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17, 1993

金融制度與體制改革脫了節

一九九三年五月二十一日,我在《壹週刊》發表了《權力引起的通貨膨脹》,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我所說的其實沒有什麼新意,不值得大驚小怪。這可見舉世的中國問題專家的所知平平無奇,有點令人尷尬。

我說沒有新意,是因為一九八八年,佛利民和我就已對此清楚明白,而當我們在該年九月間見趙總書記時,他也對此清楚明白。在那次會面中,佛老與趙公有如下的對話——

趙公:「中國的銀行制度改革剛剛開始,因此很難像西方那樣通過銀行抽緊銀根……。抽緊銀根可能會抽緊農業,而重複建設並沒有抽緊。」

佛老:「這是因為權力在上層,上層完全控制了權力。」

趙公:「兩個問題都有,一方面是地方政府控制,另一方面是銀行本身性質不合理。」

佛老:「我理解,因此提出建立互相競爭的體制……。」

這幾句話,聽起來好像是閒話家常,或朋友之間閒談天氣。我後來沒有在這個今天成為熱門的話題上發表文章,是因為趙公似乎比我知道得多,我是不應該班門弄斧的。

然而,到了今年春天,中國通脹惡化,人民幣外匯值猛跌,而五年前趙公所說要改革的銀行制度,還是「依然故我」。幾乎所有的評論都是用上大學二年級的貨幣理論來分析中國的困難,實在有點那個了。我於是發表上述的《權力》一文,其內容是基於五年前的所知而加上一點變化。

大陸的國營銀行,歷來都是出納機構。「六四」之前,這些機構主要的出納,是「資」援國營企業及地方政府財力之不足。權力較大的可以多要一點錢,順理成章,而以低息貸款給有人事關係或有權力的「干」商,換取一些甜頭,雖然時有所聞,但卻不是明目張膽,不是大借特借。「六四」後一年多,情況有了新的發展,以權力借錢投資或炒買炒賣之風變本加厲,到後來掛起十號風球來了。

人民銀行分行的儲備與借貸的比數,下降至近於零。又因中國流通的貨幣大都是鈔票而不是支票,所以據說印鈔票的機器忙得日夜不停。我認為這一回合,中國的通脹還沒有達到嚴重的惡性,原因之一是,人民幣鈔票最高面額只是一百元。若最高的是一千元,機器印一下就等於印十下,後果可能不堪設想(國民黨當年印一下就是一億)。

朱鎔基於七月初接管人民銀行,可見北京體會到事態的嚴重。但我有兩個憂心的問題。其一,朱鎔基是個很有素質的人材,在中國領導人材凋零的今天,他能屹立不倒是重要的事。問題是:人民銀行是一個爛攤子,一旦接管後而沒有大作為——這可能性不小——朱副總理說不定會自身難保。公佈他接管的前幾天,我聽到消息(很多人也聽到),就說:「為什麼他不派代表去接管?」

其二,人民銀行跟著公佈的十六點「約束」大計,都是治標不治本的。在短期內這十六點對通脹有和緩一下之效,但長遠來說,治標總非善策。治本的辦法,是徹底地改革銀行及金融制度。困難是,在幾方面既得益分子的虎視眈眈之下,大事改革會有「頭崩額裂」之虞。

我可以舉出幾個理由為什麼人民銀行一定要大事改革(應該瓦解然後重組),但最重要的理由是:給有權貪污的人以貪污的機會,無論怎樣約束他們還是貪污的;要免除貪污︵及因而引起的通貨膨脹︶,治本的辦法是撤消貪污的機會。要人家不好女色,卻又把美女赤裸裸的放在他面前,那怎成?

歷史上,可以借鑒的銀行金融制度有好幾種。但綜觀今日天下大勢,中國可行的只有兩種。

第一種是我在《權力》一文中提出來的:走歐美之制。那是要把中央銀行向市場借貸的權力廢除,讓各分行轉為商業銀行,賣出去,實行私營化,利息率由市場決定。中央銀行的主要責任,是控制銀根。這種改制會有既得益分子的反對,但在政治意識上是可以接受的。

第二種,連政治意識也成問題,接受上難乎其難也。不過我認為第二種在「實用」上更適合中國的國情。那就是:行香港之制。香港沒有中央銀行,幣值與美元掛,現金鈔票以美元儲備保障,監察的是鈔票管理局。這制度於大國不成,小國則可。中國是大國,要分省或分區各自處理。各省或各區大可各自發行貨幣,以一籃子的外幣為儲備而與之掛。(這「一籃子」內可包括黃金及有期貨市場的物品。)各自為「戰」之下,各區貨幣的外匯「鉤」值可以大致彼此相等,而任何一種「區幣」可以在各區自由流通。在這制度下,中央銀行要改為中央的鈔票管理局,只有監察權而沒有貨幣量的控制權。

這個「四兩搏千斤」的分區制度,有兩個妙處。其一,北京當局只要招標下放每區發行貨幣的權力,不用拿出分文資本。今天的中國,在幣值穩定的貨幣制度下,存款利息每年四、五厘,貸款可達十厘以上。這樣,其它的人不談,李國寶怎會不身先士卒呢?香港及外國的其它大財團,又怎會不蜂擁而至?

其二,與外幣掛鉤而又沒有中央銀行的制度,權力絕無「用武之地」,銀根是多是少由市場控制,中央只要把每區的銀行按外匯儲備發鈔管理得沒有「出錯」,就可高枕無憂矣。

權力所在,如上提出的兩種銀行制度,都是難以成事的。中國體制改革十多年,大有可觀,可喜可賀也。惟銀行制度尚未針對權力而改之,所以跟體制改革脫了節。這是美中之大不足也。

中國不要讓印度之路從銀行制度中另辟新徑。在朱鎔基接管之前,這新徑已開了一大半。我們要拭目以待,看看朱老闆在這方面的本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