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4, 1994

你可能是天才

莫扎特二十一歲那年,一位法國女音樂家從老遠的巴黎到了他的家鄉——奧地利的薩爾茨堡——請他作一首鋼琴協奏曲。這位女士名為MileJeunehomme,是一位鋼琴高手。受到她的感染,莫扎特作了第九首(降E大調)鋼琴協奏曲(即K二七一),石破天驚!從這一曲起,莫氏進入他的創作黃金時期,歷久不衰達十四年(那是說,直到他逝世為止)。

莫氏在幼年時的天分表現,史無先例,但他真正成為一代宗師,還是得力於他二十一歲的「K二七一」及其後創作生涯中的大量作品。如果莫氏沒有這些後期作品,充其量,我們只會記得他是一個神童,而天下的神童何其多也!

我為這曇花突然盛放的現象想了好一陣,所得的結論有三點。一、莫氏自小受到嚴格的訓練,到了十七歲,對各種樂器及作曲的法門融會貫通。二、到了二十歲,神童不再的日子,他的音樂思維進入了自己的廣大原野,自己的世界,四顧無人,可以獨行獨斷地思想。三、某些事觸發了他的靈感,於是創意如潮,一發不收。

得到了以上「三個步驟」的關於天才的結論,我不由得要引證其它天才的經驗來比較一下。從經濟學的史密斯、馬歇爾,到物理學的牛頓、愛因斯坦,到繪畫的梵高、維斯……細想他們的創作歷程,都不謀而合地有同樣的「三步」曲。我自己曾經起碼有過兩次類似的經驗,是值得一談的。

第一次的經驗,是在攝影那方面的。六十年代初期,我對黑白的黑房工作,控制自如,而拍攝時只用一部相機,一個鏡頭,熟能生巧。這做到了第一步。一九六五年,在寫博士論文期間,我自覺不稱意,決定以攝影散散心,於是一連三個月,每天跑到不見遊人的園林中,從早到晚,靜坐遐思,進入了一個四顧無人的廣大原野。這是第二步。在園林中坐了十多天後,突然思如泉湧,如癡如醉之間,佳作信手拈來。這是第三步。

在經濟學上,我也有過類似的經驗。從一九六一年起,我深研價格理論,到了一九六六年就覺得融會貫通。六七、六八年間,我住在芝加哥大學的國際學生宿舍,自覺年齡上比一般學生大上好幾年,就喜歡獨坐於自己的狹窄房間裡,獨自遐思,進入了自己的思想天地。再跟著就是創意層出不窮,不能自已。

假若以上所說的三個步驟是可靠的話,那麼數之不盡的人都可能是天才。但天下的「蠢才」多的是,究其原因,他們沒有真正嘗試過發掘自己的長處,沒有按如上所述的三步行事,甘於以「蠢才」了結一生。

你想不想過一下天才之癮?如果想的話,第一步是要把有關的技術及知識搞得融會貫通。這一步,不容易,但只要痛下苦功,再蠢的也有機會辦到。第二步是在思想上能夠走進四顧無人的原野。這一步,說易甚易,說難極難。我自己就覺得易如反掌,因為我可以在幾秒鐘之內變得聽而不聞,好像世界上只有我一個人,但在另一秒鐘內卻可從自己的世界裡跑到朋友之間,高談闊論起來了。

創作可以受到朋友的感染、影響,但創作時是要在自己的原野上思想的。

來無影、去無蹤的創意層出不窮的第三步,是「天」意了,不可強求。我認為,做到了第一、二步,第三步的事是總會發生的。可能有些人得其一、二而不得其三,但這樣的例子似乎不多見。要像莫扎特那樣當然不可能,但曇花大可半現,過一下半個天才的癮也不錯吧。

世上天才鳳毛麟角。我認為這個現象,主要是因為天下間大多數的人沒有嘗試 過——或沒有機會嘗試過——走上述的第一步與第二步,而這兩步即使非天才也可以辦到的。

是的,你可能是天才。不信的話,你不妨試在某造詣上痛下數年苦功,然後在思想上走進一個四顧無人的原野,把手指交錯著,等待上帝的賜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