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8, 2006

發表或滅亡(二之一)

五月二十九日的《商業週刊》報道中國的學術發展,提到神州大地搞學術的抄襲盛行,而出術提供假的或不盡不實的研究結果看來普及。該報道說這些不幸可能起於大學強逼教師發表文章。後者是美國七十年代初期興起的publish or perish的形勢,香港的大學九十年代起仿而效之,今天國內不少大學也有不按期發表文章就「玩完」的要求。

學術行內抄襲文章不限於中國。我最欣賞的英國學術傳統也有。那本難得一見地精彩而又可讀的書——J. Watson寫的《The Double Helix》——敘述五十年代初期在英國劍橋發現DNA結構的典故,是英國學術研究的一個黃金時代,研究者勾心鬥角,明查暗訪,令人讀來不忍釋手。對科學有興趣的人此書非讀不可。該書明確地顯示我們敬仰的學者絕不神聖,讀起來比福爾摩斯的偵探小說還緊張刺激,賣得洛陽紙貴。哈佛大學出版社本來決定了出版,跟著因為牽涉到的人事「秘密」太多,過於敏感,推卻了,弄得滿「園」風雨。有些版本細述哈佛「轉軑」的故事,也精彩,讀者不要錯過。

我自己永不抄襲。任何來自外間的啟發,我皆直說無誤。不是天生君子,而是兩個原因。其一是自己「怪」見太多,盡可能入他人之「帳」會減少自己的負擔。其二是提及他人有類似的想法會增加一點說服力,就是說他人錯了這說服力也會增加。不少學者很吝嗇,抄過來的可能性甚大,但不提是他家之說,可能博一博,希望會被認為是沒有關連的獨自發現吧。

至於製造不盡不實的「假」報告,一個可能是愚蠢的行為。經濟學行內,有些「假」貨不是自取滅亡的蠢行為。有兩種。其一是不重要的研究報告,通常沒有誰會去重複研究,就是有人發現是「假」也不會引起注意,作者於是瞞天過海,有文章發表,在大學賺餐飯吃,運情好的得個正教授。其二是不少學者天生低能,用資料犯了規,作出騙人的玩意自己也不知道。

假制重要的發現或研究成果,自取滅亡無疑問。重要的研究往往有人重複再做。在比較重要的題材上——例如佃農理論、蜜蜂傳播花粉、件工合約、租金管制等——我當年盡可能做到沒有人有膽反駁,即是沒有人會指出我在事實上出錯。這裡的秘密是爭取細節。細節愈多愈詳盡,好事之徒愈不敢挑戰。另一方面,不重要的研究不值得做,所以來來去去都是苦工。

這種細節詳盡的研究麻煩兼頭痛,要魄力與時間。唯獨《蜜蜂的神話》一文,詳盡的,調查兼動筆只用了三個月。執到寶。當時要發表該文的學報編輯是高斯,他知道該文重要,委任一個助手從頭到尾覆核該文引用的所有資料,包括我找到的果園主人與養蜂者的合約,文內提及的租蜂收入等,就是碎紙半張都要求我提供,作為校對之用。覆核了整個月,半點錯處也找不到。這是高斯後來評為不能被超越的實證文章。

學術研究也有名牌效應這回事。發表了幾篇細節詳盡的,有了名牌,行內再沒有誰質疑我的資料報道。得到甜頭,但自己知道資料精確的文章不容易,一不小心總要錯一下。這些年老了,易累,分析中國,當然是重要話題,但一星期三篇專欄,資料的錯漏無可避免。於是只求大概地對,馬虎一下,可惜大概地對也愈來愈困難了。這是倚老賣老,後生小子千萬不要倣傚。寄語後學:出道時拚命寫幾篇細節詳盡的文章是好投資。

是的,搞學術是追求真理,要執著,要有好奇心。不執著,沒有好奇心,不要搞學術。搵食的方法數之不盡。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