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17, 2002

請挽狂瀾於既倒——致董建華先生(之二)

不考慮取消聯繫匯率



唸經濟的同學知道,那大名鼎鼎的比較優勢定律說,任何地區或任何國家,其生產或服務在某方面必定有成本比較低的優勢。以貨幣相同或物品換物品的情況下,這定律是對的。但如果不同地區有不同貨幣,而其貨幣匯率不易調整,或物價、工資等調整不夠迅速的話,這定律可能錯。



是的,在某些匯率約束的情況下,在一段時期,一個地區可能什麼比較優勢都沒有。我不是說今天的香港什麼比較優勢都沒有,而是在歷史的經驗上我們沒有遇到今天那樣少。六、七十年代的產品製造優勢去如黃鶴;長達二百多年的進出口優勢在與國內的競爭下節節敗退;八十年代風生水起的服務行業也敗退;餘下來的金融行業,雖然得到國內不開放金融之助,但「負資產」的衝擊是不容易承受的。



聯繫匯率的存在是促成上述困境的其中一個原因——可不是說沒有聯繫匯率我們就沒有困境。但今天我們不能考慮取締聯繫匯率。這是因為大家都知道拆了聯匯港元的幣值會向哪個方向走,而且會是相當大幅度的。



因此,今天拆聯匯有兩個無法解決的困難。其一是這拆除事前不可能沒有一小撮人知道,而有禁不了的國際匯市,先知少許時間的可以大發其達。就算清官守口如瓶,也免不了瓜田李下,而若一旦走漏消息,則會有災難性的發展。不久前劉慧卿多口說半句也搞得風聲鶴唳,任老弟志剛是要目不斜視的。第二個困難,是我們無從估計拆除聯匯後港元會跌到哪裡去。應該的跌幅不一定很大,但炒家四起,無知市民的跟風等,可以造成很大的波動。就算這波動是短暫的,也可以導致破產無數。今天的香港近於破產的人不少,港元暴跌或大幅波動,從資產保值的角度看,能受益的只是一小部分的人。



有些朋友建議不拆聯繫,而是一次過地把港元向下調整後再聯。這會幫助減少波動——其它的幫不了——但會換來政府言而無信。聯繫匯率這個貨幣制度是不能聯來聯去的。



當香港前財政司彭勵治於一九八三年十月考慮採用聯繫匯率時,我是有參與的。拍板是彭老一人,幕後軍師主要是Alan Walters與Charles Goodhart。此外再前的財政司郭伯偉與夏鼎基間接地提供了意見。這些都是很有見識的人物,雖然時勢所迫只考慮了數星期,但沒有輕舉妄動。聯繫匯率(currency board)是有悠久歷史的英國殖民地的貨幣制度,身經百戰,八三年參與考慮的人中,只有彭勵治和我不知道是什麼。



彭老是大好商人,很樂意考慮學者的意見。Walters當時在美國華盛頓,還是戴卓爾夫人的私人經濟顧問。一九七二年我曾與他同事一年,很欣賞他的才華;於今回顧,他是我知道的最出色的政府經濟顧問。Goodhart是倫敦經濟學院的教授,也是英國中央銀行的首席顧問。郭伯偉與夏鼎基是執行過聯繫匯率的老手。



舊事重提,是要回顧一下昔日我們的考慮,好叫讀者能比較容易明白今天的情況。當年的考慮,所有參與者的觀點都對,只是輕重的取捨不同。Goodhart贊成聯匯,是見當時的政治風浪很大,香港這隻小舟,若不給貨幣下個錨,不知會飄到哪裡去。我當時反對,說經濟下挫,所有的價格一起跌可以互相分擔承受,但如果幣值不跌,壓力就全部轉移到地產、股市、工資等價格那方面去。夏鼎基同意我的觀點,認為匯率要保持彈性。Walters給我的回應最具說服力。他說除非有政治奇跡,香港的地產與股市不能救。若只選其一而救之,首選救匯率。他說聯繫匯率不是新發明,歷史的經驗是可靠的,香港沒有其它選擇。他顯然是知道英國作了交還香港的決定,但卻想不到他說的政治奇跡後來還是出現了。



郭伯偉是清楚知道聯匯可以穩守的,贊成,但他擔心聯繫之後在好些情況下不能拆除。我應該沒有記錯,郭老當年擔心的就是香港今天遇到的情況:聯之無利拆之更難。郭老的智慧是識者無不拜服的。八三年十一月施行聯繫匯率後大約九個月,與郭老相聚,他請我轉告彭勵治,說要拆聯匯當時是好時機,恐怕以後再沒有機會了。彭老考慮後同意當時是拆除的好時機,但決定不拆。



其實再後來拆除聯匯的時機還是有的,但今天不成。很難說要等到何年何日我們才再有拆聯匯的好時機,而等到了政府多半不會考慮,因為拆聯匯的最佳時刻是拆與不拆毫無分別的時刻。如果等不到這理想時刻,最可取的「脫身」之法是以市價匯率轉用人民幣。不是與人民幣聯繫,而是放棄港元以人民幣替之。既然是同一國家,這轉用順理成章。然而,這樣做是要人民幣解除所有外匯管制才可行。為安全計,香港要等中國解除了匯管大約半年後才轉用人民幣。這是因為解除匯管後人民幣的國際幣值多半會上升。升定之後(港元轉弱)才轉用有好處。轉用人民幣不能解決香港價格過高的困境,但調整會較快,而沒有匯管的人民幣較有彈性,使香港能較為「軟著陸」。



在狂瀾既倒的今天香港經濟困境中,上述的分析提供了兩個挽救的大方向。其一是以控制供應的辦法來提升價格,例如港府最近推出的救樓市辦法,是劣著。這是推得一時且一時,苟延殘喘,雖然地產商是得益者。要救樓市,正確的做法是增加需求。是的,要救香港的什麼「市」,我們只能從增加市場需求那方面想,不應該考慮減少供應。其二是香港的好些相對價格(relative prices)出現了大問題。聯繫匯率是一個原因,政府的樂善好施也是一個原因。不大幅地由市場更正與國際脫節的相對價格,香港沒有希望。



(之二,未完待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