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2, 2010

財富累積2:虛無悖論

「悖論」是英文paradox的中譯。有幾種解法,都有點模糊。用在這裡的意思,是一組言辭彷彿互相矛盾,說的卻是真理。我以「虛無」來形容這悖論,是說一些累積財富的倉庫可以持久地穩固,內裡藏著的很值錢,但沒有產出,看不到給擁有者帶來什麼租值或收入。只是市場有足夠的人認為值錢,有需求,就值錢了。既然值錢,利息的放棄是擁有的代價。這樣的倉庫藏著之物的市值會變動。這市值的上升是回報,下跌是損失,二者的變動代表著財富累積的變動。財富的變動對人的行為有重要的影響,某程度帶動著經濟發展的進或退。當一個人無端端地有了錢,或變得富有,他面對的侷限約束是放寬了,行為的選擇範圍於是增加,為了爭取更富有,在制度可取的社會中會多做一些增加國民收入的投資。

上節提及,資產的升值代表著財富累積的增加,因此,所有資產皆可以看為財富累積的倉庫。問題是,在費雪的傳統中,資產有生產力,帶來租值或收入,而這些收入以利率折現是資產的價值,稱財富。這也是說,靠預期收入折現的資產財富,收入的上限約束著財富累積的上限。另一方面,本身毫無生產力的資產也是資產,但我們無從以其產出的收入折現。這類資產的主要用場是累積財富,而正因為本身沒有產出收入,作為財富累積的倉庫這類資產是沒有上限的。這後一類當年費雪沒有分析過。以「倉庫」來描述這類資產是恰當的,雖然其他有生產力的資產也是財富累積的倉庫。

古物收藏是倉庫

我說的是收藏品:藝術、古玩、文物等收藏。為求一個完整的「虛無」構思,這裡我集中在那些數量不會再增加的「古」物或作者已經仙逝的作品上。這些物品不像土地,不是生產要素,本身不會產出。讓我再假設這些收藏品不是掛在牆上欣賞的那種——收藏只是為了「藏」,希望升值。好些花巨資購買這些收藏品的君子、仕女們,對這些藏品毫無研究。在神州大地,自二○○○年起,他們一般沒有猜錯,買中馬而大有斬獲的可真不少。

上述的收藏品是財富累積的倉庫。雖然在第二章我細說了復息利率的殺傷力,持久地收藏不容易斗得過利息代價的蹂躪。然而,收藏品的市值上升不是平穩的,可以有大幅的波動,機緣巧合,市值的上升可以有一段長時期高於利息的代價。上世紀八十年代,因為日本的經濟不濟,法國印象派的畫作下跌得急,但十年後回升。今天回顧,六十年前收藏印象派的畫,選擇得對,其升值高於以復息算的利息。

雖然持久的收藏不容易斗得過利息的放棄,只為藏而下注的收藏品可以是很好的財富累積的倉庫。歷史上,這類倉庫,只要形成得穩固,沒有出現過荷蘭鬱金香那種破裂現象。然而,沒有產出收入的支持,倉庫的穩固形成可不容易,要有如下四個條件的支持。

訊息費用惹來贋品

條件一。收藏品之價上升得夠高,贋品一定湧現,而中國人的假冒本領了不起。可靠的倉庫的形成是市場要有足夠而又可信的鑑證專家的存在。訊息費用歷來是收藏品的重要話題。一九七五年我調查玉石市場得到的一個結論,是沒有鑑證專家,玉石不會有微小的優劣排列,市場不容易搞起來。這裡說的收藏品鑑證跟玉石不同:玉石主要是鑑別優劣,藝術古物主要是鑑別真假——後者的孰優孰劣主要是由收藏者自己判斷的。

收藏品的真假鑑別遠比玉石的優劣鑑別難度高,可靠的專家少很多。這是高檔次的收藏品往往由拍賣行處理的原因。基本上,大有名堂的拍賣行靠鑑證生存,雖然一些朋友認為那裡的專家不怎麼樣。不見經傳的拍賣行一般賣假貨,有時誤把真貨作假貨賣。大名鼎鼎的拍賣行也屢有贋品,而有時頂級專家認為是真他們卻說是「傳」,即是打上問號。有時拍賣行說是真,好些專家也說是開門見山地真,但拍前另一些專家說是假,導致其價暴跌。

總言之,鑑別真假是非常頭痛的事。我的觀察,是不親自收藏不容易學得鑑別,而學會了可能秘技自珍。這裡的要點是,以收藏品作為財富累積的倉庫,提供訊息的專家費用高,且不一定有確實無誤的判斷,某程度有懷疑的收藏品有高價成交的實例。可以肯定的,是訊息費用愈高,收藏品作為財富累積的倉庫的用途愈小。

數量要適當

條件二。收藏品的數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要適當。何謂「適當」是有著複雜的層面。二○○九年,一小幅宋代曾鞏的墨寶在北京拍賣,成交價逾一億人民幣(該作九十年代中期在紐約拍賣四十七萬美元成交)。拍出逾億高價,一個原因該作是孤本。不能說是數量太少,因為這作品歸屬的倉庫是古書畫的整體。二○○九年北京的拍賣市場「炒宋」,即是說所有宋代的書畫一時間大熱。一個龐大的書畫倉庫之內可以分書畫,可以分時代,可以分作者等。是大大小小的不同倉庫,一間包一間,有關連,互相協助。任何一件作品的本身是一個小倉庫,孤本亦然。因為遠為龐大的古書畫倉庫引來顧客,數得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的孤本賣逾億不誇張。拍賣行喜歡把收藏品分門別類,意圖把不同收藏品的倉庫分開,使有興趣的問津者可以分開地集中,務求「成行成市」。

這裡順便一提。在同類的收藏品中,那些所謂「精品」的,在市價一般上升時其升幅的百分率通常比較高,而市價一般下降時其跌幅百分率比較小。不是永遠如是,是或然率如是。有兩個原因。其一是精品通常不多,其存在市場通常知道。比較平庸的不僅遠為量大,其總量究竟有多少市場通常不知道。其二,稱得上是精品的,假冒遠為困難,出現贋品的機會比較少。

問津者要夠多

條件三。成行成市重要。有適當的數量之外,有興趣的問津者愈多幫助愈大。拍賣行是喜歡大搞宣傳的。多問津者這個條件,中國九十年代中期起的發展得天獨厚。中國人口多,經濟發展快,有深厚的文化與收藏傳統。另一方面,這些年北京喜歡打壓樓市,偶爾又打壓股市,但收藏品之市是難以打壓的。要在內地打壓收藏品的拍賣嗎?隱君子會轉到香港的拍賣行去。收藏品的進出口有大麻煩嗎?我賭海關的高尚士見到曾鞏的孤本不會知道是何物。我提到拍賣行是為了示範,他們處理的收藏品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跟這裡有關的,是某倉庫內收藏品的分佈重要。例如博物館的收藏跟民間的收藏,性質不一樣,二者的比例如何對市價有影響;又例如要是民間的收藏過於集中在一小撮人的手上,對倉庫不利。

風格或個性重要

條件四。以收藏品作為財富累積的倉庫有幾個層面,大小不齊,然而,一個稱得上是健全的倉庫,其藏品通常有該倉庫的風格或個性,或有自己的派別。外行人可能不知道,拍賣行不一定分得對,但慣於收藏或善於鑑賞的通常可以一看就知道是哪種風格,屬哪個年代或哪一類。這些老手不一定是鑑證真假的專家,但他們懂得品嚐。稱得上是健全的收藏倉庫,必定有一群這樣的品嚐專家支持著,然後帶動其他未入門的走進門內去。

從上述的四個需要的條件看,一個健全的收藏品倉庫的形成可真不易,而正因為得之不易,失之也難。一個健全的收藏倉庫可以長存不破。

印象畫派對乾隆皇帝

要舉出收藏倉庫的成功例子,西方應該首推法國十九世紀的印象派畫作。中國呢?今天看我選十八世紀的乾隆皇帝。乾隆不僅是神州歷來最大的收藏家,也可能是人類歷史的收藏一哥。此帝也,有點發神經,收藏興趣廣泛,工程之巨屬天方夜譚。我個人認為乾隆自己指導炮製的物品有點俗氣,但風格明確。(他的書畫收藏有他的題跋、璽印風格。)不亂來,乾隆凡事苛求:瓷器華麗,玉雕精絕。魄力雄強,這個皇帝寫過逾萬首詩;手癢,到處題字,遺留下來的墨寶無數。好印章,有著錄的逾二千件,其他跟他有關的無數。別的我沒有研究,但有點研究的印章鈕雕,我認為乾隆御用的來來去去是同一組人,不僅風格相同,刀法也差不多。這樣的皇帝日理萬機,六下江南,竟然活到八十八歲。

促成乾隆物品(他的收藏品、炮製品、墨寶等)成為今天收藏品的一個極為成功的財富累積的倉庫,量大而又風格明確之外,他的慎重處理也重要。書法有《三希堂法帖》的搨本傳世,而三希堂收藏書法之外還多有其他;其他著錄有《石渠寶笈》、《乾隆寶藪》等。這些著錄重要,因為協助了減低鑑證的訊息費用。其他沒有著錄的乾隆「物品」無數。

如果中國的人口不是那麼多,這些年經濟增長不是那麼快,今天作為財富累積的收藏倉庫,乾隆物品可能因為太多而使這倉庫降為二等。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吸收了好一部分,可能是大部分。然而,九十年代初期,乾隆的書法及其他與他有關的物品不是那麼值錢。當時你花一兩百萬港元可購進多件,今天肯定發了達。這可見一個財富累積的倉庫的形成以至達大成之境,要講時日與幾種條件的結合。這些條件,乾隆物品近於拿滿分。論收藏,有朝一日這些物品組成的「乾隆倉庫」會雄視地球。回顧人類的收藏歷史,從不成氣候轉為有大成的倉庫的例子不少。好些收藏的朋友喜歡猜測哪些藝術作品有大幅升值的前途。我認為他們應該擴大考慮的範圍,考慮他們有興趣收藏的會否打進一個健全的財富累積的倉庫。

虛無悖論的主旨

回頭說虛無悖論,我要說的主旨是累積財富的倉庫不需要是有產出回報的資產,不需要是公司機構,不需要是今天的產品,也不需要是書本說的生產要素。需要的是市民有錢購買,在上文提到的四個條件的維護下,他們的共同興趣可以促成一個健全的倉庫的形成,有持久不破的能耐。

本身沒有產出功能的收藏品,可以用作抵押借錢投資,或因為對收藏者的生計給予保障,會鼓勵多作有產出的投資。收藏的市場是你看著我,我看著你,你要我藏的,我要你藏的,在滿足上述的四個條件下,累積財富的倉庫就堅固起來了。不是說市價不會下跌,而是說不是荷蘭昔日的鬱金香。

說過了,收入增長帶來的財富增加總要找些地方累積起來。可靠的倉庫愈多對經濟發展愈有利,因為選擇的範圍擴大了。原則上,市場對不同倉庫或資產的取捨的均衡點,是扣除了擁有者的不同快意、管理的不同麻煩、倉庫的破裂有不同的機會等,其預期的回報率應該一樣。除了非法行為,政府打壓任何一種倉庫,對經濟發展的整體皆不利。

(倉庫之二,未完待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