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17, 1986

毋須優待外資

今年二月初,我被邀請到廣州作一次聽眾頗多的簡短講話,被指定的題目,是關於外資在中國的情況。由於這講話是要交稿的,我就寫了《外資的中國觀》。在此文中我以「十」作為一個整數,指出外資在中國所遇到的十大困難(其實要想出「二十」也頗容易)。關於外商二三年來風起雲湧、爭先恐後地到中國的現象,我曾在結論中說:「人龍既可以速成,也可以急散。招之即來的是利,揮之使去的也是利。而利的希望,是基於中國的繼續改進。」


「學費」是太高了

不幸言中。只不過幾個月後,外資在中國大有急速下降的象;而一些簽了約的外商,有如紙上談兵裹足不前。中國的執政者,顯然是知道這形勢的轉變;近兩三個月來,諸多優待外資的建議又再被重視。究竟這些(或更多的)「外資優待」,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會帶來什麼好處呢?而優待是否能真正能引進外資?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自中國實行經濟開放以來,優待外資的辦法、規例層出不窮。但外商千山萬水地跑進中國,可不是為了什麼特別的優待。他們到中國去的原因,是見到一個閉關自守了這麼多年、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國家,有明顯的意圖推行經濟體制改革,認為賺錢的機會是不能低估的。雖然很多有先見之明的外商,明知在短期內賺錢是談何容易,但早一點跑進去,投石問路,瞭解一下中國的風土人情,交一些朋友,也有一點好處。為了將來的收穫,即使先蝕一點頭注,亦無傷大雅。然而,這些明智之士,卻似乎怎樣也想不到,「學費」竟然會是那麼高昂!


投資中國的兩個理由

基本上,外商要到中國去只有兩個原因。第一,中國人既有先天的智慧,也能刻苦耐勞,而中國的人力資源多的是,所以照情照理,價廉物美的勞力差不多是「僱用」不盡的;以廉價勞力投入生產可以賺錢。第二,在潛力上,中國應該是一個很大的市場,雖然中國還是很窮,消費能力不高,但既然中國有意圖將體制大事改革,經濟的增長率會很驚人。日本、台灣、南韓、新加坡及香港的經驗,都證明從貧窮到富有的「時速」可以快得驚人,更何況中國市場是那樣的大!

我不想在這裡重複我在《外資的中國觀》一文內所指出的外資在中國所遇到人為的各種管制、混亂及缺乏法治而引起的困難。然而,單從外商希望僱用廉價勞力及打開中國市場這兩點看,他們確實是美夢成空。

且讓我先談第一點。外資(外商)要在中國僱請工人,往往要經政府的機構處理,而這「中間人」所抽取的,可能是工資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這方面,對港資(港商)是比較優惠或比較寬容的。可是某些職位,政府還是會指定:僱員要經他們分派。此外,工人的住宿、福利等等事宜,也有硬性規定。以保障工人的利益為名,從中搾取收益為實的「社會主義」是說不通的。

工人的工資費用不談,外資機構在國內的生產費用,因為各種管制而大幅度上升,簡直離譜。單舉一個例子就夠了。最近我有機會跟三家在國內承辦樓宇建築工程的香港公司的負責人傾談。我問:以香港同樣的建築物,按每方呎的建築成本論,國內與香港的相比若何?他們的回答是:國內大約比香港的高百分之三十。我又問:假若中國不是管制叢生,不需底交易,可自由聘請工人,而建築材料進口也沒有任何管制或抽稅,相比又若何?他們的回答是:國內的建築成本會比香港的低百分之五十至六十!在大致上,這些建築商的答案都是不謀而合:管制使建築成本大約升高兩倍。港商的遭遇尚且如此,外商當然更無法可施了。

至於外商想在中國打開市場的希望,成了泡影,也是很明顯的。外資在國內生產而內銷,往往不被批准。而那些非「產品」的外資服務,例如酒店的供應,外匯管制是一個嚴重的約束。暫且撇開港商的「來料加工」不談,單從「產品」的角度看,能像法國與中國合資的「王朝」葡萄酒那樣說得上是有成就的著實不多,而這些「成就」只能從「外銷」而得。

在一方面,中國千方百計優待外資。另一方面,外資所要的廉價生產成本及中國市場卻得不到。這後二者如果一日不存在,外資就不會覺得中國有任何吸引力了;優待的辦法或方案再多,也只能像擔沙塞海。這是一個肯定的結論。

撇開因管制和多種徵收及干擾的困難不談——就算這一些並不存在——優待外資也可能得到相反的效果。很多外國人,尤其是美國人,喜歡公平的競爭。這不是說他們見有利而不圖,而是他們見無端端地獲得優待,對中國的意圖就有所懷疑了。廣東人所說的「光棍佬教仔,便宜莫貪」,外國人也有同樣的觀念。慣於在自由市場競爭的人,對「無功受祿」的恩惠總會問:對我施恩的人的意圖是什麼?施恩者希望我回報些什麼呢?今天是這樣,明天又會怎樣呢?不明白「優待」之所以然,外商就可能見「優待」而生畏。


港資有妙計

就算在目前中國的諸多管制下,有一些外資——這裡說港資——在國內設廠生產是有利可圖的。這些港商跑到一些比較偏僻的地方(尤其是廣東一帶)設廠,實行「來料加工」,屢有「斬獲」!原因何在呢?答案是:這些港商得不到優待,但卻可以獲得與國內人差不多同等的待遇。他們跑到比較少人注目的地方,與國內的一些工廠簽了「合作」的合約,經政府批准後,就合約歸合約,推行生產經營卻另有妙方。事實上,他們是跟國內的有關單位租用廠房,其它一切生產工具原料及科技大都由港方供應,但工人的「自由僱用」卻是由中國的單位協助的。

在名義上,國內的單位是合作者——實際上,也是「合作」地代聘廉價的合同工,及代為避去政府的一部分干擾——而跟港商合作的單位所獲的報酬,就是一些近乎固定的租金與工資。這樣做,在形式上並不一定是違約,也可算是相得益彰。港商所得的合作成果,就是利用國內單位的名義而得到較為平等的競爭條件。他們對什麼「優待」都是敬而遠之的。

沒有優待竟然有利可圖,有優待反而虧本——這是中國在經濟體制改革的過渡期中的幽默。但「過癮」之餘,想一下幽默中所內涵的真理,倒也非同小可!試想,雖然中國目前有諸多管制,私產界定只算稍有眉目,投資者在某方面還非「合作」不可;但是,只不過稍為增加了一些自由,讓經營者有比較平等的競爭條件,港商就有利可圖了。假若那些管制不存在,私產界定及法治大有改進,而又有不「合作」的自由,外資或內資豈有不飛黃騰達之理?那是說,外商對中國的美夢,確是有所據而作的。中國若能大刀闊斧地改革,投資者收穫之大,可能大到做夢也想不到。那麼,要怎樣才能切實地引進大量的外資,是最明顯不過的吧?


不應有內、外之分

南韓、台灣及香港的經驗也是證明。這些地方的外資增長,決不是靠優待外資,而是將外資一視同仁。加上有私產權、有法治、經濟開放,要外資不進來也辦不到。

「社會主義」在理論上是反對種族歧視的。但中國對外人的歧視,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卻是世間少有。禁止外資像國內單位那樣僱用廉價勞力,禁止外資像國內單位那樣內銷,是歧視外資;優待外資,也是歧視!真正的自由市場是認錢認貨不認人,只要能夠互相圖利,是黑是白無關重要。當然,在有交易費用的情況下,言而無信的人是非被歧視不可的。但這不是種族歧視。

多年以來,中國搞階級鬥爭(也就是搞階級特權),閉關自守,對外間的認識不夠,對市場的認識也不夠。所以在近幾年來的開放及改革中,歧視外資在所難免。搞慣了特權制,一些中國的執政者可能是善意地給外資以特權式的優待——這意圖是可以置信的。但我又認為不少擁有特權的要維護自己的利益,見權抓權,見錢抓錢,急功近利,見外資有錢而非「歧視」一下不可。這樣一來,真心真意的優待就變得很幽默,令人尷尬。

撇開解除管制、推行私產及法治的重要改革問題不談,我認為要引進外資的第一步,是要對他們一視同仁。在這方面,最近(十月十一日)國務院所發佈的《關於鼓勵外商投資的規定》,是有了改進。但最好的現代化辦法,是經濟的競爭「規定」,根本不應該有內資與外資之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