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10, 2007

宏觀理論潰不成軍(二之一)

二○○○年的春天,曾獲經濟學諾獎的牛津大師J. A. Mirrlees到港大演講,講題是以「效率工資理論」(efficiency wage theory)演變出來的失業解釋。效率工資的要點,是僱主刻意地把工資提高,高於市價,鼓勵員工,彷彿在驢子前頭掛著紅蘿蔔,也在後面加鞭。工資高於市,失業就容易解釋了。有幾位學者以效率工資分析而獲諾獎,其中一位提到我一九七七年發表的文章給他啟發。該文說優質座位的票價刻意偏低,因為老闆要優質座位先坐滿,使開場後購劣票的不能坐到空置的優質座位去。



Mirrlees在港大演講時,我作主持,講後是聽眾提問時間。我說:「既為主持,行規說我是不能提問的,但這次我不僅要破例,而且是提問的第一個。」跟著問:「你的失業理論是基於時間工資合約(wage contract)的。今天的中國,這種合約差不多不存在。中國工廠要不是以件工(piece-rate contract)算,就是以一個基本工資加獎金或花紅(bonus)。沒有單以時間算工資的安排,你的理論豈不是全盤錯了?」大師風範,Mirrlees立刻同意有獎金或花紅的安排,他的分析不管用,但不明白為什麼在件工合約的安排下,他的理論也不管用。



當時是提問時間,身為主持,我不能多作解釋,何況件工這回事,說來話長。行內分析件工合約的文章是有的,但沒有一篇知道這種合約是怎樣的一回事。一九六九我開始跑工廠,實地調查件工合約,知之頗詳,其後以之為重心,一九八三發表《公司的合約本質》。二○○二寫《制度的選擇》,再引用調查件工的心得,手起刀落,把自己十分欣賞的魯賓遜夫人的效率單位(efficiency unit)分析殺得片甲不留(見第四章第二節)。這可見漠視真實世界是經濟學發展的致命傷。



牛津大師顯然不知件工合約是怎樣的一回事。不是工人以產出件數算工資那麼簡單。工廠老闆收到買家的打價要求,說明產品如何,數量多少,交貨日期等等,一般當然也要求看樣板了。老闆算價,原料與其它成本外,件工的每件工資要看工人願意接受多少,往往要洽商。這是說,件工工資的釐定,接單與否,要看市場形勢。經濟不景嗎?競爭依舊,件工工資要向下調整,否則老闆有單不接,工人面對減產的情況,大可商量。



像獎金或分紅制那樣,件工合約所含意著的工資於是有彈性,失業不容易出現。以時間算工資,向下調整有困難。老闆說要減工資,憑什麼可以說服員工接受呢?說沒有錢賺嗎?員工不容易相信。說生意要虧蝕嗎?員工不跑掉才怪。何況好些時,例如香港,政府或公立機構的工資不減,私營的要減,說服力就更少了。獎金或分紅合約的工資有彈性,因為基本工資夠低,生意不對頭獎金或分紅自動向下調整。件工合約的工資有彈性,因為每件買家願意出多少錢,扣除其它成本,可以直接算出工人產出的所值。



寫到這裡,要順便說一下政府推出最低工資政策這個老話題。我反對中國推出最低工資,某君指出美國有正規學術報告,說最低工資對失業影響不大。蠢到死,最低工資對失業的直接影響不會很明顯,但因為約束了分紅合約與件工合約的選擇,僱用合約就失去了調整工資的彈性,對失業的間接影響變得嚴重了。最低工資阻礙了分紅合約的選擇,因為時間工資夠高,分紅沒有空間。最低工資阻礙了件工合約的選擇,因為時間工資夠高,以產品件數算某些工人達不到最低工資的水平。一件完整的產品,其中多個部分每部分可按件工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就因為工會的壓力,件工被政府定為不合法!



從事宏觀經濟研究的眾君子似乎不知道,如果沒有僱用勞工,失業不會存在。任何人都要生存,僱用勞工不存在,任何人皆自己「雇」自己,何失業之有哉?好比中國昔日的傳統農業經濟,各家自掃門前雪,從爺爺到子孫到老婆妾侍,不管是從農或從工或從商,皆家庭自生自滅,何失業之有哉?產品市場是有的,但僱用市場小得很。遙想神州當年,被聘用或被僱用的是「仕」,學而優則仕也。當時做官的被聘用,聘書是合約。有失業嗎?沒有。被皇帝上頭「炒魷」時有所聞,但被炒後「辭官歸故里」,回到鄉土工作去。被貶的也有,但算不上是失業。蘇子被貶到海南不是失業,而曠達如蘇子還可以寫出好文章。



是的,失業永遠起於僱用或聘請合約出現了問題。這是說,失業是一個合約「失敗」的現象。搞起宏觀經濟的凱恩斯,不明個中道理,只考慮時間工資,說這工資向下調整有頑固性。一子錯,滿盤皆落索!凱氏對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開出的藥方,是增加投資,增加消費,市場不增加,或增加不夠,政府要親力親為,促成後來的大政府形勢。



佛利民不同意凱氏之見,著書立說,指出當時聯邦儲備局對貨幣量的供應,處理頻頻失誤,是大蕭條的主要原因。我認為那只是其中一個原因,不是主要的。美國當時已有反托拉斯法,有福利經濟,有最低工資,而工會早就林立了。有了這些,阻礙了僱用合約的自由選擇。局限有別,通縮對經濟的殺傷力激增,在這情況下,增加貨幣量,搞起一點通脹,對失業是有幫助的。但如果美國當年不搞三搞四,因幣量不足而引起的通縮是不會導致大蕭條的。這方面,中國九十年代後期是重要的例證。當時官方的通縮率百分之三,考慮到產品質量同期急升,這通縮率會在百分之十以上,而樓價則下降了七成!失業率怎樣呢?基本上不變,更重要的是經濟繼續急升。這是因為北京當時沒有推出福利經濟,少管最低工資,僱用合約的選擇一律自由。



因為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而搞起來的宏觀經濟學,一無是處,開壞了頭,發展下來豈非廢物哉?



(二之一)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