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學的角度考古很世俗,凡事論價。比方說,要知一件自己有興趣但不熟悉的看來是「古」之物,是否今天仿製,我喜歡對供應者說希望多買幾件,要一模一樣的。他容易地找到我懷疑是仿製,找不到我把出價提升,鼓勵加工找尋。
又例如,凡有朋友說我收藏的是今天仿製,我會響應:「給你五萬元,帶我到仿製的工廠去看看。」這樣說,因為我曾經出高價去找多人說的數之不盡仿製得可以亂真的天才,到今天還找不到。
仿製仿製,以假亂真,談何容易!經濟學的價格理論大顯神威,說成本高的部分會仿得馬虎,市價夠高會仿得逼真。
宋代產於河北的定窯(稱北定),市場也有,價也不高。是「真」的嗎?四年前在河北與那裡仿製定窯的老闆進午餐,他說河北只他一家,送給我的一套定窯,仿得不錯,但一看而知有別。定窯細看似有輕紗蓋面,彷彿霧裡看花,這一小點成本高,不難露出馬腳。明清的瓷器有精彩的仿製品,因為這個時期的瓷器價格往往天文數字。上古的泥公仔,仿製成本近於零,有價,不懂的不容易分辨今古。除了這些,仿製得可以亂真非常困難——價不夠高,技術失傳,有些黏土用盡,是以為難也。我只見過一件說明是今天仿製的建窯(日本稱天目,屬南宋),不看碗底分不開來,價格比我收藏的高幾倍。
後人仿製自古有之,這使我們難以判斷,除了不是今天,一件古物究竟是哪個時代的產品。我說是唐,意思是最高的可能性是唐,但五代、南北朝,甚至宋、元等的機會存在。中國的陶瓷文化轉變緩慢,不是一旦換了朝代就改變了技術與風格的。不同意這些觀點的不可能是專家,或者是蠢專家。上古的玉器,判斷只差一千年了不起。識者相傳,元代的龍有三爪,明代有四,清代有五。大致上對,但例外多得很。墨守成規非專家也。年多前某拍賣行推出一件書法卷軸,國寶無疑,說是唐。但有兩位專家跑出來,說不是唐,而是宋或以後,拍出之價因而低了不少。求教於我,我一看就說是唐,因為宣紙上印上的龍是頭細有五爪,是唐龍,非常少見。我曾經研究過一件所有特徵皆唐朝的銅鏡,有此龍,一模一樣。不能說我一定對。
鑒別今古,文 革與戰亂幫大忙。不是今天造的不難肯定,文革不可能,因為當時仿古有殺身之禍,再推上去是人民公社,國共之爭,中日之戰,亂世也。飯也沒有得吃,仿什麼的?明清之物,今天不少商人跑到農村找,但較古的多是從地下掘出來。困難依舊:我們無從判斷是何時埋下去的。
曾經說過,鑒證中國文物的專家有三個級別。初哥什麼都說假、假、假,因為不這樣顯不出自己是專家。中級的什麼都說真、真、真,因為看得多了,知道今天的出土文物多而精彩,價格相宜,何必假呢?最高一級,如區區在下,會說不知不知。這是因為中國的古文化如無底深潭,愈學愈複雜,愈想愈糊塗。
嚴格地說,研究中國文物,對中國文化的認識要近於學究天人。我是因為研究五大名窯而迫著去理解宋徽宗這個糊塗天才的。古董奇案,美國的專家自認不識中文,什麼名窯一概不知,是初哥之下的級別,堪稱零哥。他們小看了張五常是有眼不識泰山;小看了中國文化則罪不可赦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