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7, 1996

奇異的層面

美國作家愛倫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是一位我特別欣賞的詩人與小說家。他的作品與文字優美而奇異,似乎有一點難以形容的「怪」,使我讀時心靈彷彿飛到另一個世界去。愛倫坡早逝,死後有人在他的墓碑上刻上如下的一句話:There is no exquisite beauty without strangeness in dimension。翻譯過來大意是:沒有奇異的層面,不會有精緻的美。

以這句話來形容愛倫坡的作品可圈可點,深得我心。是的,他寫聲音,我聽到聲浪;他寫色彩,我看到顏色;他用動詞時,我有動的感受。愛倫坡的文字,的確是有一種難以形容的美,有時有點怕人,使我很想讀又不敢讀。說他的文字有一個奇異的層面,因而有一種特別的優美——精緻的美——是對的。

有奇異層面的藝術,不一定是偉大的藝術,但卻是很難遇到的。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就有一點這樣的「奇異功能」,但卻沒有愛倫坡那樣「奇異」。縱觀我們中國近代的作家,沒有誰可給我類似的「奇異」的感受。

要在中國文人的藝術中找出奇異的層面,鳳毛麟角,但還可以找到一些。唐代寫「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詩人李賀,算是其中一個。試看他的一首《南園》詩吧:

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

又或者看他的《古悠悠行》:

白景歸西山,碧華上迢迢。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海沙變成石,魚沫吹秦橋。空光遠流浪,銅柱從年消。

到了宋代,詞人辛棄疾的「奇異層面」文字不多,但偶一為之,卻非同小可。試看他的《青玉案》吧: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又或是他的《水龍吟》:

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里須長劍。人言此地,夜深長見,鬥牛光焰。我覺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憑闌卻怕,風雷怒,魚龍慘。
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元龍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問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陽纜?

我最佩服的蘇東坡,偶一為之,也有同樣的「奇異」功力。先看蘇學士的《卜算子》: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再看他的《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除蘇、辛外,李清照的詞,好些地方都給我有奇異的感受。事實上,單以「奇」而論英雄,李女士比蘇、辛有較大的一般性。篇幅所限,僅錄她的一首《醉花陰》如下: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論中國有「奇異層面」的藝術家,最奇的應該是明代的徐渭。無論是詩、文、書、畫,徐渭無一不奇。清代「揚州八怪」之首的鄭板橋,說他自己是「青籐(徐渭的別號)門下牛馬走」,令我為之驚歎不已。

如上文所說,有奇異層面的藝術不一定是最高的藝術。但若沒有這層面,卻不可能有精緻的美。以繪畫而論,中國歷史上有這種能耐的畫家,工筆首推宋代的范寬,而意筆則非清代的八大山人——朱耷——莫屬了。

歐西有「奇異層面」的畫家當然為數不少。法國的印象派大師塞尚、高更、梵高,皆奇人也。美國則應該以維斯為首。

奇異的層面,是不限於藝術的。在我所遇到的朋友中,稱得上有「奇異層面」的大約一掌之數,以男性居多。天下好的女人多的是,迷人的更不少,但從另一角度說,總是有點平平無奇。

明顯地有「奇異層面」的女人,我也曾遇到一個。

Friday, December 20, 1996

教養趣談

我只有一兒一女,怎樣說也算不上是個教養兒女的專家。更何況兒女成長期間,我的工作實在忙,不能多花時間在他們的教育發展上。話雖如此,從他們出生後到十歲時,我每天總用上三幾個小時跟他們「混」在一起,對我來說,是辛苦而又溫馨的十年了。其後見他們知所適從,就實行「放任」政策。再其後,他們到了十六、七歲,就要爸爸少管閒事——即是說,不要再管他們了。

可以這樣說吧:我是個為兒女作「奴隸」的人。

兒子比女兒僅大一歲,所以在教養上比較方便,可以不分彼此。在他們出生前後,我翻閱了不少關於教養兒女的書本,都是西方之作。這些書本理論縱橫,莫衷一是,而我從中得到唯一的眾所認同的結論,是兒女在幼年時要盡量寵愛。寵愛兒女是天下間最容易辦到的事,所以在他們五歲之前,我凡遇到不知怎樣教養的問題時,就簡單地以「愛」的一招來解決。這可能是我從書本上學得的最厲害的一招,因為今天兒女長大了(大學畢業了兩三年),他們可以隨遇而安。

是同樣的愛,同樣的教導,但兒女長大後,性格卻各自完全不同。為何如此,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認為基因的或然率,比父母的教養有更大的決定性。女兒覺得我對她的愛甚於我對她的哥哥,所以凡事維護哥哥。但那只不過是她的誤解。試問,假若你有一兒一女,二者犯了同樣的「罪」,你會先責罰哪一個?

我說兒女長大後性格、行為各不相同,有如下的例證。兒子好花錢,有什麼新的計算機軟件總要先購為快;女兒節儉,父親無條件送錢也不要(「給哥哥吧」),到餐館晚膳,剩下來的白飯也要帶回家。兒子興趣多的是(網球、籃球、足球、乒乓球、國際象棋等等),但女兒似乎什麼興趣也沒有。他們兩者讀書成績都不錯,但兒子目標明確,要走爸爸的路。女兒呢,她大學畢業後就怎樣相勸也不再讀下去了。

除了給兒女無限的愛,我的教育方法,是可以不管就不管。要管的就管得很堅定,此外就讓他們自由發展。我喜歡與兒女像朋友般相處,談天說地,無所不談。好些人說我兒子的思考方法與我如出一轍,這可能是他多年來跟我閒談中養成的習慣。

兒女在中、小學唸書時,我一直對他們的功課不聞不問。但我有一個比較硬性的規定,那就是假日不准讀書。當然,到他們進了大學之後,這「規定」就廢除了。也是在中、小學時,發現兒女的成績特別好的話,我就對他們說,讀書是長途賽跑,那麼早就領先,會後勁不繼的,暫時倒不如成績差一點吧。

兒子認為我的「長途賽跑」論有道理,於是在中學的某一年,放學後就天天在家裡跟計算機下國際象棋,學校成績遂大大的下降。

我對他說:「我說你不要領先,可沒有叫你考得近乎『包尾』啊!」兒子聽後,就放棄了國際象棋的玩意。

後來他進了大學,問道:「爸,在大學我可以發勁了吧?」我答道:「可以發一點,但真正的衝刺,應該是從寫博士論文那時開始的。」殊不知兒子聽到可以一過發勁之癮,就一發不收。可以說,從兒子讀大學一年級起,我多次勸他,真正的發勁,還不是時候。

在兒女的教導上,我因為事忙,所以有時只好出一些奇招怪著。女兒在美國念幼兒班時,每次要交功課習作,她總是擦、擦、擦,改、改、改,務求取得一百分。偶爾不獲,她回家就哭個不停。我為此彷徨無計久之。後來我靈機一觸,對女兒說:以後不准再取得一百分。

自從兒女的祖母謝世後,家中最聰明的人是女兒了。哥哥雖然在大學裡是英雄人物,但他從來不否認妹妹比他聰明得多。然而,妹妹天生一個「無知」相,而事實也是無知。這是由於她對任何事情興趣不大,所以凡事都表現得漠不關心。但她從小不學有術,下筆成文,而不同地區的不同英語口音,她可以各歸各的說得流利自然。

哥哥與妹妹相處的時間最多,因此最清楚妹妹的一些「特異功能」,但卻沒有進取之心而好好地加以利用。這是我們家裡近年來唯一引起爭議的問題。女兒長大了,不能教,也不能管,而勸導之下也是沒有什麼反應的。

有一個不為「利」誘的女兒,是一件很麻煩的事。

Wednesday, December 18, 1996

蘇學士

九月十八日(九六年)晚上準備孤注一擲,打長途電話到紐約的佳士得去,競投一幀蘇東坡的書法。我打算以估價的三倍為限,志在必得,殊不知敗走麥城,給一個台灣人買去了。(說來也巧,蘇公有一首贈友之詞,結句是:「要賭休癡,六隻骰兒六點兒」。好像是勸我不要投此一「注」似的。)

那幀書法很小,只有一平方英尺。字寫得平平,嚴格來說不算是書法。是蘇學士寫的一封簡短的信。有些書法家——像二王、米芾、王鐸等人——寫信時分明是以書法下筆,但像蘇東坡那樣不滯於物的人,寫信就是寫信,字寫得怎樣是沒有關係的。那是說,他書寫時沒有刻意地以書法為之。

我希望能買到那小幀書法,是因為我是蘇東坡迷,而那作品開門見山,絕對是蘇前賢的真跡。開門見山的蘇氏墨寶,在博物館可以見到,但個人所見過的、流傳於民間的三幾張,只有佳士得拍賣的這一張不用專家細說端詳。

我不是個崇拜偶像的人。但在中國歷史上,沒有誰可以像蘇東坡那樣令我五體投地。論詩,世稱蘇、黃;論詞,世稱蘇、辛;論書法,世稱蘇、黃、米、蔡;論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論賦,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據說蘇軾的畫也甚了得,但今天的人似乎沒有機會看過。歐美的觀點,指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藝術評論家。

這個幾乎樣樣是中國歷史上之「最」的人,胸襟廣闊,風趣幽默,既可愛而又可敬可畏也。真的不可思議!

中國歷代人才輩出,但論才華沒有半點可以爭議的,就只有蘇東坡一人。他是個重要的哲學家,而我又認為,假若他從事科學研究,他也會有很大的成就。

試舉一些「科學」例子吧。「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說水,知道物質不滅之理;「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說月,知道缺月還是整個沒有變;「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知道「經濟物品」與產權的重要關係;「惟江上之青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知道「免費物品」的正確經濟學概念。「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好一個「古難全」!這永恆的「缺憾」,也是自然的規律。

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的是。令人驚歎的,是蘇學士在詩、詞、歌、賦上隨意揮灑,好像是閒話家常,把科學上的創見寫得那樣優美,文采斐然的,不由得使我意識到,就算我自己的才華再高十倍,也不可能辦到。

蘇東坡生長在一個君主專政的時代,人在江湖,他吃的是官飯。政治上的事,他不想管但也身不由己地身陷其中。他在文藝創作中若寫了一兩句皇帝不喜歡聽到的話,就可能大難臨頭,不知要被貶到哪裡去(烏台詩案的坐牢與被貶,是其中的例子)。

是的,在蘇東坡時代的創作自由,雖然比毛澤東時代好一點(至少他謫居黃州、惠州、海南島時能自由地寫下不少佳作),但與我們今天的自由相比,卻差得遠了。

試舉一個重要的實例吧。蘇學士的前《赤壁賦》,是一百分的文章,我們怎樣讀也不容易找出哪裡會有開罪皇帝的地方。但蘇學士寫了之後,收藏起來,不敢輕易讓外人讀之。後來過了一段日子,朋友向他求文,他就手書該賦送去(墨跡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並加上如下數語:

「軾去歲作此賦,未嘗輕出以示人,見者蓋一二人而已。欽之有使至求近文,遂親書以寄。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為人曠達的蘇軾,而說「多難畏事」,實沉痛之言也。他寫了一篇自己明知是千載難得一見的絕妙文章——動人之賦——卻只能留給自己欣賞!這樣的創作環境,竟然出了一個百代為之喝采的蘇東坡,真的是異數了。

這樣的一個人,九百年前的學士,在下願意出價三萬港元買他一個字——這樣「出價」,一償自己的一個心願,一訴仰慕之情,非為甚也。但(那墨寶)卻買不到。我惟有「書空咄咄」地背誦蘇前賢的文字,背了個多小時,倦極而眠。

我是因為懂得背誦蘇學士的文字,而感到不枉此生。至於什麼、什麼英雄豪傑,我是連想也懶得去想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蘇東坡說的。

蘇東坡自己呢?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Friday, December 13, 1996

九七後的言論問題

好些時,有些事情心中不吐不快,但又恐怕一吐出來會惹是生非。不久前在各報章的頭條新聞上讀到港英要單方面界定顛覆罪,涉及言論自由的問題,而中方對此大表不滿的報道,讀後不勝感慨,而又感到個人的一點不同的看法還是要一吐為快的。

毋庸諱言,什麼算是顛覆政府(除非是武裝起義),只有天曉得。顛覆政府是彌天大罪,可以「殺頭」,而此罪也,可以平平無奇地說幾句話就判成「死」罪的。是的,我認為在九七之後,中國當局要某方面控制我們這個所謂特區,「顛覆罪」是個好借口,也是個「好」辦法。香港人為之喪膽,倒也難怪,而港英要在九七之前立法,單方面界定怎樣才算「顛覆」,是不難明白的。

問題是:中方是否因為反對言論自由而把「顛覆」加上一個廣泛的定義?又或者中方是否要以近於莫須有的「顛覆」來控制香港?這些問題,我自己的看法是否定的。

在二十世紀末期的今天,我不相信沒有真槍實彈支持的言論可以顛覆一個政府。這一點,北京政權不可能不知道。而我又認為,反共或甚至對北京直斥其非的言論,沒有什麼大不了,是不會被視為「顛覆」的。九七之後,假若我還在香港寫文章,我難以想像在言論或立場上我會因為政權的轉換而有所改變。

說得具體一點吧。說毛澤東是千古罪人,說共產黨民不聊生,我以前這樣說,以後也會這樣說的。我曾經對周南社長說北京當局對香港八號碼頭的處理是大錯,因為在商言商,不應扯到政治上去。我也曾經對陳佐洱先生說,他不明白香港聯繫匯率的貨幣制度,並為此介紹他看一篇,大約八十年前的文章。

是的,批評或甚至責罵,我不相信北京會為此而反對言論自由。我認為問題的所在,是有些言論,在法律上算不上是誹謗,但卻使執政的人難以接受,一口氣吞不下去,於是就以「顛覆」而加之以罪。

舉魏京生為例吧。幾年前他出獄後在外地所發表的文章,大肆抨擊北京的領導人(包括當時已下台的趙紫陽),本來沒有什麼大不了。問題是,魏老兄行文「老氣橫秋」,彷彿以父親教兒子的口吻下筆,時而冷嘲熱諷,時而鄙視之情溢於紙上。北京的領導人讀來心中有氣,是可以想像得到的。

魏京生當然沒有本領去顛覆政府,雖然「希望」或「幻想」,可能是有的。究竟魏老兄是否「試行」或「意圖」顛覆政府,只有上帝才知道,但以此而加之以罪,卻不一定是「莫須有」。你說我不學無術,沒有資格「領導」,其「意」何在?

不要以為像魏京生所寫的那種文章,在以言論自由見稱的美國可以大派用場。老實說,美國有份量的刊物,是不會發表那種文章的。這不是因為文字有誹謗之嫌,而是沒有禮貌的空泛之辭,在美國不刪去是不會刊登的。

不要以為我贊同把措辭不遜的異見分子關起來,視之為罪有應得。我認為在共產政制下,中國的年青人吃了那麼多年的苦頭,失去了半生自我圖強的機會,他們今天無論怎樣大發牢騷,北京的執政者總應網開一面。但我是個喝過數十年洋水的人,在這一代炎黃子孫中算是比較幸運的一個,遠看廬山,其觀感自有不同之處。

今天的香港,受過往日中共苦頭的人數之不盡;他們要大發言論牢騷——甚至那些可以被認為是「意圖顛覆」的牢騷——是不難理解的。這其中還有兩個促成這種「牢騷」的因素。其一是謾罵共產或專政的文章容易寫;其二是這種文章往往讀來過癮,是有市場的。

愚見以為,港英今天要單方面修改法律,界定「顛覆」,不是上選之路。九七之後,北京政府若要以「顛覆」來壓制自由,怎會因為今天港英有了新的「界定」而不敢動手?另一方面,由於中方對這新「界定」不同意,將來中、港遲早還要多「吵」(爭論)一次。

我認為「言論顛覆」是不容易量度的行為,再加上「意圖」縱非空中樓閣,也是模稜兩可的事,於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法律怎樣修改也無補於事。九七之後,香港言論自由的希望,是在於「言論」者下筆時要收斂一點,客氣一點。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北京的執政者能盡量放眼看世界,從而避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養成的對言論有恐懼感的習慣。

Friday, December 6, 1996

仰天大笑出門去——向李福善先生致意

香港特別行政區首長的選舉,姑勿論其甄選程序與法則是否可取,或夠不夠「民主」,個人認為是比十多年前——中、英談判之初——所能想像的辦得好。老實說,倘若中國大陸本身能那樣做,已算是很不錯了。

我讀過不少關於民主投票的學術文章,知道這個玩意有許多的缺點。因此,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比起最有民主代表性的美國來,香港這次的選舉方法不一定比美國的差。對民主投票有深入研究的學者,大部分會同意這說法。

一年前,我跟同事王於漸賭大菜一席,買董建華會勝出。於今塵埃未定,若王老弟要結數,我收個九折是起碼的了。薑是老的辣,可以信矣。可恨的是,我這個身經百戰的「老薑」看來要輸六瓶名貴紅酒給鄭大班經翰!是年多前下的註:大班與我賭的,是《壹週刊》能否在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之前上市。天才買「能」,傻佬買「不能」。這可見下注之道,深不可測!一個市場運作專家,在政治市場賺錢,但卻要在真正的市場賠本,天可憐見!

於今特首提名既定,董建華威不可擋,我本想掛電話給鄭大班,叫他向王於漸收「水」,大家打個平手。然而細想之下,一席大菜之價,不及我賭下的六瓶名貴紅酒六分之一。鄭大班再傻,也不會中計的。

回頭說,我這個天才兼專家,可不是讀者所想像的那麼蠢。跟大班下注後,我立刻掛電話給黎老智英,要賣那六瓶名貴紅酒的盤口給他。我開價四瓶,他還價三瓶,互不相讓,成交不了。肥佬黎鴻運當頭,無話可說!

閒話休提。且說這次特首參選人物,在下看來確實不錯。這是香港之幸。若干年後,參選人的水平會下降的。我對這次參選的前四位比較有印象,認為他們都有兩大優點。其一,他們都算不上是政客,所以誰當選都不會使我心驚膽戰。其二,這四位顯然不是混水摸魚之輩,所以大貪其污的後果不容易發生。特區首長應該是吃力不討好的職位,這四位稱得上是君子的竟然夠膽一試,難道真的是藝高人膽大?

先談吳光正吧。我不認識吳先生,但關於他的行政能力則時有所聞。如日方中之年而又大有幹勁,也明白市場之道,當然是可取的。他的主要缺點,是給人有美國風格的印象,大概其鋒芒多了一點,使人覺得不太適合擔任「初期」的特首。這點我不大同意。我又認為,吳先生深知美國政壇之道:參選輸了也是項投資。十年之後,他當特首的機會是絕對不能低估。

楊法官鐵梁我是認識的。雖然他行政的能力有值得懷疑的地方,但他的優點倒也重要:這個法官友善、隨和、平易近人。有些朋友在電視上見到他「搞」親民的形象,認為有點造作,但據我所知,楊法官根本就是一個親民的人。

董建華先生我是不認識的,但有三位熟識他的朋友,曾經(在我面前)給他極高的評價。我個人的印象是,董先生聰明而穩重。九七過渡期,穩重很重要。董先生的缺點,是說話有時過於「穩重」,使人聽來有畏首畏尾之感。

三星期前不獲提名(當候選人)的李福善呢?我認為在四大天王中他最可愛!一個天真、有話直說的人,政壇之路不易走,且往往可以闖禍。

然而,像我這個對政治冷淡的人,以另一角度來看,李前法官毫無機心,說的每一句都是他的心底話,在政治風雲急劇的今天,有他別開生面地參與其事,是值得我們欣賞的。

縱觀這次推委提名的票數結果,他們是推「穩重」第一,「親民」次之,「幹勁」再次之,而「可愛」則名落孫山矣。政治本來就是不可愛的事!我從報道上的數據得到如下的有趣結論:香港若普選,會推「親民」為首;但「委」選則取「穩定」為先。哪一種辦法比較好,讀者自己可作判斷。

我與李福善先生有兩面之緣,曾與他把酒言歡,知道他是個拿得起、放得下的人。聽到他不獲提名,我就想到一首李白的「古意」詩,似乎是千多年前李天才為今天的李法官寫下的。謹錄於後而寄意:

白酒新熟山中歸,
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
兒女嘻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
起舞落日爭光輝。
遊說萬乘苦不早,
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
余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
我輩豈是蓬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