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5, 1992

附庸風雅的代價

富有的人要花錢,可能是一件頭痛的事。天天大魚大肉,鮑參翅肚,很容易吃厭的,而對健康也沒有好處。賭博可以一樂,但因為長賭多輸,富有的人是不大可能貪勝不知輸的。孔子云:食色性也!所以自古以來,富者對美色有殊好——李白的「名花傾國兩相歡」可不是亂寫的。然而,在封建不再的今天,三妻四妾的例子甚少,更不用說「後宮佳麗三千人」了。

於是,有錢可花的人,在為自娛傷腦筋之際,會覺得「附庸風雅」是一個好去處。買畫、買古董之類,可以花很多的錢。這個玩意很過癮,也可以作為一項投資,使下注者有利可取。我有幾位十多年前開始藏畫或古玩的朋友,今天發了達。

不過,我這幾位賺大錢的「藏」家朋友,可不是附庸風雅那麼簡單。他們或則從小對藝術感興趣,進而有很深的研究;或則開始時僅喜收藏,後來卻痛下苦功,學懂了。這些是難得的花錢例子:既可過癮,也可賺錢,除了收購藝術作品外,我想不到哪一項花錢的玩意可以這樣魚與熊掌,二者兼得的。

近十多年來,日本人富有不在話下,而香港、台灣、新加坡等地,也分明變成發達之區了。這樣一來,懂也好,不懂也好,附庸風雅之士傾巢而出。近幾年來,蘇富比、佳士得等國際性的拍賣行,在歐美要虧本,但在香港卻可賺錢。上述的蘇、佳這兩家拍賣行,近一年來竟奇兵突出,在香港拍賣油畫。與宣紙比,帆布確是不同,附庸風雅之士「打針都冇咁快」,突然間變為油畫專家了。

蘇富比與佳士得在香港所拍賣的油畫,可不是畢加索等人之作,而是我們偉大祖國的油畫家。如此一來,附庸風雅之士過癮之餘,倒真的要付出代價。理由有三。

其一,國內的畫家數以千計,而且越來越多。可不是嗎?一個在國內的繪畫教師,月薪頂多是數百元人民幣,但假若時來運到,他們的一幅油畫可以賣得數萬

元——那是十年的工資了。有十億以上的人口的中國,從事繪畫的人豈有不暴增之理?如此下去,供過於求是遲早的事。

其二,蘇富比與佳士得這兩家拍賣行大名鼎鼎,畫家若被選中,一登龍門,身價何止十倍?然而,這些畫家可不是單為拍賣行的需求而繪畫的。我見過這樣的一個實例:同一畫家,其筆下同類或差不多的作品,在拍賣行賣的,與畫家本人私下賣的,價錢相差十倍!我又知道有一些國內的畫家,用多個名字或藝名繪畫。作品相同,而姓名有別,可以用迥異之價「傾銷」。

其三,繪畫有很多派別,而近兩三年來,中國的畫家始創了一個新派。我稱之為「攝影派」。這一派的畫很逼真,使人覺得如攝影,幾乎可與相片真假難分。不幸的是,這種繪製品的闡釋能力,與攝影沒有區別,所以,縱然技術超凡,惟其藝術又從何說起呢?

是的,油畫中的「攝影派」,在闡釋上是拜攝影家為師——在這方面,其實他們所拜的只是二三流的攝影家而已。我沒有嘗試過繪畫,但對攝影我有三十七年的經驗與「功力」。假若我以相機及黑房技術來製造一幀像攝影派的「油畫」,易如反掌也。

綜觀以上三點,我認為在亞洲,附庸風雅於油畫的人,將要付出可觀的代價。今天的所謂「名畫家」,明天可能不過如此而已。藝術是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我也認為,若小心從事,今天在中國的油畫方面下注投資是值得考慮的,不過,要顧及如下四點。

第一,買畫時首先要顧及作品的本身,不要管那畫家名氣的大小。名氣要由時間、歷史肯定的。在今天判斷中國油畫家的名氣大或小,實在是太早了。第二,若自己不懂得欣賞油畫,則要請專家朋友代為品評。第三,自己不願意掛於客廳牆上的畫,一律不買。第四,價高於三萬元的所謂「名家」作品,避之則吉也。

至於上文所提及的所謂「攝影派」,其作品目前的高昂市價,似乎是由下述的那類鑒賞家「決定」的。某天在佳士得的展覽大廳裡,我見到一位欣賞者在一幅油畫面前大聲說:「嘩!乜畫得咁似架!」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