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挽狂瀾於既倒——致董建華先生(之五)
放棄壟斷 搞港口與展銷
香港是中國沿岸最佳的港口。中國是一個龐大的製造國,加入世貿組織後,貨物的進出口增加得非常快。在這個令人鼓舞的發展中,香港分享的利益竟然近於零!是怎樣的一回事呢?南中國是今天世界上的一個重要產出中心,沿海的貨運碼頭去年的增長率大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但作為最佳港口的香港,這貨運增長率只有百分之一。
這不幸發展有一個重要原因:香港的貨運費用比國內的貴。幾年前聽說香港的費用高出國內的大約百分之十;今天卻高出三分之一。困難所在,是香港的貨運碼頭經過招標競投,碼頭的或多或少的控制權在政府的手上。那是說,香港政府是貨運服務供應的幕後壟斷者。香港還有不少沿岸之地可作貨運的,大量放出來會增加競爭而使貨運費用下降。至於那些以為可以壟斷而競投過高的受損者,政府總可以想出一些補救的辦法。問題是這樣的。以控制服務供應的招標辦法,促成壟斷或寡頭競爭之價,政府的招標收入是會增加的。但這只是增加直接的庫房收入,忘記了可能遠為龐大的間接政府收益。盡量開放貨運碼頭的數量,使運費大幅下降,有關的生意會跟著增加,而後者會間接地給政府帶來稅收。不久前我在落馬洲鄰近的三號幹線見到貨櫃車排隊,車龍長達十英里,等候的時間起碼半天!據說這是常見的現象。我為此托朋友查詢究竟,因為認為轉口貨根本不需要過關檢查。過了兩天回應說貿易發展局的朋友也不清楚是什麼促成長龍現象。可能是很小的枝節促成很大的時間費用增加,政府要從速正面處理。
損害更大的政府壟斷,是展銷場所的供應。目前香港主要的展銷地方,是貿易發展局的展銷中心:地方大、高檔,但租金奇高而又不能持久地租用。我深信,讓私人地產商搞比較低檔的場地,可以長久租用,每月每呎租金只是十元八塊,國內的廠商或銷售商有興趣的一定數以千計。私營的展銷場所可以很多,會把產品分類、分省,甚至分市來處理。這樣一來,整個香港就成為中國的外商購物中心了。可不是嗎?考慮通訊費用、基建、港口、地點等,中國今天沒有一個城市能有香港那樣作展銷的優越性。例如在上海掛個長途電話到美國比香港貴十多倍。國內要到香港來搞展銷的不計其數,但大部分的廠商是小資本,也不是什麼世界名牌。他們的興趣是廉租長期展銷。他們也喜歡帶自己的、懂產品而又工資低廉的員工來工作。都讓他們進來吧。數以萬計的國內商人到香港做生意,商場與住宅樓宇的需求會大幅上升。
還有一項重要的。那就是香港的法律執行,對商業合約的保障比國內的遠為可靠——起碼目前如是。這樣,內商與外商的買賣成交,以香港為中心可以說是購買我們的法律服務。新來開業的人,還沒有交足夠的稅,香港政府要收定居的一項人頭稅,作為保安及公共設施的費用。正確的經濟分析說,只要政府能抽取一個適當的人頭稅,用以彌補公共服務的費用,廉價勞力的引進會使一個經濟的租值增加。當然,這些外來的在孩子教育與醫療等事項上都要自付費用,一段長時期如是,而綜援金更是不發的了。
香港政府除了在幕後控制展銷的壟斷權外,土地政策也與展銷的發展背道而馳。例如,香港仔今天的工業樓宇,空空如也,其樓價只有建築費的一半。為什麼不改作住宅用途呢?又例如,深水埠及油麻地一帶的舊住宅樓宇,殘破不堪,為什麼不用eminent domain或類同的法例協助地產商收購,改建展銷場所?又再例如,到香港採購的商人一般非大富,為什麼不容許多建三星酒店?還是那個老問題:政府以出售壟斷權及出售土地而獲取直接庫房收益,與經濟整體的收益有衝突。但經濟的整體收益若有長進,政府的庫房收益遲早會增加。這後者是間接的,要戴上遠視眼鏡才看得到。
經濟政策要從長遠的整體角度看。結論是簡單的。香港有聯繫匯率,工業北移,服務工資過高,在競爭上失去了昔日的優勢,是以為難。我問:香港有最佳的港口,地理位置一流,學術、醫療人材鼎盛,通訊、基建、法治皆屬甲級,如果沒有政府干預市場,在上述不幸的情況下,香港會向哪方面發展呢?
綜觀香港的各種市價——那反映需求的相對價格——有如下的結論。教育市場可以大搞,但必須私營從事;醫療市場可為,但也要以私營從事,雖然有大成的機會不及教育;貨運碼頭大量增加,運費下降,可使香港的港口再耀武揚威;大量增加展銷場地,多辦廉價酒店,國內廠商與國外買辦皆客似雲來。這些是自由市場必會促成的行業,不是搞數碼港或中藥港那種先知先覺的水晶球建議,而是看著市場的相對價格而下的定論。與市場扯不上關係的福利經濟可免則免。綜援金要大幅削減,而強積金這個不合時宜的制度應該取締。
(之五,未完待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