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28, 1994

為朱老賀

九二年八月間,我帶著相機,飛到上海替朱屺瞻拍攝人像,進入他家門之後,一眼看到這樣的一副對聯:

畫品似優曇花數世紀一見
人壽比靈椿樹八百歲為春

一時間我呆立良久,想到很多的事情,連攝影也幾乎忘記了。

我呆立良久,是因為此聯有三點引起我的注意。其一是書法好,使我這個書法迷一筆一筆地「跟」下去。看下款,原來是沙孟海的墨。真是怪不得——沙前輩是近世的行書高手。其二,此聯在平仄上似乎略欠「協調」(或者是故意的「拗句」?)。

但令我沉思好一陣的還是第三點。該聯以評述朱屺瞻的畫品與人壽來說,實在寫得好,平仄又何足道哉?

據雲,「優曇花」出自佛教傳說的「優曇花」,所謂曇花一現,典出於此也。「靈椿樹」呢?據說是神樹,古有「靈樹一枝老,丹桂五枝芳」之詩句。莊子《逍遙游》說:「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

上述兩種植物,在現實世界裡顯然是不存在的。試想,曇花一現已不容易,但添了一個「優」,就只能「數世紀一見」了,而靈椿樹到了八百歲或八千歲才算是「青年」,那麼這二者只可能是前人想像而成的典故。

我實在欣賞沙前輩的「借用」與誇大,因為想到朱老的過百高齡和他的作品,我也有同感。我不可能見到優曇花,也不可能生活數世紀,但若以天真瀟灑、不滯於物來看朱老的作品,在中國畫家中我想不出還有另一人。這樣,說他獨有的畫品「數世紀一見」,就算是誇大,也庶幾近矣!

此前我在《朱屺瞻與黃貴權》一文談及,朱屺瞻要到九十歲才得享盛名。我認為這個怪現象,是與他的「天真瀟灑,不滯於物」的個性有關。他從童年起就癡於書畫,但在那漫長的歲月中,他只是以書為書,以畫為畫,其它的什麼聲名云云,他從來不管。黃貴權說,朱老一向自畫自的,他人對他的評價怎樣,他都置若罔聞。我所認識的朱老,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對自己的畫是否賣得出,或賣得多少錢,他毫不在意。這樣與世無爭的品性,在一方面能使他的書畫看來天真瀟灑,但在另一方面卻使他難以成名。

是的,在今天我們所知的聲名大噪的畫家中,有的要朋友捧場,有的刻意做價,有的奉承達官貴人,有的偉論滔滔。對這一切,朱老是難以想像的。

這樣「不食人間煙火」的純畫家,其畫作的品味有點童真,而這點童真使我覺得容易親近,覺得可愛。那也是說,朱老的純真之情溢於紙上,可以毫不造作地打動我的心弦。我於是認為,朱屺瞻是畫家中的莫扎特。

翻閱評論朱屺瞻的文字,作者們都說朱老是深受了梵高(VanGogh)、塞尚(Cézanne)與馬蒂斯(Matisse)的影響。這點我倒未敢苟同。我認為對朱老有深入影響的歐西畫家,主要是莫奈(Monet)。

可不是嗎?不同時間的光,使莫奈在同一的題材上畫出不同的作品。這是莫奈在法國印象派中的獨特之處。相比之下,朱屺瞻在老來時,也是喜以不同的光,畫出同屺一題材的不同作品。以光寫意,在中國畫家中,朱老獨樹一幟,也難怪重視其畫而為屺之大事宣揚的,是由兩位香港攝影家開始。

莫奈的畫,老而多妙——朱老也是如此。究其原因,我以為以光作畫,是大可畫屺到很老、很老的年紀。手的控制不夠緊密,眼睛看得不大清楚,畫精細的畫會有所欠屺缺,但以光塗畫,手「震震」,眼「濛濛」,卻往往有「錯有錯著」之妙。宋代的書法天才米芾論上佳書法,有「振迅天真,出於意外」之說。這可能是莫奈與朱屺瞻老而多妙的來由或法門了。說起來,張大千的晚年作品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感謝黃貴權與香港藝術館,讓我們可以大飽眼福。從明天(九四年一月二十八日)起,至三月九日止,一百五十幅朱老的作品在該館公開展出——那是從黃兄珍藏的四百件朱老書畫中精選出來的。以個人收藏同一畫家之作而達到這樣有份量的書畫展,歷史上應該罕有先例。這真是可喜可賀了。

Friday, January 21, 1994

莫扎特的音樂與中國的書法

某週末下午,閒著無事,練習書法,狂寫數十大幅,得心應手,倦極而睡。在床上以遙控機開聽莫扎特的音樂,身心舒暢,悠然入夢。這是二十世紀末期最佳享受之一了。

不知睡了多久,在朦朦朧朧中聽到莫扎特的《A Little Night Music》(K525)。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我聽過不下百次了。這一次,我的感受卻有所不同。在半睡半醒之間我彷彿覺得自己是在寫書法。如夢如幻,我感到音樂的節奏、風格與書法的大有相同之處。但該樂曲的節奏比書法的快了一點,使我的書法跟不上。「慢一點吧,為什麼不可以慢一點呀?」我夢裡依稀地這樣問。這個快、慢之爭使我清醒過來,知道自己是在聽音樂而不是寫書法。

我於是清醒地以遙控機回放該曲,更用心去聽一次,竟然覺得除了音樂節奏比書法快了一點外,其它的無不吻合。音樂有快慢、有輕重、有大小、有粗細、有寬緊、有濃枯、有危而安,也有綿綿不絕之意。這一切,與書法的上佳行、草是如出一轍的。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重大的「發現」。我於是轉聽莫扎特的其它樂曲,發覺除了節奏太快或太慢之外,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一流的「書法」。我再聽其它古典作曲名家的音樂,其與書法的吻合卻不能那麼肯定,有一些不大稱意,而更有一小部分是格格不入的。

還有另一個問題。書法的落筆,其快慢、輕重等等或多或少有一點約束性,因為每一個字怎樣寫總有一點規限。所以若要書寫李白的《早發白帝城》詩,我就不能跟著莫扎特某一首樂曲節奏與音調下筆。但倒轉過來,我覺得,如果莫前輩今天還在,看著我大書《白帝城》,他大可按著我下筆的「調子」變化而寫出美妙的樂曲來吧?

書法與音樂的暗合,使我從另一角度領悟到一點藝術的真諦。是的,天下的各種藝術——好的藝術——必定是殊途同歸。藝術的主要目的,是要觸動欣賞者的心弦,令人覺得作者的感情與欣賞者的感情融合在一起。

黃永玉論畫,說一方面要密不透風,另一方面要寬可跑馬。這與米芾的「寬緊」書法和莫扎特的音樂節奏不謀而合。為什麼會這樣呢?Mondrian所說的構圖法則,與我們《道德經》的哲理也是不謀而合的。又為什麼如此呢?文化背景截然不同,而時代也大有差別,但我們為什麼那樣喜愛梵高的畫?

這些「為什麼」的唯一解釋,是人與人之間的內心深處,有共同的和弦,而這和弦有其規律,是不可以亂來的。以怪招為創作的藝術家,是把人類的共鳴漠視了。這種創新不可能是好的——或感人的——藝術。

像我們的蘇東坡那樣,莫扎特天生就是藝術高手。這樣的人對感情的「規律」不學而知,而又可以毫無困難地自然表達出來。他們拜師學藝,只不過是學一些技術上與形式上的問題。

次一級的藝術家,要在師長或朋友的感染或啟示下,才能發現自己,才能不造作地表達感情,但這樣也算是高手了。再次一級的則不只要學,而且要大下苦功,才可以有成就,技術也可以超凡,但作品分明是以技術為重點,使觀者或聽者欣賞其技術而不能與他們的作品「談戀愛」。餘下來的所謂藝術家,不足道也。

以上的觀察,使我明白為什麼個人所認識的有份量的藝術家,對自己的喜、惡往往是那樣肯定。他們的感情比一般人明確得多——不一定是強烈得多,而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感情所在。之前我介紹過《莫扎特的旅程》,其中就看到——這裡順便補述——如下的一段趣事。莫扎特的父親認為某作曲名家是高手,要兒子向他學習。兒子於是去聽該名家的樂曲演奏會。只一聽就認為是九流,旁若無人地離開會場。後來小莫在書信中把該名家的音樂大肆批評。該《旅程》影集的評論員跟著解釋說:「歷史證明莫扎特是對的!」

同樣,宋代的書法天才米芾也是旁若無人!他竟然有膽批評王羲之,使我讀來過癮。他也小看所有的書法家,說他們只會用筆毛的一面書寫,只有他一人四面皆用。今天我也認為,歷史證明米芾是對的。

莫扎特的音樂與米芾的書法異曲同工,感染力上如出一轍。他們也同樣驚人地自信。我忽發奇想:如果上帝能把他們「放」在一起交個朋友,不知他們是否會惺惺相惜,還是大打出手?想了一陣,我認為他們——假設能懂得彼此的藝術——惺惺相惜是必然的。真正的藝術高手,在感情的和弦上會融洽無間。依據歷史的記載,莫扎特遇到海登,米芾遇到蘇東坡,他們相惜之情令人感動。

Friday, January 14, 1994

莫扎特的旅程

感謝張滔,他介紹我買了一套名為《莫扎特的旅程》(《Mozart on Tour》)的激光影碟,使我有機會好好地鬆弛一下:在整個星期的晚上放棄一切工作,重複又重複地欣賞它。這套影碟共七張,售價為港幣一千九百六十元,若以「全套只看一遍」來說,每小時的享受費用僅百餘元,而看後加上百看不厭,還可借給朋友分享,實在相宜之極。

這套影「集」詳述莫扎特的生平事跡,以史實為依據,顯然下過很大功夫,作過深入的研究,而其中大部分是介紹莫氏的音樂貢獻。音樂演奏的主要部分,是由今天的多位鋼琴高手完整地演奏了十三首莫氏的鋼琴協奏曲。這個選擇不無道理:莫扎特不僅把這項異常重要的古典音樂形式大事改進而發揚光大,而他自己在這樂式的中、後期作品所達之處,到今天還是後無來者。偉大之如貝多芬,在鋼琴協奏曲的造詣上也顯得有點相形見絀了。但貝氏慧眼識前輩英雄,他說:「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是不能更好的了!」到了今天,專家們似乎還是一致地這樣說。

一個藝術家能在一門困難而又重要的藝術媒介上創新、發揚,而一手把它帶到頂點上,不能再進,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我想來想去,歷史上只有莫扎特一個人能有這樣的能耐。令我潸然淚下的是:留下大量美妙作品的莫氏,「創」來容易,而他死時只有三十五歲!

莫扎特的天才,只有上帝才能明白,我們凡夫俗子只能描述,不能解釋。他遺留下來的音樂作品近七百「件」,書信千多封。此前我不知道的,是他平生東奔西跑,居無定所,為了謀生,到過的城市屈指難算,長途跋涉之中,是在馬車上長大的。過著這種「逃難」似的生涯,生命那麼短暫,還能有那樣驚世駭俗的成就,可謂異數!《莫扎特的旅程》是指他一生都在旅途中,但與他的創作旅程也有相關之意。

影集介紹了好些我以前不知道的事,使我對莫扎特更加欽佩了。原來他不僅是音樂天才,而且是多方面的天才。他的書信雖然往往粗俗,但情感豐富,大有文釆。他精通五種語言,對文學、科學、數學有不膚淺的認識。影集中的評論者(Andre Previn)說:「莫扎特凡學什麼,都是記錄時間!」那似乎是說,莫氏三十五年的生命,應該等於一個普通「天才」生活了三百五十年。

說莫扎特是怎樣怎樣似乎也可以,但不可以說他懷才不遇。他三歲鋒芒畢露,九歲就名震歐洲。十四歲,到了意大利,整個國家的評論都說他是天之驕子,達官貴人爭著要聽他的演奏,使他變成了我們《三國演義》中的關雲長:「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

然而,好景不常,到了二十歲時,在那開始談戀愛的日子中,他的生活走下坡,要借債度日。究其原因,達官貴人畢竟是達官貴人——他們見到莫扎特再也不是兒童,「神童」之年已過,就不繼續光顧了。

正是在生活走下坡這段期間,莫扎特的音樂創作進入了黃金時期,精益求精而達化境。作品越來越有深度,越來越妙不可言,達官貴人就越來越難以附庸風雅了。

可幸的是,真正的藝術家畢竟是真正的藝術家。屢拍貴人之門而無所獲,靠著教幾個學生與借債度日的日子中,莫扎特的音樂創作卻如行雲流水,又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完全不受到生活困擾的污染。他的生命鬥志高人幾級:每到山窮水盡,他就高高地站起來,凌駕在世俗之上。這樣,他死後的二百年來,以及未來人類有生之日,舉世的人都可以從他的音樂裡得到無以上之的享受。如果莫扎特可以收取這些聽眾自願付給他的錢,他應該是歷史上最富有的人了。

莫扎特「晚年」(二十五歲後)的生活有好轉。到了維也納,這一個音樂水平極高的城市,使他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湛深之作,大放光芒,被捧到天上去。然而,不幸的是,過了幾年後,生活又再走下坡:維也納有政變,新君不欣賞音樂,加上他的妻子有病,誕生的嬰兒又接二連三地死去,更使他耿耿於懷了。他最後的名作——《魔笛》與不能完成的《彌撒曲》——高不可攀。

我常在想,要是莫扎特能多活上三十年,他的音樂創作不知道會高到哪一個層次,而跟著而來的人類音樂的發展,應該是大有不同的吧。

聽完了——看完了——《莫扎特的旅程》,我覺得世界上沒有什麼形容詞可以強調或誇大莫扎特的天分。

上帝分明不相信共產主義:衪造人是不公平的!

Friday, January 7, 1994

朱屺瞻與黃貴權

有這樣一個現代的俞伯牙(一說姓伯名牙,沒有「俞」字)與鍾子期的故事。一個在上海的中國畫家,八歲已善畫,其後日夕不倦於畫道,青年時曾赴日本研習西洋畫,回國後再深研國畫,跟著自創中西合璧之法,風格突出,天真瀟灑,比之古人有過之而無不及也。奇怪的是,這位大師級的畫家,到了八十五歲時僅是略有微名,其畫價當時不及有名的平凡之輩的十分之一。

香港有一位攝影大師,胸襟過人,懂畫,看過那位八十多歲老人的畫後而深愛之,茶餘飯後時總不免要多贊幾句。於是,老人的畫藝就在一小撮的攝影家中傳開來了。

有另一位香港攝影大師,正職是醫生,對國畫頗喜研究,在志同道合的攝影朋友感染之下,對老人的畫著了迷,如癡如狂地收集。老人到了九十歲,因為一次畫展而一舉成名。到了九十四歲,與那位比他年輕四十二歲的醫生兼攝影家相遇,一見如故,跟著,兩人的友情發展成難得的忘年之交,知者無不感動。

今天,老畫家一百零三歲了,還是天天寫畫,還是那樣「揮毫落紙如雲煙」。而那位醫生呢?他收藏老畫家的作品,大大小小不下四百件,日夕觀賞,如數家珍;老畫家身體不適,醫生就飛去上海為他診治;他們每次見面,少的還是不斷鼓勵長的,使後者有返老還童之感。

愛畫的香港朋友都知道,老畫家的名字是朱屺瞻,醫生攝影家的名字是黃貴權。在二十世紀的末期,他們——這兩位知交——把俞伯牙與鍾子期相遇的故事重演,但演來卻比有關伯牙、子期的傳說幸運得多。朱老自小就家境不錯,而老來時,對他的作品驚歎的,又豈只黃貴權一人而已!黃醫生呢?他是香港的一位名醫,門庭如市,是毋須像鍾子期那樣,在傾盆大雨之下,穿著蓑衣,可憐地站在芭蕉樹下聽那高山流水的。

算我孤陋寡聞,很少注意到香港藝術館這個機構。但這機構神通廣大,知道黃貴權擁有獨一無二的朱老寶藏,而又能說服黃醫生以原作的珍品公之於世。在今年新春大吉之際,該藝術館將展出一百五十幀黃醫生珍藏的朱老精品;此外,又以一百九十九幀作品為朱老隆重其事地設計書畫集,精裝出版。

在替該書畫集寫的序言中,朱屺瞻有趣地述他遇到「鍾子期」的往事:

「余與貴權先生神交十年而未嘗試面,乙丑秋,余赴香港,始識先生,溫雅敦靜,真仁君子也。復蒙邀,移榻其別業康樂園,晨夕與共者累月,俱恨相見之晚也。先生以醫名世而雅好書畫,所藏頗富,於拙作則收羅尤伙。余之畫東塗西抹,但適己意,而先生不遺餘力,多方搜求,珍愛如頭目,此因緣何從說起;先生更以暮年相契,若有宿緣,乃顏其室曰:『瞻緣堂』,囑為書額,余不敢應,又不能不應也,遂書之而別。

「庚午春,余再游香港,而先生所藏拙作又數倍於昔矣。…… 故記始末,使覽者知其意之殷,其性之篤,其情之癡也。」

黃醫生最近送給我他剛出版的《瞻緣堂藏朱屺瞻書畫選》。對著這厚厚兩巨冊,精彩絕倫。

「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是王勃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