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0, 1996

教養趣談

我只有一兒一女,怎樣說也算不上是個教養兒女的專家。更何況兒女成長期間,我的工作實在忙,不能多花時間在他們的教育發展上。話雖如此,從他們出生後到十歲時,我每天總用上三幾個小時跟他們「混」在一起,對我來說,是辛苦而又溫馨的十年了。其後見他們知所適從,就實行「放任」政策。再其後,他們到了十六、七歲,就要爸爸少管閒事——即是說,不要再管他們了。

可以這樣說吧:我是個為兒女作「奴隸」的人。

兒子比女兒僅大一歲,所以在教養上比較方便,可以不分彼此。在他們出生前後,我翻閱了不少關於教養兒女的書本,都是西方之作。這些書本理論縱橫,莫衷一是,而我從中得到唯一的眾所認同的結論,是兒女在幼年時要盡量寵愛。寵愛兒女是天下間最容易辦到的事,所以在他們五歲之前,我凡遇到不知怎樣教養的問題時,就簡單地以「愛」的一招來解決。這可能是我從書本上學得的最厲害的一招,因為今天兒女長大了(大學畢業了兩三年),他們可以隨遇而安。

是同樣的愛,同樣的教導,但兒女長大後,性格卻各自完全不同。為何如此,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認為基因的或然率,比父母的教養有更大的決定性。女兒覺得我對她的愛甚於我對她的哥哥,所以凡事維護哥哥。但那只不過是她的誤解。試問,假若你有一兒一女,二者犯了同樣的「罪」,你會先責罰哪一個?

我說兒女長大後性格、行為各不相同,有如下的例證。兒子好花錢,有什麼新的計算機軟件總要先購為快;女兒節儉,父親無條件送錢也不要(「給哥哥吧」),到餐館晚膳,剩下來的白飯也要帶回家。兒子興趣多的是(網球、籃球、足球、乒乓球、國際象棋等等),但女兒似乎什麼興趣也沒有。他們兩者讀書成績都不錯,但兒子目標明確,要走爸爸的路。女兒呢,她大學畢業後就怎樣相勸也不再讀下去了。

除了給兒女無限的愛,我的教育方法,是可以不管就不管。要管的就管得很堅定,此外就讓他們自由發展。我喜歡與兒女像朋友般相處,談天說地,無所不談。好些人說我兒子的思考方法與我如出一轍,這可能是他多年來跟我閒談中養成的習慣。

兒女在中、小學唸書時,我一直對他們的功課不聞不問。但我有一個比較硬性的規定,那就是假日不准讀書。當然,到他們進了大學之後,這「規定」就廢除了。也是在中、小學時,發現兒女的成績特別好的話,我就對他們說,讀書是長途賽跑,那麼早就領先,會後勁不繼的,暫時倒不如成績差一點吧。

兒子認為我的「長途賽跑」論有道理,於是在中學的某一年,放學後就天天在家裡跟計算機下國際象棋,學校成績遂大大的下降。

我對他說:「我說你不要領先,可沒有叫你考得近乎『包尾』啊!」兒子聽後,就放棄了國際象棋的玩意。

後來他進了大學,問道:「爸,在大學我可以發勁了吧?」我答道:「可以發一點,但真正的衝刺,應該是從寫博士論文那時開始的。」殊不知兒子聽到可以一過發勁之癮,就一發不收。可以說,從兒子讀大學一年級起,我多次勸他,真正的發勁,還不是時候。

在兒女的教導上,我因為事忙,所以有時只好出一些奇招怪著。女兒在美國念幼兒班時,每次要交功課習作,她總是擦、擦、擦,改、改、改,務求取得一百分。偶爾不獲,她回家就哭個不停。我為此彷徨無計久之。後來我靈機一觸,對女兒說:以後不准再取得一百分。

自從兒女的祖母謝世後,家中最聰明的人是女兒了。哥哥雖然在大學裡是英雄人物,但他從來不否認妹妹比他聰明得多。然而,妹妹天生一個「無知」相,而事實也是無知。這是由於她對任何事情興趣不大,所以凡事都表現得漠不關心。但她從小不學有術,下筆成文,而不同地區的不同英語口音,她可以各歸各的說得流利自然。

哥哥與妹妹相處的時間最多,因此最清楚妹妹的一些「特異功能」,但卻沒有進取之心而好好地加以利用。這是我們家裡近年來唯一引起爭議的問題。女兒長大了,不能教,也不能管,而勸導之下也是沒有什麼反應的。

有一個不為「利」誘的女兒,是一件很麻煩的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