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31, 2008

五常問答室 124 - 125

北京交通大學 熊飛問:



請問一下為什麼國外的生活水平比我國高很多,卻又很多品牌在我國的價格高出國外幾倍,幾十倍?





答熊飛:



外國品牌在我國價高是因為進口關稅還高,也有些是不准進口的,別無其它,毫不神秘,不要胡思亂想了。



外地某些國家的人民的生活比中國的好,主要是因為他們地多人少,礦藏豐富,而知識也比較高。他們的人均財富積累也是較多的。問題是,外間的生活的確比神州大地好很多嗎?



二十九年前我在美國,與今天我知道的美國生活水平相比,差不多,而在最近的不景下,可能比不上二十九年前。美國人是比二十九年前富有的,但主要是他們擁有的房子,這些年其價上升了五倍以上。是自己要住的,享受上沒有不同,難道他們要把房子沽出然後遷到神州享受嗎?



選二十九年回應,因為二十九年前我到廣州探望兩位姊姊。那時的神州,天可憐見,窮得離奇。人均住宿面積不到兩平方米,家用的電燈泡通常五火,買隻雞蛋要走後門。電視?他們聽過,沒有見過。



同期的二十九年,美國的人均生活水平差不多,但中國則恍若隔世。中國的人均享受會有機會追上美國嗎?以重要的居住環境來說,是不可能的。人均土地遠為不及,是以為難。其它的享受則有機會追上,把以往的二十九年再翻一翻就差不多了。要重視環保清潔。日本的人口密度比中國還要高。他們的環保了不起,為什麼我們辦不到?

馬仔問:



在論文發表和各種考核制度盛行的今天,可以完全拋開這些標準而天馬星空的做自己喜歡的學問嗎?您能否給予我們這一代志於研究的年輕人一些建議。




答馬仔:



原則上可以,但不容易,而今天的中國,教育極為重視考試,更不容易了。



搞學問要有學術氣氛,而這氣氛一般只能從大學獲得,不一定有,要碰運氣。進大學,要過考試那一關;在大學攻讀,也要頻頻考試。是無可避免的麻煩。問題是,如果一個學子凡逢考試必斬瓜切菜,視這些無聊的瑣事如無物,他可不可以在課堂之外獨自思考而殺出重圍呢?很難說,我當年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問題是,如果當年沒有那麼多的對我影響深遠的師友圍繞著,我的獨自思考不會有什麼建樹。個人的經驗,是喜歡獨自思考,爭取獨自思考,但這裡那裡總要有些能給我一點啟發的人在旁邊。當年我以為戴維德、高斯、艾智仁等思想大師真的是獨行俠,因為我看不到他們求學時有那些高人教導他們。但當問及他們的經歷,他們都舉出影響他們的名字,奇怪是這些名字中,沒有一個是可見經傳的經濟學家。



關於你的提問,我的答案是不能避開考試,但要斬瓜切菜,自己千萬不要重視,即是說不要為考試而讀書,更不要為考試而思想。獨自思考重要,要爭取,但不可以沒有對你的思想有重要影響的人。如果你是天才,這些影響你的人不需要是與你所求的學問有關的。

Tuesday, May 27, 2008

從天災人禍看炎黃子孫的民族情意結

母親在生時常說:福無重至,禍不單行!像她那個時代的女人,曾經扎過幾天腳的,多災多難是家常便飯了。刻苦、耐勞、智商高於我,但沒有讀過書,算是不識字,奇怪地她可以把整本《聖經》讀出來。生過十一個兒女,身無長物地帶著其中七個逃難幾年,竟然沒有一個死掉。一九九二謝世,活到九十一歲。恨不得母親能活到今天,看到今天的中國。



今年是中國經濟改革的三十週年,也是北京奧運的大日子,雙喜臨門,本應逢凶化吉也。可惜風水不靈,災難特別多。溫家寶真的辛苦了。謹此向先生致意。



這裡不談什麼雪災之類,只談兩項。其一是三月十四的西藏事件,其二當然是五月十二的四川大地震。好事之徒說「八」字不靈:三一四加起來是八,五一二加起來又是八,而五一二到奧運是八十八天。這裡說說,是借用德國人的水晶球:把不吉的說了出來,大吉大利也。



我不懂西藏的問題,不容易懂,沒有考查過。這裡以之說起,因為炎黃子孫在該事件中支持國家的熱情,遠比釣魚台為甚。有例外的,屬極少數。國內的家樂福的不幸大家都知道,而我認識的身在外國的中國人,沒有一個不破口大罵。我不認為這驟起的國家熱情來自瞭解西藏,而是起自一般相信有人搞鬼。不一定對,但早不發,遲不發,發於北京奧運之年,推論用不著讀過書。我對政治歷來討厭,但客觀,邏輯從來不錯。邏輯說,如果炎黃子孫對西藏的熱情不變,獨立可以免問。如果有搞鬼,搞鬼中了計!



西藏事件是人禍,四川地震是天災。把二者混為一談,為的是要指出一個重要的共同點:炎黃子孫絕對不是一盤散沙。是的,這個老生常談被地震震得不知所蹤了。比起三十多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的消息封鎖,不可同日而語。動筆寫此文之際,二百多個小時過去,所有國內的電視台還播個不停。外間的傳媒要怎樣攝就怎樣攝。溫家寶身先士卒,十多萬解放軍搏曬命,飛機擲下的物品供給多如雨下,我想,方便面的老闆要多捐點錢吧。



有誰聽過在艱巨的環境下傘兵要立下遺囑才去搶救?有誰見過捐錢要排長龍?有誰想到哀悼的三分鐘整個國家停頓?死者死矣,地下有知,當可告慰!



寫這篇文章的起因,是西藏與地震這兩件不幸的事觸發出來的一個現象需要解釋。有點老土的「團結」或「眾志成城」是個現象,說得多,見得少。說老土,因為地球上的政客喜歡這樣說。現象呢?西方的經濟學不容易解釋。



一九七二年艾智仁與德姆塞茨合著了一篇後來很有名的文章,指出合作帶來的產出總值,很多時會比同樣的人數各自產出的總值為高。這是把史密斯一七七六提出的制針工廠的例子加上變化。然而,從中國今年發生的天災人禍導致的炎黃子孫一呼萬應的熱情看,我們看不到有什麼市場有價的總產值可以瓜分。我於是轉到史密斯的另一本書,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來找答案。



大家知道,史前輩認為人的自私會給社會帶來利益,但沒有衝突地,他早些時出版的小書,分析的是人類天生下來有同情心。以他之見,同情心的或濃或淡,在不同的情況或條件下會不同。例如一個人的親屬或朋友遇難,他的同情心會高於不認識的遇難者,會較為樂於伸出援手。由此引申,如果兩個或以上的人,甚至很多人,對同一不幸的事產生了類似的同情心,大家有了共鳴,他們會一起站起來做點事。再推遠一點,如果這共鳴的組合是有民族性的,就變為我在這裡要說的民族情意結了。



奇怪的現象,可不是真的有民族情意結這回事,而是我認為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像四川地震之後來得那樣排出倒海!炎黃子孫人多勢眾是個原因,生活好起來了也是個原因。然而,類同的天災人禍在地球上發生過無數次,我們可沒有見過相近的人類共鳴。就是讓你以人口比率打折頭,你也不會找到可以相提並論的。



是什麼原因呢?我認為是中國的文化傳統使然。中國的傳統文化很特別。如果我們拿西方的文化優點來品評中國的,你會覺得中國的有很多不足之處。但如果你像我那樣,在中國的文化傳統長大,在西方二十五年接觸他們的文化,再回頭深入地看中國的,你會感受到有三點與西方的不同。其一是厚。比起西方,中國文化的變化沒有那麼大,也沒有那麼多采多姿,但細微的變化多,積累了數千年,其厚度的確根深蒂固。其二是博。如果你有興趣深入地研究一下二三十年來出土的無數文物,你會發覺地理上相差很遠的不同地區,風格與品味大有共通之處。古時魚雁不通,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呢?其三是純。只舉一個例子就夠了。這些年我和太太在國內到處跑,什麼古村古廟到過無數。我喜歡品嚐掛著或刻著的對聯。文字水平可以相差很遠,但奇怪的是內容與感受很一致。從山東的曲阜到湖北的黃州到廣西的黃姚,我看到的對聯學問不一樣,但味道大致相同。中國兵荒馬亂的歷史滿是血淚,但從文化的厚、博、純這三方面看,彷彿亂世從來沒有在神州大地發生過。



文化傳統這樣,無疑會大大地減少了炎黃子孫之間的感情傳達困難,有需要時內心深處的共鳴就來得容易了。



民族情意結這回事對蒼生的利與害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感人的震撼,也可以殺人如麻。是中國之幸,我認為這次震撼世界的情意表達,基本上是好的。善意明確,感情澎湃。沒有見過那麼多人奮不顧身,沒有見過那麼多的窮人搶著去捐錢。這也讓外間的眾君子體會到,情意如斯,侵犯這個民族可真不易!至於這有說服力的示範值不值得死那麼多人,要問蒼天。我和太太要找機會到教堂,任何教堂,去靜坐一下。我想,是因為這些事,這些情,人類有宗教。



北京的奧運怎樣看了?我不擔心。上蒼無情,但畢竟留個情面:四川的大地震不是在八月發生。我敢打賭,奧運上演時,沒有誰會穿上橙色的衣服在北京招搖過市。

Tuesday, May 20, 2008

創作不要多讀書(創作閒話,之六)

說過了,我不是一個先知先覺的人。外人認為我的作品有新意,有什麼原創性的,但自己心知肚明,永遠是起於他人或他家之作的提點。不抄襲,喜歡說明思想來自何方。我沒有本領在完全沒有他家的啟發或提點下創出些什麼來。



奧國和尚孟德爾在後園種豆種出的遺傳三大定律;愛因斯坦以日常生活的例子加以想像,想出相對論。對我來說,這些是不可思議的。這兩位前輩是受到什麼外人的提點了?經濟學行內,艾智仁與高斯是我認識的原創性最高的人。說他們原創了得,因為我想不到他們的精彩思想來自何方。我知道他們求學時影響他們的人物,看不出有什麼關連。



我呢?外人認為是原創的作品,其實不是。慷慨地感謝他人的影響,但外人卻不管這些,說我原創。這樣算,重要性不論,「原創」我可以信手拈來,俯拾即是,而幾項玩意皆如此也。



沒有疑問,我是個後知後覺的人。本領是善於舉一反三,快。跟智商沒有多大關係吧。有關係的是我從少就不喜歡多聽他人說。他人說幾句認為是沉悶的,我忙顧左右;他人說幾句認為有點什麼的,我魂遊四方,想到天邊去。當年讀書也如是。讀三幾段,認為沒有什麼,不讀下去;偶爾讀到認為是精彩的,也不再讀,想到天邊去。進入了研究院兩年後,老師赫舒拉發說我什麼條件都有,只是讀書太少了。考慮良久,認為赫師對,於是到圖書館去日以繼夜地亂讀一通,讀了近三年。讀得多,讀得雜,之後少讀,一九六九之後基本上完全不讀。過目不忘的本領當年是有的。



想到創作不要多讀書,因為最近一些朋友要於今年底搞一個「佃農理論四十年」的研討會。該理論的第一篇文章,是一九六八年十月發表的。一九六六年的春天,我只一個晚上就想出了該理論。細節後來要補充,驗證花了幾個月,而出書之前再多花一年補充資料、整理得較為詳盡可觀。主要的突破原因,是想出該理論之前我沒有拜讀過前人對這理論的分析。如果讀過,我不可能想出該理論來。起自史密斯說的佃農分成與抽稅類同的觀點,馬歇爾用幾何加以證實,後來基爾.莊遜以方程式再證,佃農分成無經濟效率之說近於天衣無縫,要找出錯處恐怕天才也不易辦到。



我自己的佃農理論不湛深,也正如後來艾智仁說的,毫無新意,因為我用的全部是傳統的經濟理論,作本科生時學過。我的本領是推理推得快,推得准,而後來回顧,作研究生時深入地理解了高斯定律有助。當我在一九六六年五月到母校申述我只用一個晚上想出來的佃農理論時,在座的教授不同意,因為他們歷來知道的或讀過的,與我的「有效率」結論是兩回事。



我的理論是傳統的基礎分析,怎麼會錯呢?當天在座有三位教授沒有給我潑冷水。一位是Harold Somers,他說教過我,知道我不容易錯,大家要慢慢來,想清楚再說。赫舒拉發說我把土地一片一片地切開,前人沒有切過,雖然古怪,但可能切對了。艾智仁過一天給我電話,說我的分析與前人不同,他要把我那十一頁文稿在課堂上與學生研討。一個月後艾師通知我可以動筆寫論文。因為在我之前的分析與我的結論不同,發表後不同意的無數,風風雨雨。今天,再沒有人說我錯了。但我還是認為艾智仁說得對,我的佃農理論全部是傳統分析,沒有新意。外人說有,用不著打官司吧。



太陽底下沒新事!創意這回事,通常起於這裡那裡把角度轉一下,這裡那裡邏輯緊密一點,又或者把假設加加減減,或者這裡那裡誇張一下。讀書讀得多就有這樣的困難:創作的人走進了一個框框,約束著魂遊四方的自由,可以看到的只是框框之內的變化。



走進框框容易,再走出來困難。任何玩意的學習,我們不能不走進框框去,但那所謂創新,是要走出來遙看框框才能辦到的。在經濟學問上我可以進出自如,少讀書應該是原因。



是不簡單的哲理。人的思想不可能不受到外間的影響,影響有好有壞,但創新之道,是要從影響中加上自己的變化。來無影去無蹤的超凡創新本領,我沒有,後學的也不要強求。我自己的一點能耐,似乎是天生下來就可以操縱接受或不接受外人的影響,或接受這裡多一點那裡少一點。不困難,因為原則上我只接受自己有興趣的,不管其它。選擇不困難,但要有高人指導。當年學經濟,自己認為有興趣的話題,高人老師可能說:蠢到死!一言驚醒,自己考慮,認為老師對就聽話了。聽話夠多我會跪下來,拜為入室弟子,聽三幾次覺得不對頭,另找高人去也。



經濟學如是,書法、攝影也如是。學書法,翻閱前人的「偉論」無數,認為只有孫過庭與米元章說得具體,有道理,也與西方的藝術觀不謀而合。書法高人周慧珺也這樣看,於是心安理得地拜她為師。書法難學,創新更難。後者源於研習書法起自臨摹,走進了框框,要好幾年才能走出來。今天寫書法,完全不管創新,只務求把自己的真情實感發揮於宣紙上。能寫出自己的感情,當然與眾不同,說是創新也無不可。



學攝影,五十多年前拜關大志為師,沒有拜錯。不幸的是,當時跑了一年多的國際攝影沙龍,進入了一個框框,俗不可耐的,其後要好幾年才能擺脫。



寫中語文章是例外:我從來沒有正規地學過,於是,什麼框框也沒有。

Tuesday, May 13, 2008

思想共享難賣錢(創作閒話,之五)

天才米爾一八四八年提出的燈塔例子,觸發了百多年不斷的不大不小的辯論,沒有誰分析得對,是辯論到今天還是餘波未了的原因。六十年前森穆遜稱燈塔的服務為public good,誤導,後者中譯「公用品」,不對,再誤導。我改譯為「共用品」,那才對。



一個公廁任何人都可以用,說是公用是對的,但不可以共享,因為甲用時乙不能用。一個public beach譯作「公眾海灘」或「公共海灘」,都對,但嚴格來說不能共享:我躺在灘上,你不能躺在我身上;你的孩子在灘上遊戲,干擾著我。米爾的燈塔,是無數船隻可以一起用,在黑夜中避開礁石,互不干擾。這才是共用品的特徵。燈塔的建造者收費會有困難嗎?傳統之見是燈塔要由政府建造,免費給船隻使用,因為私營收費有困難。高斯曾經追查英國的燈塔史實,發覺不少燈塔由私人建造,收費的,最後由政府收購,擁有燈塔的私人業主賺到不少錢。關鍵所在,是當時英國的私營燈塔是通過港口的船務部收費,近於由「政府」強迫收費了。



共用品的特徵是無數人可以一起用,英語稱concurrent usage,互不干擾。一個電台節目是好例子:各人在自家收看或收聽,互不干擾。靠有線操作可以收費,但無線則要靠廣告收入,除非政府插手協助。莫扎特的音樂也是共用品。當年莫氏要靠富人訂購樂曲,或學子購買曲譜,或在可以關上大門的樂廳內演奏。如果莫氏今天仍在,每次電台播出他的音樂可以收錢,他富可敵國,但學子們在家中彈奏他的樂曲,怎樣收費呢?



思想也是共用品,收費更難。不是對社會沒有貢獻——對社會的貢獻可能價值連城,但市場無價,是以為難。牛頓的三大定律,達爾文的進化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等等,是人類的驕傲,但在市場出售這些思想恐怕不及一張畫作。上述的三項偉大思想會永遠傳世,但一般算是了不起的思想創作,因為市場無價,沒有顧客出錢收購珍藏,其傳世機會比不上今天國內一個二等畫師的作品!這是因為思想是共用品,油畫可以獨佔,不是。



賣不起錢的思想可能大有價值,盤古初開以來,守秘或保密是一種把思想成果帶來市場收入的方法。我有個思想,原則上所有的人可以共享,但沒有誰知道是什麼。我成功地把這思想造出產品,市場有價,但外人見到這產品不容易知道製造的秘密,我的思想就會因為保密成功而賺到錢。如果外人見到產品可以猜出製造之法,守秘或保密是沒有用場的。



一四七一年,意大利首先推出發明專利的保護。這是今天吵得熱鬧的保護知識產權的前身。這種保護可以給思想創作帶來市場收益:雖然發明的本質是共用品,但有了發明專利的註冊,不付錢不能用。是費用很高的專利維護,但因而發達者大有人在。費用之外有三個條件。其一是發明者要公開秘密;其二是要把發明成功地表達在可以觀察到的實物上;其三是發明專利的保護有限期。



我不要在這裡多說曾經花了不少錢研究過的專利話題——讀者會很容易天旋地轉,但顯而易見,大部分的思想創作是不能註冊為發明專利的。經濟學的創新思想,不能這樣保護,可以共享,市場無價,沒有誰會買下來收存珍惜,傳世的機會於是渺茫。像高斯定律那樣可以肯定歷久傳世的經濟學思想,百年難得一見。



別的學術我不敢多說,但西方經濟學的思想知識歷來是通過大學出售的。可以由學生交學費來購買,而近代則不少由政府付補貼。一般而言,大學的教授拿得薪酬,教書之外還要作研究,要搞思想創作。至於這創作能否導致加薪,是非常複雜的話題,這裡不論。這些年的發展是鼓勵增加文章數目,創出廢物無數,我罵過了,這裡也不論。



這裡要說的,是學術思想要傳世的確困難。我有資歷說一下,因為從來沒有為加薪寫文章:初出道就獲終生僱用合約,在正規學報發表文章一年沒有一篇,數量少。這樣的行為起於當年在西雅圖華大時,系主任與院長一致促我不要多發表,要集中火力博大文,不用擔心加薪云云。華大之前在芝大,系主任與院長也這樣說。這樣的學術生涯不容易遇上。



博大文,談何容易哉?不論兩次中計,選擇了過於困難的話題,所得甚少。另一方面,自己認為是稱意之作,我無從猜測傳世的機會如何。再另一方面,有些自己認為不怎麼樣的文章,過了二三十年才開始有人提及。



文章是否傳世的準則是相當明確的。發表後若干年還有人提及,就是傳世了若干年。十年後偶爾被提及一兩次可能作不得準,但十年後每年有三幾次是了不起的傳世!那是指被他人引用的次數,七十年代初期起有好事之徒每年作出統計,發表。



不少例外。一位朋友作某學報編輯,被提及的次數激增,後來下馬,提及次數暴跌,因為投稿者要擦編輯的鞋。一些作者埋堆,互相引用論著,大家一起增加被引用的次數。一些教授多收博士生,或明或暗地希望博士生發表文章時提到老師。寫毫無創見的縱覽文章(survey article)被引用的次數特別多,因為很多作者懶得讀原文,有理冇理只引用有關的縱覽文章。以上一切,短暫傳世有效,長遠一點要靠真功夫。



在經濟學而言,一篇文章發表後十年每年有兩次被引用,十分難得。二十年後每年還有兩次,是大文。三十年後每年還有兩次,是經典。五十年後還有,絕對是奇跡。我可能活不到佃農理論發表後五十年!



是不公平的世界。拿出些有實物為憑的創作,只要市場有價,傳世五十年易過借火。但思想不是實物,可以共享,沒有購買者可以據為己有,市場於是無價,傳世幾年也不易。要靠他人引用或提及而傳世,基本上是凍過水。如果你不是西洋血統,思想要在西方傳世,難上加難,因為某些原因,非西洋血統的在西洋發表文章不容易被提及。不是過於敏感,而是有膽打賭:我的中語文章在中國傳世的機會,要遠比我今天的不少人認為是經典的英語文章在西方傳世的機會為高。我也敢打賭:論到傳世機會,我的文章比不上我的書法作品。後者沒有什麼了不起,但不是共用品,可以獨佔,市場於是有價,雖不足道,但得者會保存下來。

Tuesday, May 6, 2008

市場有價必傳世(創作閒話,之四)

思想要傳世是非常困難的事。有好些原因,我認為最明顯而又有趣的,是思想作品賣不起錢。



想想吧,這些年藝術作品的拍賣價可觀,單是中國的油畫家,作品每幅拍得數萬港元的,有好幾十個。這些畫家不俗,但說是天才則過於誇張了。然而,一張市值數萬元的油畫,得者會珍而存之,也會一代一代地傳下去。過了半個世紀或更長時日,畫作有了點歷史,其價多半會上升,沒有收藏者會把它燒掉。賣得上數萬元,傳世三幾百年的機會不少,而動不動過百萬的,單是油畫家今天的中國約有兩掌之數,傳世三幾百年或以上是肯定的了。雖雲一將功成萬骨枯,但市場有價的藝術作品容易傳世。國畫呢?傅抱石等師級人物,傳世五百年以上易過借火!



我說自己的書法容易傳世,不是誇誇其談,也不是說書法了得,而是賣得出去。價不高,但想來沒有仇家(一笑)會購買我的書法來燒火拜神吧。細看今天的書法市價,比起畫作很尷尬,但對自己的作品可以傳世信心大增,因為好些前人的書法作品不怎麼樣,只要略有微名,賣得出去,傳世價值一般與日俱增。



書法是很難寫得好的,算自己的時間成本,回頭算到足,要虧蝕,但如果不算歷史成本,今天可以打平,超越時間成本的日子應該不遠吧。沒有算進傳世的價值,沒有想過,只是寫這系列文章突然想起,卻不知怎樣算才對。日本人的書法有看頭,水平比中國的高,聽說那裡的書法作品之價高出中國的幾倍。今天神州大地苦練書法的愈來愈多,成了名的不論,有幾個新起的寫得好,看來不出十年,中國的書法水平會高於日本的。人多市場大,加上傳世的引誘,應有奇效。



在我知道的視覺藝術作品中,傳世最難的是攝影。算不上是藝術的有歷史價值的攝影作品是另一回事。我想到藝術攝影傳世這個問題,因為有幾家拍賣行要求我拿出作品去拍賣。不能傳世賣不起價,是困難。衡量一下,今天的彩色相紙可以久存不變,尤其是用金屬紙,有助。掃瞄底片後由計算機整理,也有助。一張底片可以複製作品無數,作品不可能值錢。那就約束每底只制三張吧。問題是,任何人拿到你的原作,可以掃瞄然後複製無數,上帝也不容易鑒別。解決的辦法是作者簽上名字、蓋上印章,等等。



藝術攝影不容易傳世的另一個困難,是風格不容易獨有。任何人知道你的攝影方法,知道你攝後如何處理,風格可以攝得一模一樣,自己也分不開。作品水平可能不及你的,可能永遠不及,但只要知道你怎樣攝,攝後怎樣處理,風格是分不開的!如果你是天才,拜梵高為師,學盡大師的繪畫法門,不容易畫得出以假亂真,但攝影可以。這解釋了為什麼在攝影藝術上到今天我還秘技自珍,不教外人!是一九六五年想出來的玩光的法門,取巧於鏡頭與膠卷對光的一種特別可喜的效果。不難,但有幾個古怪方法的合併,外人不容易全部猜出來。



多年以來,求教的影友不少,而去年在杭州舉辦攝影個展,參觀者逾十萬,求教者增加。秘技自珍是不對的。方法傳世是貢獻,應該比作品傳世重要。我可以詳盡地寫出來,以作品示範,每個步驟說得清楚。這樣表達解釋需要精力及時間,提不起勁去做是因為膠卷正在遭淘汰!我的攝影方法是不能用數碼相機的。是科技的發達淘汰了我的發明。說清楚一點吧。膠卷的藥膜對光的感應產生一種化學作用,這化學作用帶來的視覺效果,在不同程序的曝光處理下可以有令人驚喜的變化。數碼攝影是沒有化學作用的。這裡選刊兩幀攝影作品,顯示著上述的化學效果,攝前預料得準確,數碼攝不出來。



真的要考慮拿攝影作品去拍賣。要出盡八寶,精心炮製,務求市場相信不會有多張。攝影展覽可以紅極一時,但傳世機會是零。出版過八本攝影集,有賣得不錯的,但我知道,有朝一日,這些攝影集會在國內的路旁地攤出現,與其它盜版藝術書籍排排坐,日曬雨淋,灰塵滿佈,賤價出售!不是原作,或賣不起錢的視覺藝術,傳世的機會很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