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19, 2011

三一二:無形之手的闡釋


(五常按:本文是《市價的性質》的第二節。)



經濟學鼻祖斯密提出的「無形之手」,是說個人各自爭取私利,通過市場運作,對社會作出了貢獻自己也不知道。沒有意圖改進社會,但社會是被改進了,比有意圖改進的行為還要好。斯前輩於是說,這個人彷彿被一隻無形之手(invisible hand,直譯看不見的手)引領著,改進了他毫無意圖改進的社會。是數世紀一見的大師想出來的真理,我們今天高山仰止。



新古典的貢獻



後來的學者在斯密的無形之手這理念上作出了幾方面的補充。首先是源於斯密的思維,以馬歇爾為首的新古典經濟學派推出較為嚴謹的需求與供應的分析,有系統地指出市價的變動會引導資源或生產要素使用的變動。即是說,某產品的相對價格上升生產者就轉到該產品去。這個市價引導資源使用的觀點是對的,支持的事實多得很,其中最明顯是農業的運作。



在神州大地,除了輪植需要的約束,農民對農產品物價變動的反應非常快。豬價急升,養豬的農戶立刻增加;哪些蔬菜叫價好,培植增加是立刻的選擇。養淡水魚的選擇同樣明確:漁農是不斷地跟進不同類別之價及飼料之價。



這其中有一個經濟學不容易處理的麻煩。農產品的市價變動不能全部以成本及需求的變動來解釋。顯然地,農民的取捨選擇往往是基於不準確的市價預期:因為市價變動而促成的一窩蜂行為有時導致某些物品產出太多,或某些產出太少。有期貨市場的物品不多,而雖然期市的運作是把未來的訊息預期提早集中運用,原則上會減少市價的波動,但其效應不是那麼明顯。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期貨市場集中預期訊息的處理能否減小市價的波幅,是大有爭議的話題,實證研究的報告多,但結論不明顯。阿爾欽和我的共識,是期市只能在某程度上減小市價變動的波幅,但除了期市合約可以協助保障投資產出的人,拉平市價的波幅期市辦不到。能知半夜事,富貴萬千年,訊息不足的侷限,就是不牽涉到時間也不容易處理,何況產出投入的調整需要時間。然而,市價變動帶動資源使用的變動是無可置疑的。見到市價變動而管制市價是蠢政策,或是利益團體喜歡做的混水摸魚的行為。歷史的經驗,滿是價管導致災難的例子,而放棄市場會導致民不聊生是人類歷史的規律。



科斯問得好



後來的學者給無形之手的第二項補充,起自科斯一九三七年發表的《公司的性質》。科斯當時二十歲出頭,分析不夠老到,但他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市場由市價引導資源使用,公司由經理人指導資源使用,那是為什麼?這是問為什麼資源使用的引導有時從無形之手轉到有形之手那邊去。他的解釋,是某些生產活動因為交易費用過高而沒有市價。這觀點有爭議,大師如阿爾欽、德姆薩茨等人不同意,但我認為大致上對。後來我在件工合約的運作上作了深入的調查,一九八三年發表《公司的合約性質》,把科斯之見作了大幅的修改與補充。屬卷四的話題,這裡按下不表。



這裡要指出的,是作為無形之手,市價的引導其實是一項相當奢侈的玩意,因為要經得起相當龐大的交易或制度費用才會出現:產權界定的費用、量度的費用、訊息的費用、法律及合約的費用,等等。另一方面,經得起這些費用而出現的市價還可以誤導。科斯和我認為,公司的有形之手與政府的有形之手在性質上是類同的,我們因而不反對政府的有形之手甚或計劃經濟。我們不同意的是一個邏輯上的要點:分明可以由市價引導的經濟活動,因為愚蠢或謀取私利或權力,好些人提出邏輯欠通的反對市場或市價的建議。



哈耶克與弗裡德曼



再要提到的對無形之手的補充,是哈耶克一九四五年發表的《知識在社會的用途》。哈氏之見,是科學的知識是集中的,集中在一小撮研究者,但市場運作需要的知識卻是分散了,市價的釐定與市場的運作需要市場所有的消費者及產出者提供自己擁有的知識或需求的取捨。哈氏之作針對的,是當時Oskar Lange等人反對市場,支持政府策劃,但哈氏認為政府不可能蒐集那麼多的分散了的訊息。這觀點當然對。



一九六八年我在芝加哥跟弗裡德曼研討市場及市價時,他在哈耶克的思路上作了兩點補充。弗老之見,是不管市場的人對自己的所知怎樣守秘自珍,只要他們通過市場購入或沽出,某程度市價會被影響了,反映著他們的知識傳到市場上去。弗老提出的第二點,是一個人最怕做的事是認錯。市場不會要求任何人認錯,但在市場虧蝕是懲罰,獲利是獎賞,而市價的或升或降是有著懲罰與獎賞的效能。換言之,從市價變動那方面看,懲罰與獎賞皆出自無形之手。



訊息麻煩假說有趣



不要以為市價的變動是萬無一失的。上文提到因為訊息費用的存在,市價的變動往往不準確地反應成本與需求的變動,而儘管如此,市場對人民生活的貢獻極為龐大可以肯定。



論及市價,訊息費用惹來很大的麻煩。這項侷限極不容易處理,但奇怪,我們可以不大困難地以之推出可以驗證的有趣假說。這是本卷寫到後半部的話題,從玉石市場到冒牌貨到炒黃牛到尋花問柳,等等,皆過癮精彩。我認為施蒂格勒一九六一年發表的、後來獲諾貝爾獎的《訊息經濟學》不到位。施兄認為同樣物品,其市價有變差(variance),市場的人於是到處搜尋。然而,市價的變差是市民搜尋的結果,不是原因。購買物品的市民喜歡打價或議價是事實,也牽涉到我在本卷後部分析的、不容易解釋的討價還價的行為,但他們一般不會知道物價的變差之數為幾也。



(未完待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