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7, 2012

三八四:翡翠訊息與玉石定律


(五常按:本文是《訊息費用與市場應對》的第四節。)


說過了,作為實證科學(empirical science),經濟學的實驗室是真實世界。這實驗室很難用。雖然有學者嘗試過,但一般而言,我們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在實驗室調控驗證條件(test conditions),即是經濟學說的侷限條件(constraints)。經濟學者難以在真實世界調校那些影響人的行為的侷限條件的轉變。我們要在真實世界找到一些有趣或有啟發性的侷限轉變,考查其他侷限有沒有相連的關係,推出假說,然後用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或行為把假說驗證。

考查侷限轉變麻煩,確定行為的轉變也麻煩。很多時,微小的現象轉變不會像自然科學的實驗室那樣可以量度得準。這解釋了為什麼統計學在經濟學的用場遠比自然科學來得普及。原則上,統計學的回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可以算出肉眼不容易察覺的因果關係。問題是回歸分析不可靠,容易欺人也自欺。我花過幾年時間操作這玩意,到後來還是認同一些專家朋友的話:這種統計的結果往往不可靠。這裡要解釋清楚:明顯清晰的因果關係是用不著以回歸統計來證實的,雖然以這些技術表達較為可觀,也較為容易被學報取錄。但我們要知道的是真理。因果關係,假若微小得不容易看出來,要靠回歸統計才能表達,是要想辦法避免的。


選誇張實例是上策

這解釋了為什麼我喜歡找誇張的實例作為研究考查的材料。好比四十多年前要考查租金管制帶來的效果,我到香港從事。當時租金管制很多地方都有,但管制著的租金只比市值租金低十多個百分點,不夠誇張,效果如何靠統計分析容易中計。另一方面,上世紀六十年代,在租管下,香港戰前舊樓的市值租金比管制著的租金高出十倍以上。誇張的管制會導致誇張的現象,有說服力的推理驗證容易多了。該租管帶來的誇張現象讓我在一九七四年發表今天看有機會傳世的《價格管制理論》。

以物為本考查訊息費用對行為與市場的影響,我當然選訊息費用高得誇張的例子。一九七五年我選中產自緬甸的翡翠玉石,跟著到香港九龍的廣東道考查——那是當時舉世最大的翡翠市場了。翡翠產品是現代之物,訊息費用奇高,後來知道古文物及古書畫等的訊息費用更高,八十年代中期起轉到古物的考查。本節說玉石,下節說古物。


翡翠的特徵

翡翠是獨石,不是從一個石礦切出來,而是一塊一塊挖掘出來的石頭。在泥土中埋藏了無數個世紀,必有石皮。獨石不罕有,翡翠的石皮比較厚,一般不通透,每塊從數兩到數百斤不等,而以市價高低論質量這種獨石的或大或小沒有決定性。

翡翠獨石有個性:獨石無數,內裡的玉質特徵沒有兩塊相同。舉個例:你隨意選十塊翡翠獨石,每塊取出二十粒同樣大小的玉珠,把合共二百粒玉珠胡亂混集,一個懂翡翠的專家可以把十份二十粒玉珠分開,各歸各的,跟原來的十塊獨石的出處吻合,不會出錯。太多的獨石這樣切碎後各歸各地再組合會有困難,但不同的玉件是否出自同一翡翠獨石專家不難判斷。有個性是翡翠值錢的其中一個原因:某女士擁有的翡翠手鐲不僅好看,除非同一獨石還造出其他相似的手鐲,該女士擁有的是天下獨有。

翡翠獨石多如天上星,重量以噸數計,但指環鑲著的一粒蛋面精品,以重量算其市價可以高於上佳的鑽石。跟著推下去的色澤、玉質、瑕疵等變化無數,到最低質的一粒同樣大小的蛋面之價跟一個漢堡包差不多。這超於十萬倍的價格差距是怎樣決定的呢?是由誰決定的呢?說是由市場決定,那當然,但市場是憑什麼作這決定呢?


專家與市場

一九七五年調查玉器市場時,我嘗試拿著十隻不同的翡翠玉鐲,普通貨式,找五個專家各自替我排列市值的高下。他們的估價有差別,同一玉鐲最大的差距約一倍,但十隻的價值高下排列五個專家近於完全一樣!這可見翡翠的個性與特徵專家可以鑑別,而每個特徵的微小變化帶來的市價轉變,大致上專家之間互相認同。沒有專家,翡翠玉石難以成市。

同學們不妨考慮如下的觀察。美觀的玉石有多種,沒有哪種比得上翡翠那麼值錢,雖然這些年和田白玉之價也上升得急。和田玉的特徵變化遠沒有翡翠那麼多而複雜,訊息費用沒有那麼高,因而遠為容易學得懂。有些准寶石,例如瑪瑙,非常漂亮,但不值多少錢。翡翠玉石可以入色,即是玉真色假,而入色的很好看。我看不出,賭你也看不出,但專家可以一望而知,用不著拿到什麼化驗室去。因為有專家的存在,真色與假色之價相差約二百倍。

要成為翡翠專家是大投資。這些專家通常出自家族傳統,從小天天看,下過賭注,輸過錢。專家有多個層面。最低層應該是街上的翡翠小販,而最高的是頻頻賭石有斬獲的人。賭石是指購買獨石原件,因為有不透的石皮,看不到石內的玉質,只憑幾個小小的淺「水口」下注。指導原石要在哪些位置開水口的人也是頂級專家,收費不菲也。

翡翠是清代中葉才從緬甸傳入中國的。但炎黃子孫有數千年的愛玉傳統,從乾隆到今天的二百多年,中國的翡翠市場雄視天下。尤其是今天,玉石之價急升,翡翠專家說賺不到錢是騙你的。

翡翠值錢是因為有專家鑑別特徵與質量,而特徵與質量的孰優孰劣卻是市場消費者或收藏者的取捨使然。從個別例子看,專家的推薦有影響力,但專家的判斷是受到市場需求的指引。有兩點足以示範市場需求的影響力。其一是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取捨:菲律賓與馬來西亞對翡翠的色澤喜好跟中國的有別,不同色澤的相對價格因而不同。其二是同樣在神州大地,不同年代選擇有變。論翡翠,中國人愛綠色,但我母親那一代愛的綠是明顯地比今天仕女愛的綠為深。中國人愛翡翠通透,但我母親那一代遠沒有今天那樣重視通透:一種毫不通透的「綠荳青」翡翠,其相對價格我母親那一代比今天高很多。

市場提供消費者的需求訊息,專家們把這些訊息引伸到翡翠玉石千變萬化的特徵去,按市場的需求把這些特徵變化導致的價格變化加以釐定。一般而言,石以黃為貴,但翡翠中國人喜歡綠,是獨石之內的礦脈,不多見,而綠得適度、通透、搶眼、無瑕等合併極為稀有。不是以稀為貴那麼簡單:黑色也少見,但有小黑點或略呈黑色,價必暴跌。四十年前黃色不值錢,但今天翡翠之價大升,黃色配合得宜也有可觀之價。


訊息投資與隱瞞訊息

專家能鑑別特徵的微小變化與互相認同是翡翠產品有龐大市場的主要原因。頂級的專家不僅要講一點天賦,日夕地操作二、三十年是慣例。這些專家所知的遠超翡翠小販,主要是因為前者頻頻見到高檔次的翡翠,而小販從事多年不一定有機會拿到一件珍品細看。專家因而有多個層面。我在上文提到專家給玉鐲估價可以相差一倍,主要是因為五個之中有四個不專於玉鐲生意。是的,玉鐲、玉珠、蛋面、掛件、擺件等,專業不同對市價的判斷有出入,但玉質孰高孰低專家們的看法是一致的。

動不動十年以上的時間投資,專家知道的翡翠知識值錢。投資要有回報。我是專家,你不懂,為什麼我要免費教你呢?有好些方面我可以免費傳授,但牽涉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我會保留,甚至對你說假話。你是沒有生意關係的朋友,或是我的顧客,或是要供應玉石給我,又或者是行內的競爭購買翡翠原石的人,我給你的關於翡翠的訊息傳達會不同。

欺騙與誇張常有,但我重視的是隱瞞的行為。當年在廣東道,議價購買翡翠玉件,價值較高的,見有別人在旁,購買者喜歡用毛巾把手掩蓋著,在巾下與出售者用手指相交討價還價,因為購買者不要讓外人知道他出的價是多少。


廣東道的拍賣

最精彩莫如當年的翡翠原石拍賣。原石有不通透的石皮,只有幾個賣家選擇磨出顯露少許玉質、以蠟拋亮得美觀的水口。賣家刻意地隱瞞訊息:水口的位置是專家認為玉質表現最佳的地方。一個水口選錯,原石之價可能大跌,要不要再多開水口是賣家付錢給專家的選擇。把整塊原石切開才出售會真相大白,但通常原石的賣家不會那樣做,因為他認為只提供幾個小水口賣價會較高。有些人認為把原石切開會破壞其後的產品製作,但我的調查否決了這觀點:任何翡翠產品都有專家,知道怎樣切開才對。

與今天相比,昔日廣東道的原石拍賣是小拍賣,出價與還價皆在毛巾下以手指從事,是買家的要求,因為不同的買家專於不同的玉件產品,而不同的原石有不同的產品用途,買家不要讓他的知識在出價中給競爭者知道。我在《供應的行為》的舊版中有如下的描述:

「廣東道的玉石原件拍賣令人歎為觀止。是四百平方呎左右的小室,中央方桌一張,沒有椅子。地上放著二、三十個籃子,每籃之內載著一至五、六件原石,每件都有小量水口。室內有幾枝吊燈,讓顧客在拍賣前以燈光照射來猜測石內之質。大約有兩天的時間給顧客這樣審查,拍賣時是以每籃子內所有的原石算一價。

「在拍賣官的身後有一間僅可容身的小房子,有布簾,賣主藏身其內。一輪出價後,拍賣官轉身把巾下的手伸向小房子。布簾伸出賣主之手在巾下與拍賣官的相觸。大家不說什麼,但觸手的時間比較長。拍賣官在巾下傳達給賣主的訊息,是顧客所出的高價為幾,不同顧客出價的差距大小,以及拍賣官認為應該賣或再作第二輪競投的意見。賣主的回應也在巾下傳達了。要是決定出售,拍賣官叫出價高者的名字,這價高者不能反悔。

「一般來說,如果第一輪競投有幾位高價的價格相近,第二輪競投同一籃子是必然的。凡起一輪重投,舊一輪的出價皆作廢。那是說,只要拍賣官沒有叫你的名字,你在重投時所出之價可以低於早輪的。第二輪的巾下出價比較慢,拍賣官常叫觸手者出高一點,是有議價的性質了。第二輪過後,拍賣官又再轉身與賣主的手在巾下相觸。

「在我參觀過的兩次上述的玉石原件拍賣中,每籃平均大約有三輪巾下觸手。任何一輪之後,一叫人名就賣出,賣出後之價是要公佈的。賣不出就把籃子搬開。拍賣完畢後賣主請所有在場的人晚宴,是慣例。沒有人認識我,這種晚宴我魚目混珠地吃過一次。」

今天,翡翠原石的拍賣,因為參與的人太多,再不能用以毛巾掩手之法了。轉為用填表投標,投暗標。


結語:玉石定律

選擇翡翠考查訊息費用是選一個誇張例子。執到寶,因為在那複雜無比的微小變化導致的訊息費用奇高的情況下,以物為本入手讓我們看清楚市場是怎樣形成、怎樣運作的。翡翠品種變化多,量大,其價從高於鑽石下降至與漢堡包看齊,但出現了一群大家互相認同的專家。下節可見,古物、古書畫之類可沒有一致認同的專家。效果如何是下節的話題。

訊息費用,從交易費用的角度看,是人與人之間的訊息傳達費用。一方面,市場的競爭會減低訊息費用;另一方面,隱瞞訊息或欺騙的行為會增加訊息費用。以翡翠為例,不隱瞞訊息專家的出現不需要那麼大的知識投資。例如把翡翠原石切開才出售,不需要看石皮猜石內之質,要成為一個頂級翡翠專家可以節省十年八載。因為隱瞞訊息而增加的訊息投資算是浪費嗎?局部看是,整體看不是。

我們要明白沒有大量專家的存在不會有今天大家見到的龐大翡翠玉石市場,不會有那麼多的太太小姐盛裝招搖過市,也沒有那麼多的君子看得那麼開心。然而,沒有回報不會有那麼多人花那麼多時間與精力投資於翡翠學問。隱瞞訊息有利可圖,是翡翠專家出現的一個主要原因。

一九七五年從西雅圖到香港考查翡翠市場之前,我對同事巴澤爾說有機會推出一個玉石定律(Jade Theorem)。去年巴兄的一位朋友(John Wallis)在上海與我相聚,竟然問:玉石定律找到了沒有?他們還記得,是多麼尷尬的事。今天找到了。該定律說:需要專家鑑證的物品,自私自利的行為會增加訊息傳達的費用,但沒有這種費用的增加那些物品不會有貴重的市場。


(未完待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