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股市的有形之手
台灣的股市有價「限」而無股「量」地一連下降了十八天;到了第十九天,下限不達而成交量大幅上升。第二十天的成交量更大,股市指數上升了!這個轉變使當地報章用上不少「報喜」的大字標題,例如「股市強勢翻升」,「陰霾盡掃」,「紅光普照」,「壓力頓消」等等。
本文脫稿的前一天(十月二十四,股市暴跌後的第二十一成交日),台灣的股市再上升,那裡的一般言論當然又大賀特賀了。很不幸,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這是一出悲劇,對台灣的經濟前景半點好處也沒有!這是因為近幾天來那裡股市的轉向上升,不是市場的自由運作,而是政府在幕後以「打顎骨」(jawboning)的方式來「說服」股市的大戶及財團,要他們「照顧」旗下的股票。所謂「照顧」者,乃在有形之手下被迫「入貨」,或放棄賣出的意圖,來「托市」或「護盤」是也。
台灣政府之手是有形而無影的。政府的策劃者威風凜凜地在幕後指揮;名義上是「民間」的「台灣證券交易所」的主事人在幕前奔跑。這是說,台灣股市這次「反彈」是因為政府干預市場的運作。
不管今後台灣股市的走勢如何,這次政府的干預都不會帶來好處。我可以想像四種可能的效果,而其中沒有一種是可取的。
第一種可能,是股票的市價還應下降,但大戶財團富可敵國,有起死回生之能;股市於是被托而起,而且這提升並非短暫的。這情況是可能的;不過,大戶們自己一定心知肚明,他們擁有這麼多高價股票,表面上價值連城,一旦要賣出去,股市就會兵敗如山倒。因此,他們的「大富」只是賬面上的,其實卻非如此富有。這好比一些物業的擁有者或古玩的收藏家,喜歡高估了自己的「珍藏」之所值,自我安慰;但他們知道,若要清盤出售,就很不過癮了。
台灣的股市大戶若被迫著要扮演有奇貨可居的角色,本來沒有什麼大不了,但股市的功用就不能不作廢。例如,不能自由出售的股票市場,怎可能用增股的辦法來集資?這招若不可行,股市不搞也罷。
第二種可能,是台灣的股市在真實價值上不應有五千多六千點的指數,但由於大戶這一托市,盲目的大眾股民又再度成了直覺牛群,見股市上升再買可也。假若這提升是得到無知大眾股民的擁護,就不會是為期短暫的。於是,大戶小戶就會覺得他們是真的富有了——好像他們在股市暴跌前似的。
這種自欺而又過癮之極的情況,其壞處是誤導了股民的消費及投資意向。他們高估了自己的財富,每天大魚大肉,也「炒」高了其它資產的價格。可是歸根究底,經濟的生產能力不能支持這樣的消費,這樣的投資。所以總有一天,股市會圖窮匕現,跌得頭破血流。到那時,因為大魚吃得太多,投資下得太盡,股民翻身無力,破產的破產,有物業的賣物業,豈不是烏煙瘴氣了?
第三個可能,是目前的托市只是短暫的成功,過不了一月半月,股市又繼續下瀉。大戶於是大歎倒霉,中了「有形之手」的計。到那時,這隻手就會變得有形有影,難以下台。
第四種可能——台灣政府及大戶認為是最好的了——是台灣的股市著實是下降得太多了,以至偏低於其真實價值。這可能是由於下降的限額規定,嚇怕了股民,又或者是無知的牛群轉向,不明所以地亂跑,跑得太速太遠。這樣,股市被政府在幕後指點,撥亂歸正,阻止了不應再跌的下降,使官民皆大歡喜。
股市下降「過度」當然是可能的,但政府這樣「撥正」卻沒有好處。第一,郭婉容歪打正著的千分之三的證交稅,微不足道,股市暴跌算不上是由於「有形之手」。但如今的護盤手法,是用上什麼「鐵三角」的千鈞之力,那不是干預市場是什麼?就算是政府對股市的真值是估對了,將來任何資產市價暴跌,政府是否也要大護其盤,撥而正之?第二,台灣股市的結構與規例,顯然有不少問題需要解決。財政部應藉此次股市風潮作一番整頓。但這次護盤卻掩蓋了問題,使人覺得政府逃避現實。第三,大戶集團這次顯然是幫了政府一個忙,雖然大家都是善意,但這不是官商勾結是什麼?天下間沒有免費的午餐,將來政府會怎樣報答這些大戶呢?
說是護盤,但市場的自由卻被嚴重地損害了。看長遠一點,台灣的內資或外資會怎樣想?政府是否希望他們凡事向政府求助?那是說,就算是官、商兩方認為是最佳的「護盤」效果被證實了,也得不償失。我想不到有哪一位對市場運作有深入認識的經濟學者,會認為成功地阻止了股市的下降,是足以彌補「有形之手」的各種不良影響的。
是的,從近幾個月來台灣政府對市場的處理手法看,我們外間的經濟學者是高估了那裡的發展。火雞進口,引起雞農遊行,政府還未修改法例就先對農產品的進口諸多左右;如今股民遊行,政府又在沒有明確的權利或義務下,扮演英雄好漢的角色,伸出有形之手。看來遊行在台灣會成慣例的。而將來的股市或其它市場暴跌,政府若不出手相助又怎能自圓其說呢?就算是今天的股市大戶被迫而做「對」了,得了些甜頭,他們將來的頭痛日子會有的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