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第五章
第五章 共產主義為何失敗?
學院經濟學家的本分是闡析現象。在這狹窄的範圍內,我希望這篇論文,可以幫助增加中國人對經濟制度運作的瞭解。對制度的運作缺乏認識,是會嚴重地妨礙經濟成長的。一直以來,中國人所接受的是令人迷誤的事實和教條的灌輸。對中國人而言,確鑿的事實,將越來越有說服力。至於教條方面,撥開虛浮的措詞,到底馬克思和毛澤東錯在哪裡呢?
自私的基因
共產主義錯估了人類的本性。唯物辯證主義認為可以通過教育將人類行為改變過來,無私地為共同的利益服務。但另一方面,經濟學家分析則以「自私」或「自利」為基本假設——故此每個人在局限條件下,盡量追求財富或收入,是一個有普遍性的基本假設。就經濟學理論而言,到底兩者之中哪一個才是人性的真面目,卻是無關重要的;關鍵之處是哪一個假設可以推出足以解釋或推斷行為的假說。毫無疑問,「自私」這假設符合了這個準則,雖然在將來可能出現具有相等或更佳解釋能力的假設,亦未可料。
不過,倘若改造社會的出發點是以為可以透過教育將人性改成不自私的話,那麼整個問題又另當別論。就算人性確實是可以改造過來的,在邏輯上那也並不等於說人性便應該接受改造。這亦更不等於說共產主義下的含混產權結構,將可助推動經濟發展。但是,倘若人是天生自私,不可更易的,那麼,以利他主義為本的改革將必定帶來浩劫。生物學現已開始找到證據,證明和皮膚色素一樣,人性自私是遺傳而不可以改變的;事實上,這是所有動物最重要的生存特徵(注四十五)。阿當·密斯以為我們之所以能夠從市場中得到麵包和牛油,是因為人是自私的(換言之,人的行為是由自私所激發的);他這個說法是正確的。
毛主席原先也許是相信自私的天性是可以泯滅的,但是他本身的行為卻反映出他自己亦是一個自私的人。他自己一手設計、控制以遂私利的經濟制度,並沒有任何自動調整的機能,迫使追逐私利的同志,在謀求滿足自己的慾望的時候,同時可以滿足別人的慾望。另一方面,在市場中自利與私有產權的結合,卻剛巧保證了這個調整機能的運作。
馬克思相對高斯
共產主義的第二個主要缺漏,是強辭奪理地將市場裡出現的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歸咎到私有產權上去。沒有私有產權當然不可能有自由市場,但在一九四九年以前資本家在中國所作的令人鄙棄的行徑,卻與馬克思所說的剩餘價值與勞工剝削沒有任何關係。反之,這些行徑主要是因為私有產權並未受到保護和監察,因而提供了可乘之機。
在馬克思與高斯之間的一場智力競賽中,無論是邏輯或實證,高斯均全面勝出。高斯老早便體察到,產權的監察和市場的運作將會牽涉到費用及代價。故此,私營企業的活動可能會帶來一些表面上看來是「不良」的效果。但倘若私有產權的結構一旦被清楚地界定下來,切實督察執行,令到督察費用的增加不致在邊際的情形下高於資源價值的相應上升,其交易費用將要比今日在中國觀察到的費用少得多。這篇文章,從邏輯推理及實證兩方面,都否定了以摧滅私有產權來提高生產力的可能性。中國絕不可能是例外。
不平均是競爭的含意
共產主義的第三個盲點是相信在共產制度下,收入的分配會來得更為合理。我在這篇論文中指出,收入分配會隨遊戲規則(產權結構)的改變而改變——究其原因,是因為每個人的天賦各異,在不同的規則下,便會有不同的競爭優勢。到底應該以年資、體格、相貌、政治手腕或子女數目作為分配收入的標準,至今仍無定案。同樣,以為應該用生產力來決定收入的分配,亦只是一個主觀價值判斷而已。
但是,大多數社會似乎都普遍以生產力為競爭及分配收入的準則,當今的中國領導人尤其贊同這個準則,因為這是唯一符合現代化需求的準則。但他們似乎還未明白只有私有產權才能界定一套促使每一個人自動自覺,相互競爭以提高生產的準則。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準則之所以廣泛地為人所接受,是根源於人類追求長期經濟生存的本能。
在私有產權或其它任何的產權結構下,收入分配肯定是不會是平均的。平均與競爭是水火不兼容的;在任何社會裡,人都會相互競爭的。有些人說,在私有企業的社會,成功總有僥倖的成分。不管這些成分是什麼東西,它在任何的經濟制度裡都會存在。再者,在每一項成就裡,要將僥倖及才能所作的相對貢獻,分辨開來,是不可能的事。
走向個人選擇的制度
一個人獨作決策,有時對,有時錯;又或者事情的效果比他原先所預料的較好,或者較差。私有產權容許每一個人運用自由的判斷力——也就是每個人都得以用本身的知識和信息。正如我在上文指出,交易費用亦將因而得以減低。壓抑僥倖的成分(這也只能透過專橫的辦法來做),交易費用亦會隨之而上升。
故此,將共產主義所以能夠繼續在中國生存,歸功於其正確的經濟分析,是毫無根據的。向來就不是這麼一回事。倘若中國領袖們能夠維持當前門戶開放、政治穩定及增加生產力的政策的話,共產主義憑口號堅持的優越性,將要受到全面考驗。在這種情形下,高斯格言的反面將仍然成立:當中國人民清楚地掌握了共產主義的論據後,假以時日,他們必能知其謬誤。
註釋
(注四十五)請參閱Richard Dawkins, The Selfish Ge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1976。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