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14, 1994

莫扎特的旅程

感謝張滔,他介紹我買了一套名為《莫扎特的旅程》(《Mozart on Tour》)的激光影碟,使我有機會好好地鬆弛一下:在整個星期的晚上放棄一切工作,重複又重複地欣賞它。這套影碟共七張,售價為港幣一千九百六十元,若以「全套只看一遍」來說,每小時的享受費用僅百餘元,而看後加上百看不厭,還可借給朋友分享,實在相宜之極。

這套影「集」詳述莫扎特的生平事跡,以史實為依據,顯然下過很大功夫,作過深入的研究,而其中大部分是介紹莫氏的音樂貢獻。音樂演奏的主要部分,是由今天的多位鋼琴高手完整地演奏了十三首莫氏的鋼琴協奏曲。這個選擇不無道理:莫扎特不僅把這項異常重要的古典音樂形式大事改進而發揚光大,而他自己在這樂式的中、後期作品所達之處,到今天還是後無來者。偉大之如貝多芬,在鋼琴協奏曲的造詣上也顯得有點相形見絀了。但貝氏慧眼識前輩英雄,他說:「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是不能更好的了!」到了今天,專家們似乎還是一致地這樣說。

一個藝術家能在一門困難而又重要的藝術媒介上創新、發揚,而一手把它帶到頂點上,不能再進,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我想來想去,歷史上只有莫扎特一個人能有這樣的能耐。令我潸然淚下的是:留下大量美妙作品的莫氏,「創」來容易,而他死時只有三十五歲!

莫扎特的天才,只有上帝才能明白,我們凡夫俗子只能描述,不能解釋。他遺留下來的音樂作品近七百「件」,書信千多封。此前我不知道的,是他平生東奔西跑,居無定所,為了謀生,到過的城市屈指難算,長途跋涉之中,是在馬車上長大的。過著這種「逃難」似的生涯,生命那麼短暫,還能有那樣驚世駭俗的成就,可謂異數!《莫扎特的旅程》是指他一生都在旅途中,但與他的創作旅程也有相關之意。

影集介紹了好些我以前不知道的事,使我對莫扎特更加欽佩了。原來他不僅是音樂天才,而且是多方面的天才。他的書信雖然往往粗俗,但情感豐富,大有文釆。他精通五種語言,對文學、科學、數學有不膚淺的認識。影集中的評論者(Andre Previn)說:「莫扎特凡學什麼,都是記錄時間!」那似乎是說,莫氏三十五年的生命,應該等於一個普通「天才」生活了三百五十年。

說莫扎特是怎樣怎樣似乎也可以,但不可以說他懷才不遇。他三歲鋒芒畢露,九歲就名震歐洲。十四歲,到了意大利,整個國家的評論都說他是天之驕子,達官貴人爭著要聽他的演奏,使他變成了我們《三國演義》中的關雲長:「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

然而,好景不常,到了二十歲時,在那開始談戀愛的日子中,他的生活走下坡,要借債度日。究其原因,達官貴人畢竟是達官貴人——他們見到莫扎特再也不是兒童,「神童」之年已過,就不繼續光顧了。

正是在生活走下坡這段期間,莫扎特的音樂創作進入了黃金時期,精益求精而達化境。作品越來越有深度,越來越妙不可言,達官貴人就越來越難以附庸風雅了。

可幸的是,真正的藝術家畢竟是真正的藝術家。屢拍貴人之門而無所獲,靠著教幾個學生與借債度日的日子中,莫扎特的音樂創作卻如行雲流水,又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完全不受到生活困擾的污染。他的生命鬥志高人幾級:每到山窮水盡,他就高高地站起來,凌駕在世俗之上。這樣,他死後的二百年來,以及未來人類有生之日,舉世的人都可以從他的音樂裡得到無以上之的享受。如果莫扎特可以收取這些聽眾自願付給他的錢,他應該是歷史上最富有的人了。

莫扎特「晚年」(二十五歲後)的生活有好轉。到了維也納,這一個音樂水平極高的城市,使他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湛深之作,大放光芒,被捧到天上去。然而,不幸的是,過了幾年後,生活又再走下坡:維也納有政變,新君不欣賞音樂,加上他的妻子有病,誕生的嬰兒又接二連三地死去,更使他耿耿於懷了。他最後的名作——《魔笛》與不能完成的《彌撒曲》——高不可攀。

我常在想,要是莫扎特能多活上三十年,他的音樂創作不知道會高到哪一個層次,而跟著而來的人類音樂的發展,應該是大有不同的吧。

聽完了——看完了——《莫扎特的旅程》,我覺得世界上沒有什麼形容詞可以強調或誇大莫扎特的天分。

上帝分明不相信共產主義:衪造人是不公平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