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5, 2011

三三一:壟斷的詛咒與成因


(五常按:本文是《經濟解釋》卷三《受價與覓價》第三章的第一與第二節。)



壟斷(monopoly)一詞的直解是某產品在某市場只有一個生產或銷售者。市場可以大如整個地球,或小如街頭的小食檔。我幾歲大的孫女兒,每次到我家,出售她的愛,絕對是個壟斷者。天倫市場就是那麼奇特:無論她怎樣搾取我還有很大的消費者盈餘。



第一節:壟斷的闡釋



壟斷的直解是字典的解法,經濟學應該怎樣闡釋呢?眾說紛紜,我唯一可以接受的,壟斷是指面對一個生產或出售者的需求曲線是向右下傾斜的。此線向右下傾斜,把價提升會賣得少一點,調低會賣得多一點,所以這個壟斷者要覓價。覓價的行為或安排變化多,都有趣,說之不盡,是我當年著迷的學問了。



同學們會問:以面對生產或銷售者的需求曲線向右下傾斜,所以覓價,來給壟斷下定義,但我們見到的市場一般有多個競爭者,每個都在覓價,包括我曾經提及的賣冒牌勞力士手錶的比比相鄰的討價還價的攤檔,難道這些攤檔也算是壟斷者嗎?又例如食肆或酒家林立,基本上每家都在覓價,難道每家都是壟斷者?答案是肯定的!有幾個原因。



選角度要看問題



其一是任何市場競爭一定存在,就是政府授予專利也會有替代品的競爭。其二是從細節或微小的變化看,任何產品或銷售者都有其獨特之處,與眾不同。其三是訊息或交易費用的存在,加上刻意隱瞞或瞞騙的行為,可以誤導顧客,使後者以相同為不同。其四是市場的大、小劃分變化多,這樣看某店是同一市場的一部分,那樣看該店是另一個市場了。還可以想出其他的,但正如我在上章最後提及:競爭無市無之,無日無之,無處無之,不同的問題與不同的現象我們要從不同的角度處理,有時假設受價是覓價,有時假設覓價是受價。



做學問我們有時要執著嚴謹,有時不要在術語上爭議。字典歸字典,真理歸真理,而真理說,何謂壟斷要看我們處理的是些什麼問題。以一個生產出售的人面對的需求曲線向右下傾斜作為壟斷的界定可以接受,也應該接受,因為這看法直接帶到覓價這話題上,引來很多需要解釋的有趣現象或行為。另一方面,嚴格地說,天下間每個人都有其獨特之處,與眾不同。從獨特之處看,每人都是壟斷者,說壟斷是說了等於沒有說。但從生產出售面對的需求曲線看卻是說了一句有重要經濟內容的話。



第二節:亂來的價值觀詛咒



壟斷被社會責罵、詛咒,有悠久的歷史了,中外皆然,雖然感受上是外多於中。不容易肯定起自何因。價值觀的否定可能起自壟斷導致貧富分化,也有以大欺小的意識。邏輯上,這些社會不接受的現象不能與壟斷掛鉤。我認為客觀反對壟斷的看法主要是一處:產出競爭的激烈程度通常是與社會的收入增長速度正面聯繫著的。這觀察雖然有事實經驗的支持,但有不少麻煩。不是所有產出競爭都對社會有利。那有名的公海捕魚導致租值消散的例子是源於產權沒有清楚界定的競爭產出。另一方面,國民收入的大事改進,往往源於有很大壟斷性質的競爭產出。半個世紀以來,科技的突飛猛進大幅地增加了人民的收入,競爭無疑激烈,但每一項都是基於有壟斷性的發明。競爭發明專利是爭取壟斷,不維護這種壟斷我們今天不會有數碼科技。明顯地,競爭與壟斷不一定有衝突,而經濟學者歷來反對的主要是政府以牌照約束競爭人數,又或者是政府因為要維護國營的生存而阻止私營的參與。



其實經濟學者反對壟斷從來沒有解釋得清楚。發明或科研應否受到專利的保護他們說得吞吞吐吐,下一章我會詳加分析。我也曾經提及,國營偏於無效率,但可以有效率,而國營與國企是兩回事。這些年中國的經驗是國企可以判出去作私營,有大成的例子。掛羊頭可以賣狗肉,掛狗頭可以賣羊肉,經濟學者的困難是他們通常只看頭而不吃肉。



熱情勝理智的分析



純從經濟分析的角度看,這學問的傳統對壟斷有兩方面比較清楚的投訴,嚴格來說都過不了邏輯的關,或多或少反映著經濟學者對改進社會的熱情高於理智。首當其衝的投訴是壟斷者覓價後所訂之價高於產出的邊際成本。起自英國的傳統,獲得美國的支持,而今天的學子從本科一年級開始背,究竟老師有沒有想清楚只有天曉得。



分析是這樣的。面對壟斷者的市場需求曲線向右下傾斜,這曲線代表平均收入,邊際收入在這曲線之下。壟斷者為了爭取租值或財富極大化,他的產出均衡點是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入。但他訂的價等於平均收入,所以價是在邊際成本之上。另一方面,價也代表著消費者的邊際用值。於是,邊際用值高於邊際成本,增加產量會使社會得益,但壟斷者為了爭取私利極大化不會那樣做,其產量因而低於完善的競爭市場,後者的邊際成本等於平均收入等於邊際用值等於價。



死三角有沙石



經濟學者於是推出後來薩繆爾森稱為「死三角」(deadweight loss)的浪費。價(即邊際用值)高於邊際成本,增加產量對社會有利。這增產會使價或邊際用值下降,邊際成本上升,到價等於邊際用值時,這「死三角」會消失,也即是跟那完善的競爭市場相同。社會的最大利益是邊際用值等於邊際成本,但壟斷者的產出均衡點是邊際用值高於邊際成本,是以為禍也。



邏輯有沙石。作本科生時老師答不出我的問題。我問,有死三角存在,增加產量消費者會得益,壟斷者也會得益,增產可以大家得益,何樂不為哉?進了研究院,老師比較高明,說不增產是因為有交易費用。但當我問是什麼交易費用,老師通常忙顧左右而言他。還是阿爾欽比較高明,他報以一笑。正確的答案,是壟斷產出不一定有死三角,但這是本卷第六章——《覓價與價格分歧》——的話題,好玩的。



剩餘容量之見



另一項經濟分析的壟斷投訴,源自哈佛張伯倫的《壟斷性競爭理論》(E. Chamberlin, Theory of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這理論我曾經評為空洞。價格或邊際用值高於邊際成本的浪費之外,張伯倫指出另一項浪費。他說:壟斷者面對的需求曲線向右下傾斜,在競爭下平均成本的碗形曲線會貼在那傾斜的需求曲線上,貼點之價是均衡價,高於邊際成本,因為正在下面的邊際成本曲線與邊際收入曲線的相交點是壟斷者的利潤極大化的均衡。張伯倫於是指出,因為面對的需求曲線不是平線,有斜度,生產的平均成本不像完善競爭那樣在該線的碗底產出,而是在平均成本正在下降的一個斜點。這樣,壟斷者的產出點不是最低的平均成本,增加產量平均成本會下降。增產可以減低平均成本,不增產是浪費。張伯倫於是說這浪費源自「剩餘容量」(excess capacity)的存在。平均成本還可以下降,但產量達不到最低的平均成本,還有平均成本下降的容量,是剩餘的浪費。



大名如哈佛,我認為張伯倫在概念上的掌握不到家。不管一個生產者面對的需求曲線是平線還是傾斜,他考慮了價格及邊際收入,有了策劃產出的量,無論是一次產出還是分期交貨,他選擇的生產方法及生產要素的調動安排一定是他算來平均成本最低的。侷限下爭取利益極大化的假設不容許其他選擇。



產出均衡要從直接成本看



這裡的要點,是最低的平均成本只可以是指直接成本,即是不產出就不需要支付的。這平均成本曲線也是碗形,而產出之量必定是在這曲線的最低點。邊際成本曲線穿過這一點是定義性的,因為略為增產或略為減產的成本變動都要從這一點畫出去。如果增產或減產會導致生產的方法不同,直接平均成本曲線要畫過。



這裡的問題是直接成本之外,上頭成本是租值,壟斷租值也是租值。我解釋過,這些租值的變化不會影響邊際成本,而二者租值皆由市場決定。租值也是成本,加在直接平均成本的曲線之上可得另一條碗形的總平均成本曲線。向上加,加到哪裡呢?加到包括租值的平均成本曲線貼著向右下傾斜的需求曲線。這是為什麼我欣賞弗裡德曼之見:一個壟斷者面對的向右下傾斜的需求曲線是他的平均成本曲線。弗老當年應該說得清楚一點:租值是成本,但不是產出的直接成本,而產出的均衡點是與租值成本無干的。



回頭說張伯倫的「剩餘容量」,其有關的平均成本曲線應該是指直接平均成本。不管是競爭還是壟斷,產量的選擇當然是在直接平均成本的最低點,沒有「剩餘容量」可言。以包括租值的平均成本來論剩餘容量毫無意思,因為租值的或大或小由市場決定。要是張伯倫說的貼著需求曲線的平均成本曲線全是直接成本,沒有租值,一大籮問題會出現。



梁惠王勝孟子



同學們可以在這節體會到,對真實世界有基礎性的認識是學經濟的起碼要求。同學們找機會跑工廠後,會知道問生產成本是否最低的是個蠢問題。生意老闆日算夜算都在算怎樣節省成本,問他成本是否最低不是顯得很無知了?



更為重要的是學經濟,同學們不要問什麼好什麼不好。分析用上價值觀容易闖禍。同學們要學梁惠王問孟子,問利何在。經濟學傳統把壟斷分析弄得一團糟,主要因為學者們重於問好壞而不重於問利害。那所謂無效率的意思,是指有利而不圖。這是薩繆爾森說的死三角,也是張伯倫說的剩餘容量。問利,問為何有利而不圖,會直接地帶到有關的交易費用侷限那邊去。作研究生時我這樣問,問出了佃農理論。



(未完待續)


No comments: