」要解決
未富先驕說
暗渡陳倉話物權
人民幣及其它
三、經濟學的缺環
宏觀理論潰不成軍
經濟學的缺環
從安排角度看經濟缺環
四、文化篇
驚喜洛陽
中原復興說
中國不要領導世界
龍的故事
從聖誕歌想到的
新年話神州
提升中國產品質量的法門
五、學問也有道
學術上的集中與搏殺
小獎賞與大作為
學術比賽敗下陣來!
聖誕節與大學問
生命時間的盤算
回手棋王話三才
藝術與科學的困難問題
六、偉大的闡釋
是非成敗轉頭空
霍英東先生
他是還會站在那裡的
佛利民的辯才
追思佛老
Virtuosity
大演奏家
七、文字與文章
詩出誰手重要嗎?
陶傑怪論有真意
秦始皇不敵空城計
《還斂集》的回顧
華叔,學寫文章為什麼?
八、玩意篇
國石說
品味趣談
聽陳薩與李雲迪聯想到的
攝影藝術的悲哀
林清卿的薄意藝術
秦娥夢斷秦樓月
從一首偉大樂曲說起
一個書法追求者的自白
Tuesday, December 4, 2007
人民幣的困境(之五)
有數之不盡的理由一個國家的貨幣要下一個固定的錨,然後讓所有匯率自由浮動。人民幣目前的主要困境,是一方面要解除外匯管制,讓人民幣外放來紓緩幣值上升的壓力;另一方面,這匯管的解除有很大的機會帶來不可以接受的高通脹。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幾次建議的把人民幣與一籃子物品掛鉤,即是說以一籃子的物品價格指數為人民幣之錨,就更加重要了。
解釋過幾次,明白的朋友拍手稱善,但好些讀者不明白,可能他們想得太深了。不是我的發明。我只是把古老的本位制與朱鎔基的貨幣政策結合起來,知道可行。與一籃子物品掛鉤的想法二十多年前向佛利民提出過,但要等到十年前,得到朱老的政策啟示,我才知道提供貨幣的政府機構是不需要有籃子內的物品在手的。當年大家都想錯了。
讓我從金本位說起吧。黃金的本身值錢,以金幣作貨幣,金的所值就是幣值。金有重量,攜帶不便,提供貨幣的機構可以發行鈔票,是紙鈔,面額說明可以換取多少重量的金,發鈔的機構是有黃金儲備的。這個古老的本位制有兩大缺點。其一是金價的波動會導致其它物價的波動,其二是發鈔的機構可能遇上黃金儲備不足的困難。後者其實是誤解,是錯覺,起於發鈔的政府或機構營私舞弊,或言而無信,或上下其手。中國清代的一些錢莊與後來國民黨的關金、銀圓券、金圓券等,說明有金或銀作本位,都是騙人的玩意。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天中國的央行再不會那樣做,而如果他們那樣做,沒有誰有理由去關心中國的經濟改革。
今天,我們要把問題倒轉過來看。央行發鈔,大可說明一百元(或某面值)可以在市場買到某重量的金。短暫的波動當然存在,但可以容許。央行本身不提供金,只是見市場金價上升,央行把部分鈔票收回;見金價下跌,則多發鈔票出去,那鈔票面值的金量可以穩守。目的只一個:穩守金價,其它貨幣政策不管。這樣穩守就是以黃金作為貨幣之錨,也是本位制,是另一種,增加了不需要儲備黃金的彈性。容許短暫的金價波動,穩守幣值的金價不困難。困難是其它兩方面。一、市場的黃金需求或供應可以大上大落,穩守幣值的金量,其它的物價會跟著大幅波動,對經濟有不良影響,可以是很壞的。二、市場中的大富君子可以跟政府賭一手,炒金圖利。這是說,以市場的黃金為貨幣之錨,金量的多少不是問題,其它物價的可能大幅變動才是。
這就帶來以一籃子物品作為貨幣之錨的建議了。曾經建議用三十種物品,認為不夠安全用六十種吧。要選對衣、食、住、行有代表性的,物品的質量要有明確的鑒定準則,要從沒有討價還價的期貨市場及批發市場選擇。不難選出約六十種,但再多不容易。籃子內的物品各有各的不同價,比重也不同,而這籃子中的相對物價是自由浮動的。固定的是一千元人民幣(或某面值)可以在市場購得那籃子內指定的物品的質與量,及物品之間的固定比重。最簡單是用一個指數處理。說一千元可以購得一個固定的籃子物品,稱指數為一百,央行如果調高指數為一零一,是說要有百分之一的通脹,調低為九十九,是說有百分之一的通縮了。容許每年有上、下限百分之三左右的變動吧。籃子內的相對物價自由浮動,人民幣的對外匯率也自由浮動。籃子內的物品是些什麼要公佈,每種選哪個市場不一定要公佈,而物品的不同比重也不一定要公佈。
這就是了。西方考慮過以物價指數為貨幣之錨。這不成,因為這指數不能直接在市場成交。物價指數只能作為幣值的目標,牽涉到不少困難。以「目標」為貨幣之「錨」不可能固定,算不上是真的錨,是今天西方的fiat money制。這裡提出的以一籃子物品為錨,是可以在市場直接成交的,任何人都可以。央行在明,每天甚至每個小時的籃子內的物價變動清楚,整個籃子的物價指數是隨時明確的。短暫的籃子物價指數波動容許,如果這指數上升過高,央行把部分人民幣收回來;如果下跌過多,多放人民幣出去。從中國目前的貨幣運作看,集中於鈔票的收回與放出應該是立竿見影的。最簡單是由央行以外幣在國際市場處理人民幣的交易,而如果外幣在國內自由流通(目前差不多),在國內買賣貨幣對通脹的調控會快一點。外匯儲備那麼多,有需要時用很小的一部分足夠,何況把人民幣外放,有一段時期外匯儲備還要急升。
民無信不立。經過那麼多年的風風雨雨,今天我們要假設央行不會營私舞弊。這假設容易接受,因為我們沒有其它選擇!以一籃子物品為貨幣之錨無疑會增加人民對央行的信心,而外間給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會消散:匯率自由浮動,你們要對人民幣貶值或升值自便吧。主要是與中國競爭的廉價勞力之區,尤其是亞洲一帶的發展中國家彼此之間的匯率。大家搵食,懂得做他們的貨幣會以人民幣為錨。另一方面,國內的通脹預期會因為人民幣以一籃子物品為錨而煙消雲散。
在地球一體化正在演變的今天,舉世的經濟形勢很不妥。金融(包括股市與國際幣值)的大幅波動,半個世紀以來沒有見過那麼嚴重。石油之價達百美元一桶,而如果伊朗事發,不知會升到哪裡去。不對頭,因為這幾年大油田屢被發現。中國呢?屋漏更兼連夜雨,最近深圳推出的約束人民幣提款,與明年初舉國推出的「新勞動法」,皆令識者心驚膽戰。讀者相信嗎?不久前兩家歐洲機構,說明年起中國會領導世界經濟。不知是欣賞還是中傷,樹大招風肯定是大忌。
在制度上,中國還要清理的沙石數之不盡。非清理不可:還有太多太多的同胞的生活水平不可以接受。未富先驕,花巧的經濟政策是來得太多太早了。要先穩守然後清理。這幾年我最擔心的是人民幣的問題,因為只要在貨幣政策上一子錯,其它沙石怎樣清理也幫不到多少忙。要一次過地穩定幣值,不要管花巧的理論或政策,要把改革的精力集中在教育、醫療、宗教、言論、法治、知識產權等事項去,大家都知道是沙石很多的。最好用自己想出來的方法,不要管外間的專家怎樣說。
是不容易明白的現象。西方的經濟專家雲集,但沒有政府聽他們說的。中國的經濟專家數不出幾個,但今天卻喜歡引進西方的不成氣候的非專家經濟思維。希望北京的朋友明白,中國的經濟改革是歷史奇跡,方法主要是中國人自己想出來的。高斯最近讀了我那篇關於中國制度的英語文章,非常欣賞我提到的鄧小平說過的一句話:「試一試,看一看。」這是中國改革走了近三十年的路,繼續這樣走下去看來最上算。
(之五·完)
解釋過幾次,明白的朋友拍手稱善,但好些讀者不明白,可能他們想得太深了。不是我的發明。我只是把古老的本位制與朱鎔基的貨幣政策結合起來,知道可行。與一籃子物品掛鉤的想法二十多年前向佛利民提出過,但要等到十年前,得到朱老的政策啟示,我才知道提供貨幣的政府機構是不需要有籃子內的物品在手的。當年大家都想錯了。
讓我從金本位說起吧。黃金的本身值錢,以金幣作貨幣,金的所值就是幣值。金有重量,攜帶不便,提供貨幣的機構可以發行鈔票,是紙鈔,面額說明可以換取多少重量的金,發鈔的機構是有黃金儲備的。這個古老的本位制有兩大缺點。其一是金價的波動會導致其它物價的波動,其二是發鈔的機構可能遇上黃金儲備不足的困難。後者其實是誤解,是錯覺,起於發鈔的政府或機構營私舞弊,或言而無信,或上下其手。中國清代的一些錢莊與後來國民黨的關金、銀圓券、金圓券等,說明有金或銀作本位,都是騙人的玩意。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天中國的央行再不會那樣做,而如果他們那樣做,沒有誰有理由去關心中國的經濟改革。
今天,我們要把問題倒轉過來看。央行發鈔,大可說明一百元(或某面值)可以在市場買到某重量的金。短暫的波動當然存在,但可以容許。央行本身不提供金,只是見市場金價上升,央行把部分鈔票收回;見金價下跌,則多發鈔票出去,那鈔票面值的金量可以穩守。目的只一個:穩守金價,其它貨幣政策不管。這樣穩守就是以黃金作為貨幣之錨,也是本位制,是另一種,增加了不需要儲備黃金的彈性。容許短暫的金價波動,穩守幣值的金價不困難。困難是其它兩方面。一、市場的黃金需求或供應可以大上大落,穩守幣值的金量,其它的物價會跟著大幅波動,對經濟有不良影響,可以是很壞的。二、市場中的大富君子可以跟政府賭一手,炒金圖利。這是說,以市場的黃金為貨幣之錨,金量的多少不是問題,其它物價的可能大幅變動才是。
這就帶來以一籃子物品作為貨幣之錨的建議了。曾經建議用三十種物品,認為不夠安全用六十種吧。要選對衣、食、住、行有代表性的,物品的質量要有明確的鑒定準則,要從沒有討價還價的期貨市場及批發市場選擇。不難選出約六十種,但再多不容易。籃子內的物品各有各的不同價,比重也不同,而這籃子中的相對物價是自由浮動的。固定的是一千元人民幣(或某面值)可以在市場購得那籃子內指定的物品的質與量,及物品之間的固定比重。最簡單是用一個指數處理。說一千元可以購得一個固定的籃子物品,稱指數為一百,央行如果調高指數為一零一,是說要有百分之一的通脹,調低為九十九,是說有百分之一的通縮了。容許每年有上、下限百分之三左右的變動吧。籃子內的相對物價自由浮動,人民幣的對外匯率也自由浮動。籃子內的物品是些什麼要公佈,每種選哪個市場不一定要公佈,而物品的不同比重也不一定要公佈。
這就是了。西方考慮過以物價指數為貨幣之錨。這不成,因為這指數不能直接在市場成交。物價指數只能作為幣值的目標,牽涉到不少困難。以「目標」為貨幣之「錨」不可能固定,算不上是真的錨,是今天西方的fiat money制。這裡提出的以一籃子物品為錨,是可以在市場直接成交的,任何人都可以。央行在明,每天甚至每個小時的籃子內的物價變動清楚,整個籃子的物價指數是隨時明確的。短暫的籃子物價指數波動容許,如果這指數上升過高,央行把部分人民幣收回來;如果下跌過多,多放人民幣出去。從中國目前的貨幣運作看,集中於鈔票的收回與放出應該是立竿見影的。最簡單是由央行以外幣在國際市場處理人民幣的交易,而如果外幣在國內自由流通(目前差不多),在國內買賣貨幣對通脹的調控會快一點。外匯儲備那麼多,有需要時用很小的一部分足夠,何況把人民幣外放,有一段時期外匯儲備還要急升。
民無信不立。經過那麼多年的風風雨雨,今天我們要假設央行不會營私舞弊。這假設容易接受,因為我們沒有其它選擇!以一籃子物品為貨幣之錨無疑會增加人民對央行的信心,而外間給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會消散:匯率自由浮動,你們要對人民幣貶值或升值自便吧。主要是與中國競爭的廉價勞力之區,尤其是亞洲一帶的發展中國家彼此之間的匯率。大家搵食,懂得做他們的貨幣會以人民幣為錨。另一方面,國內的通脹預期會因為人民幣以一籃子物品為錨而煙消雲散。
在地球一體化正在演變的今天,舉世的經濟形勢很不妥。金融(包括股市與國際幣值)的大幅波動,半個世紀以來沒有見過那麼嚴重。石油之價達百美元一桶,而如果伊朗事發,不知會升到哪裡去。不對頭,因為這幾年大油田屢被發現。中國呢?屋漏更兼連夜雨,最近深圳推出的約束人民幣提款,與明年初舉國推出的「新勞動法」,皆令識者心驚膽戰。讀者相信嗎?不久前兩家歐洲機構,說明年起中國會領導世界經濟。不知是欣賞還是中傷,樹大招風肯定是大忌。
在制度上,中國還要清理的沙石數之不盡。非清理不可:還有太多太多的同胞的生活水平不可以接受。未富先驕,花巧的經濟政策是來得太多太早了。要先穩守然後清理。這幾年我最擔心的是人民幣的問題,因為只要在貨幣政策上一子錯,其它沙石怎樣清理也幫不到多少忙。要一次過地穩定幣值,不要管花巧的理論或政策,要把改革的精力集中在教育、醫療、宗教、言論、法治、知識產權等事項去,大家都知道是沙石很多的。最好用自己想出來的方法,不要管外間的專家怎樣說。
是不容易明白的現象。西方的經濟專家雲集,但沒有政府聽他們說的。中國的經濟專家數不出幾個,但今天卻喜歡引進西方的不成氣候的非專家經濟思維。希望北京的朋友明白,中國的經濟改革是歷史奇跡,方法主要是中國人自己想出來的。高斯最近讀了我那篇關於中國制度的英語文章,非常欣賞我提到的鄧小平說過的一句話:「試一試,看一看。」這是中國改革走了近三十年的路,繼續這樣走下去看來最上算。
(之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