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21, 1992

港龍歷險記

不久前,簡慶福要在上海開攝影展,我同太太和馮漢復一起去捧場;此外,自己也有個人的「任務」:為介紹簡兄的作品說一些話。我與阿福有三十七年的交情,對他的攝影藝術知之甚詳,可說是個如假包換的阿福專家,要介紹他的作品應是義不容辭的。

出發時大家興高采烈,太太從美國趕回來;漢復把攝影工具帶備齊全而去,因為打算到上海後由我替朱屺瞻及周慧珺拍攝人像;而阿福呢,春風滿面矣!

只有一個小問題,到上海的機票不易買到。還是阿福求票有術,替我們弄來機票三張,是「港龍」的機票,去時是普通位,回程是頭等。去時是與阿福同機的,但想不到,此一行也,卻給港龍弄得心驚膽戰。

第一「回」,到香港機場,港龍說沒有我們三個人的座位,連我們的名字也找不到。但到了機票擺明並非「等位」的那一種。等了四十多分鐘,港龍的人竟然置之不理,只說是旅行社的錯,與他們無干。我迫著發脾氣,說,旅行社是你們的代理,是你們授權出票的。於是吵起來了。我說要見港龍在機場的主事人。跑來一位說是主事的,也說與他們無干,要投訴就找旅行社可也。後來一位港龍的人認得我是什麼「張教授」,就協助我們去乘搭另一家航空公司的機,補頭等的價錢。

阿福有機位,先我們而去了。令我們感到尷尬的是,阿福年青時在上海成長、露頭角,在上海是名人也;這次他要到那裡開個展,而憑他的攝影功力,不是英雄是什麼?到機場接他機的有一大群人。然而,這個英雄,著實倒霉,要請接機的眾多名士先走;自己卻在上海機場等了我們兩個小時。如此一來「英雄」就轉到我們幾個被港龍漠視的人的身上了。阿福確有他的一手。

第二「回」,在回程中,香港有颱風訊號,飛機延遲六個小時起航。但到了機場才知道這消息,港龍的人卻說不可以再回上海市區,一定要在機場等候。這一等也,倒是奇聞迭出。氣溫攝氏三十六度,但新建的「現代化」機場沒有冷氣。一說是冷氣機壞了,另一說是機場人少,就把冷氣關掉。候機的人拍蚊之聲不絕於耳,牆下老鼠藥觸目皆是,而其中一位旅客帶著四個小竹籠,每籠都放著一隻巨蜢,由於天氣過於炎熱,巨蜢不停地大「叫」,震耳欲聾,熱鬧之極也。

第三「回」,我們已付足了頭等回程機票的錢,竟然沒有頭等座位,要坐普通位。這沒有什麼大不了。但天氣酷熱,而機場中唯一的小食肆又一早收檔,我們就跑過頭等客位的休息室去找水喝、休息一下。既然付了頭等的票價,我們是應該有此權利的。殊不知港龍的辦事人說我們沒有頭等座位,就把我們從頭等休息室趕了出來!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我於是破口大罵。但後來還是乖乖地跑回「公眾」之地,聽蜢聲去也。也算港龍消息靈通,過了不久就知道我是什麼「張教授」,一位老氣橫秋的主事人跑來向我們解釋。其中一個妙不可言的解釋是,我們買的是一種特別的頭等機票:先付頭等的錢,然後到機場等那可能有可能沒有的頭等座位。真是胡說八道,我飛過大江南北,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頭等機票。後來那位主事人細看我們的機票,內裡說明:「Status O.K.」,他就輕聲對助手說:「是O.K.的啊!」

其後終於在凌晨二時半抵港,行李竟然沒有失落,O.K.之至也。

做錯了事,沒有什麼大不了——說半句道歉的話也就皆大歡喜了。就算不道歉也不要緊,但堅持沒有錯,左推右推,老氣橫秋,而得悉是什麼「張教授」後就「轉軑」,便令人反感了。

一位在上海機場同聽拍蚊聲與蜢「叫」聲的旅客知道我們的事後,對我說:「港龍的服務一向如此,但我不是教授,不敢投訴也。」這位仁兄實在過於厚道和小看自己了。

Friday, August 14, 1992

黃苗子現象

六四之後,我有機會認識黃苗子。我喜歡苗子;所有我知道的認識他的朋友都一致地喜歡他。這是一個不尋常的現象。在我認識的朋友中,有這樣的能耐的著實不多。

「人見人愛」這句話常常聽到,但真能做到而名副其實的談何容易!起碼,我自己,就不是一個人見人愛的人。在這方面,我遠不及苗子是沒有什麼可怨的。與我一樣不是人見人愛的人多的是。我本來打算在這裡細數與我同輩或非同輩的大名鼎鼎的朋友的名字,但覺得還是不說為妙。

黃苗子現象,不是人見人愛那麼簡單。一般而言,人見人愛的人都是平凡而親切的,但苗子絕不平凡。也是一般而言,凡做官的都不可能是人見人愛的。黃苗子呢,他曾經是國民黨與共產黨制度下的高官。高不可攀之高也。做官做到像苗子那樣可愛,是世界奇跡。更奇的是,說什麼圓滑手腕,應對得體,苗子根本就不懂這一套。我曾經好幾次問過朋友:苗子真的當過高官嗎?我這樣問,是因為我不相信苗子以前當過「官」,更不用說是高「官」了。然而,苗子的確曾當過高官——在那令人不堪回首的國民黨與共產黨的政制下「噹」之——你說奇不奇?

在中國歷史上,做皇帝或做官的大都喜歡附庸風雅。當然,有真正才藝的皇帝官員的例子也是有的。比如唐太宗、宋徽宗的書法,就非同小可:蘇軾、辛棄疾、納蘭容若等人的詞,萬世流芳。在「風雅」的造詣上,黃苗子不及這些古人。奇跡在於:苗子今日健在人間,非古人也。

在所謂「蘇援、美援,人民無援;蔣匪、毛匪,天下皆匪」的時代中,風雅得似模似樣的「官」們大都是「請槍」之輩。毛澤東是個例外;黃苗子也是個例外。

不肯認我是他的書法徒弟的黃苗子——天曉得,我確是他的徒弟——其對中國學術與藝術傳統所知之深、之博,使我五體投地。他是世界學術界公認的八大山人研究專家姑且不談,一些瑣碎的事例值得一說。我問苗子:「伯英是誰?」答曰:「是張伯英,張芝是也。」「元常是誰?」「是鐘元常,鐘繇是也。」「『怪』字怎樣讀法?」「『』與『怪』相同!」諸如此類的雞毛蒜皮小學問,苗子是有問必答的。成行成市的學問,知之甚詳不足為奇,但連無關重要的瑣碎學問,也如數家珍,苗子是我認識的朋友中獨一無二的。

有一回,一位在台灣的朋友寄給我一幀名家古畫的照片,要我找朋友鑒定一下。我拿給苗子看。他說:「畫不一定是真品,但畫中那幾行非畫家的題字,是清初的一位收藏家的手筆,假不了。」

在書法的學問上,苗子更是得天獨厚。他對各家各派所知之廣、之深,實在令人折服。作為他的書法學生,我想,要在書法的本身追近苗子,我可能還有點希望,但書法的學問則無望矣!

不平凡而又人見人愛的黃苗子現象,不難明白,而說出來差不多是眾所周知的。那就是:

「身居要職,恕以待人;胸有實學,淡然處之。」

這十六個字說來簡單,但做起來卻極為困難。我自己就無法做到。可以自我安慰的是:在我所認識的眾多高手朋友之中,只有黃苗子一個人有那樣的本領。這是一個不尋常的現象了。

Friday, August 7, 1992

小明星是個天才

說來慚愧,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我,對粵曲所知僅是皮毛。就我少小時的「成長環境」而言,很少人像我那樣,過了知命之年,而對粵曲的認識會是那樣膚淺的。這與下述的原因有關。比我大一歲的早逝的哥哥,是個藝術才子。他少年時在繪畫與英文詩那方面都很有天分不在話下,要說的是:他對西洋古典音樂認識深而熱愛,鋼琴的造詣更是不凡——這直到後來我稍懂其奧妙時才意識到哥哥的才華。不過,他對粵曲卻毫無興趣,認為這種音樂與歐洲的古典之作相去甚遠。受到這位我深愛的哥哥的感染,我對粵曲就很自然地小看了。

然而,我的興趣比我那位小哥哥廣泛得多。五十年代初期,我在西灣河太寧街所結交的朋友,大都是粵曲的知音人,其中不乏唱得好、「玩」得妙的粵曲高手。我對粵曲的抗拒感,在這些朋友的影響下就變得客觀一點了。但在某程度上,對粵曲我還是抗拒的。當年我欣賞的,以「歌喉」而論,是紅線女,而論「腔韻」,我獨愛小明星。於今回顧,我昔日在抗拒中經「淘汰」而剩下來的紅線女與小明星,似乎證明我也算「識貨」之人也!

一九五七年離港後,在美國唸書時,去國懷鄉,就千方百計地買到一些小明星錄音帶,在讀書苦悶之餘聆聽,一樂也。到了七十年代初期,我協助一個外甥到美國求學。他是個崇尚西洋古典音樂而輕視粵曲的人。我對他說:「我年青時像你一樣,輕視粵樂,但後來聽到了小明星,我的觀點就改變了。你不妨聽聽小明星吧。」我於是把自己收藏的小明星(歌唱)錄音帶給他聽。他知道我這個舅父凡事苛求——「彈」的多,讚的少,聽得很細心。而他聽了小明星所唱的《癡雲》後,一聽再聽,聽了很多次,然後對我說:「常舅父,你說得對,粵曲真的也是藝術!」

粵曲是藝術,而且不是簡單的藝術。我沒有為這項「民間藝術」作過什麼考查,然而直覺上,覺得在倚聲填詞那方面說,粵曲好像與宋代的詞頗有相同之處,什麼「南音」、「中板」等曲調,仿若宋詞中的詞牌,而曲詞中的平、仄與押韻的規限等等,也與宋詞一樣嚴謹。讀到今天還健在的王心帆老先生昔日為小明星所撰的(粵曲)曲詞,不由得使我聯想到,要是蘇東坡懂粵曲而親自下筆,會怎麼樣呢?

從音樂那方面看,粵曲當然比不上歐洲的古典音樂那樣多采多姿。但欣賞粵曲可不是單為音樂,同時也為曲詞之義與聲韻。這種詞與音並重的藝術,在歐西似乎沒有聽過。我們聽莫扎特之類的歌劇,可以完全不懂劇情,至於那德文或意大利文的字義或句子,我們更是一竅不通,但我們還是可以說「懂得」欣賞那些歌劇的。聽粵曲,不懂曲詞(與腔調的配合),就只得一個「聽」字,談不上欣賞也。

我對小明星有所偏愛,主要原因,並不是她始創的大名鼎鼎的「星腔」,而是因為在感情上,她唱時對每一句、每一字的闡釋都有恰當的表達。比方,當她唱「往事如煙」,我就真的有往事如煙之感。我認為,在感情的表達上,一字不苟的本領,小明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她唱時,在行腔婉轉之間,彷彿是不斷地推敲著每一句、每一個字的意義似的。這應該是唱粵曲的一個要點吧。我不明白為什麼好些唱家就沒有這種「自覺」了。

小明星的天才很有傳奇性,也令人難以置信。她家境貧困,只讀過兩年小學。九歲,她跟一位潦倒窮途的藝人學唱三個月,就過其賣唱生涯。到了十三歲,她就成了名,其後就灌錄唱片了。天才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她死時只有二十九歲,比莫扎特的早逝還要早好幾年。天妒紅顏,可以信矣。

但歷史對小明星是仁慈的。她死後五十年的今天,「星腔」不脛而走。昔日好些與小明星同年代賣唱的歌伶,如今安在哉?七十年代以後,粵曲似乎日漸式微,但近幾年來,粵曲因卡拉OK的盛行而復甦。而這復甦,更形成了「小明星熱」也。

我要感謝張敏儀。不久前大會堂舉行的紀念小明星逝世五十週年演唱會,一早爆棚,我買不到入場票。張處長神通廣大,給我弄到兩張最佳座位的門票,使我能一睹小明星嫡傳弟子陳錦紅的歌藝與風采。既得玉,大可拋磚,這篇文章也可說是為敏儀寫而聊表謝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