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24, 2012

《受價與覓價》的前言後記


《受價與覓價》終於完工了,是老人家與世無爭的學問,彷彿斯密當年寫《國富論》,但前輩當年完工時只四十五歲,而我還有《制度的選擇》那卷要從頭再寫。《國富論》是人類奇蹟,我的《經濟解釋》不是。以年歲斗多不知要怎樣加分才對呢?(一笑)

因為趕著去武漢為張培剛大哥的紀念講座講話,斷稿不好意思,所以在這裡把《受價與覓價》的前言與後記刊登,順便賣一下廣告。本來是沒有後記的,但葉海旋說原文的頁數剛好與紙張八開看齊,書前書後一頁空白的也沒有,不夠好看,要我多加兩頁後記,餘下來的六頁空白在書前書後分佈可讓讀者有點呼吸的空間,我就依他說的。



前言

《經濟解釋》原來分三卷:《科學說需求》、《供應的行為》、《制度的選擇》。這次大修——其實大部分是重寫——三卷變為四卷,因為《供應的行為》分為上篇《收入與成本》與下篇《受價與覓價》。只寫四卷,《制度的選擇》是最後的。七十六歲,大限將至也。

十二年前我動工寫《經濟解釋》,三卷寫了兩年。今天只重寫《受價與覓價》(《供應的行為》的下篇)就用了十六個月。昔日有其他工作,今天無所事事,容易集中,算思考與動筆時間,每字算,今天多用了不止一倍。記憶力與體力是衰退了,但想像力與分析力皆昔日桃花,依舊也。有長進的是對問題重要性的判斷,而經濟是老人的學問,在觀察上今天比十二年前老到。

《科學說需求》與《收入與成本》詳盡地介紹了經濟學的理論與概念,簡單的,但變化複雜。這可能比複雜但沒有什麼變化的理論與概念難學。世界複雜,解釋複雜的現象我堅持用簡單的理論與概念,但要用出變化才可以有系統地處理複雜的觀察。這是經濟科學的主要困難。

跟著的《受價與覓價》與《制度的選擇》是把前兩卷教的理論與概念應用到複雜的現象去。這裡說的應用是解釋行為,是推斷現象,而用上的例子多是實例,重視細節,可以驗證的假說差不多頁頁皆是。這跟同學們常見的「應用經濟學」書本教的是兩回事。



後記

《受價與覓價》分析的是傳統的公司理論(theory of the firm)。成本與租值也屬這範圍,我在卷二《收入與成本》大興土木地修改了。本卷分析的是市價的釐定與市場的現象。

阿爾欽及科斯早就認為傳統的公司理論是災區。困難主要是在長線、短線的不知所謂,以及成本曲線的闡釋。換言之,災難是在供應那方面。一九六九年我到了西雅圖華大,諾斯、麥基及巴澤爾三位同事認為我是全面革新價格理論的適當人選——他們也認為傳統的公司理論是災區。經濟學者喜歡以數學方程式掩飾災難,而更頭痛是寫教科書一般是為了賺錢,說傳統的諸般不是不容易賣出去。

公司理論是經濟學的核心話題,我選走的路是重視真實世界,跑廠跑市。不少行家這樣做,但我的考查多而雜,中、西雙方的現象皆有掌握,是比較特別的。

批評容易,改進艱難。十多年前動筆寫三卷本的《經濟解釋》時,雖然體力與記憶力比今天好,但還有其他工作,不能像今天那麼集中。當時做錯了的是只在這裡那裡修改,沒有放膽地把我敬仰的馬歇爾傳統從頭再寫。今天再沒有牽掛,在敬仰中隨意揮灑。十多年前要引進那些不好處理的交易或訊息費用感到有點縛手縛腳,今天來去縱橫,舒暢多了。同學們可能不習慣,會感到《經濟解釋》的重寫比較難讀。

二○○八年九月二十六日我發表《學術生涯的終結》,說自己的嚴謹學術論著止於《中國的經濟制度》,還會做的只是修改《經濟解釋》。我可沒有想到這修改變為重寫,算是有點自食其言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