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潤發登大雅之堂
「東是東,西是西,雙方是永遠不會結合的。」此乃英國文豪Rudyard Kipling(一八六五——一九三六)在一個世紀前所說的名句,後來引起不少非議。我個人認為說得過於誇張,但不無道理。
是的,中西雙方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別,要融合起來,或二者兼於一身,是不容易的。鬼佬學我們的國畫、書法是有的,但不客氣地說是不知所謂。我們學西洋畫較有看頭,且人多勢眾,但算是有成就的就不多了。就是在學術上,中國人能在美國或西方有一席之位的也不多見。事實上,好些大名鼎鼎的西方華人學者,其「大名」通常只大於華人之耳,老外之耳就要打一個大折扣。
我非常佩服貝聿銘。這位生於中國而在國際上賺錢的建築設計師,曾經有十多年在美國被公認為第一高手。貝氏的設計是西方的現代藝術。據我所知,像他那樣生於中而稱霸於西的,歷史上只有一個。
電影是西方發明的,其無與倫比的主要傳統,是美國的好萊塢。當然,作學生時,像今天的一些青年一樣,我崇尚法國、意大利,尤其是日本的電影。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是東方的一個大突破。好萊塢的劣作多如天上星,而法、意、日的低成本之作往往大有可觀,我們當年就把好萊塢低貶了。
於今回顧,我年輕時的觀點是不對的。藝術的高或低,好或壞,是不應該以低成本而加分。比方說,我的攝影或書法低劣,以照相機或毛筆不夠好為借口,有誰會同情我?又有誰會見我有一幅絕佳的書法作品而說:「好是很好,但這只因為他有好的毛筆。」
不論成本——不應該論——好萊塢的電影製作舉世無匹。幾個月前美國選出本世紀的一百部最佳電影(當然有偏見),全部是好萊塢的。
香港的電影及影星要打進美國市場,屈指一算,已有四分之一個世紀了。李小龍的功夫使美國佬目瞪口呆,且歷久不衰;成龍近幾年在老外之邦大行其道;吳宇森的打打殺殺,看來過癮,在美國也大有市場。然而,上述這些我從來沒有在鬼佬的刊物上看到演技的評述。香港片是以動作知名的。娛樂與藝術是兩回事。
不要低估我們的本領。談演技,十多年來香港及中國出現過好幾個傑出的演員。《霸王別姬》中的張國榮演得很有水平,但老外認為是外國影片,不是好萊塢的主流;《末代皇帝》中的尊龍也有水平,但演出的份量不重,而該影片的重點是刻劃一個大時代,末代皇帝只是這時代中的一個角色。
周潤發最近演出的《安娜與國王》是以他(國王)和一個英國女教師為中心人物,演技略遜就會被觀眾罵個不休。這部電影是好萊塢的舊傳統,沒有什麼眩人耳目的先進科技。影片是一個大製作,基於一個家傳戶曉的名故事。更重要的是,女主角竟然是Jodie Foster,一個曾經兩獲最佳女主角金像獎的超級明星。
國王與女教師的故事,要純以演技取勝。除了去年有一套劣質的卡通片外,之前拍過兩套獲獎無數的經典之作。其一是一九四六年Rex Harrison與Irene Dunne的合作,其二是一九五六年Yul Brynner與Deborah Kerr的精品。這四位都是當時的超級巨星。
一九四六年的獲幾項金像獎(是哪幾項記不起了);一九五六年所獲的獎,包括最佳電影和最佳男主角。有這樣的兩部名片在前,再重拍可說是膽大包天。
我認為周潤發與Jodie Foster都有水平演出,而周氏的演出更令我喜出望外。看《安娜與國王》時我在美國度聖誕,因而讀了不少那裡的影評。一般的評論,是此片與四六年及五六年的相比略遜,也有認為可以平排的。男女主角都一致地有好評,但更一致的是周潤發比Foster還要演得好。周氏以此片而登大雅之堂,是沒有疑問的吧。
有評論者批評周潤發的英語發音,是低級的評論了。英語不帶東方口音,演一個東方國王豈不是不倫不類?我要批評的倒是Foster的發音。作為一個一八六二年的英國女教師,怎可以是美國口音的?
選周潤發扮演一個懂得談情的國王實在恰當。我們可以說周氏時來運到,也可以說美國佬夠眼光。周氏長得夠高大,而經過那麼多年在銀幕上打打殺殺,不打不殺時站起來有王者之風。另一方面,可能是天生使然吧,他談起情來卻又柔情似水。
我歷來認為中國(包括香港)的電影演員演得過於舞台化,表情及動作都過於誇張,很有點做作。好萊塢的傳統,是電影與舞台很不一樣。以電影而論,最佳的演技是不像在演戲的。在《安娜與國王》一片中,周潤發庶乎近焉。
我也認為周氏應該放棄他以前的戲路,在好萊塢找些適合自己而又重視演技的劇本下注。他既然登了大雅之堂,何愁沒有片商打他的主意?要是賺錢少一點,就少一點算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