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7, 2011

三二六:租值含量主宰撤退


(五常按:此文是《受價的行為》的第六節。)

儘管傳統的競爭或受價市場的分析這裡那裡有問號,從弗裡德曼一九六二(Price Theory) 那個水平的分析看,大致上我們可以接受。弗氏的分析源自馬歇爾的傳統,對成本概念的掌握比馬氏高明,有了改進。可惜弗氏沒有在馬氏提出的上頭成本(overhead cost)那方面發揮,表演一下。馬氏對上頭成本(他又稱非直接成本,indirect cost)的分析,因為沒有堅持成本要向前看,是錯了。錯的分析可能是重要的思維。我在《收入與成本》的第六章為上頭成本大興土木,作了自己稱意的貢獻。

我認為弗裡德曼及阿爾欽等前輩對受價的分析我們大致上可以接受,因為大致上有市場現象的支持。在同一市場,同類及同質的製造品的市價大致相同。同一市場,農產品的市價一般比製造品的來得一致,顯示著農產品的交易更為接近受價的行為。最清晰明確的受價行為見於期貨市場,我會在第八節討論。

平均成本一樣租值不同

這裡要分析的,是那所謂完善的競爭市場在推理上有一個不大不小的麻煩。那是關於競爭者的撤退問題。此市也,面對一個競爭產出者的需求曲線是平線,是價,也是平均及邊際收入。邊際成本向右上升,穿過平均成本的碗底。假設沒有風落(windfall),因而沒有盈利,而成本是最高的代價——這樣,平均成本的碗底是貼著市價或平均收入。每個競爭者的產量有別,但平均成本相同,達到市場競爭的均衡。麻煩是如果市場的需求下降,市價稍為下跌,所有競爭者面對的產品平均收入會低於他們每個原來的平均成本。難道他們要一起關門大吉嗎?我們很少見到競爭市場出現一起關門的現象。那是為什麼?

答案是雖然在競爭下大家的平均成本一樣,這成本包含著的租值結構大家不同。經濟不景,或市價下降,首先關門的是那些在成本內的租值含量最小的競爭者。在《收入與成本》第五章我解釋過,租值是指收入變動而某些行為不變的收入。市價下降會使競爭者的租值下降,但只要租值存在,某些競爭者會繼續經營。一般而言,競爭者的租值各各不同,所以在市場不利的情況下,退出競爭的先後次序是按著他們的租值排列走,租值小的先退。

入局投資是直接成本

租值有好幾類。跟競爭市場有關的主要是兩類。其一是上頭成本,其二是歸屬租值(imputed rent)。上頭成本我在《收入與成本》作了詳盡的分析,不是那麼易讀,這裡讓我借題再發揮吧。

上頭成本是那些因為入局或參進需要作出的投資,或入局之後還需要補充的投資,但下了注後覆水難收的那部分。這是指已經付出了,或簽了不能反悔的合約而要繼續支付的費用,覆水難收或不產出也要支付的。上頭成本可以作為成本看,因為可以把生意賣出去而有所獲,或以股票出售股權。此獲也,可以高於或低於曾經付出的或不能解約而要繼續付出的。有價,因為還未參進但要參進的競爭者也要付出類似的入局成本,也可能要簽類似的合約。還未入局的競爭者的入局成本是直接成本(direct cost),不入局不需要支付。是這些還未入局的直接成本約束著意圖入局的競爭者,使入了局的競爭者的產品可在市場獲較高之價。這較高之價,減除了入局之後要產出才需要支付的直接成本所獲的總和,就是上頭成本了。

記著成本要向前看,曾經付出的再不是成本,但有把生意或股份出售的選擇。出售生意或股份的收入是不出售的成本,但這不是基於曾經投入多少,而是基於可收則收減除直接成本的租值,由市場決定,由市場保護,由市場為眾多競爭者一起攤分。我在《收入與成本》第六章解釋過,上頭成本通常有灰色地帶,增加了從這成本看退出問題的困難。別的不說,有些老闆就是不喜歡動不動解僱員工,或動不動解約,而另一些則喜歡這樣做,不管會否打起官司來。

上頭成本的變化

第二類對撤退有影響的租值,稱歸屬租值。歸屬租值與上頭成本那類租值有一點重要的不同。上頭成本雖然不是直接成本(後者指不生產不需要支付),但其存在一定要有直接成本曾經支付過。這是說,一盤生意未入局之前,打算入局的投資全部是直接成本。作了投資,入了局,歷史歸歷史,前途歸前途,原來的投資總有一部分成為覆水,帶來的收入可以很大也可以是零,由市場決定,成為租值,生意或股份可以賣出去,但這租值的變動,只要還是正數,是不會影響生意關門的決策的。

我們要小心處理上頭成本的變化。我曾經提及的灰色地帶不論,如果一家工廠的機械是租回來的,可以隨時不租,這租金的付出是直接成本。如果這機械是買回來的,付清了帳,租出去沒有人要,賣出去不值錢,但可以為工廠帶來收入,這收入的高低由市場決定,就成為我說的上頭成本了,是租值,除非下降至零其變動不會影響生意關門的決策。

我們可以容易地想像,一間工廠的機械只為這家工廠而設,地球上只這家可以用,為這家帶來很大的收入,是龐大的上頭成本,也是租值。這特殊的機械賣出去沒有人要,但有收入可以按給銀行借錢,而整盤生意出售可以很值錢——那是租值以利率折現。這機械帶來的租值是上頭成本。略為簡化,這機械沒有任何費用需要支付,其帶來的巨大收入全是租值。略為複雜化,這機械需要維修保養,不維修不能產出,維修保養的費用於是成為直接成本。

歸屬租值的來由

歸屬租值是另一回事。跟上頭成本的主要不同處,是歸屬租值的存在與入局之前作出任何直接成本的投資無干。邏輯推理是只要訊息費用夠低,一個競爭者的參進,在入局之際其歸屬租值是零,因為如果不是零他早就參進了。換言之,歸屬租值是在入了局之後,整個行業的發展有了勢頭,某些入了局的競爭者會有歸屬租值的存在及累積。

一個行動不便的老婦人在街頭賣小食,不容易找到其他工作,邏輯上是首先作小食生意的人。小食之價上升,入局者眾,這些後之來者的生產成本會較高,老婦人的歸屬租值於是增加。如果小食之價下降,放棄小食生意的競爭者該婦人會是最後一個,因為有歸屬租值保護著她。不是因為無能而有歸屬租值,而是因為有一種特別的比較成本優勢。你可以是個有多方本領的人,但在某一方你有特別的天賦,例如格外懂得怎樣管理某類生意,使生產的直接成本比行家的為低,你會享有歸屬租值。但歸屬租值可不是壟斷租值,後者的出現需要有一種與眾不同的產品或服務。

退出次序的排列

入了局,租值的存在愈大,撤退的意向愈小。上頭成本是租值,歸屬租值也是租值,二者之間哪一種對撤退會有較大的排列決定性呢?我認為是歸屬租值。理由是在同一行業內,產量相近的競爭者入局時需要投入的直接成本大致相若,發展下去大家的上頭成本也相近,所以在撤退的選擇上沒有歸屬租值那麼大的分歧。

一九九九年香港製造錄像光盤的回報甚高,湧進這行業者眾,產量相近作出的機械投資相若。當時光盤出口大熱,其價高達六美元一張。跟著價跌,二○○五年暴跌至出口美元一元五角(今天只數角),不少工廠紛紛關門。跟銀行貸款入局、還欠債的首先關門,早就付清了債的關門押後,有些運作到今天。公司申請破產可以不還錢,欠債按期供款於是成為直接成本,上頭成本的租值因而較低,是關門較快之由也。

(未完待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