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8, 2002

從郵遞書籍說政府壟斷

歷久以來,郵遞是政府壟斷的行業,各國如是。多年前高斯發表過一篇文章,說英國早期的郵遞是由私營公司從事的,後來政府以壟斷取代,原因我記不清楚了。
這些年來,私營的郵遞公司在各地興起,與政府競爭,大有斬獲,使政府的郵政局節節敗退。這轉變的起因是明顯的。各國政府的郵遞連年虧蝕,補貼再也負荷不起,郵費大幅度地增加了。這給私營的有可乘之機。究竟香港的政府郵局還要不要補貼我不清楚,但多年前這些郵局的員工服務態度惡劣,街知巷聞,而今天因為有私營的競爭而變得態度可人,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也是街知巷聞的。

政府郵遞與私營郵遞的歷史轉變與他們的成本及效率的比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濟研究題材。我老了,再不能作深入的調查研究。寄望於後輩經濟學子吧。我認為這題材重要,是因為上述的比較是明確易懂的:郵遞就是郵遞,其成本與效率的衡量是不難得到肯定的結論的。

自己沒有作過調查,當然不可以長篇大論,或作深入的研討。然而,我出版了二十本書,往往要贈送給讀者或朋友,送佛送到西,自己出郵費,寄書(郵遞書籍)的法門選擇自己就成為一個准專家。有趣的現象不少,這裡選寫出來讓讀者思考一下。

先談香港本土之內的書籍郵遞吧。政府郵費是一公斤之下十六元四角,寄者要把寄件送到郵局去,寄後沒有回條,而寄到香港任何地區都是同一郵費。相比之下,我常用的一傢俬營郵遞公司就遠為複雜了。對我非常重要的,是私營的上門收貨,送貨時間準而快,可以預先說明,而送到後有簽名回條交還給我——是「雙掛號」的服務了。郵費呢?相當複雜:以兩公斤以下算,買套票的(每月有最低件量規限的)最低收費是八元三角一件,最高是十四元一件——每月件量越多每件收費越低;散客(只光顧一次的)是二十至三十元一件。還有的複雜費用是:偏僻或交通不便的郵遞目的地,每包要補加十元至六十元不等。

上述的政府與私營的費用分別的含意是:久不久才寄郵的顧客,偏於用政府郵局,但寄量較多的就偏於用私營;時間寶貴的偏於用私營(上門收貨之故也);寄到偏僻地方的,偏於用政府。

要指出的最重要的觀察(observation),是比起政府郵遞,私營郵遞有遠為詳盡精細的收費結構(經濟學所說的rates structure),遠為精細地反映不同郵遞的不同成本。這樣一來,好做的生意由私營做,不好做的由政府做!(小心一點地說,政府郵遞也有收費結構的,但精細遠為不及;某些郵件政府郵局也可上門收貨,但不是一般性。)

對香港私營郵遞的運作,我個人的印象有二。其一是管理精細嚴謹:收郵準時;分區送貨算得準,先以電話通知收郵者等待;回條有收者簽名,清楚明確。第二個印象(一位比我多知的朋友說不一定對),是私營的多用老人及學生年歲的員工,公共交通費用半價。

郵件寄到香港之外,情況就不同了。我的困難,是私營的不肯郵遞書籍到國內去!這是因為某些書籍過不了國內的關口,費時失事,生意做不過。雖然我寫的書毫不反動,應該沒有這問題,但書就是書,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私營不做國內書籍生意,氣煞我也。政府郵局不查不問,打回頭或對方收不到貴客自理。

送書給國內的讀者或朋友,我要累積十多本才委託人帶到深圳去郵遞。此法一行,又遇到另一番景象!

據我所知,國內寄國內,一本書由深圳寄上海,政府郵遞收費三十五元,私營收費二十元。雖然後者不可以遞送所有城市,但可以的準而快,也是先以電話聯絡收件者,禮貌周到。國營與私營有別,不奇怪。奇怪的是政府規定,私營郵遞規例不准處理一公斤之下的郵件。換言之,私營郵遞一公斤之下的書,算是「走私」了。可幸這樣的「罪犯」不容易查出確實的證據而處之於法。

微不足道的現象有重於泰山的含意。不容許私營郵遞一公斤之下的郵件,擺明是要維護政府郵政以壟斷而生存的目的。同樣書籍郵遞,政府收費高百分之七十五,且服務遠為不及,國營的效率比不上私營,雖是老生常談,但明確如斯的證據倒也別開生面。

更重要的問題是:以壟斷而生存是中國今天的國營企業的生存之道,而一般來說,維護壟斷的存在永遠不愁沒有藉口。讓國營壟斷出版行業,不發私營出版牌照,可說是為了國家穩定,禁止造反的或有煽動性的言論。讓國營壟斷金融、外匯可說是保持匯率平穩,物價安定,不容許外資在重要的金融上惹事生非。讓國營壟斷電話通訊,也可說是要維護國家機密,為大局設想也。

要維護,要壟斷,何患無辭?困難是郵遞!政府要壟斷郵遞有什麼藉口呢?說要防止違禁品的運送嗎?一國之內,違禁就是違禁,運送是禁,不運送也是禁,而為什麼私營郵遞一公斤之上就不禁呢?除了要維護政府郵遞的無效率生存,或者要減少政府補貼負擔,政府郵遞壟斷不容易有半點說服力的藉口。

國內禁止私營郵遞一公斤以下郵件,與香港的競爭效果相反。國內是好做的由政府做,不好做的讓給私營。這是以留難競爭者而生存的辦法。我認為國內的政府郵局將會守不住,遲早會被迫改作私營,或慘遭淘汰,沒有壟斷藉口只是次要的理由。主要的理由是近幾年來北京當局維護政府壟斷的意識,是有錢賺才維護,要補貼就怕、怕、怕。當今之世,有了什麼電郵、傳真、國際速遞之類的普及,郵遞賺錢要講服務好,成本算得精細,而這些不是國營可以辦到的。

Thursday, November 21, 2002

攝影的物內情——評黃貴權的展覽

蘇東坡寫《超然台記》,提出了「游於物之外」的哲理,使後人有「超然物外」之說。蘇子認為「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人若不斤斤計較物質享受,能游於物之外,「安往而不樂」也!這看法與今天富有的人有迥異之處。後者單論紅酒就可以說上半天。這樣的享受沒有什麼不妥,何況學士當年沒有我們今天的財富。然而,因為不能游於物之外,今天的富人就沒有蘇子昔日那樣曠達了。

奇怪,物質享受可以游於物之外而自得其樂,但藝術的表達是需要游於物之內的。有物體的藝術,以物體表達感情,沒有物內之意就談不上是好藝術。幾年前我為林風眠在上海的畫展寫序言,提出了可取的藝術要似非而是,或似是而非。我認為似非而非或似是而是的藝術皆不可取。

一百四十年前法國的塞尚認為感受上的真實比觀察到的更為真實。這是似非而是,是從物內的感受而反觀其外的表達。想通了這一點,他大聲疾呼:「我要以一個蘋果震撼巴黎!」後來他的蘋果震撼整個世界。倒轉過來,似是而非,從物外而探其內的也有,代表人物應該是美國的維斯。此公的水彩與蛋彩,可以畫得一絲不苟,逼真如攝影,但看來大有物內之意。維斯說:「我的畫作絕不真實!」細看他的畫作,其感受是從物外畫到物內去,深切地表達物內之情,使觀者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感情震撼。

不要以為上述的藝術哲理是西洋鬼子獨有的。唐代有一個和尚,叫惟信禪師。一天他對眾徒弟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說了這番話,禪師問和尚徒弟:「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

那是有名的典故,想來惟信的徒弟多半聽得一頭霧水。讓我告訴你吧。「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似是而是,是游於物之外。物質享受可以,感情表達不成。後來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那是開始見到似是而非,但可沒有見到山與水是怎樣的,是半個印象派,還未登堂入室,有點亂來。到最後得休歇處,「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才是走進了物內,感到的是物內之情。

走進物內才表達感情,是好藝術,但免不了受到物體的約束。到了二十世紀,西洋鬼子要擺脫物體的約束,發明了抽像派。數之不盡的抽像作品,亂來就是亂來,胡說就是胡說。似非而非,怎樣也算不上是感情互通的好藝術。但其中的表表者,成功地以能量可視化,可以不用物體而把感情震撼地表達出來。美國的 J. Pollock與 W. de Koonig 就是非同小可的成功例子。

西洋鬼子有西洋鬼子的高處,但我們中國的書法藝術,又何嘗不是無物而震撼感情呢?像西方的抽像畫家一樣,不知所謂的書法家所在皆是,但從王獻之所說的「時人哪得知」起,唐代的張長史,五代的楊瘋子,宋代的米南宮,清代的神筆鐸,皆感情震撼的無物高人也。事實上,唐初孫過庭所寫的《書譜》,論書法,與今天西方的抽像藝術哲理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提到上述的,是要從藝術的角度論攝影,然後帶到黃貴權的攝影藝術那方面去。

攝影藝術的一個困難,是容易地攝山是山,攝水是水,似是而是,不容易擺脫而作出有感情的闡釋。攝影差不多不可以無物(我自己平生只攝得一幀無物之作),而既然有物,山是山,水是水,藝術安在哉?不認為攝影是藝術的人,多少有點道理。是的,美觀之極的攝影作品,通常山是山,水是水。好些攝影家為了「藝術」,刻意地弄得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但這些是感情的表達嗎?還是發了神經?作者是否真的看到那樣的物內情?說句衷心話,這些通常是似非而非之作。

純真的藝術其實很簡單。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究竟對你說了些什麼話,而你又怎樣把這些話傳達給觀看你的作品的人。這些話不一定可以文字說出來。要成功地表達,你要走進物內去。困難是,塞尚可以用畫筆表達一個蘋果而震撼世界,你把照相機對蘋果,又怎樣震撼了?見蘋果是蘋果不成;把蘋果攝得不像蘋果也不成。怎麼辦?

在攝影藝術上我走過黃貴權的路,雖然沒有走得他那樣成功,但算是認真地走過,可以說一下。當年我以黑白從事,沒有色彩,對物與光的看法不同,但還是可以說一下的。我喜歡坐在有水池或沼澤的園林中,看光,看水,看風,看草木,然後穿過鏡頭看這一切。遠呀,近呀,試高試低,焦點的變動,景深的多少,看光的變幻,一時間有所感受,一草一石對我說些什麼,心情起伏,變得很激動,中國的詩詞依稀地在腦中掠過,搶安排一下構圖,把快門按下去。要很快,因為看到可取的光會在分秒之間消失了。一走進物內,是要想得很快的。快門與光圈的處理,黑房可以做什麼,鏡頭的性能,皆要瞭如指掌。在激動得連照相機也拿不穩的情況下,你要很理智。

工具不同有不同的做法。熟能生巧。沒有誰管你的作品是怎樣創出來的:藝術作品只能從作品本身看。你可以選用任何器材,採取任何技術,為的是要表達你感受到的物內情。我不反對你用中途曝光、色調分離、計算機變形之類,但我要問:這是你感受到的嗎?物體是否真的對你說那樣的話?無論你以什麼技術把物體怎樣變,但如果變來變去還是游於物之外,走不進物內去,就算不上是好藝術了。不走進物內,對物體沒有親切的感受,就不能通過物體來表達你要說的話。有物體為憑的藝術,是要把自己感到的物內情,傳到觀者那邊去。

黃貴權的攝影作品是難得一見的可以達到上述的境界的。朋友們都說他的作品有感情,這是從何說起呢?山是山,水是水,是攝影的約束,怎會有感情跑出來了?我的解釋,是作者能走進物內去。於是,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達到了惟信禪師所說的「得休歇處」。這是不容易達到的攝影藝術境界了。

附刊黃貴權的《秋幻》,是以重曝光攝得的蓮塘。感受上的真實,比實物還要真實。似非而是,蓮塘就只是蓮塘罷了。

黃貴權的作品於本月十六日至二十九日於銅鑼灣中央圖書館地下全廳展出,洋洋大觀,讀者不要錯過。

Thursday, November 14, 2002

請挽狂瀾於既倒——致董建華先生(之六)

結論



寫此六期文章之前,萬國商業機器請我作二十分鐘的主題講話。我不知有記者在場,中了計。建議香港的公務員減薪百分之四十,雖然博得滿場掌聲,但朋友說,電台名家如鄭大班之流把我罵了好幾個早上。我為此要澄清觀點,順便解釋毫無惡意。一起筆就說是不能成事的建議,怎會有惡意呢?作為茶餘飯後之談,讓讀者思考一下,倒是可以的。然而,心底裡我還是想,不可能是因為既得益分子的抗拒、壓力團體的左右,處理這些困難董建華先生可能有辦法。



不久前在美國的中文報章讀到財政司長梁錦松的言論,不以為然。他說上海與香港只會互輔,不會競爭。互輔合作是對的,但競爭對殺也對。合作與競爭的並存是沒有衝突的。上海與香港是類同的城市,同行如敵國,怎可以不競爭,試把對手殺下馬來?



我說過了,如果國內廢除所有外匯管制,大事開放金融,上海的經濟會在五年之內超越香港。我又曾經提及,雖然時間相同,上海的太陽比香港的早升一個小時。紐約的太陽比芝加哥的早升一個小時,前者先開市,後者的股市、金融等行業遠遜於前者。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前的上海比香港繁榮,有口皆碑,顯示該市也有地理上的優勢。上海是長江一帶的商業中心,香港是珠江三角洲的頭頭,各擅勝場,是二十一世紀的兩個經濟重鎮。香港的困難,是若以目前的情況發展下去,不容易與上海並駕齊驅。梁老弟錦松應該明白,同一民族,同一國家,競爭條件相若的城市其平均國民收入遲早會大致相同。



不久前我大略計算過,從物價調整後看實質收入,香港只比上海高四分之一強。這是個好現象。今天上海市民的生活很不錯,而若開放金融,其實質收入與香港看齊會是一瞬之間。只要香港的實質收入能保持不低於上海,我們今天的經濟困境不會是大災難。我擔心的是上海的經濟不斷上升,而香港的不斷下跌,到後來他們的生活水平比我們的高很多。這是很可能發生的事。如果上帝今天能與我們簽訂合約,指明香港的生活水平永遠不會低於上海,我建議立刻簽約。較為樂觀的一面也是有的。那就是香港有機會持久地勝於上海。不會勝很多,但如果上海開放金融後的必然急升,而我們還能持久地稍勝該市,那就真的很了不起。維持我們今天的經濟政策,這「持久稍勝」是不可能的事。想來想去,我認為唯一可以保持「稍勝」的辦法——讓上海開放金融還「稍勝」——是要搶先霸佔市場。這是基於先拔頭籌可以穩守的理念,歷史的經驗是支持的。



為這個問題我考慮了在五年至十年之間香港應該還有的較為優越的競爭條件,建議香港要迅速地利用這些條件去「搶市」。不談地理位置,我認為如下四項香港在可見的七、八年間還會明顯地比國內任何地方為優:(一)貨運港口:這項香港應該永遠優勝。(二)學術與醫療的人材與設備:這項再勝國內十年似乎不難。(三)通訊與信息:本來已遠高於香港的國際長途電話費用,最近國內又再提升。五年之內香港的通訊費用會遠低於國內的應該是可以肯定的吧。至於信息或訊息那方面,國內的媒體還有諸多管制,而雖然香港今天炒的熱鬧的二十三條勢在必行,對商業訊息的影響似乎不大。(四)法律保障:這主要是指商業合約的保障法律,香港目前大為佔優,而這方面五年之內國內是不容易追上的。



在上述的優越條件下,縱觀現有的多種相對價格,我問:如果香港的資源使用是以自由市場取捨,哪些行業可以興盛起來呢?最有前途應該是展銷。不是一般的展銷,而是讓國內的工廠或企業,大大小小的,帶物品與員工到香港來作長期展銷。場地要相宜(每月每呎十元八塊),而外來採購的商人要多有廉價酒店的供應。來港展銷當然要付利得稅,定居的可加一項人頭稅作為保安與公共設施的費用。



觀察到的相對價格的含意,是以繁盛但樓宇殘破不堪的地區大量改建展銷場所。通訊、信息、法律等服務香港有優越性,怎可以不利用一下?政府要放棄目前的土地政策。跟著可為的是大量增加貨運與引進國內的進出口商人。盡量增加貨運碼頭,讓競爭大幅地減低運費,而國內的進出口商人與展銷商同等待遇,自由來港,他們對香港的住宅與寫字樓的需求會大幅增加。不要強迫他們買樓才可以定居,來做生意是足夠的要求。因為目前國內的教師薪酬低,師資比不上香港的,而國內的學子要學英文。大搞教育市場有明顯的相對價格的支持,但學校要私營從事。學券制可以資助教育而又同時把學校改作私營。這樣,我這個退了休的老人家可能要東山復出了!重要的是容許大量的國內學子來港求學(是的,他們不少出得起學費),香港本土的學生學普通話,學中國的文化與中國的情況,遠為容易。這比我們今天不知所謂的母語教學高明得多了。國內的學子勤奮好學,有他們的參與,香港不成氣候的學術氣氛有機會搞起來。



比較不肯定的是以醫券搞醫療市場中心。看來比較複雜(醫券不能以人算,要以較嚴重的病算),而短暫來港求醫的怎樣處理我更是門外漢。今天公立醫療的費用大得驚人,樂善好施香港再也負荷不起。醫療改私營,而綜援等福利可免則免。二十一世紀的天下大勢,是大搞福利的經濟會成為弱者。



今天香港的人口是六百多萬;深圳的人口近五百萬,其中七成是流動人口。二者加起來一千一百萬。作為南中國生產中心的商業總匯,也作為整個中國的一個貨運、教育與展銷重點,深圳與香港加起來的人口上升至千五到二千萬之間不是誇張的數字。只要保安、公共設施等跟得上,來港的是正當的商人與學子,定居的在未交足夠的稅之前付適當的人頭稅,香港增加二百萬商業流動人口(可定居但沒有戶籍),會帶來三十至五十萬來自國內的小商戶及大商戶的小代理。縱觀國內的發展與香港還有的商業優越條件,這數字絕不苛求。商似雲來,必會增加足以挽救香港經濟的需求。這些是董建華先生的工作了。



(之六,完)

Thursday, November 7, 2002

請挽狂瀾於既倒——致董建華先生(之五)

放棄壟斷 搞港口與展銷



香港是中國沿岸最佳的港口。中國是一個龐大的製造國,加入世貿組織後,貨物的進出口增加得非常快。在這個令人鼓舞的發展中,香港分享的利益竟然近於零!是怎樣的一回事呢?南中國是今天世界上的一個重要產出中心,沿海的貨運碼頭去年的增長率大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但作為最佳港口的香港,這貨運增長率只有百分之一。



這不幸發展有一個重要原因:香港的貨運費用比國內的貴。幾年前聽說香港的費用高出國內的大約百分之十;今天卻高出三分之一。困難所在,是香港的貨運碼頭經過招標競投,碼頭的或多或少的控制權在政府的手上。那是說,香港政府是貨運服務供應的幕後壟斷者。香港還有不少沿岸之地可作貨運的,大量放出來會增加競爭而使貨運費用下降。至於那些以為可以壟斷而競投過高的受損者,政府總可以想出一些補救的辦法。問題是這樣的。以控制服務供應的招標辦法,促成壟斷或寡頭競爭之價,政府的招標收入是會增加的。但這只是增加直接的庫房收入,忘記了可能遠為龐大的間接政府收益。盡量開放貨運碼頭的數量,使運費大幅下降,有關的生意會跟著增加,而後者會間接地給政府帶來稅收。不久前我在落馬洲鄰近的三號幹線見到貨櫃車排隊,車龍長達十英里,等候的時間起碼半天!據說這是常見的現象。我為此托朋友查詢究竟,因為認為轉口貨根本不需要過關檢查。過了兩天回應說貿易發展局的朋友也不清楚是什麼促成長龍現象。可能是很小的枝節促成很大的時間費用增加,政府要從速正面處理。



損害更大的政府壟斷,是展銷場所的供應。目前香港主要的展銷地方,是貿易發展局的展銷中心:地方大、高檔,但租金奇高而又不能持久地租用。我深信,讓私人地產商搞比較低檔的場地,可以長久租用,每月每呎租金只是十元八塊,國內的廠商或銷售商有興趣的一定數以千計。私營的展銷場所可以很多,會把產品分類、分省,甚至分市來處理。這樣一來,整個香港就成為中國的外商購物中心了。可不是嗎?考慮通訊費用、基建、港口、地點等,中國今天沒有一個城市能有香港那樣作展銷的優越性。例如在上海掛個長途電話到美國比香港貴十多倍。國內要到香港來搞展銷的不計其數,但大部分的廠商是小資本,也不是什麼世界名牌。他們的興趣是廉租長期展銷。他們也喜歡帶自己的、懂產品而又工資低廉的員工來工作。都讓他們進來吧。數以萬計的國內商人到香港做生意,商場與住宅樓宇的需求會大幅上升。



還有一項重要的。那就是香港的法律執行,對商業合約的保障比國內的遠為可靠——起碼目前如是。這樣,內商與外商的買賣成交,以香港為中心可以說是購買我們的法律服務。新來開業的人,還沒有交足夠的稅,香港政府要收定居的一項人頭稅,作為保安及公共設施的費用。正確的經濟分析說,只要政府能抽取一個適當的人頭稅,用以彌補公共服務的費用,廉價勞力的引進會使一個經濟的租值增加。當然,這些外來的在孩子教育與醫療等事項上都要自付費用,一段長時期如是,而綜援金更是不發的了。



香港政府除了在幕後控制展銷的壟斷權外,土地政策也與展銷的發展背道而馳。例如,香港仔今天的工業樓宇,空空如也,其樓價只有建築費的一半。為什麼不改作住宅用途呢?又例如,深水埠及油麻地一帶的舊住宅樓宇,殘破不堪,為什麼不用eminent domain或類同的法例協助地產商收購,改建展銷場所?又再例如,到香港採購的商人一般非大富,為什麼不容許多建三星酒店?還是那個老問題:政府以出售壟斷權及出售土地而獲取直接庫房收益,與經濟整體的收益有衝突。但經濟的整體收益若有長進,政府的庫房收益遲早會增加。這後者是間接的,要戴上遠視眼鏡才看得到。



經濟政策要從長遠的整體角度看。結論是簡單的。香港有聯繫匯率,工業北移,服務工資過高,在競爭上失去了昔日的優勢,是以為難。我問:香港有最佳的港口,地理位置一流,學術、醫療人材鼎盛,通訊、基建、法治皆屬甲級,如果沒有政府干預市場,在上述不幸的情況下,香港會向哪方面發展呢?



綜觀香港的各種市價——那反映需求的相對價格——有如下的結論。教育市場可以大搞,但必須私營從事;醫療市場可為,但也要以私營從事,雖然有大成的機會不及教育;貨運碼頭大量增加,運費下降,可使香港的港口再耀武揚威;大量增加展銷場地,多辦廉價酒店,國內廠商與國外買辦皆客似雲來。這些是自由市場必會促成的行業,不是搞數碼港或中藥港那種先知先覺的水晶球建議,而是看著市場的相對價格而下的定論。與市場扯不上關係的福利經濟可免則免。綜援金要大幅削減,而強積金這個不合時宜的制度應該取締。



(之五,未完待續)

Friday, November 1, 2002

《制度的選擇》目錄

前言

第一章:高斯定律
第一節:庇古的分析
第二節:庇古的公路與奈特的回應
第三節:蜜蜂惹來的爭議
第四節:高斯的音波頻率
第五節:高斯定律的三個版本
第六節:高斯定律的失誤
第七節:高斯的貢獻
附錄:中國農業的反證

第二章:產權結構與合約結構
第一節:一脈相傳的三個範疇
第二節:三個邊際相等的量度
第三節:市場與非市場處理社會成本問題
第四節:私有產權的結構
第五節:合約結構與界外效應

第三章:租值消散與價格管制
第一節:從公路使用到公海捕魚
第二節:否決價格準則的效果
第三節:價格管制理論的性質
第四節:三個基礎的價管理論
第五節:租值消散作為理念

第四章:生產要素的合約安排
第一節:傳統的工資理論
第二節:選量作價的履行定律
第三節:佃農理論的發展
第四節:交易費用與選擇定律
第五節:分成合約的選擇
第六節:件工合約淺而重要
第七節:小帳安排深不可測
第八節:失業的理由

第五章:合約理論與公司性質
第一節:合約的一般理論
第二節:公司的成因
第三節:界定公司的困難

第六章:從齊家到治國
第一節:中國舊家族與倫理治國
第二節:工業發展的影響
第三節:從袖珍國家說起
第四節:民主與獨裁

第七章:產權制度的轉變
第一節:自私的難題
第二節:維護私產的困難
第三節:中國的產權轉變
第四節:天下只有三種權利制度

第八章:後記

南窗寄語
給中國的同學們
需求定律的爭議
離群之馬
固執於經濟研究的出發點
數學與經濟
如釋重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