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貿協議的壓力
久聞樓梯響,今見人下來!
中國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話題,吵了好些年了。年多以來,看似事在必成,找我分析中國入世貿的傳媒或機構,數以百計,而最近幾個月邀請我講話或發表意見的,差不多沒有世貿之外的興趣。
我的回應是世貿的分析不容易拿得準。協議的內容沒有可靠的闡釋,而協議與履行是兩回事。網上找到的英文版本是一年多前的。數之不盡的評論文字,都戴著有色眼鏡看協議,不值一讀。美國克林頓總統是支持中國加入世貿的:他旗下機構所作的報告或評述,都說中國做了很大的讓步,條件是美國佔優。反對中國入世貿的,大都是所謂人權支持者。
一九九三年,美國的人權組織極力反對把中國列入貿易優惠國家,反對與中國貿易。我對弗裡德曼(M. Friedman)說:「我不知道人權與貿易扯上什麼關係,但可以肯定的是,若抵制中國貿易,得益的是中國的特權分子,怎樣看對中國的人權都沒有好處。」 弗老同意我的觀點,以之在美國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支持對中國貿易開放。
回頭說世貿協議的內容,我不僅要讀最新的原文,也要看中文的版本。幾經查詢,得到的回應是中文版要到協議正式簽訂後才公佈,據說是因為北京恐怕事前公佈會引起國內的不同意的人的反對聲浪。這是道聽途說,作不得準,但我認為是可信的。我認為可信是因為美國的輿論說中國做了很大的讓步,而好些自以為懂經濟的評論說入了世貿中國的失業人數會以千萬計。
讓步有兩個闡釋。其一是中國減進口關稅,美國不減,因而讓也。另一個闡釋,是世貿協議指定的中國減進口稅,減到盡也不及美國的進口稅低。這闡釋是說,美國先讓步,中國繼之,但讓來讓去也不夠人家讓得多。至於中國將會因為世貿而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失業,則是胡說八道。轉業早就在神州大地迅速發生了,世貿會使轉業加速一點。
雖然手頭上沒有世貿協議的詳盡版本,但大致內容我是知道的。作大略的分析,應該不會大錯。這篇文章發表時,世貿協議應該公開了。有時間的約束,預先下筆要避免所有細節上的數字:但求大概地對,避免精確地錯。
我認為中國加入世貿只有一個重點,那就是協議的履行會迫使中國的特權利益加速瓦解,主要是國營企業的壟斷權。一九八一年我寫的一本小書,推斷了中國會走向私營(國內稱作民營)與自由巿場的路。當時我提到中國改革最困難的一關,將會是比較容易壟斷的國營企業的特權。
一九八八年我與弗裡德曼暢遊中國時,就向他解釋中國南方的發展比北方快,主要是因為前者沒有後者那麼多的龐大國營企業。我們大家都知道國營企業的不濟是因為用他人的錢永遠不及用自己的錢來得小心謹慎。但我指出國企本身的不濟是一回事,要維護自己的不濟而阻礙私營的參與競爭,是更重要的一回事了。我當時也指出,香港的商人要在廣東的東莞設廠,申請許可只是幾天的功夫,但在上海就遠為困難。弗老同意我的分析,八八年的中國之行,遇到幹部高舉國企的優越性時,我們的回應都是一樣:既然國企優越,何妨讓私營的參與競爭,比賽一下?
那是十三年前的事。曾幾何時,上海自鄧小平於一九九二年南巡後,突飛猛進。這迫使我在三年多前公開認錯,說上海勢將超越香港!不相信的朋友,要到上海去走走。事實上,雖然一九八二年弗裡德曼讀到我對中國的推斷就說我是世界上對中國最樂觀的人,今天回顧,當年我怎樣也想不到中國的改革會進展得那樣快。我當年的推斷沒有錯,但在時間上我說制度的轉變是以歷史的時間來衡量的,而二十年算不上是歷史!
是的,無論我怎樣批評中國的發展,不管中國大部分的老百姓還是一窮二白,但私下裡弗老和我都同意中國的經濟改革是人類歷史的奇跡。一九九七年在洛杉磯加州大學舉辦的第一屆夏保加講座,我就以《鄧小平的偉大改革》為題,申述中國的經驗。那次講話的文稿,在美國兩處發表,獲得頗大的反響。我批評北京的領導人還是左管右管,對巿場運作信心不足,但讚賞他們的清廉意識,佩服他們能成功地壓制通貨膨脹。我也指出老問題驅之不去:國企的壟斷特權怎樣處理了?白紙黑字,二十年前我認為這將會是中國改革最頑固的障礙。很不幸,今天我還是那樣看。
世貿的重點,是無可避免地讓外來的壓力與國企的特權較量一下。朋友,你要賭的錢放在哪一邊?讓我從四個行業的角度告訴你吧。
(一)農業
農產品要自供自給的經濟觀點,是二百五十年前的歐洲看法。今天,先進之邦再不那樣看(日本「保護」農業,是因為大地主好些是國會議員,要維持高地價。這是日本十多年來經濟持續不景的主要原因)。中國放寬農產品進口是正著。不久前我作過大略的估計,今天在中國,工業用地的回報率比農業用地的回報率高出十倍以上。另一方面,我曾多次指出,沒有任何供應能比讓他人賺錢的供應來得可靠。
雖然中國今天還有農產品自供自給的意識,但我認為這保守意識起不了作用。有兩個原因。其一是農民從來都沒有什麼壟斷特權。其二是某程度上持有土地特權的地方政府,不會維護農業。正相反,地方政府為了經費,要在土地上賺點收入。既然工、商、住用地的回報率比農地的高出那麼多,地方政府的選擇是不言自明的。
(二)工業
工業我只談汽車工業,若有類同的讀者可如此類推。近幾年來,中國出產的汽車的質量進步得非常快,足以令人刮目相看的。不僅外資投產的如是,國產的也如是。世貿之後,進口汽車減稅,若今天在中國出產的外來品種的零件及配件的進口稅跟著遞減,外地出產的汽車進口不會大幅上升。上升的進口只是一些名貴或特別的品種。另一方面,因為中國的勞力實在便宜,其質量看來比墨西哥等地的為高,若干年後,在中國出產的外來品種出口,甚至賣到先進之都,是很可能的事。
困難還是國產的品種。這主要不是國營的問題(國營可以股分私有化),而是國產的在設計與科技兩方面都落後於外來的。是外資的多年研究,其所得好些有專利保障。國產的在研究上要急起直追既不容易,也不值得。人家花了巨資發明了的,就用人家的算了。這樣,國產汽車若要不被淘汰,其出路是向廉價的、大眾化的那個方向走。
中國大陸汽車行業的發展,不選走台灣的路是正著。台灣以奇高的汽車進口稅維護台產的汽車,經過那麼多年,台產的還是不成氣候,到今天香港一輛也沒有見過!保護工業會有反結果,這就是例證。
(三) 資訊業
資訊可分通訊、傳媒與出版。這三者都有國企的壟斷權,非同小可也。通訊說之不通也。在香港打個電話到深圳,其費用比打到美國高出好幾倍!打到上海或北京更不用說了。這個與現代化脫了節的現象,顯然是國企壟斷的結果。
我認為在世貿之後,通訊壟斷不容易守得住。外資參進越多,需求廉價通訊的壓力越大。北京的執政者不可能不知道,通訊費用若能大幅度地下降,對工商業的發展很重要。他們也應該知道通訊費用下降所帶來的其他收益,會遠比通訊的壟斷收益為高。
傳媒方面雖然最近大陸的電視對外資的參與明顯地開放了一點,但那裡報章的廣告收費,比香港的高出四倍。這是牌照管制的結果。
出版行業與傳媒類同。外資不能在國內辦出版社,是維護特權所致。我很懷疑是要控制言論所以不讓外人搞出版的說法。我不相信某北京出版社說我的書要經北京有關部門的批准才能在大陸出版。我的書根本不重要,而大陸每天出版的書無數,有關部門不會給我那樣大的面子,花時間去審閱我的書。
(四)金融業
我認為金融業的轉變或不轉變將會是整個世貿協議的重心所在,雖然在協議中金融問題不是重點。我的觀點有如下的論據。第一,金融業的開放是中國今後經濟發展成敗得失的關鍵。第二,這行業的壟斷特權龐大,也最頑固。有關國家貨幣的事,其重要性怎會不自成一家?第三,外資的參進永遠看著外匯的兌換與進出口為一項重要的指標。我因此認為世貿協議所帶來的壓力與壟斷特權的抗拒,會在金融這個行業上爭持得最激烈。
且讓我先說一個大前提。中國是一個佔有世界五分之一強的人口的國家。若要成為一個經濟強國,中國不能沒有一個國際性的金融中心。這金融中心的一個必需條件是不能有外匯管制。那是說,外匯要可以自由兌換,自由進出口。但沒有外匯管制只是必需的,並不足夠。還需要的是讓外國的銀行、股票經紀、投資顧問等到中國自由做生意。這一切與今天中國所容許的相去甚遠。
回頭說世貿協議的內容,外匯管制的問題並沒有提及。十三年前北京的看法是要盡早解除外匯管制,但後來只是放寬了一點。去年又說於年底會有新例再放寬。但總結來說我的印象是到今天還是只聞樓梯響。就是六個月前,北京的朋友還在對我說十多年前我聽到的話:解除匯管時機未到,中國有特別的情況,外人不明白。十多年前我的回應是匯管是為維護特權而設,今天我還是這樣看。
協助中國的金融發展,世貿協議中只有一項非常重要。那就是讓外資銀行在中國做人民幣的生意:兩年後可與中國企業進行人民幣業務;五年後可與中國人民進行人民幣業務;地方的限制也將會放寬。
目前在中國可做人民幣生意的銀行,全部是國營的。撇開國營的效率問題不談,外資的銀行若參與競爭,在三方面會有很大的優越性。其一是一般而言,外資銀行的財力比較穩健,顧客會較有信心。其二是外資銀行在保密上比較可靠,這對顧客是重要的。其三是外資銀行有國際聯繫,客戶存款的調動比較容易地有跨國之能。
銀行這個行業,一般而言,是顧客要轉戶易如反掌,而若對某銀行較有信心,或認為資金的調動較為方便,他們取捨的決定只是分秒之間。一些國企銀行,例如中國銀行,辦得相當好,就是在香港也是競爭中的佼佼者。有這樣水平的國企銀行,在國內與外資銀行競爭應該可以站得住腳,但次一級的恐怕會遇到困難。我因此認為外資銀行兩年後在國內做人民幣生意,會遇到阻力:分行的數量可能被管制,牌照的規限、手續,來往賬的法例等,都可能是頭痛的事。
還有一個有趣而重要的話題:外資銀行在國內做人民幣生意,外匯管制會怎樣了?我的看法是:要是外資銀行在國內做人民幣生意的運作與國外銀行一樣自由,外匯管制怎樣也守不住!人民幣若可以經過銀行自由地進出口,存戶在國外提款提什麼貨幣都可以,因為外間的市場一定有自由匯率。這是說,你有你管,我有我換!
匯管的特權利益要怎樣處理這個問題,將會是相當精彩的演變。政府與市場永遠都是各有各法。外資銀行可以搞內放外存(客戶在國內放錢進去,戶口在國外),也可以搞內存外借(存款在國內,國外不可以提款,但可以國內的存款作抵押在國外借錢),等等,不一而足。當然,最理想的發展,是兩年之後中國再沒有外匯管制了。
關於開放金融這個重要話題,我認為世貿的發展是會有間接而重要的幫助的。中國的進口增加,金融的開放(包括解除匯管)會導致外資進口急升,足以補償物品進口(外幣流失)的增加而有餘。中國幾個商業重點的商業樓宇賣不起錢,開放金融會有起死回生之效。這些利益是會給目前的金融壟斷特權很大壓力的。
最近香港貿易發展局的梁海國在報告上說上海可能在十五至二十年間超越香港,被政府的一位高官痛罵,說是荒天下之大謬。那就讓我來說吧。我可以肯定:如果中國大事開放金融(這是一個大「如果」),從開放後算起,上海會在五年超越香港。我也可以肯定:從大事開放金融後算起,上海一帶會在二十年後成為人類歷史上最繁盛的工商業中心。誰敢跟我賭一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